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2023—2024学年度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成就重点:我国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就
难点:法制与法治的关系。理解当代中国不同社会时期与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关系。概念解读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制度。法治:与人治相对,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方法和理念。“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两者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扶不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道德命题,如何化解“扶不扶”的矛盾与冲突?典亮你我: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从“法制”到“法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从艰苦奋斗到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导入新课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完善时期(依法治国时期)时空坐标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四美三热爱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建设进程精神文明建设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从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1)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成就: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3)意义:①确立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立法、司法制度。②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1、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950年,北京,宣传婚姻法的板报第一条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第七条
夫妻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北京,宣传婚姻法的板报结合材料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原因和意义。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①新中国成立,但男尊女卑在旧社会被看作天经地义。废除包办强迫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再嫁。②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第四条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北京,宣传婚姻法的板报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结合材料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原因、内容和意义。(1)背景:新解放区约占总数2/3的农民没有;为了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2)内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体所有)(3)意义:①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③巩固工农联盟与新生政权。▲
1954年9月15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从左至右依次为: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在国家结构上实行单一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在民族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提示: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权利主体和权力机关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新中国法制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践踏,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故宫被改成血泪宫人大召开时间中断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2、“文革”时期(1966—197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20世纪80年代: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①背景:②成就:③意义:A、“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A、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宪法)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旧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人新的发展时期。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①内容:82年宪法是对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和民主建设成果的确认与巩固。在内容上,除前四章外,还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②特点:A、扩大公民基本权利;B、强化民主法治建设;C、贯穿改革开放建设;D、重视教育文化事业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③意义: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1)20世纪80年代: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思考】结合材料找到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谈谈你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不同: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理解:凸显公民的地位;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尊重保障人权,提升了民主和法制观念;1982年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允许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或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合营企业而设定的法律。2020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施行。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制定的法律。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改。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1)20世纪80年代:适应经济改革适应对外开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成就:A、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C、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意义: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基础和前提立足点和归宿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一字之改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制度,又重视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思考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两者关系:有法制才能有法治(前提和基础);有法制为了要法治(发展和归宿)(1)含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4)必要性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5)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历史解释】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A、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B、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C、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D、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E、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①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措施:2014:修改环境保护法2015:修改食品安全法2013: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5: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生立法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第三编合同第四编人格权第五编婚姻家庭第六编继承第七编侵权责任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②特点:A、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何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体现对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C、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③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修订,分别是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通过的。思考:怎样看待修宪问题?多次修宪说明什么问题?看待: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也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同时,宪法也是当时国情的反映,因此,修宪也是国情变化的反应和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思想。说明:多次修宪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治化的新时期。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3)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1)吸收历史的教训。(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①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问题思考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和重要性依法治国的原因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阶段内容意义194920C50s20C80s20C90s—2010十八大以来【总结: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内容、意义及特点】特点:①宪法主体;②与时俱进③;继承发展;④以人为本;⑤注重实践;⑥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3、改革开放后:法制化建设的新发展《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开始法治建设历程《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史解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局;B、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①背景:②特征:③代表:意义: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孟泰(1898年8月17日-1967年9月30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河北省丰润县人,于1898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1975年5月19日)是北京环卫战线的一名普通掏粪工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无私奉献了一生,为首都的环卫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向人们生动的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和生命的价值,为后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2019年9月25日,雷锋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①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②特点: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③意义: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一五计划、两弹一星等)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改革开放后:(1)背景:①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⑤2006年以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代表:(4)意义: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八九十年代精神文明建设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改革开放后:(二)二十一世纪以来精神文明建设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2)内容:(1)背景:(3)意义:◎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材料2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材料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料一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史料史证能能力训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史料二中共中央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华云集团部分广告设施使用权出让合同样本
- 2025官方合同范本:招标合同协议书
- 供货(酒)合同样本
- 书籍出版合同样本
- 个人茶具出售合同样本
- 2025:探索合同法的世界
- 修路材料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农场个人租房合同范例
- 买卖迷你厨房合同样本
- 出售金条合同标准文本
- (完整版)自考00600高级英语重点上册
- 湖南邵阳农商行招聘真题2024
- 202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4月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及答案
-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 2025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招聘614人(河南)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泗洪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
- 物业服务情景培训
- 商业地产租赁运营手册
- DL∕T 2528-2022 电力储能基本术语
- 《曼陀罗绘画疗愈-初三减压》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