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_第1页
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_第2页
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_第3页
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_第4页
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语言中隐喻的普遍性决定了隐喻翻译必须履行隐喻内涵和形式的转换任务。丢弃隐喻表达特征的翻译,曲解原文隐喻寓意的翻译,错接原文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都是失败的翻译。可以说,任何汉英译者,如果不能恰当转换汉语的隐喻现象,就难以翻译出与汉语原文内涵和意象一致的英语译文。凡隐喻都离不开比较。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就是因为两个成分通过比较语义特征,接通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似点,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我们把原文的隐喻变成译文之后,译文不但要把原文的隐喻特征保存下来,把其中赖以存在的相似点保留下来,而且原文隐喻的意象也应当在译文中完整无缺,试比较:(1)英语是他的高山。(Englishishishighmountain.)(2)英语是我去美国的机票。(EnglishismyplanetickettoAmerica.)例(1)本体“英语”与喻体“高山”形成比较的基点是:人们要越过“高山”,就必须费尽艰辛。高山上没有坦途,只有勇敢坚强的人才能到达顶峰。所以,例(1)喻指“他学英语非常困难。”英语译文Englishishishighmountain直接用与原文对应的词highmountain表示原文的喻体,说明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高山”与highmountain的文化意象是一致的,可以作为喻体对应转换。例(2)表面上看,“英语”与“去美国的机票”联系不上,但是思维的结果告诉我们,“去美国的机票”指“因为我英语好,有人请我出去做翻译,才给我买机票”。“英语”成为我获得去美国的机票的资本。例(2)原文喻指“我能去美国,是英语给我带来的机会”可以通过EnglishismyplanetickettoAmerica这个隐喻句表达出原文的意象。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面对一般的隐喻概念通过思维能够建立基本一致的喻体意象,所以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可以是互动创建的,如,English与highmountain之间;English与planeticket之间的关系,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隐喻都集中反映各自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翻译并非原文与译文的词语对应这么简单。隐喻的创建、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的思维过程,那么隐喻的翻译必须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过程,才能产出良好的隐喻译文。优秀的隐喻译文必然是译者高层次创新思维的结果。隐喻的翻译要求译者必须进行延续两个词项相似点的思维创新,并进行思维过滤,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确定恰当的本体与喻体的语义关系,实现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的意象契合。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使用的词语中,还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我们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完成,隐喻的汉英翻译也必须借助思维才能传递寓意。汉语隐喻所反映的汉语本族语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翻译成英语后,英语隐喻的意象反映给英语本族语者的如果与原文读者的认识一致。我们应该提出,喻体意象转换是隐喻翻译成功的标志,是对隐喻翻译的高要求。一、“映射”的语义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完全革新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用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schema)来解释隐喻现象,从而得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mapping),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这种把不同概念相互关联起来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的认知现象。隐喻实际上是两个义域在概念上的映射。这时的概念隐喻表现为基本隐喻。“映射”(Mappings)指两个观念域之间的对应,而不是两个词语之间的对应。由隐喻理论中的“跨域映射”,我们可以联想到隐喻翻译中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的喻体也应该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当作“源域”,把英语译文中的喻体意象当作“目标域”,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只要能够“映射”到英语译文的喻体中,让英语读者得到与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那么我们的隐喻翻译就达到了传递喻体意象的目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跨语言的隐喻喻体的意象“映射”作为检验隐喻翻译恰当与否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果隐喻的翻译完成后,译文的“喻源域”实现了“映射”,即原文的喻体意象在译文中全面映现,那么该隐喻的翻译则是成功的。理解常规隐喻必须依靠常规知识。我们须有对喻源域的一定知识,才能通过喻源域的词语来理解目标域,所以,我们具备的汉语喻源域的认知程度是理解相关隐喻内涵的关键。同样,原文喻源域的意象与译文喻源域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我们将以下英语隐喻句翻译成汉语,可以看到如何保持喻源域的意象:原文:Linguisticexpressions(目标域)arecontainers(喻源域).container——容器,可以容纳万物,空间很大。译文1:语言表达是容器。(“容器”在汉语中难以给人“包容万物”的寓意)译文2:语言表达是大海。(大海——海纳百川,浩瀚无边。)“container”(容器)的喻源域与“大海”的喻源域在容纳万物方面基本相同,用“大海”来替代“container”作喻体,翻译出来的隐喻句能够让汉语读者理解原隐喻,内涵没有变化。这是隐喻翻译的突破。在汉英隐喻翻译中,如果我们能够把原文喻源域的意象与译文喻源域的意象基本对应,就可以认定这个隐喻的翻译完全恰当。例如,“爱情是旅行”译成Loveisajourney可以达到汉英喻源域的对应,那么,译成Loveisatrip;Loveisadrama;Loveisatour;Loveisanadventure也应该是成立的,因为,如果汉语“旅行”的喻源域与journey,trip,drama,tour,adventure这些英语词的喻源域基本对应,我们当然可以这样翻译。隐喻学中的“映射”概念给我们翻译隐喻提供了恰当的衡量标准。映射是我们概念与思维的常规部分。隐喻是思维映射的对应,不是语言词汇的对应,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是相同的隐喻概念。请再看以下汉语隐喻句翻译成英语后,原文与译文的隐喻映射的对应情况:A.汉语原文: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B.英语译文:(1)Theirmarriagehashitadead-endstreet.(2)Theirmarriagecan’tturnbacknow.(3)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这三个英语译文表达的隐喻意象与汉语“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是一个隐喻意象,因为它们的寓意映射一致,映射是第一性的,所以,三个译文都可以传达原文的隐喻意象。再如,汉语的隐喻句“她有喜了”中“有喜”映现就是“怀孕了;怀上了;怀胎了,所以,“她有喜了”译成英语时下列隐喻表达法的映射与“有喜”的映射可以对应:beexpecting;beinafamilyway.A.汉语原文:她有喜了。B.英语译文:(1)Sheisexpecting.(2)Sheisinafamilyway.我们可以认定,如果目标语(targetlanguage)中某个隐喻的喻体喻源域如果能与原语言(sourcelanguage)中那个隐喻的喻体喻源域在映射上基本对应,该隐喻的翻译是恰当的。现代隐喻学中以莱可夫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的映射原理,即:把喻源域B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映射到目标域A上,完全可以让我们将其引申到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原文喻体的知识结构与译文喻体的知识结构互为映射。只要双方的喻源域基本一致,该隐喻的翻译就可接受。这可作为隐喻翻译的一条衡量标准。隐喻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之后,隐喻的译文能否被以译文为母语的听者或读者接受,一方面听者或读者的这三个能力“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获得隐喻意义的速度”、“解释隐喻的流利度”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译者对原文隐喻的转换力,或者说,翻译力,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先决条件。译者对原文隐喻的转换失当,甚至失误,译文听者或读者对隐喻的“发现力”、“获意速度”、“解释度”再高,再强,也是无济于事的。这揭示了翻译隐喻过程中译者转换隐喻的能力同原文说话人的隐喻原创力一样重要的原理。母语者创立隐喻是他们运用母语娴熟、掌握母语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在汉英/英汉翻译中,隐喻的翻译是翻译的“高难动作”,是考验译者汉语母语水平和英语外语水平及检验译者汉英文化认知能力的“舞台”。译者的隐喻翻译转换力是读者发挥隐喻理解力的前提,例如:原文:Thestudentshadbeentrainedtocompetecon-tinuallyagainsteachother,sothatthelessonturnedintoakindofnoisygreyhoundrace.上句中,英语母语者创立的隐喻“greyhoundrace”,比喻学生在课堂上抢着发言,秩序很乱,就象“灰狗比赛”的场面一样。然而,译者如果把“greyhoundrace”原样转换成“灰狗比赛”,汉语读者就难以理解这个隐喻。试比较:译文A:学生们练就了持续相互竞争的本事,所以这堂课变成了一场嘈杂的灰狗比赛。(汉语读者难以获得“灰狗比赛”这个隐喻的寓意,汉语文化中缺少“灰狗比赛”的现象,故译文A是译者隐喻翻译转换力差的结果。)译文B:学生们练就了持续相互竞争的本事,所以这堂课变成了一场嘈杂的拍卖会场。(汉语读者能够理解“拍卖会场”是什么场景,谁都抢者发言,声音此起彼伏。汉语文化可以帮助汉语读者很快解释这个隐喻的内涵。译文B是译者翻译转换力强的表现。)概念隐喻的提出与发展,给修辞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的通道和检验依据,即,原文的喻体与译文的喻体是否寓意对应,是否比喻恰当,关键看两者“映射”出来的特性对各自语言的母语者来说概念上是否一致。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通感”,也叫“移觉”,“联觉”,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刺激会引发另一感官也有相同的感觉。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依靠原文与译文喻源域的映射意象一致来检验翻译是否成功,基础就是心理学上的“通感”原理。二、“喻体共加入”冯广艺教授曾指出,“喻体与主体应当是不同类别,跨义域的,其中涉及五个要素,即,本体、喻体、相似点、比喻词、喻展”(冯广艺,2002:59)。我们如今所探讨的隐喻只是比喻的一种,“比喻词”这个要素并不需要,但“相似点”是创建或理解隐喻时必备的。研究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人们要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尤其是要理解作为给主体增添内涵特征的喻体本身的特点,首先必须认知喻体。虽然隐喻的使用和研究是共时的,但喻体经常是一个人类群体熟知的物象,而同时又是另一个人类群体无知的物象。我们可以把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一致确定为隐喻翻译的另一个衡量标准。隐喻的“喻体共知性”就是指,隐喻中选用的喻体除了与本体有相似性以便帮助人们理解或表达本体的特征之外,还必须是一般读者共知的物象。如果选用的喻体本身就是一般人或大多数人都完全陌生的物象,或者说这些喻体只是少数人的概念,那么,这样的喻体只能增加本体的理解难度,比喻的目的就适得其反了。由此可见,“喻体共知性”是保障隐喻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人们利用隐喻表达或理解陌生现象与特点的必要条件。例如,近来中国社会上或报章上流行使用的一些作喻体的术语,对一部分汉语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来说可能完全没有“共知性”,起不到理解其中特征的作用,请看笔者从2006年8月14日《钱江晚报》和2006年8月13日《光明日报》上选出的几个喻体新词的喻体共知性:(1)草莓族;(2)月光族;(3)啃老族;(4)八年级生;(5)房奴;(6)卡奴;(7)海龟;(8)红色通道;(9)蓝色通道;(10)视听套餐为了验证汉语读者对以上10个喻体新词的“喻体共知性”,我们在大学里专门做了一次实验,分别请10位50岁以上的教师和10位30岁以下的教师解释这10个喻体新词。结果,50岁以上的老师组只能解释其中的“啃老族”、“房奴”这两个词,而30岁以下的教师组则能解释“啃老族”、“房奴”、“卡奴”、“海龟”四个词。该实验的结论是:1.汉语读者对一些喻体新词的“共知性”尚未达到信息普及的程度,2.与年轻读者相比,年长读者的喻体新词的“共知性”更低。“喻体共知性”的低下直接导致人们对含有这类喻体的隐喻的理解障碍。就上述10个喻体新词而言,要传递本体特征或理解喻体的内涵,我们需要具备如下“共知性”内涵:(1)草莓族:指抗压性比较差的年轻人,如同草莓,一碰就烂,比喻他们承受不住压力。(2)月光族:指每月的薪水都花光,毫无储蓄的人,比喻消费无度,每月花光为止的人。(3)啃老族:指不结婚,不工作,坚持与父母住在一起,吃喝花费全向父母要的年轻人。(4)八年级生:指1980年以后出生,自我意识强,没吃过苦的一代年轻人。(5)房奴:指无钱却向银行贷巨款购住房的人,每月省吃俭用还贷款,象是房子的奴隶。(6)卡奴:指用银行卡大量透支消费,要向银行支付高额利息的人,象是银行卡的奴隶。(7)海龟:喻指从国外留学回到中国来的高学历人士,是“海归”的谐音。(8)红色通道:指大学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学生的教育机制。(9)蓝色通道:指大学实施的师生随时沟通思想的工作体系。(10)视听套餐:指给观众提供集看电影听音乐于一体的,享受美餐一样的影视服务。看过上述10个喻体新词的内涵解释,许多人豁然明白了一些概念,明白了用这些喻体来隐喻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人或特殊物象是多么生动逼真。这些喻体的语言修饰作用很大,隐喻功能也很强,但是这一切都首先取决于大多数汉语读者对这些喻体的“共知性”。读者若对喻体一无所知,含有该喻体的隐喻就会失灵,失效,恐怕只有“隐”而没有“喻”了。在汉英隐喻翻译中,“喻体共知性”可以作为隐喻的要素在汉英喻体转换中起作用。如果是成功的隐喻翻译,原文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的“喻体共知性”,也就是说,汉英隐喻翻译过程中,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形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它们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根据选用的英语喻体有与汉语隐喻中的喻体,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有完全或基本一致共知性来判断。英语译文中选用的英语喻体与汉语原文中的喻体内涵一致,大多数英语读者的思维中对这个英语喻体有“喻体共知性”,译文就是恰当的。遗憾的是,这个隐喻翻译标准在中国的许多翻译者意识中并不具备。在汉英翻译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喻翻译存在不少喻体选用失当的问题。汉语原文隐喻中的喻体所表达的内涵对汉语民族有“共知性”,而翻译成英语后喻体被照搬,译文隐喻中的喻体所表达的内涵对英语民族没有“共知性”。这样的隐喻翻译,英语读者难解其意,是失败的译文。请看实例:(1)原文:暗箱操作译文:covertabuseofauthorityandtrust(《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原文:弹指之间译文:inthetwinklingofaneye(《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3)原文:豆腐渣工程译文:beandregsproject(《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原文:一锤子买卖译文:the“grab-the-money-and-run”businessmen-tality(丁衡祁: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中国翻译》,2001/06)(5)原文:皮包公司译文:shellcompany(陈忠诚:《汉英词语对译正误辨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以上五例汉语中所含的喻体“暗箱”、“弹指”、“豆腐渣”、“一锥子”都有特殊的寓意,能够形象地表达某些特征,使读者易于理解或表达相关主体的内涵。这些喻体对汉语读者都有“喻体共知性”,其喻指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但是,这些隐喻的喻体翻译成英语后,喻体形象、内涵、共知性是否能够传递与汉语一致的信息?是否符合英语者的理解或表达要求?这是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例(1)“暗箱操作”中的“暗箱”喻指做事不公开透明,仿佛是在照相的暗盒里做事。我们再看词典上的译文covertabuseofauthorityandtrust,丢掉了喻体,原文的隐喻特征在译文中丧失。形容词covert(偷偷摸摸的)不能提供原文“暗箱”的喻体形象。隐喻的原文被翻译成直述语,是不成功的翻译。保持喻体“暗箱”的形象与内涵的译文可以是:blackcasework或under-the-tableoperation,其中的blackcase和under-the-table与汉语的“暗箱”在英汉“喻体共知性”上一致。例(2)“弹指之间”中的“弹指”喻指时间很短,刹那间事情就过去了,就象两个指头弹了一下那么短的时间。《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上的译文inthetwinklingofaneye保持了喻体的隐喻特征,用“眨眼睛”比喻时间短,然而,英语inthetwinklingofaneye或inatwinkle固然可以形象地表示短时间,但与“弹指”这个喻体在时间概念上还有一定差距。汉语“弹指一挥间”通常比喻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过得很快,而英语的inthetwinklingofaneye(眨眼间)在时间比喻上比“弹指”快多了,譬如,下面几个句子中的“弹指一挥间”就不能被替换成“眨眼间”:A.四年弹指一挥间,WTO融入中国经济肌体(羊城晚报,2005-12-17)B.弹指一挥间十年匆匆而过,托马森先行拟好退休生活(人民网,2004-10-09)C.三年弹指一挥间姚明:说不定下个交易就是自己(华西都市报,2005-05-09)D.12年辉煌岁月弹指一挥间李明热泪告别中超舞台(新浪体育讯,2005-11-05)可见,“弹指之间”译成inthetwinklingofaneye隐喻内涵上并不恰当。英语inaflipofthefinger更符合汉语“弹指之间”的喻体内涵要求。例(3)“豆腐渣工程”中的“豆腐渣”是我们汉语民族都能明白的“喻体”。“豆腐渣”作为豆制品的下脚料,除了喂猪可能别无他用了。“豆腐渣工程”喻指用料搀杂施假,粗制滥造的工程。做豆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豆腐、豆腐渣、豆汁等也是我们十分熟知的东西,所以“豆腐渣”做喻体可比喻任何材料差的建筑项目,如,豆腐渣楼盘、豆腐渣水坝、豆腐渣公路、豆腐渣球场等。然而,《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译文beandregsproject直接用beandregs(豆腐渣)做喻体,就是忽略了这样的事实:英语者的文化思维中没有beandregs的比喻意象,汉语“豆腐渣”要表达的隐喻特征不可能由英语词beandregs来传达。“豆腐渣”对汉语者具备“喻体共知性”,但beandregs对英语者没有寓意,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而已,甚至大多数英语者根本不知beandregs为何物。英语中比喻“工程项目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可用jerry-built这个喻词。人名Jerry与jerry同形,也昭示着后者的词源。在英语者的文化中jerry类似于“王老五”,内含“低劣”;“简易”之意,如,jerrybuilding(偷工减料的建筑),jerrycan(简便油桶)。所以,“豆腐渣工程”若翻译成jerry-builtprojects(constructions),喻体和寓意上就对接了。例(4)“一锤子买卖”中的“一锤子”喻指不管后果只做一次,不想下次。喻体“一锤子”的寓意是我们汉语民族共知的。丁衡祁的译文grab-the-money-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