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制天文思想_第1页
孟荀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制天文思想_第2页
孟荀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制天文思想_第3页
孟荀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制天文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荀的政治哲学与荀子的制天文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思想分为八个部分。”。其中的显学则为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学界普遍注意到,孟子的政治观与荀子的政治观在某些方面明显不同,如君主论和治术论(P365~424);而在某些方面剧烈冲突,如本体论、人性论。(P705~706)为什么会有这些冲突和不同,学者们见仁见智。本文试图通过对孟荀本体论、人性论、君主论、治术论四个方面的剖析,揭示其演变的内在理路。一、从“天行有常,不为镖亡”到“天功”孟子虽然不像孔子那样信天命,但仍然未能摆脱天命观的束缚,偶尔也讲天命,继续恪守着君权神授的思想传统。他偶尔仍在谈论《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的说法,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不是君主个人的私有财产,君主个人无权禅让。战国时期的燕王哙把国君之位让给相国子之,孟子对此表示批评,认为燕王哙无权这样做,因为君位是天授的,天是政治的终极主宰。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步,他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观。学界普遍注意到,在荀子的学说中“天”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世界。在这个自然的宇宙中,阴阳交替,四时变化,万物各得其所。荀子宣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他认为,陨星坠地,树木自鸣,人们可以不理解,但没有理由惧怕。荀子还认为,社会和政治是人类自己的事,政治的好坏与自然界的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他所说的“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他认为,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天不能使人们贫困;遵循自然运动规律,依时而动,身体也不会生病。进一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主张。但是,荀子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当他探讨物质世界的终极动因——“常”的时候,陷入了困境。他认为,人不可能完全了解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常”,是这个“常”主宰着宇宙,荀子把它称之为“神”和“天功”。他说:“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为什么“不求知天”?因为荀子无法回答这一问题,这是荀学本体论的困境,也是古典唯物论的不彻底之处。现在学界认为荀子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上卷,P208),是“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P273)。其实,在终极关怀方面,荀子并不杰出。从孟子的天命论到荀子的天功论,反映了战国儒家本体论的演进理路。从表面上看,信天命与制天命不能相容,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天命论与天功论有着逻辑上的关联。孟、荀对天命的争论离不开一个基本点,这就是以人为中心。正是由于对人的关注,导致了对人类命运的焦虑。《韩非子》虽然偶尔也说到“天功”、“天命”,但极少讨论,在作者看来对这类命题的争论没有必要,这类争论是“愚诬之学”。(《韩非子·显学》)二、孟、刘人性论又立其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术命题。所谓人性,指人的“本始材朴”(《荀子·礼论》),它与生俱来,“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因而是指人的本能和本质。孟、荀的人性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人性的平等,一个是人性内涵的不同。先看第一个特点。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它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即所有的人在人性上相同。这一点需要同孔子的人性观稍作比较。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相近”表示有区别,不过这区别不是很大而已。缘于此故,孔子才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同上),才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同上)。孟、荀则不然。他们认为人们的本性是相同的,同类而同性,没有先天的差别,所以荀子才说“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荀子·不苟》)。显然,这是对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的否定,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第二个特点,孟、荀的人性论又相互对立。告子声称“生谓之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对此并不否认,他认为这样说无异于说“白之谓白”,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孟子主“性善”,他讲过一个“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以证明人类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根于心”,是说人类的善性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后天学习的,是人性与牛之性、马之性的先天区别。善是人类的本质。荀子宣扬人“性恶”,他认为人有“情欲”,这情欲直接反映为人的生理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这恶性也是天生就有的,人无法克服。如果可以把孟子的性善论看作是社会本能论的话,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生理本能论。荀子否定人有社会本能,而孟子认为,人不但有生理本能,也有社会本能。因此,孟荀的性善论与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内容所指并不是一回事。性善也好,性恶也好,孟、荀的目的都是使人最终走向善。孟子要人保持先天的善性,他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也要别人修身养性。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成为“君子”,不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成为“小人”。荀子要人“化性而起伪”(《荀子·性恶》),要人压抑先天的生理本性,培养社会化的人格。他认为,任何人都要戴上一副社会面具,使自己融入社会中。要社会化,就需要学习,为此他专门写了《劝学篇》。他宣称,只要努力学习并改造自己,“涂(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也正是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缘由。因而,表面上孟、荀之说冰炭不容,实际上都倡导人们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都主张社会化人格的完善,在人事上是完全一致的。三、有待民本思想的突出君主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征,这就决定了当时政治关系必然以君主作为中枢。探讨政治关系,特别是君民之间的关系,则是战国儒家政治思想的新动向。对于此前的孔子来说,贵族制度是神圣的,周礼不容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不可能对政治关系有进一步的深刻的理解。随着政治模式的转型,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成为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主题之一。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无疑,这是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亮点。“民为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统治者的江山不稳。第二,统治者的物质生活离不开人民,他必须向人民征收赋税。正由于民的重要,所以他提倡统治者行仁政。比孟子前进了一步,荀子更激进地亮出了一面旗帜:“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话或许不是荀子的发明,但荀子旗帜鲜明地宣扬它,表明荀子赞同这一主张。荀子的这一看法,似乎可以看作是民本思想,因为在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上,是民众决定君主的废立存亡,民是本,君是末。这一思想,在先秦法家那里是看不到的,在墨家那里同样也看不到。君主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他承担着特定的政治责任。荀子把这一责任称之为“善群”(《荀子·王制》)。在荀子看来,社会是划分为等级和阶层的,他把这种等级称之为“分”。有等级就会有等级之间的冲突,君主的职责就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他明确地指出,君主处于“管分之枢要”(《荀子·富国》)的位置,处在这样的地位,需要有权势和威严,所以君主应该得到尊贵,并需要神圣化。得到了尊贵和权势,君主就有责任使社会处于秩序和规范之中。君主政务做得好,万物得其宜,六畜得其长,万民得其养。民贵论也好,民本论也好,都强调君主要尽职尽责,搞好政治,使国泰民安。对孟子来说,民贵君轻只是一个道德化的概念,不具有实质意义,因为君主受命于天,人民无权也无法改变君主的政治地位。对荀子来说,尽管“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但对无道昏君如何处治,他很少讨论。对君主制度本身是否完善,他是不作讨论的。这是因为,他的君主论是君主制下的君主论,他否定无道之君,绝不否定君主制度。中国古典的民本论与现代社会的民主论虽咫尺之遥,但性质相反。四、从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来看,孟、刘等为之法治君主政治的另一特征是讲统治术,统治术是为君主政治服务的政治手段。同法家相比,儒家走的是一条相对开明的路线。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施仁政或王政。仁政的精神主旨,是要人民能较好地生活下去,养生送死,不饥不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项。第一,给人民作为生产资料的田地和作为最基本生活资料的园宅。人要活着,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而农业社会解决衣食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得到田地。人们有吃有穿,才能安心生活,社会才能安定。孟子理想的农业社会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井田”制主张:“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特别要注意不要使人民的赋税负担太重,要保障人民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征发徭役要考虑农时,以免影响农业生产。第三,轻刑罚,反对株连。第四,救济穷人,政府应该恤鳏寡,助孤独。第五,发展工商业,尽量减轻对工商业的税收。(P378~380)仁政论是典型的道德政治主张。比孟子前进了一步,荀子主张礼治论。所谓礼治,是礼法之治。学界普遍注意到,荀子学说吸收了当时法家的法治主张,也认为在政治当中法律是不可缺少的。荀子接受了法家对法的基本定义,认为法主要指法令和刑法。他对法的理论作了改造和建设,提出了“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法义”是立法精神,“法数”是实施细则,“类”是实践中的案例类推原则。他承认有法必依的必要性,不能以个人的好恶随意破坏法令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法胜私”(《荀子·修身》),使政治具有公正性,使人民知道如何去做。他说法律是人们行为的“表仪”(《荀子·成相》),是行为的规范和办事的准则。没有法,社会就会乱。但是,荀子作为儒家人物,他与法家有着原则的区别。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分”(《荀子·劝学》),礼是最根本的原则,法是为礼服务的。《荀子》书中有《礼论》篇,专门讨论礼的问题。礼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原则精神有二。第一点是“礼者,养也”,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人会堕落到动物的水平,会从根本上毁坏文明。第二点是“好其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在第一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礼的特征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表征的等级制度。荀子的礼治学说吸收了法治主张,但法治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是等级化的法治。不同等级层面的人不可以用相同的法来裁决,或者说这法本身就是等级化的法。这是荀子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的原则区别。儒家从来不像法家那样主张君主控制下的“一断于法”,荀子强调“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要给人的操作留下一定的空间,等级化的空间。孟子的仁政是典型的道德政治,是君主施舍型的政治;荀子的礼治是以人治为前提的法治。从仁政论走到礼治论固然是进步,但从大概念来说,二者都是道德政治和人治政治,程度有差别而已。因而,它与法家的政治思路根本不同。由上述四个重要方面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