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种系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广义

种族民族心理学

个体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狭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年龄为主线的两部分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人的社会发展的年龄特征。(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尤其是人格的年龄特征)社会认知如何理解发展的概念

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空间位置和房间里的家具肯定变化了,但你本人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空间变化纯粹是外部的。即使是非空间变化,凡属于外部的关系也不够成发展。例如,当儿童入学后,他们的父母成了学生家长。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家长发展了

其次,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才会发生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类似的情况还有激素变化等。这些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尽管它是内部变化过程。一个三岁儿童会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这并不说明这孩子懂得了数的序列。一个四岁儿童会背乘法口诀,也并不说明这孩子懂得了数的组成。所有这些内部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只是靠模仿和强化,一种机械的学习积累,并没有进入意义的理解水平。只有当儿童把所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才能说这种变化导致了结构变化,才可称的上是发展。

再者即使是内部的、稳定的、持久的变化,也不能一概称为发展。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什么是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从出生到死亡的年龄划分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0~1岁:乳儿期;1~3岁:婴儿期;3~6、7岁:幼儿期;6、7岁~11、12岁:童年期;11、12岁~14、15岁:少年期;14、15岁~25岁:青年期;25岁~65岁:成年期;65岁以后:老年期。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是指11、12岁~14、15岁年龄阶段的个体。2、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3、主要特点:半成熟与半幼稚、半独立与半依赖并存。(二)青年初期:1、是指14、15岁~17、18岁年龄阶段的个体。2、是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化向成人接近的时期。3、主要特点: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和人类的高级情感得到高度发展、自我意识水平高,个性趋于稳定。*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生理发育高峰;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1.12——14.15岁,是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身心发展中有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面临心理危机。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一、生理发育高峰(一)身体外形的变化1、身高;2、体重;3、第二性征的出现;(二)生理机能的变化脑成熟,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三)性的发育和成熟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4点)

身体上的成人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三)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的偏差1、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以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自杀行为从青春期开始呈上升趋势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一、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抽象逻辑性(一)运用假设

例如,有“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命题,要儿童做出是非判断。小学儿童思维受具体事物或知觉资料的支配,他们所看到的地球是平面的,因而无法理解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初中学生不受眼前具体事物的支配,可依据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能会这样思考: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太阳就不可能每天都从东方升起,在西边降落,只有是圆形的,才能解释这一现象。由这一假设演绎的过程,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结论。(二)逻辑推理(三)运用逻辑法则: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初中生的智力发展*(一)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创造性: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少保守性,常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等。批判性:在不愿意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要进行审查,并对此持怀疑和批判态;开始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

二、思维品质的矛盾性(二)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在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具体表现为:狂热的明星崇拜;分析问题常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在思想上缺乏严谨性及全面性,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虽有新意,但不准确。表面性:在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尤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价往往失之表面化。(三)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少年们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1、假想的观众——2、独特的自我——*青春期个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表现在:(一)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三)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二、情绪变化特点(一)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二)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三、第二反抗期主要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一反抗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2—4岁)

第二反抗期:要求是全面的,从外部到内部,从行为表现到人格独立。如,希望成人尊重他等

*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特点

择友标准发生变化——

志趣相同、性格相近、烦恼相似、能相互理解.

朋友关系日益重要,好朋友范围缩小,但较稳定男生和女生关系的变化(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对父母依赖减少(依恋、行为、观念等脱离);同时能全面评价父母(榜样作用削弱)(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从多方面评价教师)最显著的特点:逻辑思维的成熟(一)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和假设进行思维活动。*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一)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二)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基本成熟(二、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总特点:(二)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概念、推理、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个性品质趋于稳定和成熟。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一)基本特点:独立意向、成分分化、关心自己的成长、自我评价成熟、强自尊(二)自我概念(稳定的自我形象)(三)自我评价(全面、客观、辨证、主动、深刻)*高中生个性的发展*二、价值观的确立小学阶段: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高中阶段:初步形成1、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2、价值观的特点三、自治需求1、表现2、影响青年初期个体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纵向的:是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准备;横向的:是指每一年龄阶段中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作用水平的学习准备。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知识结构等。(二)关键期:教育的关键期是指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敏感期。教育要适时、适当。1、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3、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生理关键期:胚胎动物“印刻”行为或“早期学习”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人类心理:儿童学习语言、听觉、视觉形象和智力、攻击行为、音乐学习、人际关系建立、探究行为动物“印刻”行为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从此以后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科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so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出生后的24小时内“印刻”行为的关键期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小鸭的“印刻学习”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0~50天。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关键期3岁:识字的关键期3-5岁: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数字概念形成的关键期;3-6岁: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适应心理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过程,心理图式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一、认知发展的

阶段性理论(皮亚杰)皮亚杰将儿童对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感知运动阶段(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部环境。如感觉饥渴会哭喊,看见奶头会吸吮。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2)习惯动作形成阶段(1~4个月)——在先天反射基础上,把若干个动作联结起来形成某种习惯动作,以便更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如听见声音,立即用眼睛寻找声源并用眼追随运动物体。感知运动阶段(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8个月)——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4)手段与目的协调阶段(8~12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感知运动阶段(5)偶然发现阶段(12~18个月)——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6)有目的发现阶段(18~24个月)——婴儿开始按一定的目标或方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客体概念和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的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如“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客体永久性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果,皮亚杰称它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发现:客体概念不是先天的客体概念的获得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发展有一普遍而固定的顺序客体概念和客体永久性阶段1-2:无视觉或操作探索。努力用眼睛跟踪一个运动的客体,直至从视野消失;如消失,婴儿马上失去兴趣,或短时间注视客体最后消失的地方阶段3: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能根据客体当前的运动方向推断、预期客体将来的位置阶段4: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可用手搜索和取回被藏的物体,但仍会犯AB错误客体概念和客体永久性客体概念和客体永久性阶段5: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不再犯AB错误,但不能想象或表征物体位置的进一步变化。(不能处理看不见的变化)阶段6: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儿童逐渐获得技巧,对没出现的物体或事件引起内在符号表征(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尝试错误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CDBA三座山实验前运算阶段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加减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可逆与守恒形成阶段——

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几种经典的守恒实验数量、长度、液体质量、面积、体积、重量守恒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

A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返回长度守恒(7~8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返回重量守恒(9~10岁)返回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

B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返回四、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其他心理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行为学派(Watson,Skinner,Bandur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Freud,Erikson)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应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适当的教育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三)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