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_第1页
第六章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_第2页
第六章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_第3页
第六章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_第4页
第六章 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及其危害分析

对反应堆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后果作出安全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反应堆正常运行条件下和事故条件下能否确保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及其辐射后果在有关防护规定的允许水平以下。在这一章中将按放射性物质从堆内向外逸出的路径,分析放射性物质的释放规律和辐射后果。首先论述堆内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产生的数量,随后研究这些放射性物质在事故条件下穿透三道屏障的机理和迁移释放的规律,分析放射性释出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以及对环境和居民的辐射后果,最后介绍应遵守的辐射防护原则。6.1基本概念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不稳定核素(放射性核素)经过自发地发射射线而蜕变为其它核素的现象。

放射性衰变主要有α(发射氦原子核)、β(发射电子)和γ(发射光子)三种类型。发生α或β衰变时,放射性原子核蜕变为另一种核素,称为子核。子核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于是形成衰变链,直到形成稳定核素为止。自然界存在238U、235U和232Th三条衰变链,最终形成206Pb、209Pb和208Pb。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量,它是放射性强度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放射性核素活度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是衰变的比率,即每秒钟原子核衰变的数目。活度和半衰期之间的关系为:电离辐射放射性核衰变产生的α粒子、β粒子以及中子在穿过物质时,其能量被材料所吸收,结果造成材料的损伤。辐射损伤有三种类型:·将稳定的核素转化为具有放射性的其它核;·从材料结构的正常位置置换原子;·电离,即从物质的原子中分离电子,并在带电离

子轨道中形成离子对。

γ射线是电中性的,不能引起直接电离。然而,当同正在运动的带电粒子发生碰撞时,能产生非直接的电离,而直接电离主要是α粒子和β粒子引起的。大多数离子对均以这种方式形成,在离子对重新组台时释放热量。燃料元件的发热就是裂变产物经由这一过程实现的。α粒子和β粒子的穿透能力很低,容易被相对薄的物质阻挡。α粒子在空气中的传播范围仅几厘米,β粒子在空气中的传播范围也大约只有几米。而丫射线的穿透力很强,只有用很厚的屏蔽层才雏阻挡。辐射剂量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吸收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剂量或吸收剂量。其单位为戈瑞(Gy),1Gy等于每千克的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早期使用的单位是拉德(Rad),1Rad=O.01Gy。辐射生物学效应

当生物体受到电离辐射时,细胞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这种生物学效应可以分为急性(早期)和潜伏(晚期)两种类型。早期效应是生物组织或器官因大量细胞受损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对于这类损伤,辐射剂量的最低限值应控制在不导致伤害的水平。当剂量水平低于此最低限值时。细胞的恢复机能能使受损细胞再生。损伤的程度将随辐射剂量的增强而提高。晚期效应通过改变遗传密码使细胞的行为异常。这种细胞损伤是随机的,但发生的概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提高。损伤程度则与辐射剂量无关。辐射的晚期效应包括白血病、其它癌症和各种遗传效应等。6.2放射性物质的产生6.2.1裂变产物

在重核的裂变过程中,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不同质量、不同电荷数的子核,而且,对于每一次裂变,裂变产物都是不同的。反应堆中的裂变产物包括近40种不同元素中的约200种不同的核素。质量数为85~105和130~150左右的核素具有较高的份额。多数裂变产物带有放射性,并通过发射β粒子和γ射线而衰变,衰变子核往往也是放射性的。目前有专门的计算机程序用以确定反应堆燃料在运行期间和运行后任意时刻的裂变产物的产量和成分。比铀重的元素(超铀元素或锕系元素)的产生和转化,在程序中也有描述。

对反应堆安全来说,所关心的是裂变产物向环境的释放。对此,裂变产物必须穿透燃料包壳、一回路系统压力边界和反应堆安全壳系统。

释放到环境中的核紊主要是具有高裂变产额、中等半衰期和相应放射性物质特性的气态或易挥发性的物质。其中主要有:惰性气体的同位素,如氪(Kr)和氙(Xe);易挥发性元素,如碘(I)、铯(Cs)和碲(Te)等。惰性气体由于惰性气体的化学性质是惰性的并呈气态,要限制它们特别困难。它们不黏附表面,也不被过滤器所吸附。另一方面,它们既不与生物细胞发生反应。也不在人体内积累。

所以,惰性气体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气载放射性的外照射引起的。较重要的核素是具有长半衰期的85Kr(氪)和133Xe(氙)。碘

碘的同位素发射出高能β和γ射线,这些同位素对浮尘中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来而形成的外部剂量贡献很大。同时,碘易于积累在甲状腺内造成该器官的内照射。关键的碘同位素是131I.其释放量一直被用作度量事故严重程度的标准。铯(Cs)

铯的化学性质与钾相似。铯与碘产生化学反应,将影响释放量和化学成分。通过身体的肌内组织将铯吸收于体内,而在几个月内再分离,这个时间比137Cs的半衰期短。所以体内的137Cs含量很快会与食物中的含量达到平衡。肉和牛奶是137Cs进人人体内的重要途径惰性气体

99Sr(锶)和106Ru(钌)只发射β射线,不易测量。元素锶具有挥发性.但其氧化物不挥发。钌的情形刚好相反。所以堆内氧化状态对裂变产物释放形态影响很大。Sr进人人体的途径是奶,敏感器官是骨骼,而且排除很慢。儿童受Sr的影响比成人严重。6.2.2锕族元素

锕系元素无裂变产物,但可以从238U开始,通过连续不断的中子俘获形成。锕系元素发射出α粒子和低能γ射线,通常它们不产生任何外部辐照剂量,由于其溶解度低,也不积累于食物中。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吸入了地而沉积的非悬浮物而引起。由于锕系元素的半衰期较长,如果在严重的反应堆事故情况下释放到环境,能对长期群体剂量产生影响。当裂变产物已经衰变为稳定的核素时。长寿命的锕系元素占据了乏燃料放射性活度的主要部分。

所以,对锕系元素来说,重要的是评价核燃料循环中与废物最终处理有关的长期环境效应。6.2.3活化产物

当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的反应堆冷却剂或结构材料吸收中子时,便形成了活性产物。腐蚀产物能以溶解或悬浮的形式进入到反应堆的冷却剂中,并且当冷却剂流过堆芯时被活化。象裂变产物一样,活化产物的种类较多,其性质差异也较大。一般来说,它们是相对轻的元素.不产生放射性子核,其辐射危害比一般裂变产物轻些。6.3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6.3.1放射性物质向主回路系统的释放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机理气隙释放熔化释放汽化释放蒸汽爆炸裂变产物特性放射性物质主系统内的迁移在所有事故释放情况下,惰性气体将全部进人安全壳。在533K以上的温度下,卤素也很少沉积在一回路中,一般按保守估计假定这些元素全部进入安全壳。对于挥发性的碱金属和碲,情况要复杂些,在气隙释放和熔化释放的开始阶段,壁温小于813K时有部分沉积发生.当温度高于813K时,这些凝结元素会再次释放被汽流带出主回路。碱土金属在熔化释放时的沉积行为与碱金属相似,只是在再挥发时要求壁温更高。贵金属和稀土元素的挥发性很低.在燃料熔化期间它们就会凝结在主回路内表面,但同时又会形成气溶胶。特别是当有其它元素的蒸汽凝结核存在时,这类裂变产物将附着其上而被蒸发带出。总之,如果堆芯熔化,大部分裂变产物从熔融燃料中释放出来,而且无论其挥发性大小,多数裂变产物将从主回路释放到安全壳内。6.3.2放射性物质向安全壳的释放

如果发生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时,大部分裂变产物将从熔融的燃料中释放出来。严重事故下若压力容器破裂,堆芯碎片和放射性就会进人安全壳。从放射性分析来说,比较重要的是气溶胶。气溶胶可因堆芯碎片材料的物理破碎而形成,也可因堆芯裂变产物蒸汽的凝结而形成。根据形成时的机理不同,气溶胶释放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压力容器失效之前在壳内形成而随压力容器失效释出的气溶胶另一类是压力容器失效以后在安全壳内生成的气溶胶气溶胶气溶胶也是一种变形的堆芯材料,它和堆芯碎片的主要区别在于粒径的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气动力学特性。气溶胶在穿越气体时受气流速度的影响明显,可以在气流中悬浮相当长的时间,堆芯碎片的运动则几乎不受气流影响。通常取气动力学当量直径30μm作为碎片与气溶胶的分界,这一界值随气流速度而变化较小。

放射性物质由主回路进入安全壳以后,一般是以气体或悬浮的气溶胶形态存在于安全壳空间中。放射性物质从安全壳向环境的释放率取决于安全壳的泄漏率和放射性物质在安全壳大气中的浓度。放射性物质在安全壳内的迁移

安全壳内的放射性物质一方面由于自然衰减、气溶胶聚合及沉降、安全壳及设备壁面吸附而减少,另一方面靠采取积极的去除措施——例如安全壳内气体循环过滤系统和喷淋系统,进一步降低放射性浓度。为了减步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还往往采用多层或多仓室安全壳。数学模型6.4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6.4.1气载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气载物气体是放射性物质蒸发、升华形成的单分子态。“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