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地洞》中的卡式生存体验
《地洞》是明末高度成熟的一部作品,典型反映了“卡片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作为典型的动物题材,小说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地洞主人———一个小动物———拟人化为具象的人。小说最突出的主题是“恐惧”,通篇描写的都是小动物修建地洞、完善地洞以及与外界的各种斗智斗勇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详尽的心理活动分析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人普遍的恐惧意识。卡夫卡内心深处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这部小说正是卡夫卡恐惧性的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对于这部中篇小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多拉·迪阿曼特认为:“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说,而且兴许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他(卡夫卡)将要回到父母家,结束那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他身上激起了惊慌失措的畏惧感。”威廉姆·埃姆里希则指出:“在后期小说《地洞》中,卡夫卡的有关所有动物生存的主题,即人的真实———自我问题,得到了最彻底的深入反思和生动刻画。”无论是自传性质的投影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地洞》中蕴含的“恐惧”却是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姿态。由于恐惧,小动物在心中臆测了莫须有的“异己”力量;由于“假想敌”的存在,小动物更加感到恐惧。《地洞》给人一种因恐惧而恐惧之感,正是那个时代通病的整体展览和集中显现。一、“典型的西方能”:卡的恐惧感受“恐惧”一词是卡夫卡从存在主义先师克尔凯郭尔借鉴来的,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恐惧”这个概念进行了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自己特有的代名词,进而蕴含了自己独特的味道。卡夫卡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我的本质就是恐惧。”57卡夫卡认为恐惧无处不在,他的一生就是充满恐惧的一生。首先,卡夫卡的恐惧感受,最集中地体现为对父亲的恐惧。卡夫卡曾经有过这样惊世骇俗的表述:“现在,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亲近、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实际上,犹太民族的身份加上犹太家庭的出身,势必造成父辈的权威专制与子辈的孤独无助。其次,对于自己熟悉的城市布拉格,卡夫卡也感到恐惧。尽管布拉格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但其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却令卡夫卡担忧。布拉格从建立之日起是没有特定归属的,它一直是作为各种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而残喘苟存。布拉格是在两个“双煞”———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这势必造成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再加上种族主义的仇恨,这种多元化的特色滋生了卡夫卡莫名的恐惧意识,同时也导致卡夫卡对自己犹太民族出身的本能反感乃至反抗。但是他始终没有逃离他所在的城市,正如他也没有逃离他的父亲一样。卡夫卡终身在布拉格城市和父亲的权威下工作、生活和写作。对于爱情,卡夫卡先后三次订婚又三次毁婚。对爱情的渴望和恐惧纠缠了他的整个人生,卡夫卡对此感到痛不欲生却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于是,卡夫卡把自己爱恨交织的爱情情绪通过写作发泄了出来,从此开始了他生命式的写作之旅。写作成了卡夫卡唯一的生命形态,他希望在写作中驱走寂寞、孤独和恐惧。就这样,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对别人的不信任和歇斯底里的恐惧中。这种状态伴随了他一生,也给了他特有的体验,成为其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卡夫卡的这种恐惧感受并不是无来由的,也许德国文艺批评家安德尔·龚特尔的注解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这样一种没有归属感的出身注定了卡夫卡将成为一个精神的漂泊者和流浪者。对自己文化出身的强烈认可感、对父亲专制强权的极度憎恨感以及对家庭亲情的无限渴望感,这些滋长了卡夫卡的恐惧意识,使卡夫卡的恐惧感受在所难免甚至在劫难逃。卡夫卡自称是“典型的西方犹太人”,其恐惧意识深受犹太教思想文化尤其是“原罪说”的影响。在犹太教中,由于有“原罪”的存在,所以必然会有上帝的惩罚,因而人们对“原罪”的理解与对“死亡”的恐惧是相呼应的。这就难怪卡夫卡“恐惧”了,他甚至说过:“确实,恐惧就是我的一部分,也许是我身上最好的那部分。”109《地洞》恰恰是卡夫卡自身生存体验中的“恐惧”情绪在艺术上的深刻表露和集中展现。在这既属于他却又不是真正属于他的布拉格———“地洞”城市里,卡夫卡怀着忐忑和恐惧的心情生活着、工作着、写作着和体验着。事实上,“地洞”已经成为了卡夫卡艺术表达的一个媒介,是卡夫卡对现代人恐惧意识的诗性揣摩。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恐惧”是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一种显现,是活生生的单个个体的独特的不可避免的生存体验。二、“内在”地洞:内在的内在救赎“悖谬”是一种二律背反,是自相矛盾,是卡夫卡的独创,也是他一切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几乎贯穿了卡夫卡的整个小说世界。卡夫卡悖谬逻辑的构成要素是复杂的,“首先要有主人公,主人公要有行动目标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而在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从而使主人公逐渐偏离目标甚至朝反方向发展,最终导致行动失败、目标消失”。《地洞》中的恐惧意识集中体现为地洞主人的悖谬,即小动物因恐惧而前后矛盾,又因前后矛盾而恐惧。《地洞》描写了一个小动物修建和修缮自己藏身之处的故事,以及为建造这个地洞的全部心理过程和发展历程。小说中的地洞是由城堡、广场及许多地道组合而成。地洞主人建造它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但是这个“房子”并没有给它带来安全感,反而使其越陷越深,整天忧心忡忡、战战兢兢,不仅没有享受到“房子”带来的安全感,而且还沦为了“房子”的奴隶。从开始建造起,每一个行动都让地洞主人犹豫不决。它忙前忙后,表面上像是搞定了一个宏大的工程,实际上却一直在原地打圈圈。小说不停地建构,又在建构中不停地解构,这种悖谬的艺术手法使《地洞》形成了一个怪圈,像一座走不出来的迷宫。正如最早发现卡夫卡悖谬思维的加缪所认为的:“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自然性与非自然性之间、个别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并赋予它们以反响和意义。要理解荒诞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悖谬手法,必须使这些矛盾粗略化。”这里,我们就对《地洞》中的悖谬进行梳理和总结。《地洞》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小动物的各种担忧、焦虑、矛盾和恐惧。地洞主人越是矛盾就越是恐惧,越是恐惧也就越是矛盾。在矛盾与恐惧中,地洞主人实现了真正的救赎。起初,地洞主人沉浸在建造地洞的成功中,接着就开始纠结于进出口的安全问题,并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当它自我满足地栖息在地洞里时,又幻想着各种各样的忽然来袭;当它自认为自己对地洞熟门熟路,却又担心外物的强大。地洞主人的一生是纠结的一生,真正实践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名言。地洞主人仿佛每天吃饱了没事干,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时刻警惕周围的威胁,并认为威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威胁我的不光是外部的敌人,在地中心也有这样的敌人”。对周围的一切威胁,它宁可信其有也不会信其无,以免挂一漏万。此外,除了大的通路外,地洞主人还修建了“十分狭窄、相当安全的通道”,这样可以使其随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地洞主人自认为地洞的迷人之处在于宁静,可是转念就说这种宁静随时有被打破的可能。对于城堡的建设,地洞主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想过放弃,但看见地洞的完好无损又使其开始了喜悦的工作。地洞主人近乎自虐的对“原罪”的救赎深刻表现在:“我不分白天黑夜,成千成万次地用前额去磕碰硬土,如果碰出了血,我就高兴,因为这是墙壁坚固的证明。”对于从洞外猎获的食物,它先是把玩一番,“欣喜其数量之多,其味各异”,接着就从噩梦中醒来认为食物的分配法不合理,纠结于集中存放还是分散存放,但是无论如何存放,都觉得危险重重。在对自己的食物饕餮一番后,它觉得既幸福又危险。幸福是因为城堡的安静和安逸,危险是因为威胁无时不有。总之,无论地洞主人怎么防患于未然,它都依旧觉得威胁无处不在,并被自己认为的所谓隐形的缺陷折磨得寝食难安。地洞主人甚至作为监视者从洞外窥视周边的动静,结果发现地洞安全得超乎它那可怕的臆测,但当其下到地洞时无名的恐惧和担忧又会油然而生。它曾想过不再回地洞,就在地洞入口处观察以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可接着又会发出无数疑问:“我在这里观察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安全感呢?到底可不可以根据外面得到的经验来判断我在地洞所遇到的危险呢?要是我不在地洞里,那么我的敌人究竟有没有灵敏的嗅觉呢?”有时甚至还自言自语:“他们肯定能闻到我的气味,不过不是全部。”“坏蛋醒着的时候,我自己却在睡觉。”除此之外,地洞主人还总是幻想着“莫须有”的“异己”力量会随时到来,甚至为此做着和敌人拼杀的各种准备,想象自己会把敌人“咬得个稀巴烂,咬成一块块肉,撕得粉碎,喝干他的血,把他的尸骸塞到其他猎获物中”,并在这种幻想中聊以自慰。从这个意义上看,它自己其实就是自己的敌人,它自己其实就是自己的恐惧!三、地洞主人的精神世界《地洞》看上去就像是一则简短的寓言,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正如卢卡契所说的:“卡夫卡独一无二的艺术基础,并不是他发现了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的形式上的表达方式,而是他描写客观世界和描写人物对这客观世界的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既是暗示的,又有一种引起愤怒的明了性。”在《地洞》中,地洞主人看似一个小动物,实则是人的拟人化隐喻。地洞主人对外界的隔绝其实是人对社会的逃逸。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地洞”已经不是单纯的藏身之所,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它其实是个体逃避外界的保护伞,是保护自身独立的屏障,是与外界隔离的心理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自甘示弱的表征,是自我封闭的无奈之举,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与外物强大的生存式迷宫的艺术表达。从表面看,地洞的修建和修缮是小动物的所作所为,但从更深层次看,地洞的规模和结构更像是人类的杰作,展示了人的精神家园的图景,而地洞主人的内心斗争实则是人自身的苦苦挣扎,是一个活生生的单个人的孤独而又真实的生存体验。实际上,地洞主人的这种对外防范和封闭隔绝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与人、人与外界、人与自身交流的困难和不可能性,是描写“异化”的杰作。在“地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友情、亲情和爱情,而是陌生、冷漠和孤独。正如在小说中,地洞主人视所有外物为不可信任的:“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但是“难道他不要报酬吗?最起码的,他连地洞也不想看一看吗?”地洞主人总是处在既想信赖又不敢信赖的恐惧中,它的信赖其实是对信赖自身的颠覆和解构。如同马丁·布伯所说:“本真的我———你关系变成为了实用功利的我———它关系。”地洞主人的人格产生了分裂,双重的分裂人格又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拷问,在拷问中时而肯定、时而否定,于是地洞主人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怀疑中,使得其不得不承认:“我毋须抱怨找不到堪与信赖的人,而只能孑然一身。这样,我肯定丧失不了什么利益,而且还可能使我避免损失。”地洞主人在对别人的信赖中转换为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从而将自己推向了孤独和恐惧的深渊,使自己被外界边缘化了。难怪最后地洞主人只能发出“但堪信赖的,只有我自己和我的地洞了”这样的叹息。就这样,地洞主人最终和它的地洞合二为一了,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和整合。但是试想一下,当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自己时是多么可怕和荒谬啊!那将会是一幅“自己是自己的地狱”的图景。卡夫卡在《地洞》里对地洞主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通篇都是小动物的心理反应和自叙自白。其实,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一直是卡夫卡一生致力于的最伟大的事业,而《地洞》就是卡夫卡追求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具体地讲,“地洞”的结构、规模和特征就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写真,而地洞主人的心理感受、独白、幻想、梦魇等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映射。地洞的存在满足了小动物精神上对家园的需要,而这恰恰也是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地洞本身具有的排他性也隔绝了地洞主人与外界的联系,使其陷入了孤独、自闭的怪圈,造成了对象物之间交流的无法实现。因此,地洞的意义和功能是有指涉性的,它指向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卡夫卡内在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综上,卡夫卡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作家,他以其独具的慧眼描述着这个时代的困境,其作品具有罕见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卡夫卡以其切身的体验感受着时代与社会的恐惧,并将这种恐惧意识形诸笔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建筑劳务分包项目招标详细协议一
- 海洋平台防腐施工合同
- 2024年度专业弱电工程技术服务协议版
- 会议室墙面装饰施工协议
- 2024年度标准空地租赁协议修订版一
- 建筑防爬行类害安全施工协议
- 核电工程合同毛利评估
- 2024年专业酒店用品供应及采购合同合同版
- 技术门市租赁合同样本
- 药品研发材料储存外仓租赁合同
- 海运出口货运代理协议
-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石膏生态环境影响综合整治及绿色发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个人对赌协议对赌协议书范文
- 长在石板上的大米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反思
- 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 材料力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
- 安全管理年终工作总结PPT模板下载
-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年版)解读
- 2022钢铁企业销售员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 2019年全国各地方卷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