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本章学习要点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赋权逻辑与未来发展关系赋权的本质与实践样式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关键未来媒体发展在传播创新方面的价值准则算法作为一种权力的影响力新范式智能算法推荐的工具理性和价值适切第一节关系赋权: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传媒影响力的新范式目录第二节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关键: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第三节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第四节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第一节关系赋权:网络重构社会连接之下的传媒影响力的新范式一、生态变迁:互联网语境下的个体激活(一)移动互联技术在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扩散与应用,使信息拥有者和信息匮乏者之间的“信息鸿沟”正在逐渐消失开放、连接、互动又充满无限潜能的互联网带来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来自不同地域、阶层、文化结构的个体作为一个个节点在关系网络中交织、融合,在新的架构之下生产、共享信息和意义,这个“活”的网络不仅时刻发生着信息交换,还充满了交谈、协商与合作。(二)传统机构的权力优势与合法性日渐式微,个体的潜能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三)互联网重新塑造了公众的权利意识,他们不甘于做被动的“接受者”“聆听者”,而希望在公共事务中自由表达和参与行动(四)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互联网的复杂性使得信任与怀疑、安全与风险的关系愈加紧张,也为社会领域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告别沉默——新自由主义之后的文化与政治一书为翻译图书。原书作者为尼克·库尔德里(NickCouldry),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以及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本书从以下四个层面对发声的价进行了分析:第一层面涉及发声进程的初始形态、人类的记述行为和这一进程的直接条件和特性;第二层面介绍发声的价;第三层面将发声价与其他规范框架联系起来,并发掘后者对前者的需求;第四层面分析阻碍发声的程序,即朱迪斯所说的“物质化”。
二、权力转移:网络连接之下的关系赋权(一) 制度赋权或行政赋权制度赋权或行政赋权是工业文明诞生之前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利他主义的假定,以牺牲个体、成就社会利益为前提组成社会,建构起一系列秩序和规则。在这样的逻辑下,个体是实现整体利益的手段,整体效能只是个体效能的简单叠加,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行动的合法性完全来自权威制度或行政力量的赋权。这样的个体共同体关系属于“臣民”的二元关系,为统治者统合社会、治理国家提供了便利,而个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则被剥夺殆尽,个体不得不依附于威权和制度化的社会结构才能生存。
社会资源与合法性,是个体和组织在权力格局中生存与行动的基础。尤其
对传统社会中的孤立个体而言,这两个要素的获得必须依赖某种权威力量的赋权。二、权力转移:网络连接之下的关系赋权(二) 资本赋权工业资本主义兴起后,资本赋权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模式。它认为,在财富的激励和控制下,个人对经济利益的理性追求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自然演化出一种秩序,推动社会福利和国民财富的增加。这种赋权模式关注和激发了个体的能动性与经济理性,但依然将个体之间隔绝起来,通过资本以组织为单位实现对个体的控制与支配。(三) 关系赋权
关系赋权来自互惠主义的假设,并与复杂性思维紧密相关。它认为,在这个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社会系统中,处在利益和价值共同体中的个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们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在协同和妥协中共同演进。
在新的范式下,基于互惠互利、互相尊重、互相认可的协作成为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协作与共享生产的价值并非单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通常是指数倍的惊人增长。三、逻辑之变:互联网社会的共治与共享如果说以往的社会像一个金字塔,等级严密、层次分明、个体孤立,那么今天的社会则是一个由边连接在一起的节点组成的集合,节点对应网络中的个体,边则是个体之间的关联。在这个网络中,中心的优势开始减弱,聚拢在传统权威四周的节点呈现离散态势,表现出以自组织为中心、扁平化、流动性的结构特征,而边则超越时空,连接一切。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与嵌入,是威权丧失和权力下移的根源,它赋予相对无权的个体和群体以社会治理的权力、渠道和能力,催生了大量的形态各异的公益组织和互益组织,一种前所未有的民间力量正以“互联网+公益”的形式迅速崛起。互联网已经带来社会治理生态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彼此之间连接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上,利害法则越来越向着“非零和博弈”倾斜。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交织融合的今天,社会治理的另一个基本法则是包容并蓄、求同存异。韩国学者2016年的一项基于全国性在线调查的研究,关注人们在社交网站上进行新闻消费的动机和目的。研究通过聚焦于三个社交网络上常见的新闻消费行为——新闻阅读(newsreading)、新闻发布(newsposting)、新闻支持(newsendorsing)——来揭示不同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每种类型的新闻活动都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媒体习惯和技术集群。第二节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关键:边缘创新与价值准则一、“核裂变”:互联网对个人的激活是这个社会最大改变之源我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的是,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传播技术、传播渠道,它其实不是像最初人们所认识的那种与传统传播媒介处于同样序列上的传播形态。用现在的认识来表达,互联网是一种重新结构社会的力量,它的最大价值是对整个社会要素的解构、激活和重组——通过对个人的激活,在社会要素从以机构为主体到以个人为主体的裂变的状态下连接和再连接,形成了互联网形态下的新的社会现实、市场现实和产业现实。这种激活、裂变带来的新的自由度基础上的重新组合、重新连接所产生的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价值方式、新的权力构造方式。这里讲的新的权力构造方式其实就是所谓互联网对于个人的赋能和赋权。传统社会的赋权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性、行政性的赋权方式,还有一种是市场性的资本赋权方式。二、“发展的中断”或“破坏式创新”是源自“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社会发展逻辑的深刻转型当互联网将个人激活并置于社会发展的崭新地位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运作模式便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无论是社会的经济运营还是社会的权力治理,其实都是非常不适应的。今天人们讨论的所谓“破坏式创新”,如果从传统的技术逻辑、产品逻辑去看今天的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的确有所谓的“断裂”和跨越之感,但如果以人的逻辑作为一种对标最根本的价值参照的话,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顺乎逻辑和情理的,哪里有什么中断或断裂呢?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的巨大传导效应,已经把这个逻辑摆在了各行各业面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层面,这就使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很大程度上,比如在解决互联网所带来的传播问题的时候,是否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就是检验一个产品、一种服务、一项政策是否有效、是否成功的关键。灯光作品,《被光吸引(AbsorbedbyLight)》,GaliMayLucas(英国)三、媒介融合正确而有效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当下的渠道融合转型到市场融合、需求融合上来互联网真正导致的是以下方面:(1)万物皆为渠道,拥有渠道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关键了.(2)传统意义上的“传受”之间的主客关系已经变为“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主主关系。(3)用户需求层面、消费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改变及现实才是决定媒介融合的方式与构造的基本出发点。进一步讲,今天大媒体借助媒介融合应该成为所谓的平台型媒介。作为平台型媒介,其主要任务不是作为表达和内容生产的主体,而是作为新一代传播生产力的表达和内容生产平台。四、互联网发展“下半场”实践操作的关键:预留“边缘创新”的空间与衡量创新的价值标准(一)为“边缘创新”预留出相应的空间所谓“边缘创新”是指,无论一个国家、社会还是一个企业,都要在自己的主流发展之外留有相当的自组织空间,允许在这些领域做一些非主流的事情、包容一些非主流的想法和做法。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混沌复杂的格局。当管理者看不清局面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别人在某些领域中有所创新,而不是强调整齐划一。四、互联网发展“下半场”实践操作的关键:预留“边缘创新”的空间与衡量创新的价值标准(二)确立判断发展的价值准则第一点是看这种创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以及传播制度,对于人的社会连接的丰富性有没有扩大,对于人和人之间信息的流动性有没有提升。第二点是看这种传播技术、传播形态或传播政策能否扩大人的社会行动的自由度。所谓媒介就是人体的延伸,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某些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而看得更远、听得更远,能够促使我们的实践半径更加宽阔和深远,即扩大了人的自由度。第三点是看一种传播技术或传播形态能否化繁为简,能否有效提升人在当下混乱复杂的社会里的某种控制感。综上所述,判断未来传播技术、传播形态等的价值标准主要就是以上三个“以人为本”的标准。符合的,就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不符合的,哪怕今天的表象再炫,也不过是流星划过。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Mirzoeff)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艺术副教授。著有《身体图景:艺术、现代性和理想体形》,另编有《视觉文化读本》和《全球散居与视觉文化:表征非洲人和犹太人》。
米尔佐夫原则(Mirzoeffprinciple)告诉我们:当人们作为消费者面对很窄的选择面时,行为确实会趋同。第三节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权力革命一、“算法”作为一种权力范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沿革(一)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是算法,而算法的社会本质则是一种权力就人工智能而言,大数据的价值重点不是其数据的大和多,而是其数据的多元和汇聚。这种不同品性的数据集的关联,能够对说明特定对象的属性、状态与内外部的连接起到价值增益的巨大作用。(二)话语及其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群体合意”的认同基础上的传播作为一种权力的行使涉及传播学意义上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话语,二是话语的传播。在社交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21世纪,这种权力以更为隐蔽、更加广泛的方式呈现出来。斯科特·拉什将其概括为“四个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从高高在上的外部特征向生活话语的内在机制转变,从规范性逻辑向事实性逻辑转变,从表达向交流转变。(三)“算法权力”在社会进程中的实践沿革算法从来不是独立的,从数据智能到满足特定用户需求,在无缝融合之后创造崭新的用户体验成为算法的终极任务,也是其本质所在。二、算法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及其权力的体现(一)新闻线索获取:信息权的弥散化福柯认为新时代新范式下的权力是“无所不在”的,它区别于政治学中自上而下的操纵和支配,强调的是权力在实际运作中的网络结构化和弥散性,个人既是权力的持有者,又是权力的承受者。随着算法等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先前的专业传媒机构的传播垄断范式被打破,大批受众被分流,而呈现“碎片化”现象。(二)新闻写作编辑:算法对把关权力的程序化收编而面对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共享性、碎片化等新的要求,过去作为信息源头的“把关者”不得不让位于数据与算法。最早使用“菜单”(repertoire)概念的研究,是用来测试传媒使用者尤其是电视观众如何从众多频道中选择形成自己的频道菜单(channelrepertoires)的。早期电视频道少,观众的选择十分有限。随着有线电视的出现,研究发现了预测节目的大小和组成的因素,比如有线电视订阅、观众背景特征或生活方式、电视观众的动机或态度。二、算法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及其权力的体现(三)新闻事实核查:算法通过非制度性权力来构建“社会共识”今天,由于商业力量的操纵以及受众市场细分的需要,算法凭借着令人难以察觉的这种非制度化权力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实现对社会合意的控制。这些非制度化权力的关系在政治控制与资本驱逐的背景下可以强化为权威,有的甚至为制度化权力所收编,成为权势圆心的一部分。(四)新闻分发与推送:大数据构建算法无所不至的传播权力,也导致其传播结果的新一轮“窄化”今天,信息空前爆炸,人们的信息需求版图也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张,用户无法仅仅依赖媒体完成全部的信息过滤,于是原先交给媒体的权力实际上被人们部分地收回了。这一权力有两个主要的去处:一是让渡给社交关系;二是让渡给算法,让算法来识别你的喜好,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二、算法在新闻传播全环节中的应用及其权力的体现(五)受众接收:平等与分化的悖论——算法以“座驾”的方式实现着对人的自由度的新限定而随着算法在新闻环节中的应用,其对用户兴趣的关注,使得用户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自我发布新闻、表达话语,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意识;用户也可以通过聊新闻的方式来获取资讯,这增强了用户与新闻产品之间的黏性。在这种算法的权力范式之下,用户被平等地赋予了网络主体的身份,并被赋能和赋权。这种新的权力范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团体和社会的运行系统当中,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和信仰也随之出现。三、算法权力范式对于新闻传播的革命性改变及其所面临的课题(一)算法范式导致媒介权力运作方向的变化在新的算法权力崛起的传播时代,权力运行方式从外部的高高在上向内在生命化转变、从规范性向事实性转变、从表达向交流转变。(二)算法范式赋能和赋权,提升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权最显著的变化是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受众不再是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由“受”变成了“用”,由“众”变成了“户”,即由作为解码者的“受众”转变成了集解码者与编码者于一身的“用户”。有学者据此提出“第二屏幕”(secondscreening)的概念以指代移动端在传统媒体的电视之外作为补充的终端角色,后续也有很多研究表明第二屏幕在现实中已经常常成为传媒消费行为中的“第一屏幕”。三、算法权力范式对于新闻传播的革命性改变及其所面临的课题(三)算法范式运作的黑箱:技术无意识及其纠偏机制已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个性化算法的运作机制,这是由于算法的运作体现了技术无意识。面对算法在新闻推送中的技术无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其否定,而是应该积极寻找相应对策以纠正这一偏差。虽然算法的运作体系是不透明的,但算法在运作过程中会和“规则、人、过程、关系”等相互作用,因此若想纠正算法的技术无意识偏差,必须要联合多种社会力量对算法的运作过程进行监督。第四节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一、技术逻辑:智能算法接管信息分发的工具理性(一)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崛起的动因在于解决移动互联时代传统信息处理范式的“超载”危机,实现新的技术范式下的供需适配和消费“扩容”
信息的社会性流动就形成了三个基本的内容市场:整体性内容需求市场(人们的共性需求)、群体性内容需求市场(人们的分众化需求)、个体性内容需求市场(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二)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手段有效性在于更好地了解待分发的内容与待接收的用户
虽然不同平台采用的算法模型存在差异,但主要都是通过热度、用户历史数据、用户社交关系、关联内容、时间、地理位置等多重维度进行拟合,实现个性化推送。(三)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效用合理性在于注意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有效提高信息分发效率。传统时代通过编辑去人工精选内容,分发的效率比较低。其次,实现“千人千面”的分众化、个性化传播,用户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提升。哈罗德·伊尼斯(HaroldA.Innis)认为,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在不同的文明中是大相径庭的,即便在同一文明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并非始终一致。以19世纪末的美国为例,美国曾经同时存在着300种地方时间,宾夕法尼亚州的地方时间比巴尔的摩早五分钟,而比纽约州晚五分钟。直到1918年,美国国会才通过将标准时间普及全国的法案。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一)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价值中立是伪命题法国著名学者雅克·埃吕尔(JacquesEllul)提倡“技术自主”,即社会诸因素以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不能决定、支配、控制技术。加拿大学者达拉斯·斯迈思则强调技术的非中立性特征,认为从技术研发到应用是一个政治过程,即社会权力参与其中为实现自身的意图展开斗争的过程。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是完全冲突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中立性,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却不是价值中立的。在弱人工智能的技术现实下,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不是一种单纯的机器活动而是一种人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法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完全区隔价值观、抽离价值观,必须关注技术背后渗透的人类的价值观。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二) 智能算法决策隐藏着多环节价值判断与多重价值选择虽然运用于信息分发的智能算法看起来仅是一种基于某种指定计算将输入数据转换为所需输出的计算机程式,但实际上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都内嵌在算法规则之中,例如判断标准的选择、数据提取、语句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智能算法的设计和功能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预期的用途,换句话说,算法是带有价值判断的。信息分发算法中渗透的价值选择是多层次的。首先,以盈利为目的的平台,其信息分发算法必然与商业利益相关联。流量思维主宰的信息匹配与推荐,遵循的是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资本逐利价值观。其次,平台本身的属性定位会影响算法设计。最后,算法架构团队在算法模型搭建过程中的选择偏好包含着价值观。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三) 智能算法背后的控制权力侵蚀着人的有限权利英国文化研究专家斯科特·拉什认为,在媒体和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权力越来越存在于算法之中。多项研究均显示,代码产品具有隐蔽性特征,特定的权力结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已被事先嵌入,在产品的遮蔽下,有限性、许可、特权、障碍等限制不易被发现。基于流量思维的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在信息匹配并提升个性化推荐的精准度的同时,也遮蔽了“算法权力”背后的多重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算法整合信息并利用个性化推荐增加用户黏性,其实质是在行使着一种社会权力,塑造着人们的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控制着社会认知对世界的看法和主张,隐藏在算法背后的权力可以通过不断调整算法的参数来执行自己的意志。“算力即权力”,算法权力将人类视为可计算、可预测、可控制的客体,公民权利面对更隐微、更无所不在、更多元化的权力技术的侵蚀。移动互联技术之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其意义之重大并不逊于互联网之于传统媒体。它带来的最大变革是,让新闻就在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消费,阅读信息变成一种偶然的、不经意的、随便浏览式的阅读。学者们用看起来缺少学术气质的词来形容这种毫无规律可言的传媒使用状态——“任何地点,任何时间”(anywhere,anytime)。每个传媒使用者都有了机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来消费传媒信息。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三) 智能算法背后的控制权力侵蚀着人的有限权利1.人的“数据化”智能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类整理后进行个性化信息分发,在区分整理的过程中,用户作为人的主体性逐渐被数据替代。在人的“数据化”中,存在着隐私风险这一显性问题。2.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固化个人化的信息选择会使用户沉浸在定制化信息的满足之中,很容易只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将自己像蚕蛹一般封闭在“茧房”中,在自我肯定、自我重复、自我强化的过程中,只听从自己认同的观点,产生信息的回声室效应,造成知识、思想的固化。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三) 智能算法背后的控制权力侵蚀着人的有限权利3.人的身份被预设竞争压力下,为开发非共性的“利基市场”、分众化的“长尾市场”,采用算法信息分发的平台需要全部的用户行为和关系数据,以无条件“迎合”受众需求。算法推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定位(targeting)。一旦大数据支持的用户数字档案趋于完备,人工智能就可以了解用户的社会地位、消费能力、政治立场等,这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4.人的工具依赖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造就了好看、好玩、使人沉浸其中的平台,不仅挤占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和休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把人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地鸡毛”的琐碎以及虚拟世界当中而置现实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于不顾。二、价值偏移:智能算法型信息分发的人文反思(三) 智能算法背后的控制权力侵蚀着人的有限权利5.商业逻辑下价值观的迷失为争夺用户注意力资源,算法推荐以“投其所好”地迎合用户作为流量争夺的武器,算法规则以博取最大点击量为主要价值取向,智能算法不仅仅展现了用户的兴趣点,更是平台本身及既得利益者价值观的体现。用户群体中最普遍的兴趣关注点将在算法分发中最大限度地凸显。但事实上,用户群中充斥着大量的低级趣味,算法推荐依此推送的信息隐含着负面的价值取向。、在算法推荐看来,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取决于支持者的多少。然而无论如何,多数人的价值取向都会压迫少数人,在此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丧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是个人获得的上层社会文化素养”。布尔迪厄认为,特定的文化消费模式不仅被用来标识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生产和再生产了社会关系。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传媒研究领域,文化资本表现为既有的知识层次、文化基础、观念与传媒素养,因此传媒消费者固有的社会阶层对传媒消费中的关系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三、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分发价值偏向的规制对策(一) 优化算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算法模型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也就是说,信息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人们要充分获取信息而不是偏听偏信,这需要算法信息分发实现信息的充分接触和共同经验或知识的供给。另外,在当前的互联网传播中,商业利益动机过于强烈,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互联网作为公共空间的公共服务价值。按照价值观正确的总体要求,强调社会效益。这绝不是主流媒体信息分发原则的简单堆砌,而是在考虑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分发与接收规律的基础之上,优化算法推荐权重配比,重点关注内容来源规范、信息真实、用户反馈意见等质量类要素,以用户历史行为、所在位置等兴趣类要素为辅。三、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分发价值偏向的规制对策(二) 寻求交往理性,借助人机协作强化价值引领哈贝马斯曾提出“交往理性”这一个比工具理性范围更广的理性概念。交往理性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去看待科技的行动和功能。自觉地在社会系统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为,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理性的问题,提升科技的合理性。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相结合,人机关系更加紧密和复杂。即使算法信息分发占据半壁江山,信息传递的核心依然是人。人机交互是在算法信息分发中加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手段,通过人机协作,让算法推荐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三、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分发价值偏向的规制对策(三) 加强平台自律,明晰主体伦理责任从技术产品来看,运用算法的平台只是一个技术公司。然而,算法将信息内容进行聚合、匹配与推送,将公共信息与个人需求连接,从这个层面来讲,技术公司已被赋予媒体公司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因此,采用算法信息分发的平台主体应当积极地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理性而审慎地行动。凸显主体责任的责任伦理的出发点是强调算法设计者和控制者在算法推进创新中的责任,旨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目前国外已提出了很多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的倡议,包括公平、准确、透明、可解释、可审计等原则,算法信息分发平台的责任伦理体系可对标借鉴。另外,算法信息分发平台应对算法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这就要求平台媒体加快升级信息监测技术系统,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行为主体和行为过程的监管。“消费资本”(consumptioncapital)的概念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和贝克尔(GaryBecker)提出的。消费资本理论认为,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已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一个函数。三、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分发价值偏向的规制对策(四) 制定法律法规,做好外部监督治理应用于信息分发的算法同样需要立法监管。信息推荐算法在拓展其技术可能与商业前景之前,治理与规范应该先行,不能让信息分发平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让用户成为商业逐利的棋子。③应该深入研究算法信息分发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通过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制定出智能型算法服务与沉浸性产品的伦理指南。同时,中央与地方网信办要监督平台媒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用品采购合同审核
- 企业年会导演合作协议
- 员工发展与福利计划
- 广告传媒董事长聘用协议样本
- 财务报告保密协议管理办法
-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理
- 水利工程招投标合同审查要点
- 售后服务管理评审修订制度
- 电子竞技公司聘用合同范本
- 初级消防安全课件
- 医院财务制度讲解课件
- 英语学科-家长会
-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课件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 六年级上数学试题-圆的周长-练习题-人教版 无答案
-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课件
-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体检表
- 对口计算机高职单招VB编程练习题及答案
- 量子力学选择题库(含答案)
- 共点力的平衡 课件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2-2023学年)
- 少儿绘画之《跳跃的海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