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付艾米丽的一朵玫蛋》的文化解读_第1页
《给付艾米丽的一朵玫蛋》的文化解读_第2页
《给付艾米丽的一朵玫蛋》的文化解读_第3页
《给付艾米丽的一朵玫蛋》的文化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付艾米丽的一朵玫蛋》的文化解读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难从理论上正确确定的概念。由于后现代主义主要理论家提倡以各种约定和习俗的形式来定义和规范他们的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时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是20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作品中,福克纳以其独特的视角塑造了有着浓厚地方性与历史特征的南方女性形象,深刻揭露了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强烈谴责了南方清教思想对妇女的摧残。他的作品渗透着一种解构现代文明的主流文化、质疑现代性所确立的绝对性和统一性的后现代精神。他的作品描绘了200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各阶层人物地位的浮沉,各种类型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等。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讲述了一位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亲手杀死自己的爱人,然后陪伴其尸身并在古屋中隐居四十年之久的具有哥特式神秘、恐怖意味的故事。南方淑女艾米丽小姐是旧贵族的象征,对于她的纪念,表达了作为南方作家的福克纳对于逝去的旧南方的无限缅怀之情。但另一方面,艾米丽的最终死亡也喻示了一座纪念碑的倒下,表明了作者对于最终湮没的南方社会既眷念热爱又批判其沉沦罪恶的矛盾心态。同时,小说也让读者看到了冷酷无情、自私偏执的父亲形象,在揭露这些暴君式家长残忍性格和非人道行为的同时,揭示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原因:正是南方以清教主义为基础的父权制决定了子女之间的这种畸形的命运,同时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从而加速了旧南方分崩离析的步伐。在这篇小说文本中,很容易发现它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时序的颠倒与循环叙事。小说以艾米丽之死为叙述的起点,站在杰斐逊镇居民的视角上进行叙事,作者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艾米丽生前的几个主要事件。在颠倒的时间顺序中,首先叙述的是艾米丽拒绝纳税事件,然后是富有神秘气息的尸臭事件,接着作者却把时间向过去推进,则出现了父亲之死,再接下来的与北方工头荷默恋爱及他与艾米丽发生冲突后,艾米丽去购买砒霜,紧接着是荷默的消失以及与艾米丽小姐长达四十年的隐居生活之谜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终于被揭开。古屋中楼上的房间竟然躺着死去了四十年的荷默,“那尸身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更让人心惊的是尸身旁边的枕头上遗留了艾米丽小姐的“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而按照正常的时序则首先应是父亲之死,然后是恋爱冲突与买砒霜,再是荷默的消失,尸臭事件与纳税事件都于此后发生,最后才是艾米丽的死亡。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逻辑关系将他们联系起来,造成了情节上的跳跃与结构上的奇突之感,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功效。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直接放在一起,在他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读者深深地感到时代的变迁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此外,小说文本的叙事打破了线性时间发展的直线型模式,呈现出一个封闭的循环模式。整篇小说以艾米丽的死亡为支撑视点,是叙述时间的“现在”起点,所以作者的叙事呈现出一个不断回退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小说在倒叙手法的运用时将谜底置于篇首以制造悬念气氛,一开始并不知艾米丽于古屋之中竟藏有如此惊人之谜,作者正是在不断回退的叙事中将正常的时序打乱从而增添了小说情节上的崎岖之感。例如,尸臭事件于艾米丽购买砒霜及荷默的消失之间的错位即制造了读者对于情节的期待心理。而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则叙述了艾米丽的死亡与古屋之谜,最终从过去回退到了“现在”的艾米丽之死。这样的写法体现了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福克纳对于事件的观点。正如他在小说中所写到的“他们把按数字级数向前推进的时间给搅乱了……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来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同过去隔断了。”由此可见,过去在福克纳看来才是稳定的永恒并值得描述的,而他也曾说过:“过去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性质,它的轮廓是明确、清晰和不易变的。不定而闪避的现在,在它面前毫无办法;现在全是窟窿,过去的事情都超过了它。现在并不存在,它只是变,一切都是过去。”由此,也可以鉴出福克纳对于逝去的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整篇小说中,作者一共写了三次死亡。作为南方旧贵族势力代表的艾米丽小姐及其父亲,对于他们的死亡描写是显性的,均是通过杰斐逊镇上的居民参加他们的葬礼来表现的;而代表着新生工业文明的北方佬荷默·伯隆的死亡则是隐性的,是事隔四十年之后由杰斐逊镇上的居民通过艾米丽的葬礼之后才发现他的死亡。父亲的存在与死亡对于艾米丽而言有着巨大的意义,小说中这样一段描写似乎颇具深意:“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存在的父亲是手执马鞭挡在艾米丽身前的阴影,倨傲的Grierson一家将所有的追求艾米丽的青年男子拒之门外。这时候的父亲是艾米丽的一切,她甚至不承认父亲的死亡,因为失去父亲意味着她将一无所有,并要独自面对流动不定的现在。当现在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照之后,彻底毁灭了艾米丽对于现在的信任,她只愿留住象征幸福永恒的过去。当北方工头荷默·伯隆出现之后,这一切似乎有了改变,即使镇上的居民甚至牧师和亲人都反对艾米丽小姐与荷默交往,艾米丽小姐却不为动摇,但真正不能忍受的是爱人的犹疑与轻浮。无意成家定居的荷默代表着四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的北方新兴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艾米丽固守家园、秉持高贵、鄙视新生事物,挣扎在南方旧时代没落的瞬间。他们的冲突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必然交锋,但结局却是艾米丽亲手将自己的爱人毒死,她将他的尸身置于古屋之中,则令读者想起当年艾米丽父亲死后她曾拒绝将父亲下葬,因为艾米丽想要留住的是过去,于是她宁愿杀死爱人,让那个一度拥抱的姿势定格下来,从此只为她一个人永恒地拥有。当艾米丽的死亡带出了荷默已死亡四十年之久的真相之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惊。在福克纳的眼中,艾米丽是“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癖乖张”的,对于艾米丽这位南方淑女,使人不仅充满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她顽固不化的死守令人可怨,而她悲剧的一生却又叫人同情。在小说中,父亲、荷默以及艾米丽的死亡无一不体现了艾米丽的时间观,过去是现在存在的依据,它永远不会逝去。同时,“他们的死是生命的戛然终结,也是对人类神性的否定。福克纳在此处暗示了人类没有未来。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时间带来的变数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刻摧毁了我们的盘算,未来只有在转化为过去的时候才能被祭奠”。小说的题名《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暗示了作者创作的主旨,虽然通篇没有提到过玫瑰花,但这篇文章无疑就是福克纳纪念以艾米丽为典型的没落南方贵族文化与南方旧式生活方式的一朵玫瑰花,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福克纳对于南方社会守旧势力的批判与否定,还蕴含了作者身为南方人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与热爱,这份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如持久的玫瑰花香一般深深地打动着每个时代的读者。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不仅揭露了南方的奴隶制、种族主义和清教思想对妇女的摧残,而且渗透着一种解构现代文明的主流文化、质疑现代性所确立的绝对性和统一性的后现代精神。后现代精神的一个核心内容,即表现为解构中心、解构主流价值观念的解构意识。福克纳的作品同样贯穿着这种后现代的颠覆、解构意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首挽歌,缅怀一个失落的文明、一片“随风而逝”的精神世界;老南方的传统、老南方的荣光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挣扎求生,但它的宿命已注定,轰然坍塌之后一地废墟,焦土瓦砾间唯见一支玫瑰,在缝隙中摇摇晃晃,在硝烟里徒留暗香……和福克纳更伟大的作品《喧嚣与骚动》、《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相比,这部短篇自然缺乏长篇巨制才有的深刻寓意和宏大布局,但却是所有福克纳小说中“可读性”最强的一篇。差异性是后现代的一个律令。差异打破了一切绝对性和统一性,差异让事物返回事物本身,从而避免了对事物评定的所谓权威和绝对标准。现代小说,都试图给作品一个终极的意义,作品被视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有一个统一的意义。福克纳的小说则表现出对这种统一意义的解构和颠覆。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精神。在小说中,福克纳没有强加给小说一个权威的声音或一个统一的意义。相反,小说中的人物不仅独立于作者的意识,每个人的声音不仅相互平等,而且保持着他们独特的个性。主题的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变量函数,成为福克纳作品的一个显性特征。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就是这样一个不能被确定的谜。小镇里盘旋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当地居民把艾米丽当成他们心中的纪念碑,称赞她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堕落”的罪名推给这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唾骂她是“全镇的耻辱”、“青年的坏榜样”。而这两种声音总是此起彼伏,直到在她死后的墓地旁,都仍然让我们难辨真伪。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压倒一切的权威的声音,作者也没有强加给作品一个统一的意义。每个声音都是平等的,而且是独立于作者的意识之外,这样他们就处在一种对话式的冲突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