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_第1页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_第2页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_第3页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_第4页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探索主讲人:蔡忠臣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二、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三、干部教育四、群众教育第三节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四、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南京国明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主义思想控制,强调教育的集权和统一,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度建设,将教育纳入一党专政的轨道。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要求在政治上一切措施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曲解孙中山的本义,也提倡”党化教育“意在建立”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专制教育,这样的党化教育受到进步人士的抨击。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取消“党化教育”代之以“三民主义教育”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实施方针》最终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1931年6月在南京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同年,国民党中执委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提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实施的目标和纲要。“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使民国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国民教育以此名义控制教育,封闭进步学校,镇压进步师生,而实际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道而驰。2、“战时须作平时看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党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要求采取展示经济措施,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宗旨。1938年4月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对战时教育实施也作了具体规定。1939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蒋介石做《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针》的讲话:将一批重点高校迁往西南西北,调整重组,坚持教学,为中国教育保存精英力量;在大后方新设国立中学。“战时须作平时看”,是一项并不短视的教育决策,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得以保存,在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二、学校教育发展1、小学教育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普及国民教育”主张。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各地限于1934年底实现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1930年第二次教育会议将义务教育完成期定位1930-1950年的20年,而第一期全国次指定县市实验区于1932-1935年完成。1935年8月行政院批准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时办法大纲》及实施细则,计划分为三期实现全国普及四年的义务教育:最终普及四年义务教育失败:抗战造成中断,以及义务教育计划屡屡变更:国民党的腐败和以武力围剿共产党根据地,倾尽财力,也使普及义务教育迟缓的重要原因。抗战前,国民政府颁布的关于国民教育的办学形式有:市立、县立、区立、坊立、乡镇立、联立和私立。类型有初小、高小初小(四六制完小)。二初中高中文理职业科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1922√√√√√√1929取消文理分组√√√√1932废除综合制度重新分设√√Χ1936废除综合制度重新分设甲组理科乙组文科高三简易职业科1948废除综合制度重新分设√√√1929年重文轻理导致结构失调,滥设选修课而忽视基础训练等理由,取消文理分组。1932教育部以中学系统混乱、目标不明,造成普通、师范、职业学校重新分社,并取消选修科目。1936年又以统得过死,重新分组1948年再取消分组,恢复选修制国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改革集中于课程,变化反复、如同钟摆。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升学与就业、发展个性与统一基础等问题,每反复一次,认识提高一次,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立足于本国传统和社会现实1932年5月要求所有中小学校应届毕业生再经学校考试合格后,实行会考,各科成绩合格方得毕业。次年规定会考学生如有半数不及格,限期整改,否则停办;学生不参与会考不得升学。下令突兀,抵制四起,政府采取严厉手段予以镇压。同时提出修改:取消小学会考,取消若干中学会考科目,毕业成绩计算方式改为学校考试成绩占40%,会考成绩60%。之后规定师范学校、大专学校实行毕业会考。会考一直实行到1945年。会考实施社会反响复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力维护,家长为子弟学业顺利计,也多支持,学校校长教师因会考带来的社会和工作压力,反对诸多,学生多数抵制,高中生尤多,教育界人士持保留态度,,主张通过调查与研究张明其是否合理,通过实行以观实效。民国实施中学会考制度留下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1929年民国政府规范大学办学,规定办学目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重学术性;大专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重应用型。规定全国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中。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商、医诸学院,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通过设立研究所以保证大学的学术性。针对文、法科大学过滥现象,1931年行政院您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使用科学为原则“,限制和收缩文、发科,扩充理、工、农、医科,高校办学向实科倾斜。从20年代中前期到抗战爆发的15年时间里,是中国教育制度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现代教育于此奠定基础,但是国民政府也丝毫未放送对教育的控制,以及对进步师生的监督甚至镇压和教科书审视制度等等。尤其是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造成国民经济处于崩溃,教育已经丧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政府的教育注定走到尽头。第二节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中国共产党早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有了实践教育理想的条件,建立了与南京政府根本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新民主主义教育进入实践阶段。抗战爆发后,民主政权注意根据地环境和根据地实际发展教育,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成绩显著,非制度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民主主义教育趋于成熟。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大片地区和许多大中型城市的解放,解放区教育开始有战时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变,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也是民主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教育。1922年中共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纲领性主张。1934年毛泽东提出,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其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为此后根据地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相继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