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美术史新编》人邮《世界美术史新编》教案课题: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美术的概念、分类、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2.了解中西美术的异同;3.掌握世界美术佳作的三种鉴赏范式;4.学会参照世界历史的人文背景运用世界美术大事年教学重点、难点:鉴赏范式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美术的概念因历史、地域不同,其内涵、外延也有所不同。中西美术的异同贯穿整门课程,可以用“中象西数”来概括。美术欣赏的三种范式,常规范式最易掌握但难有深度,专业范式适合艺术类专业深入研讨,简易范式适合非艺术类专业掌握。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一、引入1.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学习要求。作业、笔记、背诵。2.介绍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世界美术史是研究中外美术的历史与现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评论中外美术流派、美术家及其作品的一门学科。通过中外美术史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史知识、美术现象,从而准确地理解中外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以达到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基本要求。3.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弄清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探讨中国美术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朝代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二、讲授新课1.美术的基本问题“美术”一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美术以视觉欣赏为主,与语言艺术、音响艺术、表演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美术有四大特征:造型性,可视性,空间性,物质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美术(1304)一级学科下设10个二级学科:美术学(130401)、绘画(130402)、雕塑(130403)、摄影(130404)四个基本专业和书法学(130405T)、中国画(130406T)两个特设专业,近几年新增实验艺术(130407TK)、跨媒体艺术(130408TK,2015年)、文物保护与修复(130409T,2016年)、漫画(130410T,2016年)。2.中西美术比较与分析西学重“数”,可使艺术化为科学;国学重“象”,可使科学化为艺术。西人信仰宗教,化神为人;国人敬天法祖,人杰即神。西人尚“异”,国人尚“常”。中国自古重道轻器,常亦是道。从绘画来看: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西洋画重造型、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偏科学、中国画偏艺术,西洋画偏视觉享受、中国画偏心理感受。因此,国画重传统修养,西画重写生造化。“美通善”是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美通真”是西方美学的核心精神。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足见中国绘画有教人向善的功用。古代文人将梅兰竹菊成为“四君子”,正是看重其四德:冬梅之坚贞、春兰之元气、夏竹之亨茂、秋菊之淡利。西方自古重视秩序、法则、尺度、比例等,毕达哥拉斯声称“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西方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引领了一次艺术的飞跃:几何学引领了古希腊艺术的飞跃,透视学、解剖学引领了文艺复兴艺术的飞跃,色彩学、光学引领了印象主义艺术的飞跃。达芬奇曾明确指出:“透视学乃是引向理论的向导和门径,少了它,在绘画上将一事无成。”3.美术欣赏的三种范式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传统的美术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这里提出的常规范式、专业范式、简易范式,旨在以最简捷的路径引导大学生进入美术欣赏的高级层次。简易范式:三角形模型共有三极。具象之极、冷抽象之极、热抽象之极,一切世界美术名作均在三极之间。4.世界美术大事年表世界美术与世界文明息息相关。
课题:第二讲:三坟五典——中国史前美术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学生理解“三坟五典”。2.对人类艺术的起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掌握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如“巫术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等。把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的不同之处,并能从多个方面如经济(生产力低下等)、文化(尚处在未开化状态)来理解当时的艺术。3.能对原始艺术的艺术特色做大致的描述:质朴率真的原始绘画,古朴浑厚的原始雕塑,简洁凝重的彩陶文化,精细俊巧的黑陶艺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等等。教学重点、难点:彩陶、地画。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学生对艺术起源有了了解,并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不同特征。总结出彩陶艺术在整个造型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彩陶是一切造型、图案的出发点。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一、复习引入1.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学习要求。作业、笔记、背诵。2.介绍三坟五典: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书。但是,三皇五帝时期文字还没有诞生,哪里会有书?所以是由地画、刻符、岩画、河图洛书等神秘图形构成的无字天书。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地画就是一种无字天书,里面承载着我国上古时代的农耕文明。二、讲授新课第一节原始绘画原始美术也称史前美术,它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艺术起源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就被认为是造型艺术的起源之一。除此之外,我们再了解一下另外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巫术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等。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这是旧石器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旧石器时代早期: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了解)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代表器物是三棱大尖状器。(了解)陕西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万8千年。代表器物是石制和骨制装饰品,是中国最早的工艺美术品。上色标志人类有了初步的审美。(了解)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万8千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万5千年~1万6千年。旧石器时代器物都是石器或者骨器。这一时期人类的制作工艺原始,几乎都是在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器物的基础上进行很简单的加工。直到晚期才有了上色这一工艺。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了解)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黄河流域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长江流域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华南和西南地区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中期有台湾大坑文化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北方地区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第二节原始彩陶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陶器的出现(了解)1.陶器的分类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bo)、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ge)、簋(gui)、釜(fu)、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weng)属储藏器。2.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3.陶器的制作方法: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圈泥法轮制法——标志陶艺技术的提高。沿用至今。陶轮的使用标志着陶艺专家的出现。彩陶:定义:以陶器本身的橙红胎色为底色,由红、黑、白三色在陶器表面绘制装饰纹样。这一时期制陶达到高峰,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遍布全国。分布:一、仰韶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文化的总称。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图案: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以鱼纹著称。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色彩:红地黑彩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2.庙地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造型: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色彩: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图案: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增加了曲线形式。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标志着类似植物的抽象形式的出现。另外还有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二、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系统文化,称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代表仰韶文化的最高成就。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图案更加复杂。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造型: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色彩: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底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图案:特征是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和漩涡纹。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图案: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龙山文化的黑陶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到达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高峰。第三节原始玉器与其它雕塑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时代的雕塑分为:单独的圆雕制品和器物的附饰。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泥塑、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1.泥塑:小型裸体妇女像小型裸体妇女像和泥塑女性头像是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2.陶雕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代表作品有:泥塑女性头像、陶鹰鼎、狗形陶鬶(gui)陶鹰鼎、狗形陶鬶(gui)体现了原始雕塑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都是采用动物生动的形态来造型,采用写实手法,结合实用性来制作实用器皿。3.玉雕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玉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红山文化的碧玉龙(中国华夏银行的标志的原型)。玉琮cong/是祭祀拜神的礼器,体现这一时期人们已经由生活必须器物的制作上升到精神追求。绘画彩陶纹饰和岩画1.彩陶纹饰与巫术有关。人面鱼纹图案是这一时期的彩陶文化的标志。氏族图腾符号。彩陶上的绘画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2.岩画北方岩画:最具代表的是内蒙中南部的阴山岩画。特点是表现动物和狩猎场景为主,用刀斧刻在石崖上。南方岩画:云南沧源和广西左江岩画。特点是表现人的活动为主,多用红或黑色涂绘。将军崖岩画是新石器时代岩画的一处重要遗址。史前岩画的艺术特点:质朴、线条稚拙、色彩简单、主要描绘原始人生活中的种种场面,造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宜用作图案设计。三、小结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课题:第三讲:四合之良——中国先秦美术一、复习引入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生产的不断提高,男子作用不断增强,逐渐代替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氏族公社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已经萌发,社会上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氏族公社逐渐解体。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贫苦的氏族成员沦为奴隶,氏族首领成了奴隶主,阶级社会产生,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先秦通常是指夏商周三代,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221年。它是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的瓦解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活跃的开拓创新的时期。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总思潮就是理性主义。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那么夏王朝是怎么来的呢?夏禹治水有功,被禅shan位为天子,建立了夏朝。所谓禅让就是在选统治者的时候不是世袭,而是选贤举能。有能耐的就当皇帝。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中国古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师文化开始了。它的特点是,原始社会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了统治阶级的宗教政治伙伴。这一特征在夏朝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体现。二、讲授新课第一节青铜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及铸造青铜是铜与锡或铝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的特点,在铸造过程中铜液膨胀性加大,填充性好,器形和花纹都能很好展现。夏朝二里头铜爵是我国中原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到了商周时期,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二)青铜器种类和用途铜在当时是一种贵重金属,青铜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和享用。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被赋予特殊意义,称为礼器。礼器还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青铜器种类繁多,一般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和车马器四种。礼器是最具文化含量及艺术性的代表。礼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特点,也是与古代世界其他民族青铜文化不同的地方。(三)什么是礼器?礼器就是宗庙的祭器,在当时贵族社会婚丧宴客等重要场合使用。统治者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礼器的作用?它是统治者名分的标志,代表社会地位的合法性。宗法的权利通过礼器一代一代往下传,拥有了祭祖的礼器,就拥有了祖先法定的继承权。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四)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青铜器的“滥觞shang——”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离原始意味。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纹饰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tie\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威严与恐怖。代表作品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铸造工艺成熟的青铜器。结合书15页中图16,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特征是什么?造型纤细单薄,上宽下窄,三足尖细,流与尾都很长,表面无花纹。显示出早期青铜工艺的拙朴。2.商代的历史背景: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商汤王到商纣王(封神榜里面的那个王),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过渡。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是个暴君)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得到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商代青铜器商代是中国青铜艺术有成熟到鼎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前期:郑州商代遗址。特点为薄胎、少纹饰,但种类增多了。代表作品:兽面乳钉纹青铜方鼎。特点见书15页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晚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青铜器以礼器为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簋、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kui/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代表:殷墟的妇好墓和司母戊方鼎。鼎的地位: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3.西周的历史背景:西周由周族人建立。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西周青铜器西周后期酒器减少、青铜器宗教气息减弱,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纹饰与造型也渐趋粗率简朴。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鸟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代表:毛公鼎(结合书上图片)。4.春秋青铜艺术的再生春秋战国是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时代。此时社会动荡、王室衰败、各国割据、战争不断。春秋时期青铜器发展特点:(1)性质发生变化。不由王室独家制造,诸侯也开始制造和使用青铜器。青铜器由区分尊卑的标准变成奢侈的享乐用品。(2)艺术风格转变。青铜器有了明显地域特征。风格清新,纤巧华丽。出现失蜡法和模印法。失蜡法春秋时发明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现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摸相同的金属器。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模印法作法是用一块印花模子,刻出基本花纹,趁陶模胎尚未全干时,用印模在上面打印出一个个花纹,一般都打印成规整的四方连续图案。代表作:立鹤方壶。人的思想解放了,造型艺术才会出现新的形式。5.战国走向人间的青铜器战国青铜器代表中国青铜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特点:(1)性质变化。以制造日常用品为主。贴近生活。功能世俗化。(2)造型多变,手法多样。能够使用错金银、镂刻和鎏金等装饰技术。(3)纹饰世俗化。图案多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代表作: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和错金银骑士刺虎纹铜镜。了解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特点。了解错金银骑士刺虎纹铜镜特点。代表战国时期铸镜工艺的最高水平。掌握错金银法(书18页)。6.中国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就是陶塑和青铜雕塑。商周的青铜雕塑与原始雕塑的不同之处在于,商周时期是中国处于残酷的奴隶制时代。原始时代淳朴的美为沉雄、狰狞的美所替代。商周青铜器不仅仅是日常的用物,更是作为礼器存在的。在用途上精神性的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意义更为突出和强调。统治者大量制作青铜器,一方面出于对鬼神信仰的强化,另一方面又通过礼器来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来协调统治秩序。由于奴隶社会具有更丰富、更复杂、更富有动荡性和变易性的社会内容,如此的精神与风尚也更鲜明的在青铜雕塑上反映出来。例如:商代人迷信占卜求签,所以流行青铜装饰为饕餮纹,表现出神秘而狰狞的风格。西周重视政权巩固,以维护血缘关系出发,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因而在青铜器上向平易、朴素的风格转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奴隶制制度受到冲击,青铜器突破商周以来的传统,一扫庄重神秘气息,变得生动活泼,既有高级制品,也有朴实无华的日用品。在创作主体方面,商周时期的雕塑,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出现了铜工、石工、玉工、骨工的场所,当时的雕塑也主要包括在这四种手工业里。据甲骨文记载,商代手工业较为发达,当时负责手工业等活动的人称作“白工”,而商代的雕塑就出于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工奴和他们的主人“白工”之手。周代手工业分工细密,技术讲究,对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经历了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1)夏朝造型上:造型幼稚古朴,率简凝重,没有脱离原始意味。纹饰上:以单层突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2)商代前期的造型上:薄胎,种类增多。纹饰上:少纹饰,简单。多以带状分布。(3)商代后期造型上:器壁较厚。纹饰上:通体满花,除底纹外还有花上叠花。俗称“三层花”。商代青铜器装饰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一下几个方面:a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b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c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做主纹,以回纹做地纹。d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多采用三层花纹,即“三叠法”。e商代青铜器反映一种神秘、威严、庄重的宗教气氛。(4)西周前期沿袭商后期风格样式,但铭文增多。风格由奇诡变得典雅。青铜器中酒器减少,造型上,端庄典雅。纹饰上,饕餮纹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主要有窃曲纹、鸟纹、环带纹,重环纹、瓦纹等。打破对称格式,一般以s形,采用二方连续纹样。(5)春秋时期打破王室对青铜器的垄断,铸造形式出现精巧清新,具有地域特点。中期出现制模印花和失蜡法工艺,细线刻纹,金银镶嵌的装饰手法大量应用,呈现繁缛精巧,华丽活泼的特点。装饰题材上,摆脱宗教气氛,常用几何纹。装饰纹样方面,主要是蟠螭纹(pan/chi-)。蟠螭:盘踞的龙。平底和束腰是鼎造型的突出特点。(6)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开端。物质文化进入铁器时代,产生锐利的铁工具,使青铜器的装饰进入一个新时期。出现“金银错”法,可在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如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嵌以红铜或金银细线。此外,还有焊接,鎏金,镂空等加工方法。装饰题材上,摆脱宗教气氛,变动物纹为几何纹,出现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青铜艺术特点比较表:朝代装饰纹样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夏饕餮纹、弦纹无底纹古朴凝重商饕餮纹、夔纹、回纹单独纹样对称式、主纹和地纹多用直线庄重严谨周窃曲纹、环带纹、饕餮纹二方连续带状反复、曲线多韵律秩序春秋战国蟠螭纹、宴饮纹、战纹四方连续上下左右、模印、金银错繁缛清新第二节工艺美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较之原始社会有了飞跃的进步。商代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发展很细,技艺不断提高,品种丰富多样。郑州二里冈和安阳殷墟都发现有商代的冶铜、烧陶、制骨、玉石等专门作坊遗址。到了周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人,从奴隶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因而提高了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各国的政治变革,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思潮和文化艺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在工艺美术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等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造型优美、想象丰富的优秀作品。第三节绘画在战国至两汉的著作记载中,出现了关于商周时期建筑壁画的记载。其中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商纣王建鹿台,有“宫墙文画”,另外《孔子家语》中记载周的明堂壁上画“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意之状”,还有周公辅成王的图画。在明堂上用图画表现历史上的帝王形象。周代还在帝王听政的路寝门上画虎,以明猛勇于守。从这些出现的记载中表明,商周时期重要的建筑物中出现了壁画装饰。再者,当时的一些器物上绘有大量图案装饰,如在旗帜上绘有日、月、蛟、龙、熊、虎等以表示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天子的礼服上绘有“九章”。以上记载虽然有待考证,但在殷墟发现的商代壁画装饰残迹和陕西扶风周墓中的白色绫纹的图案,也可以看出商周绘画的风采。战国楚国壁画表现内容极为广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认为屈原的《天问》是根据楚先王庙壁画所做,内容涉及历史、神话、山川神灵等等古代传说。另外现存的某些漆器青铜器的纹饰也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则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实物依据。第四节雕刻从我国奴隶社会确立到封建社会开端的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雕塑艺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雕塑艺术的巨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从考古发掘中获得,根据其物质材料、品种及性质,可分为青铜雕塑、玉石雕塑、陶塑、木雕及春秋以后兴起的俑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石雕刻和青铜雕刻。
课题:第四讲:勾心灵囿——中国秦汉美术一、复习引入有着400多年的秦汉时期,包括了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秦代是我国由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走向统一,并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多名族国家的时期。汉王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春秋、战国以来历史文化的总结和升华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为此后两千年封建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讲授新课第一节秦汉陶俑秦汉时代的陶俑艺术,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代。秦兵马俑1.秦时期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作用。秦始皇还高度重视造型艺术,使其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的陶俑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尤其盛行厚葬的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各层人物们欲把生前受用的东西统统搬到冥界,供他们继续享用。他们除把金银玉带到墓中,还把一些难以下墓的东西如奴婢、仆役、仪仗队、乐舞百戏、谷仓、马车、珍禽异兽等都制成陶俑式样,随葬入墓称为“明器”。秦汉时期陶俑制作现已发现很多,汉代陶俑反映的社会生活琳琅满目、生动真实;而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大、艺术水平也最高。2.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1)发现及现状介绍,见书P26一号坑规模最大,其中的兵马俑是模拟实战军队排列,3210个土兵组成11个方阵队列,每个方阵都有穿盔甲的军官率领,东侧六排方阵又以驷马战车领阵,整个军队四周有弓箭手护卫。二号坑在一号坑的北面20米处,出土有1400多个武士俑和战马俑,64乘战车。两个坑里军阵设计面向东方,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清楚的表明灭六国的意思,既担负守卫秦陵的功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业绩的纪念。三号坑行制较小,只出土368个军官武士俑,可能是模拟指挥部所在地。(2)特征秦兵马俑表现出秦朝雕塑工匠最有极高艺术水平,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相仿,形象塑造生动,艺术手法为写实,秦兵马俑体积巨大。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汉兵马俑3.汉朝历史背景:汉朝的建立使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意识形态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法,出现大型纪念性雕塑、宫殿壁画等。a西汉时期陶俑制作不及秦兵马俑高大,但数量大大超过了秦俑。代表作品:扬家湾汉墓。扬家湾汉俑特点:多数敷彩,造型简练,神态威武,装备精良,反映文景之治的国力强盛。b东汉时期陶塑题材扩大,形象更加传神。代表作品: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特点: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的惟妙惟肖,说唱俑好似正在为听众表演一段精彩可笑的故事情节,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连唱带敲,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说唱者的形象塑造精力充沛,健康诙谐,形象生动,风趣传神。陵墓雕刻一、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厚葬,不但随葬品多,而且王公贵族还要设石碑,墓表,石人,石兽等。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石雕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划时代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陵墓纪念碑石刻最杰出的作品。二、东汉墓前石雕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遗存不多。较为有名的是山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石人雕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马踏飞燕,构思巧妙,造型活泼。长信宫灯是实用工艺品,设计巧妙,功能完备,是中国灯具工艺雕塑的典范,汉代的艺术风格是浑厚质朴,深沉雄大。三、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第二节汉代壁画和帛画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题材更为广泛,技法更为成熟。由于中央集权的需要,绘画更注重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许多作品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据记载,汉代宫廷官署及纪念性建筑物上都有壁画,用以宣扬封建礼教,褒扬功臣。例如西汉的麒麟阁画有匈奴单于的像;未央宫画赵充国和霍光像。(1.汉朝宫殿以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2.未央宫今址位于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汉时称为西宫。未央宫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3.未央宫是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未央宫建成后,汉代皇帝都居住于此,因此名气比别的宫殿大。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成为汉宫的代名词)东汉南宫云台画28功臣像等等,只可惜,这一切都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没有了踪影,我们今天只能从其他地方出土的建筑壁画残片上窥见一斑。另外汉代墓室壁画也展现出绘画的一个侧面。1.壁画(一)汉代宫廷壁画作用:1.辅助政教2.表彰功臣代表:麒麟阁壁画(最有影响力)第三号秦宫遗址长廊壁画(最早且较完整)(二)汉代墓室壁画1.我国现存的墓室壁画始于西汉。以后历代沿袭,尤以东汉和唐代最多。2.墓室壁画最初是统治者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的产物。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了察举孝廉制度,这是在科举制度之前,人们踏上仕途的必经之路。为了当官,人们“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很多倾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地下室大量绘制壁画,反映死者生前的道德观念,显贵威仪,显赫事迹和奢侈生活,以及日月星辰,历史神异等形象,表现天国追求;还有的绘有各种神话,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场景等等,以期社会上给予“孝”的赞誉,有利于步入仕途,这是导致厚葬盛行的根本原因。(1)共同特点:a.地点:集中在当时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b.墓主人大多在社会上占有特殊地位,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2)西汉时期墓室壁画特征:表现内容多为驱邪升天、天国追求代表:西汉时期a.河南洛阳卜千秋西汉墓壁画,是汉代墓室壁画中年代最早的。表现内容:幻想墓主人升仙的场面(天国追求)画法:以线条为主,运笔流畅奔放b.洛阳老城西北烧沟村无名氏西汉墓壁画。表现内容:描绘历史故事画法:通过动态表现性格,风格粗狂豪放,可代表西汉绘画水准(3)东汉时期墓室壁画特征:表现墓主人贪恋红尘享乐,热衷权势富厚的真实心态。手法写实。代表:东汉时期a.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表现内容:墓主人高贵的社会地位及生前的奢侈生活画法:绘制手法以墨线勾勒为主,兼施渲染以表明明暗体积。色彩不多,但用笔肯定,布局严谨,画风严整而有气势,确能代表东汉人物画的成就。b.内蒙古和和林格尔东汉墓表现内容:描绘墓主人一生仕途经历,被誉为“升官图”画法:以鸟瞰式构图为主,对马的描绘格外熟练(书P29,对应东汉艺术中,马的造型出现高潮)地位作用:是一部形象的东汉社会百科全书。(三)汉帛画(西汉)帛画:画在丝织品上面的画。因丝织品不易长期保存,现存世的汉帛画作品很少。代表:马王堆西汉墓帛画是汉代独副绘画的珍品。全画分为三段,从下到上,画了地下、人间、天上的景物。把现实生活与想象中的天国,地府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西汉初期封建贵族由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化为对神的无限崇拜的反映。帛画的天上部分最具幻想成分,体现对天国的向往帛画的人间部分最具现实意义,描绘死者生前的生活片段。艺术特征:写实与想象共存。画法:先用淡墨勾稿,再以平涂的方法层层设色,局部有浓淡变化,最后描画墨线。勾线宽敞挺拔,设色庄重典雅,部分使用了渲染,少量形象直接用色彩画成。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色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展示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人物形象上采用3/4侧面造型,改变了以往中国美术中一贯的正侧面人物造型,标志着汉代人物画从此走向较为具象的阶段。第三节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盛行于汉代,是当时广泛应用于祠堂、墓室、石棺的一种建筑装饰材料。画像石画像石是艺术匠师们在坚硬的平面石板上以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刻出精美的物象,表现形式有阳刻、阴刻、阴阳混刻等刀法。(一)山东画像石山东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东汉早期1.孝堂山画像石内容: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和现实场景。技法:以线阴刻为主,单纯排列式构图,人物造型都是侧面像,是东汉早期风格质朴的代表。东汉后期2.武氏祠画像石内容:表现历史人物故事,其中一些故事具道德教化的意义。技法:“铲地法”把形象轮廓外的石料平铲去,使形象如浮雕般突起,然后再用阳线刻画细部,画风朴实严谨,古拙写实。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的矛盾冲突,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地非常出色。共性:山东画像石质朴厚重,刀法熟练,描绘内容复杂的事务,多采用分层分格的方法,画面细致绵密,均衡而富有装饰性。画像砖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画像砖的刻制方法有两种,一种如画石像,在烧制好的砖面上刻出物象;另一种是在砖坯上模刻的物象,再入窑烧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画像砖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题材最初以“四神”图像为主,后来题材日益广泛,有了明显地方特征:大型空心砖和小型实心砖。(1)四川画像砖四川画像砖流行于东汉晚期和蜀汉时期,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四川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即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长46厘米、宽26厘米的长方形砖。每块砖是一个完整独幅画面,已知画面题材有近百种之多,多角度的反映当时四川地区富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秦汉时期发达的四川水利工程促成农业和桑蚕业的兴盛,汉朝政府的盐业政策推动了井盐的大量开采。这些地区特点的史实通过播种、收割、采莲、桑园、井盐等大量画面表现出来。代表作品:《弋射收割图》《盐井图》P38与其他地区的画像砖、画像石内容比较,四川画像砖中历史故事和祥瑞物象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有较大比重。侧重对现实的描绘,反映出四川地区汉代美术的特点。重点:遗存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比汉墓室壁画还要广泛,包罗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有以下内容题材:1.封建礼教的历史故事2.封建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肖像3.地主阶级人物的“丰功伟绩”4.地主贵族的日常生活5.宗教迷信和神话故事6.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等等特点:分布广,集中在富饶、多贵族和多山丘地区。三、总结秦汉时期绘画艺术题材广泛,技法成熟,主要表现于汉代壁画和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作品上。东、西汉时期壁画的不同特点以及帛画、画像石、砖的艺术特征。四、作业课后练习题
课题:第五讲:六籍同功——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第一节:绘画一、魏晋南北朝绘画(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宗炳王微谢赫)1.曹不兴与卫协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2.顾恺之顾恺之,志如刚,少学艺,文思强;喜清谈,自高尚,痴与黠,互等量。多才艺,工诗赋,称三绝,大名树;传神情,画人物,不点睛,正阿堵。建康城,修寺院,弘佛法,捐百万;画佛像,维摩诘,病态生,人称绝。女史箴,传画迹,劝箴戒,故事奇;最成功,冯昭仪,力挡熊,卫元帝。洛神赋,气象新,宓妃情,无限深;曹子建,欲断魂,神形备,妙绝伦。女史箴全文如下:茫茫造化,两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牺,肇经天人;爱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离,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恒,耳忘和音;志励义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杀。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夫方如微,荣辱由兹,忽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3.南朝画家陆探微晋宋之际,以老庄学说为主的玄学盛行,它以追求理想的人格本体和强调超越尘世的精神永恒性、绝对性为终极目标。以陆探微为代表的具有清瘦倾向的人物画风格,正是与同时代受玄风影响的审美观有直接关联。主要流行在晋宋以清秀、瘦削为美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无论从其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意蕴考察,都具有与这一审美时尚不可分割的情节。“秀骨清像”风格人物造像给人一种远距离、仰观的审美感受,似乎离世俗生活的层面很遥远,让人断绝欲念,产生不了感官刺激和表层愉悦。其人物都为超凡脱俗的冰清玉洁之人,是“大幽之玉女”“上王之美人”,颇具仙风道骨风范。显然,它给予人的只是一种超越形骸之上的审美感。4.张僧繇齐梁时期,社会审美时尚发生了重大转变。以老庄之学为内容的清谈玄学随着门阀世族制度的衰落而逐渐销声,受玄学影响的、以对理想人格本体与精神自由追求为终极目的的人物审美观,也被新的人物审美观所取代。新的审美观反映着茁壮成长起来的、掌握了政权的新兴地主贵族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新的统治者大多是出身地位低微的寒门素族,主体是一般的地主和商人,他们的文化修养远不及门阀世族,清谈玄学的哲理思辨和对精神超脱的追求,是他们所难于理解、不可企及也完全不感兴趣的。他们更热中于享乐主义生活,追求现实的、感性的美,追求怡情悦目的声色、淫俗绮靡的情调。张僧繇作为六朝后期最重要的画家,其作品的风格正是这种新兴审美观念的形象体现。张怀瓘评顾、陆、张三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显然,“张得其肉”与“得骨”“得神”具有迥异的审美倾向。“得肉”应为得其体貌形态,强调感官刺激的愉悦。《画史》记载:“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面短”即脸圆多肉、丰满,“艳”无非指设色之浓艳或人物整体呈现出的丰满艳丽的情调,这与当时社会人物审美世俗化的倾向相一致。同时,张僧鹞吸取天竺凹凸画法,“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极平。”这种赋色艳丽、讲求明暗透视的新方法无疑也顺应了新的时尚。古话品录5.谢赫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二、隋唐绘画1.隋代绘画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画卷,为隋代展子虔所作。这幅作品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已开始注意客观物体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和深度层次,把山水画发展成较为合乎比例关系的新格局,历来被评家视为“开青绿山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展子虔,渤海(今山东阳信)人,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曾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展子虔擅长画楼阁、人马、山川。三、唐代绘画1.唐代人物画阎立本《步辇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真实地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者,当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拱手肃立者,是吐善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人当是朝中的翻译官。画的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有的打伞,各具姿态。《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作者阎立本(?—673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家。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他的画多重大题材,除《步辇图》外,还有《历代帝王像》《职贡图》《凌烟阁功臣像》等。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是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谒天神的情景。作者吴道子(约公元685—758年),又名道玄,河南阳翟(禹县)人。他在当过一段县小吏和县尉以后,便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过着浪迹涂鸦的生活。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创作甚多,可惜现仅存这幅《送子天王图》,可能是宋代临本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纪杨玉环的三姐,生活奢侈豪华。画面表现虢国夫人一行九人穿轻薄鲜丽的春衫,骑马游春的场面。右半幅图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乘浅黄色骏马,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第三人是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左半幅图中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妹。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与其并行的是韩国夫人,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两侧是从监和少女。这是一幅高51.8厘米,长148厘米的画卷,画在极其细密、平滑如纸的宫绢之上。作者是盛唐画家张萱,京兆(长安,今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婴儿画。特别是所画仕女,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画风。周眆《簪花仕女图》,是唐著名画家周昉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游乐的场面。唐代仕女的装束有一个特点,就是袒胸、露肩。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采用了以透明的纱衫,半罩半露的手法,表现了仕女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臂膀,颇有白居易《杨柳枝》词中所形容的“罗薄透凝脂”的真实之感。这在绘画表现技巧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效果上也是独到的。周昉笔下的仕女形象,脸颊丰腆、圆润。这种“浓丽丰肥之态”的“罗统人物”,就是周昉笔下创造的唐代仕女典型形象。周昉的这一创造,在我国绘画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唐代山水画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传为唐代画家李思训的手笔,是古代绘画中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李思训(公元65l—718年)是唐朝宗室。他不仅是一位“早以艺称于当时”的大画家,同时是一位以战功显赫的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山水画创作,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后兴起的水墨山水,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3.唐代花鸟、鞍马画韩幹《牧马图》,是中唐时期画马名家韩斡的作品。为小幅设色绢本画。图中绘有二马昂首四顾、并辔缓行;一马馆手勒缰绳,骑马遥视。在朴素安样的神情之中包含着威武刚惧的气质;画面上的“韩斡真迹”四字,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全图虽无一陪衬物,但通道对人物与马匹神情气色的渲染,寓意着辽阔的原野风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玩味不尽。这幅画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画马图中的代表作品。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一、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现存的北朝石窟壁画是了解该时代佛教绘画的重要资料,石窟壁画以新疆和甘肃地区的石窟壁画为代表。这些洞窟多处于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故得以完善保存。二、魏晋南北朝石窟雕塑和雕刻魏晋南北朝石窟雕塑和雕刻以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雕刻最具代表性。第三节隋唐石窟艺术一、莫高窟隋唐壁画在莫高窟的历代壁画中,唐代壁画遗存最多,约占全窟40%以上,而且保存完好,艺术上呈现光彩一新的景象,题材内容更有新的变化。魏晋时代壁画描述的本生故事较少,巨大幅画构图的经变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所谓“经变”就是依据经文的内容所绘制的佛教壁画。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其次是“维摩经变”“法华经变”“涅槃经变”等。从经变题材的选择和场面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及人们的愿望已与南北朝时期大为不同了,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血腥的场面。特别是“药师净土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等壁画风靡一时,多半是赞诵佛国的欢乐,暗示皈依必得善果。围绕着经变的内容描绘,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盛唐以后,卷轴画的兴旺以及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给石窟壁画带来了重大影响,使之表现出超越前代、无与伦比的卓越技巧。莫高窟中晚唐的经变画的下面,几乎都有屏障式的条幅故事画,把人物、山川、树石有机地穿插构织在一幅画中,形成了空阔渺远的境界。唐代敦煌石窟壁画的特点有: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教哲学的渗透。2.佛教绘画。二、唐代石窟雕刻佛教形象的普遍世俗化是隋唐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建立的各大石窟发展到唐代日渐完善,并各具特色。(一)龙门石窟雕刻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而唐代小龛则遍布山崖,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型是奉先寺造像。奉先寺始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费时3年又9个月。规模的巨大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长约30米,深约35米,原高约40米,本尊是卢舍那佛坐像,高约17米。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不愧是这一时期佛像造像的代表作。其面相丰满圆润,鼻梁高挺,眉如新月,眼光流溢出智慧的光芒,嘴角微翘,略称微微笑容,神态端庄典雅、温和亲切,一派大悲大智的心怀和气度。艺术家一方面遵循佛像的仪轨制度,一方面又融入了自己对现实人物性格的观察和理解,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雅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可看做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天王脚下的地神性格刻画得尤为突出,地神不像通常塑造的那样丑恶、凶顽,艺术家通过夸张脊背的肌肉、扩张的鼻孔、圆睁的双目,将地神承受重压而又奋力扛起的动态表现得尤为生动。观音和地藏菩萨的造像更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净土信仰的普及程度。这些佛教新题材和新图样首先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雕绘流通,随后即成为四方州郡寺院石窟造像所遵从的图样范例。龙门现存的唐代其他造像,皆造型简括,带有浓厚的印度笈多时期佛像的风格特征。(二)炳灵寺石窟雕刻位于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到唐时形成造像高潮。据1952年的初步勘察,炳灵寺共有大小窟龛124个,除部分为西秦、北魏和明代的之外,其余都是唐代的,计有窟21个,龛85个。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少数为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及二天王;多数是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或于二菩萨之外加二天王。弥勒佛摩崖造像高达27米,石胎外加泥塑,造型丰满,气势庄严,面临黄河,具有宏伟的气魄。炳灵寺唐代窟龛的造像风格与天龙山等同代造像近似,强调健康丰腴之美。但前者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如面型较长,唇厚颐丰,动作比较夸张,颈、腰、胯往往作明显的转折,肌肤的起伏棱角分明,刀法显得粗犷劲利,不像天龙山、龙门东山诸窟那样圆润细腻。第46号龛的坐佛、菩萨,第50、51号龛的佛、菩萨立像,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三)莫高窟雕刻唐代莫高窟彩塑采用泥塑加彩的形式,并和壁画相结合,形成塑绘统一的完整效果。早期的洞窟衣纹做法仍带有来自犍陀罗和西域风格的痕迹。隋代的莫高窟彩塑技巧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佛、弟子、菩萨逐渐脱离壁画而形成圆塑。造型手法也较为细致,在形象上尤其是弟子像开始有了较明确的性格。由于时代的局限,艺术家对人体造型的掌握还没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造像体型一般头大、体壮、下肢较短,缺少质感的细腻变化。莫高窟彩塑到了唐代达到技巧表现的新高度。唐代以杨惠之为代表的优秀雕塑家的作品虽已荡然无存,但莫高窟却遗留下与他们时代相同的具有高度水平的彩塑,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所达到的成就。雕塑匠师们善于丰富神化了的人物,他们以想象丰富了来自生活的原型,塑造出真实再现内心活动的佛像,从而在一定方面表现了生活的真实。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社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地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这种表现往往不只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像作为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来实现。328窟初唐菩萨像体态修长,神态庄严。半跪的供养菩萨像姿态优美,比例匀称协调。196窟的菩萨上身袒露,端坐莲台之上,一腿屈曲,一臂微举,动作虽十分简单,但体态的微妙变化和头部的微倾相呼应,完美地表达出整体的精神状态,使人联想到娴熟、沉思的少女。松垂的华丽裙衣,更对比出皮肤的洁白莹润,使之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384窟的供养菩萨像,虽经后世重装,但体态、神情基本保持原貌,整个彩塑除了身上的装束外,很难找出菩萨的味道来,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眉长颐丰的少女。下垂眼帘里凝视的眸子、隐约含笑的樱唇和叉手跪下时的娇柔,揭示出少女在祈祷时的虔诚内心。从这些具有生活意味的造像,我们可以理解到,当时佛教徒感叹的“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释氏要览》),正反映了宗教美术与世俗生活之间的联系。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唐代洞窟多是在方室的正壁开一龛,在形如舞台的龛内,在观者的视点以上塑出一组不同类型的形象,色彩明朗华丽。彩塑背后的壁画有机地与塑像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的延续。迦叶、阿难塑像背后是八弟子壁画;菩萨像的后面则是天龙八部画像,从而组合成一幅生动的说法图像。
课题:第六讲:黄中白贲——中国五代两宋绘画一、复习引入1.中国画发展至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体系也逐渐形成。提问:大家还记得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代表画家和作品吗?山水画中荆浩、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匡庐图》《关山行旅图》。董源、巨然是南方画派的代表,《潇湘图》《万壑松风图》。人物画中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花鸟画中黄荃《写生珍禽图》。同学们回答的画家中有的是山水画家、有的是人物画家、有的是花鸟画家。这就说明,中国画在五代十国时期形成完备的体系。中国画分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大体系。表现手法分为工笔和写意。这一传统沿用至今。我们讲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宋代时期三大体系有何成就。二、讲授新课第一节五代绘画一、五代人物画1.周文矩周文矩(生卒年不详),建康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南唐时为画院待诏,善于画释道人物,亦能画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其仕女画风格近似周昉,而纤丽过之。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卷》。2.顾闳中顾闳中(生卒年不详)也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著称。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较少,传说他曾画过后主李璟的肖像,《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现存传世作品,流传至今。《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是北方人,他长于文学,颇有抱负,在南唐政权中历经三朝,由于内部倾轧,才识始终不得施展。二、五代山水画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五代山水画建立在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唐代的青绿山水和水墨为五代山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五代的山水画家更加深入大自然,创建了南北两大山水画体系,前者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后者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1.荆浩和关仝荆浩(生卒年不详),士大夫出身,唐末由于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画家长期居住在北方,善于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荆浩的《匡庐图》据说是根据画上宋人题字而命名,画面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描写江西庐山风景,这正代表着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面貌。技法上荆浩在延续唐代水墨山水的同时,又有新的创新,自谓“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水进行观察研究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其现存《关山行旅图》生动地描绘了北方深山和荒村野店,往来旅客穿插其间,飞鸟、鸡犬点缀其中,颇富生活气息。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云烟吞吐其间,是关仝的典型画风。2.董源和巨然江南画家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能作山水、人物,尤以画山水著称。他生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濛,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代表作品主要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他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用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沈括《梦溪笔谈》),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这种“平淡开真”的山水特别受到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推崇,并在元明以后产生重要影响。但董源山水风景人物画中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图皆以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濛、草木丰茂的江南景色;《龙宿郊民图》则以青绿赋色,画金陵山势,在水滨及江中还穿插踏歌、划船等人物活动。三、五代花鸟画五代时期的皇室贵族生活奢侈豪华,殿堂和府邸装饰华美,为满足皇室贵族装饰的需要和社会对于花鸟画的多方需求,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得到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富足而艺术活跃的南唐和西蜀成就最大,形成不同的流派,大大超越唐代。西蜀的黄荃和江南的徐熙成就最高,在画史上影响最大。1.徐熙徐熙(生卒年不详)是出身于望族的南唐文士,终生不仕,自命高雅,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他常游于田野园圃,观察花、竹、蔬、果、禽、鱼、草、虫、蝉、蝶之类的情状而形之于笔下,他的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他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模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但徐熙也为宫廷画过赋色浓丽并带有装饰趣味的“装堂花”“铺殿花”。2.黄荃黄荃(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随唐末入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又吸取山水画、人物画之长,结果“全该六法,远过三师”。他擅长画花、竹、翎毛,亦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17岁时即为西蜀宫廷画家,历经王氏、孟氏两朝,主持画院直至西蜀为宋所灭,历时40余年,受到统治者的赏识。西蜀宫殿屏风大都出于黄荃父子之手,他们的画卷还被当做与其他政权间交聘的礼物。黄荃继承唐代花鸟画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他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融,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据《益州名画录》记载,他曾在蜀宫的一个殿壁上画六只不同姿态的仙鹤,其逼真程度竟引来了真的仙鹤。他又曾在八卦殿壁上画花竹雉鸡,使皇帝行猎的白鹰误认为真雉而向壁间扑啄。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多用于装饰宫廷,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因此被称做“黄家富贵”。从现存黄荃所作《珍禽图》中可看出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细腻明丽的风格。第二节两宋绘画宋朝是一个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建立宋朝,再一次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时期,又奖励文艺,重用文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活跃,美术也多元发展。美术多元发展这一时期,宫廷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传世之作很多,作为主流的院体画达到巅峰。而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商业性绘画大量出现,职业绘画异常活跃。有一些隐居乡野的文人将吟诗作画看作是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一时期,非主流的文人画也形成潮流。宫廷绘画、职业绘画和文人绘画共同推动宋代美术的发展。院体画,是指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制度。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审美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起粉饰太平的作用。作画,多为“工笔画”。风格上推崇“写实”,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有很强的装饰性。职业绘画的风格和院体画一样,职业画师作画多模仿宫廷画师的技法,讲究工整,也是采用工笔技法。因为他们生活在市井,画面表达的内容就是百姓生活的场景。因此在宋代产生了城市风俗画。文人画,顾名思义指的是有文化的人画的画。这些文人大多都不喜仕途,不求名利,喜欢闲散浪漫的生活,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境。这种人通常也比较自我,因而他们的画中带有自己的情趣,画外流露着自己的思想,迎合自己的审美。文人画产生于晋代,兴盛于北宋。通常是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在创作思想上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三大画系的不同特点在宋代山水画中也有所表现。(一)山水画山水画到了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宋代山水画受到当时“格物”思想的影响。思考:什么是格物精神?它对美术有什么样的影响?“格物”出自《大学》,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在现代汉语里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北宋朱熹将其概括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物”精神对美术的影响: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获得真实再现的能力。因此宋代山水画最大特点是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居家保姆雇佣合同书
- 2025年统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沪教新版高二数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粤人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西方法律思想史(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牛棚养殖废弃物回收与处理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门窗行业标准化安装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苗木种植与森林防火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木门材料研发与市场拓展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木托盘生产设备进出口合同4篇
-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物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 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上校长讲话:聚焦课堂关注个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 2024人教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英语上册【第1-10单元】全册 知识点总结
- 剧本杀店长合同范例
-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数学试卷含解析
- 农村自建房施工合同模板
- GB/T 44731-2024科技成果评估规范
- 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合同
- 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九年级(下)开学语文试卷
- 企业新员工培训师带徒方案
- 2025届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