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序公正看考试改革_第1页
从程序公正看考试改革_第2页
从程序公正看考试改革_第3页
从程序公正看考试改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程序公正看考试改革

自公元前165年西汉文帝首次进行书面计算机试验以来,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考试经历了许多变革。回顾这些变革,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主旋律——追求公平。帝制中国之所以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请托困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在选拔人才过程中饱受人情困扰的先人们,发明了考试这把客观公正的“量才尺”。他们当初或许并没有想到考试带来的公正会有如此大的社会效益,一旦意识到,便以“至公”作为首要目标来建设考试制度,力图使之“止于至善”。本文拟从漫长的中国考试历史中选取若干重要片段,来考察其变革的公平动机,并分析公平对考试发展的影响。一、尚书令左雄的制度改革,涵盖了公平思想汉文帝时期,不仅下诏举贤能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而且对被荐举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这使得选士标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以文墨才学取代军功和政绩。特别是公元前165年的那次笔试,不仅由皇帝亲自下诏命题,“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而且所写对策文章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交由皇帝亲自拆封批阅,以定优劣。这种以“文墨”定优劣以及密封试卷的防弊手段,都包含了一定的公平思想。东汉顺帝接受了尚书令左雄的改革建议,不仅对被荐孝廉者限制在40岁以上,而且要对其才学和工作能力进行严格的考试,并且还要经过端门复试后才能量才录用,以求公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取士改革,虽或多或少包含着公平因子,但只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和稳固政权的需要。而且,在隋唐取士标准和方法客观化和制度化之前,这种包含考试环节的察举只是众多选士途径之一而已。二、发展、完善和改革科举经历了隋唐的草创阶段,进入宋代以后,得以改革、发展和完善。随着考试一步步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科举地位日重,改革也日益以公平为诉求,以使其更好地为稳固帝王统治服务。(一)第二,推行灵活的举证认识进入唐代后,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得以迅速发展,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出于公平动机的改革。首先是“投牒自举”。在科举之前身察举制中,被察举者需有人推荐,方可获察举资格。唐代科举则改由举子自由报考,乡贡考生“怀牒自列于州县”,只要考生德行无缺,名实相符,便可自由报考。这种怀牒自进的开放的报考方式被一直沿袭下来,使平民子弟享有参政的公平竞争机会。其次是立法。为防范举贡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贡举活动的公正性和科举制度的严肃性,唐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废举者”和“坐州长”等,对考试不实者作了详细的法办规定。此外,唐代还制订了严密的考场规制,分别实行过搜检、锁院、糊名和别头试等防弊制度。唐代科举这些关涉公平的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开先河”作用,尽管有些制度并未严格实行,但为后世科举的公平性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二)诉讼公平与考试公平的冲突在唐制科举的基础上,宋代又在殿试制度、糊名法、誊录法和双复位等第法等方面作了进一步革新。这些革新都萌发于科场实践,莫不以追求公平为己任。然而,比制度改革更有深远意义的,恐怕还应是发自名公重臣们的关于公平的理性论争——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大臣司马光针对京师和其它诸路及第人数“大段不均”的情况,上奏《乞贡院逐路取人状》,力主在考卷上“各以逐路糊名”,并且“逐路以分数裁定取人”。对此,参知政事欧阳修针锋相对地指出,“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因此,他主张“且尊旧制,但务择人,推朝廷之公,待四方如一,惟能是选,人自无言”。由于争论双方各有充足理由,是非难以定夺,结果仍依成法。应该说,这场争论既包含了朝廷政治势力博弈的因素,也反映了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间的矛盾。“区域公平”重地域均衡,“考试公平”则重考试结果,相比而言,后者有更浓厚的公平色彩。这场论争以“考试公平”取胜,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性在宋代科举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三)营造良好的良苦用心明代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公平诉求也进一步加强,不仅通过制定科举成式来强化考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而且通过规范贡院形制来保证考试过程的公平。贡院的建筑从明远楼到至公堂,从外帘到内帘,都布局得谨严有序,无不蕴含着统治者力求维护考试权威和保证考试公平的良苦用心。明远楼中所悬挂的明代名臣杨士奇的题联:“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则进一步强化了考场的严肃和公平气氛。如果说贡院的建筑布局体现的只是统治者形而上的力求公正的良苦用心,那么,贡院的规制对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则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贡院已在考官的选任、考场、阅卷以及取录各环节形成一套严密的规制。正是由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维持科场公平,使明代科举赢得“天下之公”的美誉,时人更是认为“我朝二百余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四)其他科举案件发展到清代,科举由于有巨大的中举效应及其千年积弊,科场舞弊风行。为整肃科场、维护公正,以试图挽救行将崩溃的科举体系与统治政权,清代统治者对科举制度建设及其公平公正的关注与重视“远轶前代”,不仅制定了严密性几乎达到滴水难漏地步的《钦定科场条例》,而且对科场舞弊事件刀挥斧砍,毫不留情。其中,顺治丁酉、康熙辛卯和咸丰戊午三大科场案,至今令人不寒而栗。顺治十四年(1657)发生的江南乡试考场案,起源于考官纳贿。查办结果,使正副主考遭斩刑,妻子、家产入官,其他考官及监场官员17人被处绞刑,新科举人也有若干人受革名或停考处罚。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又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考场案。主考官同样被指责纳贿私取。康熙遂将主考官等三人处斩,另两人畏罪自尽,并有多人遭流放。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也发生考场大案。此案亦起因于举子怀疑主考官取人不公。同样,主考被处斩,另有一大批官员分别被处死、籍没、流放、革职、降职等。此外,清朝还有若干起类似的大大小小的科场案。这些案件中有些虽牵涉到派系斗争,但最终目标莫不指向清理舞弊,力求公平取士。之所以如此,乃因千年科举积弊甚深,“盖不有此严刑峻法,恐弊端更甚,不克维持至清末”。尽管科场案在历朝都发生过,但以清代罚则最重。科举在经历了历朝以公平为动机的改革后,日臻完备。科举考试能使真正的人才出人头地,而不论其出身贵贱。从这一点来说,科举无疑是公平的,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当然,在阶级社会,所有的公平都只能是相对的,科举也概莫能外。三、考试改革的社会心理分析当今社会,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公平意愿的强化,考试改革的公平动机朝更自觉的趋势发展,而且不再像古代科举改革那样自上而下,而通常是由民间的改革呼声自下而上地推动着官方的改革。2007年迎来高考恢复30周年。为什么30年前恢复高考的消息让老百姓奔走相告、欢声雷动,迄今回首仍温情依旧乃至心潮澎湃?为什么高考饱受非议却一直被采行?别无他因,唯因考试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竞争规则。高考恢复后,又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回顾这些改革,但凡涉及公平,无不引起社会上下的深切关注,有些改革亦因不公而难以善终。例如,在招生体制方面,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改革,因收费和降分挂钩,破坏了高校招考中的公平规则而终遭唾弃。在考试内容方面,近年来加试外语口语和考测实验能力的改革,以及考试命题中出现的城市倾向性,对教育资源占弱势的农村考生群体而言,其公平性也甚为民众所质疑。在录取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而增加的投档比例的改革,却造成录取季节“条子票子满天飞”的“奇观”。而20世纪末推行的网上录取,出发点之一便是杜绝各种非成绩因素对录取造成的困扰,以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近年来讨论热烈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失衡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不同地区考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尽管现在实行的分省命题,让各省分数线变得越来越不具可比性,但我们仍需正视分省命题下高考录取的区域不公问题。事实上,自高考建制以来,民众所发出的不仅仅是在原有制度上改革高考的呼声,有些人对高考的指责甚至颇具颠覆性,认为应该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但假如真废止了高考,恐怕不少人会发觉自己对高考其实是有着深深眷恋的。有人说,高考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却给了每一个孩子同样做梦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机会。这种说法是对人们面对高考所产生的矛盾心态最恰当的脚注。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统一高考仍有坚持的必要。而在坚持统考的诸多理由中,维护公平又是最重要的一个。这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漫长的考试历史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尤重人情关系、社会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中大国,民众的公平忧患意识与渴望较许多国家的民众更为强烈。“不患寡而患不公”是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理,亦是对高考改革的现实心态。高考之所以一直被采行,最主要原因就是它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竞争规则。在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尚较突出的情况下,确保竞争的公平乃高考改革第一要义。即使在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今天,乃至迈入普及化的明天,也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公平仍将一直是高考改革的主旋律。历史告诉我们,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诉求。在日益追求公平、公正与效率的今天,任何一项制度,其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已越来越取决于其程序公正度。考试制度的改革,若改掉公平,就等于革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