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小练卷(三)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山东专版】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小练卷(三)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山东专版】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小练卷(三)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山东专版】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小练卷(三)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山东专版】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小练卷(三) 高三统编版一轮复习【山东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等级考复习——山东专版·原创整理高三一轮章节课时小练卷(三)第页高三·一轮复习章节课时小练卷(三)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说明:4课时为1卷,每课时限时25分钟,选自23届模拟,24届模拟,山东真题。课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4届潍坊安丘三县联考)下表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2.(2023届德州三模)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2023届淄博三模)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4.(2023届威海二模)据《魏书》记载,496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A.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汉化改制成果有限C.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改革缺乏社会基础5.(2023届泰安肥城一模)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的表现。该材料意在说明()A.北方汉人民族意识觉醒 B.北方农耕文化的延续主要得益于士族C.北方士族联合起来抵抗异族 D.北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6.(2023届泰安一模)钱穆先生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B.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7.(2023届山东10月联考)钱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已具备“德”,并建国号为“汉”,继而将得天下。前秦统治者苻坚也在强调了“受命”“有德”后进一步统一黄河流域。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较高C.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D.南北统治政权积极谋求国家统一8.(2023届菏泽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材料二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唐]房玄龄等《晋书》材料三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唐]刘知几《史通·直书》(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课时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1.(2024届潍坊四县联考)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689年,考生张柬之在对策中写道:“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825年考生舒元褒的对策中写道:“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对策内容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A.选官方式发生改变 B.社会危机加深C.士人参政热情高涨 D.政权结构变化2.(2024届潍坊安丘10月模拟)后世史书提及隋朝,多用“盛世而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时(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隋文帝)令州县大索税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是时(613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牣(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秸秆)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魏征《隋书·食货志》材料二时间隋炀帝时期大事(部分)民役数量605年3月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开凿通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5年5月营建西苑170万人606年7月巡幸江南40多万人607年8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12-614年远征高丽300多万人材料三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马端临(元)《文献通考》(1)读史贵在有“疑”。据材料,对马端临“(隋代)何以殷富如此”的疑问作出解释。(2)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谈谈你对隋朝“盛世而亡”的思考。8.(2023届济南三模)下面是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元和二年(807年)三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费生《论唐代的人口分布》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课时三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1.(2023届济宁二模)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A.完善科举制度 B.提升皇族地位C.打破门第制度 D.推动阶层流动2.(2023届日照二模)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典籍中记载汴宋地区岁贡州郡《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唐六典》汴州陈留郡绢二十匹绢二十匹绢宋州睢阳郡绢十匹绢十匹绢——戚文闯《论隋唐大运河对汴宋地区的影响》材料三唐代产绢之地甚多,但列为一等的就只有宋、毫两州。——《唐六典》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伴天下,主客多欢娱。——杜甫《遣怀》1996年,在永城侯岭隋唐运河故道内发现一艘唐代木船和一批唐代遗物。木船为货船,长约25米,分为33个船舱,出土遗物67件。后来陆续征集到了一批隋唐运河故道内出土的遗物,包括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十几个窑系的瓷器。2007年7月,商丘市文物局对隋唐运河商丘段开展考古勘探调查工作,探明商丘段全长199.7公里,河床宽约50至150米余。——郑清森《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及历史风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州的战略地位。(2)材料二能否用来佐证宋州在唐代全国的经济地位?说明理由。(3)材料三中各类史料对印证宋州“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具有怎样的价值?3.(2023届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课时四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3)1.(2023山东)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2.(2023届聊城三模)史载,唐肃宗(756—762年在位)初年,“第五琦言财利幸,为江淮租庸使。琯谏曰:‘往杨国忠聚敛,产怨天下。陛下即位,人未见德,今又宠琦,是一国忠死,一国忠生,无以示远方’。帝曰:‘六军之命方急,无财则散。卿恶琦可也,何所取财?’琯不得对”。这表明,当时()A.急需筹集军资 B.朋党之争加剧C.百姓负担沉重 D.君主专制强化3.(2024届日照开学考)以下为唐贞观元年十道(左图)到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右图)的变化。据此可知()A.基层治理体系愈加完备 B.经济重心提升区域地位C.国家监察地方力度加大 D.政局变动影响政区规划4.(2023届青岛二模)如图为唐朝石椁屏壁线刻画。这反映了()堕髻仕女持搔杖立于萱草旁着男装仕女双手展草字书法卷轴A.异域文化 B.文人意趣 C.市井风情 D.大唐气象5.(2023届淄博二模)《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 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 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6.(2022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材料一

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查。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详解课时一答案详解1.【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为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情况,未体现政治中心是否发生转移,排除A项;表中变化表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能说明外戚专权问题缓解,排除B项;此时依然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会引发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中的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排除B项;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能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可知,炙烤肉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饮食习惯;“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可知,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通过烤肉方式宴请贵宾。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关系在不断发展,C项正确;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材料体现不出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原地区借鉴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魏晋时期贵族饮食习俗的变化,无法得出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但仍有妇人穿着鲜卑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民间妇女仍穿着鲜卑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不能说明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同姓宗族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强调的是同姓之间的团结,属于宗族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A项;同姓宗族内部的团结主要是为了应对动荡和战乱的社会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延续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士族对同姓的团结和重视,没有强调士族之间的联合,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详解】材料强调北朝制度对隋唐的影响,隋唐政府对北朝创设的新制度的效法与承袭,促进了隋唐时期的繁荣,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南北朝的制度差异,排除C项;南朝内部基本统一,只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是分裂割据的,排除D项。7.【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宣称受命于天,继而拥有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这表明胡人族群吸收借鉴汉族统治方式,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与加强,并未展示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文学修养,排除B项;材料所述匈奴贵族和前秦统治者的做法都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反映了这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的表述夸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南北政权谋求国家统一,并且他们的做法更多的是为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化,并非谋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1)事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2)分歧:《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材料一更可信。《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若答材料二更可信,并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事实:根据材料“(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根据材料“《汉晋春秋》…...(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房玄龄等《晋书》.…….请(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可知,双方叙述基本一致,两则材料互相印证,说明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过正面作战。(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分歧:根据材料“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根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可知,《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更可信。根据材料“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可知,《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而《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根据材料“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课时二答案详解1.【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及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社会危机加深,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无三皇之吏也”体现了吏治的腐败,没有涉及士人参政的热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期的社会危机,没有涉及政权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1)隋朝实行严格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国家控制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因此“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是不确切的。(2)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灭亡。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时期之所以殷富首先是隋朝实行严格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等措施,国家控制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其次是隋初统治者爱惜民力,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这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所以马端临“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的说法是不确切的。(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对于隋朝“盛世而亡”的原因可以从隋朝的过度掠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等方面进行总结。由此可知,这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言之有理即可。3.【答案】(12分)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关中、四川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整个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2分)这与贞观时期北方历经隋末唐初长期战乱人口下降,四川地区历来农业发达、受战争影响小相吻合。(1分)据此判定图4为唐代贞观十三年。(1分)图2: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2分)这与唐朝后期北方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状况相吻合。(1分)据此判定图5为唐代元和二年。(1分)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北方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南方。(2分)这与唐朝前中期统治稳定,北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1分)据此判定图6为唐代天宝元年。(1分)(信息提取、阶段特征与时期判断任一部分正确即可得对应分数;如考生据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的整体差异、各时期疆域变化等角度合理作答也可酌情给分)【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唐代(中国)。要求提取图片中人口分布信息,结合阶段特征,进行时期的判断。首先,由图1人口密度图可知,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与下游人口较为密集,即关中、四川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整个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可见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黄河中下游的人口密度才较高,且南方经济发展有限,所以南方才整体人口密度低,由此判断,图l应该是贞观十三年(639年),除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与下游人口以外,其他地区人口密度不高,这与贞观时期历经隋末唐初长期战乱、南方经济开发有限相关。而四川地区则因为“天府之国”农业发达、地形原因受战争影响小而人口密度较大。其次,由图2人口密度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结合所学知识,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南方经济发展,适宜居住的结果;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则是由于唐朝后期北方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经济遭到破坏,由此判断,图2为元和二年(807年)。最后,由图3人口密度图可知,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且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北方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南方。这与国家整体政局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有关,北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由此判断图3是天宝元年(742年)。课时三答案详解1.【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唐太宗编纂《氏族志》,按照当今的官位作等级,这是为了打击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进而提升皇族地位,B项正确;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编纂《氏族志》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皇族地位,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推动了阶层流动,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14分)(1)宋州地处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部,运河沿岸,对于中央政府加强东部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宋州在加强中央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4分)(2)不能。材料信息只能证明宋州丝织业发达,无法体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也不能与其他地区作比较。(只判断不得分,4分)(3)《唐六典》是正史的记载,史料价值较高:杜甫的诗属于文学作品,能够从侧面反映运河对宋州经济的影响,但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能够真实反映宋州段运河的规模和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答各类史料相互佐证,能够得出宋州“因运河而行”的结论课的分,但不能超过本问的满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地位︰根据材料中的运河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地位可从对于中央政府加强东部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中央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态度及理由:根据材料“*唐典籍中记载汴宋地区岁贡“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记载不能用来佐证宋州在唐代全国的经济地位,因为材料信息只能证明宋州丝织业发达,无法体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且也不能与其他地区作比较。(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价值:综合材料中的三则史料来看,可结合史料不同类型的价值进行分析,如《唐六典》是正史的记载,史料价值较高:杜甫的诗属于文学作品,能够从侧面反映运河对宋州经济的影响,但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能够真实反映宋州段运河的规模和商业发展的状况。3.【答案】(12分)(1)变化:秦长城西至陇西,汉长城西段延至敦煌。(2分)原因: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在河西走廊置四郡进行管辖长城向西延伸以防范匈奴并加强对该地的控制。(2分)(2)态度:弃修长城。(2分)说明:唐太宗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任答3个角度即可得6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变化主要是秦代的长城西至陇西,汉长城西段延至敦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在河西走廊置四郡进行管辖,长城向西延伸以防范匈奴并加强对该地的控制。(2)本题是认识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朕今委任李世静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可知唐太宗的态度是放弃修长城。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因为他认为可通过选用良将、强化武备抵御外侵;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唐朝国力强盛,防范突厥较为自信;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课时四答案详解1.【答案】D(非官方答案)【详解】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考点为经济重心南移及京杭大运河。减少制度变革阻力。依据史实,北周、隋、唐都是从关陇地区起家(关陇集团),京畿区向东移动或许远离关陇地区,可以减少变革阻力,远离既得利益集团。但隋唐诸多的制度变革往往是对士族不利(如科举制),而世家大族本身就分布在河洛以东尤其山东地区,从这个角度而言,京畿区向东移动反而不能减少制度变革阻力。所以A项的问题在于制度变革是哪方面的变革这一点不明晰,正因为这点不明晰京畿区向东移动对制度变革的影响也就无从说起,故A项错误。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农业社会财政收入来源无法就是农业、商业的税收,而“拓宽财政收入来源”这一表述意味着在原有的农业、商业的税收以外增加新的收入孔道,但是事实上隋京畿区的变动无法造成这种影响,故B项错误。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隋代是胡汉交融的汉民族建立,本身就是汉民族,因此京畿区向东移动与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依据题干,京畿区向东移动,都城又位于洛阳,这都是大运河的覆盖范围,加之南方的开发,因此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就近接受南方的财富支撑。故D项正确。2.【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六军之命方急,无财则散。卿恶琦可也,何所取财”可知,唐肃宗认为第五琦对于调集军队筹措钱财非常重要,因此说明当时继续筹集军姿,A项正确;房琯抨击第五琦的原因是他聚敛财物,不属于朋党之争,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百姓负担,排除C项;唐肃宗强调第五琦对于筹集资金的重要作用,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的道是中央监察地方的行政单位,道的增多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C项正确;唐代的道并不属于基层治理单位,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变化的影响,排除B项;从唐朝贞观元年到开元二十一年,政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石椁屏壁线刻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物形体均标美韵致,持物姿态具象生动,不仅自然地表现了当时女性健硕外拓的生活状态,而且反映了上层宅邸中仕女的精神意象,也是对时代风貌和艺术境界的回应,D项正确;石椁屏壁线刻画体现的是唐朝的时代特色,不能得出文化的交流,也无法得出文人意趣,排除A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上层宅邸仕女的刻画,并不是市井风情,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