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机-天然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pacsam的制备及生态安全性研究
该有机分子聚吡咯配合氯化铝(pac)具有颗粒少、活性物质独特、投资高、毒性等缺点,其应用有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S-g-PAM)分子链较长,热稳定好,功能优于PAM,生产成本较低,应用广泛。但由于S-g-PAM为非离子型絮凝剂,一般需要胺甲基化成为阳离子型絮凝剂,导致成本上升,且过程繁琐。近年来复合型絮凝剂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无机高分子与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将PAC与S-g-PAM进行复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效能无机-天然有机复合絮凝剂PACSAM,通过研究PACSAM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优化了合成条件,并以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ACSAM中Al形态变化及其生态安全性,为进一步探讨其凝聚絮凝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1实验部分1.1仪器和检测方法玉米淀粉:食品级,成都恒信淀粉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170SX型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JJ-4型六联电动搅拌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TU-1800型和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1.2配制无机质比的pac溶液将自制S-g-PAM溶液(质量分数为1%)缓慢滴加到强烈搅拌的0.2mol/L(以Al计)自制PAC溶液中,至一定的无机与有机絮凝剂的质量比(A/S)。控制反应温度,反应一定时间后室温熟化1d,制得复合絮凝剂PACSAM,干燥。1.3结构性能S-g-PAM和PACSAM干燥后制成KBr压片,通过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表征。1.4/分光光度法取5.5mL混合比色-缓冲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注入微量待测样品,定容后在TU-1800分光光度计上于370nm处逐时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再由工作曲线结合标准曲线,定量求出样品中Ala、Alb和Alc形态的含量。1.5絮凝剂用量的确定用1∶1去离子水与自来水混合液配制3g/L的高岭土悬浊液,量取250ml,用NaOH或HCl溶液调pH至所需值,投加絮凝剂,250r/min快速搅拌1min,200r/min中速搅拌5min,60r/min慢速搅拌1min。静置15min后,上清液采用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浊度测定。2结果与讨论2.1参数:参数:为了优化合成条件2.1.1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Fig.1为在各种碱化度B下,A/S对PACSAM絮凝效果的影响。当B为2.0和1.5时,A/S=3∶1和A/S=5∶1的絮凝效果接近,投加量大于6mg/L时,剩余浊度均小于2NTU,说明二者都具有较低的投加量和较宽的投加范围。而当A/S=1∶1时,絮凝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此时有机组分过多,在制备过程中,有机与无机部分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二者的复合增效作用减弱。由Fig.1可以看出,在不同碱化度的条件下,除浊能力由大到小分别为A/S=3∶1、A/S=5∶1、A/S=1∶1,而当A/S在3∶1~5∶1的范围时,PACSAM体现出良好的除浊性能。2.1.2不同b值的alb2型pac在不同A/S条件下,碱化度B对PACSAM絮凝性能的影响如Fig.2所示。一般来说,单独使用PAC时,高B值的PAC架桥作用较为明显,但电中和作用较弱。这是由于当B=1.8~2.5时,Al以Alb2的形态为主,即以环状结构为主,聚合度较高,粘接架桥作用强,电荷中等。当B=1.0~1.8时,Al以Alb1的形态为主,即以线型结构为主,易于与S-g-PAM结合,聚合度中等而电荷较高,从而体现出PAC优越的电中和能力,且PAC架桥作用弱的缺点由S-g-PAM弥补。而高B值的PAC主要为环状结构,电荷密度低,所合成出的复合絮凝剂性能较差。而过低B值的PAC主要为单体和初聚物,电荷密度低且架桥能力弱,导致性能亦不理想。因此最佳碱化度B为1.5。2.1.3温度对s-g-pam絮凝效果的影响温度为50℃时,剩余浊度低于2NTU,去浊率达99.2%。温度过低,成键速度缓慢,聚合程度低;温度过高,由特性黏数测定可知,S-g-PAM可能部分降解,产物分子量降低,从而影响其絮凝性能。故最佳合成温度为50℃。2.1.4反应时间对絮凝性能的影响合成时间过短,能量供给不够,聚合度较低,絮凝效果较差。而延长合成时间,对絮凝性能的提高影响不大。实验发现,在20min~90min时间段内,去浊率均达95%以上。反应40min时,去浊率最高,达到99.2%。故选取40min作为最佳合成时间。2.2结构性能2.2.1接枝共聚反应结果在S-g-PAM的IR谱图(Fig.3B)中,除了在1023cm-1~1157cm-1、933cm-1、764cm-1、575cm-1处出现淀粉特征吸收峰外,在3400cm-1处出现的宽峰是酰胺N-H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同时还在1610cm-1和1661cm-1处出现吸收峰,均是酰胺基团的典型吸收,表明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成功发生。在PACSAM的IR谱图(Fig.3A)中,由于PAC的羟基与S-g-PAM之间的缔合作用,3436cm-1处羟基特征峰变得更宽更强。同时,PAC在1640cm-1处的特征吸收峰与S-g-PAM在1661cm-1处的C=O特征吸收峰重叠,起到了加强作用,因此在1654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变宽。在1596cm-1处的-NH2特征峰强度减弱,可能是因为氨基上有孤对电子,易于与PAC的羟基发生羟基式桥联反应,使氮上的电子云发生转移。在1023cm-1、1105cm-1、1146cm-1依然保留了淀粉的葡萄糖C-O吸收峰,但在620cm-1处出现了PAC的羟基特征吸收峰,说明PAC成功“嫁接”到了S-g-PAM的分子链上。2.2.2分析pacsam的al形态(1)有机物的存在方式由于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是研究纯的铝盐溶液中铝的形态分布的方法,PACSAM作为一种新型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应探讨有机物的存在是否对该测定方法有影响。由Tab.1可见,S-g-PAM的引入对Ferron显色剂体系的空白吸收基本没有影响。(2)熟化时间对alb及alc含量的影响以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PAC和PACSAM复合产物中铝的不同形态的含量随熟化时间的变化,结果如Fig.4所示。随着熟化时间的增加,PAC和PACSAM中铝离子都是从单体、低聚合态不断向高聚合态转化,而PACSAM聚合速度较快。复合体系中Ala和Alb的含量随熟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同时Alc的含量随熟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由此可知,有机高分子引入PAC后主要与其中的多核羟基络合物Alb反应生成新的复合产物,而这种复合物与的反应速度减缓或基本不反应,从而使实验结果表现为Ala和Alb含量的减少和Alc含量的增加。在24h内,PAC和PACSAM中三种铝形态的含量均有明显变化,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Alb却只有很小的变化。这是因为非离子型有机部分S-g-PAM对PAC形态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这除了与S-g-PAM的电荷有关外,其巨大的分子量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熟化1d后,与PAC相比,PACSAM中Ala含量较低,而Alb含量较高。一般认为Alb是凝聚絮凝能力最强的,可见,S-g-PAM与PAC复合后,正电荷密度增强,提高了电中和能力和PAC的聚合度,Ala含量减少,不仅提高了絮凝效果,且降低了出水中残留铝量和絮凝剂的毒性,具有明显的生态安全意义。3温度和合成工艺对pacsam对高岭土的絮凝效果复合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市行业营业员工作总结
- 粤语语言艺术课程设计
- 液压泵站课课程设计
- 税务工作总结税收征管执法标准化
- 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管理
-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图北京版】期中真题必刷卷A-【期中真题必刷卷】(北京专用)(解析版)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 咖啡馆店员服务总结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考点梳理】
- 2024年美术教案:太阳花
- 35KV变电站地质勘察与施工方案
- 2024年中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样本(4篇)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招聘3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理工英语3》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1(试卷号:1377)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仿真模拟卷三及答案
- 护理安全小组工作计划
- 2025办公室无偿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高考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中国武术的起源》课件
- 期末测试卷(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