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系统综合基础_第1页
非接触供电系统综合基础_第2页
非接触供电系统综合基础_第3页
非接触供电系统综合基础_第4页
非接触供电系统综合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基础课群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周建新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非接触供电系统初始条件:电路基础规定完毕的重要任务:在不采用专用器件(芯片)的前提下,设计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路以下图所示,使其实现对小型电器供电或充电等功效。(1)规定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使其满足下列功效:供电部分输入36V下列的直流电压,含有向多台电器设备非接触供电的功效。在输出功率≥1W的条件下,转换效率≥15%最大输出功率≥5W。(2)阐明1.设计报告必须涉及建模仿真成果参考书:[1]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3]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4]黄翠翠,叶磊.高频电子线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2[5]《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孙梅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6]《新型集成电路的应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梁宗善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时间安排:1、理论解说,老师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根据选题开始查找资料;2、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1)拟定技术方案、电路,并进行分析计算,时间2天;(2)选择元器件、安装与调试,或仿真设计与分析,时间6天;(3)总结成果,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时间2天。指导教师签名:12月10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绪论 42有关理论知识 52.1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 52.1.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52.1.2电磁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 52.1.3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 62.2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62.2.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 62.2.2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62.2.3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照的准则与方程 73系统方案设计 83.1高频振荡电路设计 83.1.1设计方案 83.1.2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93.1.3晶体振荡器仿真 103.2功率放大器设计 103.2.1功率放大器原理 113.2.2功率放大器分类 113.2.3设计方案 123.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 133.2.5功率放大器仿真 143.3整流电路设计 143.3.1整流电路简述 143.3.2桥式整流分类 153.3.3设计方案 163.3.4整流电路仿真 163.4耦合线圈 173.4.1线圈电感 173.4.2线圈互感 183.4.3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畴 184方案实现与测试 204.1系统整体电路 204.2系统各部分电路 204.3仿真成果 234.4实物 255总结 27参考文献 28

摘要学科基础课群课程设计有助于我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提高动手能力;制作工程中查阅资料,提高获取知识要点的能力;通过课设有助于提高刻苦专研的学习态度。非接触供电是一种能以电气非接触方式,将功率从功率输送机提供到功率接受机的供电系统,其中功率输送组件连接到功率输送机以及功率接受组件连接到功率接受机。功率输送组件含有用于输送功率的多个输送侧线圈以及用于接通/断开输送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输送侧开关。功率接受组件含有用于接受功率的多个接受侧线圈、用于接通/断开接受侧线圈的操作的多个接受侧开关,另外,含有用于执行控制方便操作在实现最高功率输送效率的组合中的输送侧线圈的任何一种和接受侧线圈的任何一种的鉴定电路。本次设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通过multisim仿真,成果完全符合老师给的三点设计规定。核心词:非接触供电功率放大器频率振荡器

AbstractDisciplinebasiccoursegroupofcurriculumdesignishelpfulforourunderstandingofthebasicknowledge,applytheorytopractice,improvepracticeability;Inproductionengineeringdataaccess,improvetheabilityofacquiringknowledgepoints;Throughtheclasshastoimprovestudyhardlearningattitude.Non-contactpowersupplyisakindofelectricalnon-contactway,toprovidethepowerfrompowerconveyortothepowersupplysystemofthepowerreceiver,includingpowertransmissioncomponentsconnectedtothepowerconveyorandpowerreceivingcomponentsconnectedtothepowerreceiver.Powertransmissioncomponentsareusedforconveyingpowercircleofmultipletransmissionlineusedtoconnect/disconnecttransmissionlineandtheoperationofmultipletransmissionsideswitch.Multiplereceivepowerreceivermoduleisusedtoreceivepower,toconnect/disconnectthereceivesidesidecircleoperationofmultiplereceivingsideswitch,ontheotherhand,isusedtoperformcontrolsoastorealizethecombinationofthemaximumpowertransferefficiencyintheoperationtransmissionlinecirclecircleofanyoneandreceivingsideofanydecisioncircuit.Thedesignofnon-contactpowersupplysystembymultisimsimulation,theresultsfullymeettheteachergivethreedesignrequirements.、Keywords:non-contactpowersupplypoweramplifierfrequencyoscillator

1绪论课程设计的目的:1、在实践中对《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学科基础课的课堂理论知识做进一步巩固;2、锻炼对学科基础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内容和规定:D功放AC/DC耦合线圈D功放AC/DC耦合线圈耦合线圈振荡器充电电路电源(2)规定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使其满足下列功效:供电部分输入36V下列的直流电压,含有向多台电器设备非接触供电的功效。在输出功率≥1W的条件下,转换效率≥15%最大输出功率≥5W。(3)阐明1.设计报告必须涉及建模仿真成果

2有关理论知识2.1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根据电能传输原理,可将WPT技术分为三种:射频或微波WPT、电磁感应式WPT、电磁共振式WPT,下面分别予以介绍。2.1.1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所谓微波WPT,就是以微波(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的电磁波)为载体在自由空间无线传输电磁能量的技术。运用微波源将电能转变为微波,由天线发射,经长距离的传输后再由天线接受,最后经微波整流器等重新转换为电能使用。 微波频率传输所含有的“定向、可穿透电离层”等特性,使得该能量传送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远程甚至超距能量传输场合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微波WPT重要用于如微波飞机、卫星太阳能电站等远距输电场合,其中卫星太阳能电站作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方略已成为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的重要航天项目。 现在,限制微波WPT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在于高效微波整流器件、大功率微波天线以及大功率微波电磁场的生物安全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然而,由于工作频率高、系统效率较低,微波WPT并不适合于能量传输距离较短的应用场合。2.1.2电磁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电磁感应式WPT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运用原、副边分离的变压器,在较近距离条件下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现在较成熟的无线供电方式均采用该技术,典型的应用涉及新西兰国家地热公园的30kW旅客电动运输车、Splashpower公司的无线充电器等。能够看出,无论是小功率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是大功率EV无线供电系统,电磁感应式WPT技术都可有效实现无线供电。 然而,电磁感应式WPT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传输距离较短,距离增大时效率急剧下降;传输效率对非接触变压器的原、副边的错位非常敏感等等。2.1.3电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电磁共振式WPT,是美国MITSoljai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年提出的突破性技术。他们使用两个固有谐振频率相等的铜线圈(为方便表述,称其为“变压器”),在共振激励条件下(即激励频率等于线圈的固有谐振频率),距离2m处,成功点亮了一种60W的灯泡,其中变压器的效率达成了40%。 压器绕组间错位的敏感度减小,长野日本无线公司给出了原、副边绕组互相垂直的实验图片;另外,运用共振模式对激励频率规定的严格性,可通过合理设立激励频率,向指定电器供电,提高安全性。然而,现在该方向的研究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为实验研究,缺少对应用、工程设计有定量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毋庸置疑,电磁共振式WPT由于能量的高效耦合将成为WPT技术的一种重要研究方向。总而言之,与非接触感应式充电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传输距离更有优势;与电磁波形式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含有无敏感的方向性、无辐射等优点。2.2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2.2.1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能量传输系统涉及电源端与负载端两部分。电源端包含导线绕制并与电容并联的线圈(源线圈),以及为线圈提供电能的高频电源;相隔一段距离的接受端包含另一种导线绕制并与电容并联的线圈(接受线圈),以及消耗线圈电磁能的负载。2.2.2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导线绕制的线圈可视为电感与电容相连构成谐振体,谐振体包含的能量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产生以线圈为中心以空气为传输媒质的时变磁场;与该谐振体相隔一定距离的含有相似谐振频率的谐振体感应磁场,所感应的磁场能同样在电场与磁场之间以其自谐振频率在空间自由振荡,同时两个谐振体之间不停地有磁场能交换,因此产生以两个线圈为中心以空气为媒质的时变磁场。两谐振体内电场能与磁场能振荡交换的同时谐振体之间也存在着以相似频率振荡的能量交换,即两谐振体构成耦合谐振系统。2.2.3能量传输过程及其遵照的准则与方程源线圈通正弦电流,线圈电感周边产生时变磁场,同时向电容充电;接受线圈感应磁场,线圈电感产生电动势,同时向其电容充电。当正弦电流的频率与线圈的谐振频率相等时,源线圈电流方向变化的同时,交变磁场方向变化,接受线圈感生电动势,接受线圈的电容放电。正弦电流的方向周期性变化,接受线圈的电流被逐步放大,直到接受线圈的电磁能达成最大。若系统没有负载(涉及线圈的寄生电阻)消耗能量,源线圈与接受线圈两侧所包含的能量交替达成最大值(各时刻两线圈包含的能量之和);若根据全电流定律,源线圈周边产生磁场应遵照方程:▽×H1=J1+dD/dt(2-1)式中J1——源线圈的传导电流密度;Dt/dt——源线圈的位移电流密度;H1——源线圈周边产生磁场。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接受线圈感生电动势应遵照方程:▽×E2=-μ0dB12/dt(2-2)式中E2——接受线圈感应电场强度;B12——源线圈与接受线圈铰链的磁场;μ0——真空磁导率。同时,接受线圈需满足各向同性介质的本征方程:J2=γE(2-3)公式(2-3)表达接受线圈中,电场E2与电流密度J的关系。若系统没有负载消耗能量,应用矢量磁位计算源线圈与负载线圈铰链的电磁能为:W2=∫A12•J2dV(2-4)式中W2——源线圈与接受线圈振荡交替的磁场能/电场能;A12——源线圈在接受线圈位置产生的矢量磁位。由式(2-4)得到源线圈与接受线圈之间交替的无功功率为:Q2=dW2/dt=(∫A12•J2dV)/dt=d(i2•Ψ12)/dt(2-5)式中Q2——接受线圈包含的无功功率;Ψ12——源线圈与接受线圈的耦合磁链。磁场为单一频率激励源时,功率体现式(2-5)简化为集中参数形式:Q=j•ω1•M•i1•i2(2-6)式中ω1——源线圈激励的磁场变化角频率;i1,2——分别为源、接受线圈的电流;

3系统方案设计无线供电系统由电源电路、高频振荡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发射、接受线圈和高频整流滤波电路五部分构成。非接触供电系统框架以下图1所示,最后给可充电电池充电。从无线电路传输的原理上看,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输,要产生电磁波首先要有电磁振荡,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其向空间辐射能力的强度就越大,电磁振荡的频率最少要高于100KHZ,才有足够的电磁辐射。图1非接触供电系统框图3.1高频振荡电路设计3.1.1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LC谐振回路产生所需的频率。优点是能够产生任意所需载波,缺点是频率稳定度比较低(见图2)。方案二:采用有源晶振。有源晶振只要加上电源就能够产生频率稳定的载波。优点是电路简朴,频率稳定。缺点就是不能产生任意频率的载波(见图3)。方案论证:本设计对频率没有具体规定,并且无需产生多个频率,因此采用方案二。并且含有电路简朴,频率稳定的有点。图2LC谐振回路 图3晶振电路3.1.2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它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互相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在普通工作条件下,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高级的精度更高。有些晶振还能够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畴内调节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晶振在数字电路的基本作用是提供一种时序控制的原则时刻。数字电路的工作是根据电路设计,在某个时刻专门完毕特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种时序控制的原则时刻,整个数字电路就会成为“聋子”,不懂得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了。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普通一种系统共用一种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时。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节频率的办法保持同时。晶振,在电气上它能够等效成一种电容和一种电阻并联再串联一种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由于晶体本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称的靠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畴内,晶振等效为一种电感,因此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适宜的电容它就会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种负反馈电路中就能够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畴很窄,因此即使其它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晶振有一种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能够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晶振是为电路提供频率基准的元器件,普通分成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两个大类。3.1.3晶体振荡器仿真图4晶体振荡器仿真通过大概测算,晶体振荡器在输出频率在1.5MHz左右,电路图达成预期目的。3.2功率放大器设计运用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或场效应管的电压控制作用将电源的功率转换为按照输入信号变化的电流。由于声音是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的波,即交流信号电流,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永远是基极电流的β倍,β是三极管的交流放大倍数,应用这一点,若将小信号注入基极,则集电极流过的电流会等于基极电流的β倍,然后将这个信号用隔直电容隔离出来,就得到了电流(或电压)是原先的β倍的大信号,这现象成为三极管的放大作用。通过不停的电流放大,就完毕了功率放大。3.2.1功率放大器原理高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发射级的末级,作用是将高频已调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满足发送功率的规定,然后通过天线将其辐射到空间,确保在一定区域内的接受级能够接受到满意的信号电平,并且不干扰相邻信道的通信。高频功率放大器是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重要组件。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重要技术指标有:输出功率、效率、功率增益、带宽和谐波克制度(或信号失真度)等。这几项指标规定是互相矛盾的,在设计放大器时应根据具体规定,突出某些指标,兼顾其它某些指标。例如实际中有些电路,避免干扰是重要矛盾,对谐波克制度规定较高,而对带宽规定可适宜减少等。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是一种突出的问题,其效率的高低与放大器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可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等。为了提高放大器的工作效率,它普通工作在乙类、丙类,即晶体管工作延伸到非线性区域。3.2.2功率放大器分类功率放大器可分为A类放大器、B类放大器、AB类放大器、D类放大器及T类放大器等五大类。A类放大器的重要特点是:放大器的工作点Q设定在负载线的中点附近,晶体管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均导通。放大器可单管工作,也能够推挽工作。由于放大器工作在特性曲线的线性范畴内,因此瞬态失真和交替失真较小。电路简朴,调试方便。但效率较低,晶体管功耗大,功率的理论最大值仅有25%,且有较大的非线性失真。由于效率比较低现在设计基本上不在再使用。B类放大器的重要特点是:放大器的静态点在(VCC,0)处,当没有信号输入时,输出端几乎不消耗功率。在Vi的正半周期内,Q1导通Q2截止,输出端正半周正弦波;同理,当Vi为负半波正弦波(如图虚线部分所示),因此必须用两管推挽工作。其特点是效率较高(78%),但是因放大器有一段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内,故其缺点是"交越失真"较大。即当信号在-0.6V~0.6V之间时,Q1Q2都无法导通而引发的。因此这类放大器也逐步被设计师摒弃。AB类放大器的重要特点是:晶体管的导通时间稍不小于半周期,必须用两管推挽工作。能够避免交越失真。交替失真较大,能够抵消偶次谐波失真。有效率较高,晶体管功耗较小的特点。D类放大器是一种将输入模拟音频信号或PCM数字信息变换成PWM(脉冲宽度调制)或PDM(脉冲密度调制)的脉冲信号,然后用PWM或PDM的脉冲信号去控制大功率开关器件通/断音频功率放大器,也称为开关放大器。含有效率高的突出优点。1.含有很高的效率,普通能够达成85%以上。2.体积小,能够比模拟的放大电路节省很大的空间。3.无裂噪声接通。4.低失真,频率响应曲线好。外围元器件少,便于设计调试。T类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输出电路和脉宽调制D类功率放大器相似,功率晶体管也是工作在开关状态,效率和D类功率放大器相称。它和普通D类功率放大器不同的是:1、它不是使用脉冲调宽的办法,2、它的功率晶体管的切换频率不是固定的,无用分量的功率谱并不是集中在载频两侧狭窄的频带内,而是散布在很宽的频带上,3、T类功率放大器的动态范畴更宽,频率响应平坦。3.2.3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集成芯片。现有许多高频大功率的集成放大器(如AD815)能够用来设计高频功放。集成功放含有稳定度高,需要调节的参数少的特点,缺点是效率较低(集成功放普通采用线性放大),不满足系统对功耗及传输距离的规定。方案二,采用分立元件的功率放大器。采用分立元件的高频电路受分布参数影响大,并且不易调节,但其电路构造比较灵活,对应于不同规定的信号,能够设计不同构造的放大器以获得最大的效率,并且输出功率能够设计的较大,价格也相对低廉。采用功放管,前级的缓冲级,一是控制能量发射模块的增益,二是给提供足够的驱动功率。方案论证:本题目规定不能采用专用芯片和模块。能量发射模块功率上限为5W,需要较大功率的功放管,故选用方案二。3.2.4功率放大器电路图图5功率放大器原理电路图3.2.5功率放大器仿真图6功率放大器仿真3.3整流电路设计3.3.1整流电路简述整流电路把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的电路。大多数整流电路由变压器、整流主电路和滤波器等构成。其作用是将交流降压电路输出的电压较低的交流电转换成单向脉动性直流电,这就是交流电的整流过程,整流电路重要由整流二极管构成。通过整流电路之后的电压已经不是交流电压,而是一种含有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混合电压,习惯上称单向脉动性直流电压。整流电路有半波整流、全波整流、桥式整流。半波整流电路最为简朴,但是性能较全波整流和桥式整流不好。桥式整流电路与全波整流电路相比,前者电源变压器五中心抽头,构造简朴,且伏安容量小。3.3.2桥式整流分类下面介绍运用晶体二极管构成的多种整流电路。1、半波整流电路半波整流电路是一种最简朴的整流电路。它由电源变压器B、整流二极管D和负载电阻Rfz,构成。变压器把市电电压(多为220伏)变换为所需要的交变电压e2,D再把交流电变换为脉动直流电。2、全波整流电路如果把整流电路的构造作某些调节,能够得到一种能充足运用电能的全波整流电路。图7是全波整流电路的电原理图。图7全波整流电路原理图全波整流电路,能够看作是由两个半波整流电路组合成的。变压器次级线圈中间需要引出一种抽头,把次组线圈分成两个对称的绕组,从而引出大小相等但极性相反的两个电压e2a、e2b,构成e2a、D1、Rfz与e2b、D2、Rfz,两个通电回路。3、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整流电路。这种电路,只要增加两只二极管口连接成“桥”式构造,便含有全波整流电路的优点,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的缺点。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以下:e2为正半周时,对D1、D3和方向电压,Dl,D3导通;对D2、D4加反向电压,D2、D4截止。电路中构成e2、Dl、Rfz、D3通电回路,在Rfz,上形成上正下负的半波整洗电压,e2为负半周时,对D2、D4加正向电压,D2、D4导通;对D1、D3加反向电压,D1、D3截止。电路中构成e2、D2Rfz、D4通电回路,同样在Rfz上形成上正下负的另外半波的整流电压。 图8桥式整流电路3.3.3设计方案半波整流电路最为简朴,但是性能较全波整流和桥式整流不好。桥式整流电路与全波整流电路相比,前者电源变压器五中心抽头,构造简朴,且伏安容量小。综此比较,整流电路选择桥式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图见图8。3.3.4整流电路仿真图9整流电路图10整流前后对比3.4耦合线圈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是以时变磁场为媒介,当外加激励源的频率与系统的谐振频率相等时,谐振体耦合谐振实现能量传递达成最佳状态。因此,两谐振体谐振频率相似,是实现系统耦合谐振的前提。耦合模理论,不计损耗状况下,含有相似谐振频率的谐振体之间可实现能量的完全交换;当κ>>τ时,即耦合能力远不小于本身损耗的状况下,含有相似谐振频率的谐振体之间“强耦合”作用,可实现无线能量传输。耦合系数体现了谐振体之间的耦合能力,对实现无线能量传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损耗系数在能量传输系统中的作用丝毫不逊于耦合系数,两者共同决定了系统的耦合程度。系统中损耗功率增加,则通过磁场从一端耦合到另一端的功率所占比重减小,因此,损耗系数的减小与耦合系数的增加均能够增大系统的耦合程度。3.4.1线圈电感从几何形状看,线圈的种类繁多,如圆形线圈、方形线圈、环形线圈等。相对于其它几何形状的线圈,圆柱线圈含有的最大优势在于:每单位体积绕线所产生的磁场最大。对于采用密绕的圆柱单层螺旋线圈,导线采用电导率较大的铜芯漆包线,以减小线圈本身电阻。根据传输距离、功率的不同规定,采用不同尺寸的线圈。密绕环形电感线圈的电感可由下式计算:3.4.2线圈互感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是多方位的能量传输,谐振体(谐振线圈)之间没有严格的方向对应关系,又线圈互感与线圈的尺寸、方位有关。同轴平行的线圈之间的互感图9中线圈模型的互感计算:式中N1,2——分别为线圈1,2的匝数;r1,2——分别为线圈1,2的半径;d——两线圈两轴线中心距离。图11同轴平行的线圈模型3.4.3传输系统的最佳频率范畴两个谐振线圈的尺寸完全相似,谐振电容相等,且谐振线圈在同轴线上“强耦合”关系式:式中μ0——真空磁导率,μ0=4π×10-7;σ——取铜导线的电导率σ铜=5.998×107S/m。中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线圈半径r与传输距离d是同一数量级的,线圈导线线径D为是10-3m数量级。因此,若要“强耦合”(κ>>τ)关系式成立,则系统的谐振频率f最少为106Hz上下。另首先,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是以时变磁场为传输媒介,不向外辐射电磁能,因此电磁波久远不小于传输距离(λ>>d)。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的距离传输范畴大致为几十厘米到几米,因此能量传输系统典型频率f范畴为0.5~25MHz最佳。

4方案实现与测试根据上章原理,运用multisim仿真实现方案的设计。4.1系统整体电路图12非接触供电系统电路原理总图4.2系统各部分电路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电源电路、高频振荡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发射、接受线圈和高频整流滤波电路五部分构成。 高频振荡电路图14晶体振荡器仿真 图15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图16功率放大器仿真图17高频整流滤波电路图18整流前后对比 图19接受电路4.3仿真成果(1)最大输出功率≥5W:图20输出最大功率不小于5W,符合实验规定。(2)供电部分输入36V下列的直流电压,含有向多台电器设备非接触供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