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_第1页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_第2页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_第3页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_第4页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第一个障碍。这与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很快,随着基因工程在农产品上的广泛应用,转基因食品应运而生,代替传统食品被人们消费。近年来,由于技术等因素,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争议,已被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公众关心的一个焦点。随着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开发和国外转基因食品的进入,消费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机会在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在推出市场前都没有经过长远的安全评估,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科学规范的标识成为当务之急。生物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转基因技术正在领导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目前,我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还缺乏科学的了解。据2004年底的两项公众调查表明,国内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不知道超市里出售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缺失使得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始终心存疑虑。应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普及教育,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让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那么,究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呢?1基因食品的定义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对生物体的某一或某些性状进行改良的技术被称为基因修饰技术,通过基因修饰技术获得的含外源基因的生物体称为遗传工程体或转基因生物体(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或GMO),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体为原料生产和加工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s,GMF),又称基因工程食品、基因修饰食品、基因改良食品、基因食品等(简称GM食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转基因食品是指生物体里的基因被以非自然的方法加以改变,使基因由一个生物体移至另一个生物体或在两个没有关系的生物体之间转移。在欧盟新型食品条例中将转基因食品定义为:一种由转基因修饰的生物体生产的或该物质本身的食品。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定义:转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包括(1)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2)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3)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目前被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中90%以上为转基因植物及其衍生产品。因此,现阶段所说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是指转基因植物性食品。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类主要包括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转基因大豆、转基因西红柿、转基因土豆、转基因油菜、转基因小麦以及它们作为原料经过加工而得到的各种食品。2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20世纪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转基因产业也迅速扩张。自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食品-番茄于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以来,各种转基因食品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转基因植物品种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种植。据统计,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hm2,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9000万hm2,其种植面积每年都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50多倍。从应用的国家来看,2005年已有21个国家近850万农户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仍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分列前5位。其中,美国种植了4980万hm2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5%,而中国种植了330万hm2的转基因棉花,约占全球的3.7%,列第5位。值得关注的是,欧洲的葡萄牙和法国在中断4年后又恢复种植转基因作物,伊朗已推广种植了转基因抗虫水稻。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首次商业化种植以来,累计的全球市场价值约293亿美元,2006年超过55亿美元。可以预见,各国都注重转基因作物应用的巨大发展前景,今后转基因作物的增长势头会更加强劲。目前,全球种植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籽中有1/5以上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蔬菜和水果等“转基因食品”也早已开始上市销售,包括由转基因油菜籽和转基因大豆制成的食用油,由转基因玉米制成的玉米粉、淀粉、玉米油,转基因西红柿等。我国涉及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和棉花,其中最主要的产品是转基因大豆。近年来,中国大豆年消费量约为3000万吨,而受播种面积的限制年产量仅为1500万吨左右,需要进口大豆以弥补消费缺口,由此造成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国家均为转基因大豆种植大国。我国是最早开展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48种转基因作物进行中间试验。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转基因食品的消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以及以它们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用大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大豆粉和玉米粉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我国的转基因甜椒和番茄也已经进入商品化生产。我国已成为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田间实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的第四大国,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截至到2005年底,中国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670万hm2,占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73%,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人民币。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已经直接或间接进入市场,代替传统食品被人们消费。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无知,据2004年底的两项公众调查表明,国内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不知道超市里出售转基因食品。知情权的缺失使得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始终心存疑虑。然而,自转基因生物问世以来的应用实践显示,转基因技术在解决粮食需求、造福人类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潜力。世界各国一方面作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从生物安全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管理。目前,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但由于利益冲突,各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从科学扩大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转基因技术有望在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加产量、改良作物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农业依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人均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难以改变。因此,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将是中国的重点投资领域。与此同时,中国又是生物资源大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3遗传物质安全对食品的作用转基因食品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因为使用了特殊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产生了转入遗传物质的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引起了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对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食用安全性,一是环境安全性。3.1生物酶制剂和其它非人体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焦点在于,由于转基因技术用来改造食品的基因通常来源于完全无关的物种,很多是人类极少食用的物种,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自然食品而言,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其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类无毒、无副作用,在人体内是否会发生突变而有害人体健康,是否会增加食物过敏;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它是否也同其它有害物质一样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基因转入后是否产生新的有害遗传性状或不利于健康的成分等一系列问题,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的主要方面。3.1.1关于加工食品的安全性大部分转基因作物都包含来自非食用性生物,如细菌、病毒和昆虫的基因,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销售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它的风险还是未知数。当前主要使用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GMO安全性分析的“实质等同性”的原则,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分析。“实质等同性”原则是指通过与传统食品的比较,如果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时,则可视为是安全的。目前尚未有因摄入转基因物质造成人体不良反应的报道,但其安全性却不能得到完全肯定。有人认为,含有抗虫作物所残留的毒素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剂的叶片、果实、种子等,既然能破坏昆虫的消化系统,其对人畜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伤害。2005年5月,英国《独立报》披露了美国转基因食品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而对照组的龋齿类动物,没有出现类似的健康问题。这显然要比1998年ArapdPustztai用转雪莲花凝聚素基因(GNA)的马铃薯引起老鼠免疫器官的破坏更具爆炸性,后者被英国皇家学会评审发现试验存在6条缺陷。虽然孟山都公司表示,现在那些老鼠身上的异常情况纯属偶然,但是仍然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担忧。另外有研究表明,一些转基因植物有富集土壤中重金属的特点,这些富集在植物中的重金属是否对人体有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一些研究学者还认为,转基因食品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增加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的含量。而且对于新的作物,由于缺乏食用历史,转基因食品的有毒物质含量的增加,可能会危害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严重的会导致某些遗传类疾病。3.1.2基因不同的可以引起人类不良反应的产生食物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过敏的症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等160多种食物中就存在过敏原,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原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1996年,美国的种子公司就曾经把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以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结果一些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就对转基因大豆产生了过敏反应。本来这种大豆是作为动物饲料的,但由于无法保证这种大豆不进入人的食物链,该公司不得不终止了这一产品的研发。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如果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人类的不良反应。转入蛋白与已知过敏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或者转入蛋白所属的某类蛋白家族中的有些成员是过敏蛋白,也可能产生过敏反应。3.1.3营养失衡的造成成分有人认为,人为地改变了蛋白质组成的食物会因为外源基因的来源和导入位点的不同,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的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属性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从而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引起营养失衡。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就曾指出,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但是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利用及加工方式也密切相关,例如同样是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用来榨油和加工成豆制品其对人体的影响就各不相同。3.1.4抗药性问题的提出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抗生素标记基因是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作物中,用于帮助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及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会有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例如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从而降低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同时人们还担心标记基因及其编码蛋白有无直接毒性、过敏性和其它副作用等。抗药性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公众健康问题。当前,细菌抗药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滥用和误用抗生素引起的。在转基因过程中,若使用具有抵抗临床治疗用抗生素的基因,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的食物后,食物会不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这种风险是否存在,其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也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转基因食品中的新基因,如一些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是否会通过食物链各个环节造成不良后果,是否会对物种进化及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基因转入后是否产生新的有害遗传性状或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都是人们关注的安全问题。3.2作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和生态效应也是公众关注的一大重点,人们关心转基因作物会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地球上的物种和生态平衡是经历千百万年演化形成的,现在人为的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它的遗传特性,会不会打破生物界的平衡呢?3.2.1玉米中的bt毒素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病虫性状不能有选择地灭杀目标害虫和病原菌,因而,在杀灭目标害虫和病原菌的同时,必然会对环境中的其它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其中包括有益的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微生物等。1999年5月,康乃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报道,斑蝶(Monarchbutterfly)食用撒有转Bt基因玉米花粉的乳草后,有44%的幼虫死亡,从而引发了“转基因玉米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也有美国研究人员撰文报告,他们首次发现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用毒素(Bt)可由根部渗入周围土壤。他们种下Bt转基因玉米25d后发现,Bt毒素通过根部渗出物进入了周围的土壤,且保持了很强的活性,仍能杀虫。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渗入土壤的毒素可能助长一些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可不加区分地杀死许多种昆虫的幼虫,不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对其它昆虫,包括有益昆虫也会致死。3.2.2基因流动传递对杂草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由于被赋予了来自其它物种的抗虫、抗除草剂或抗逆等能提高其适合度的性状而脱离农业耕作控制系统,进而演化成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其抗性基因还可能通过基因流动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使本来就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因为适合度提高更加难以清除,变为“超级”杂草。有资料表明,把转基因油菜释放后,当大田的油菜附近有近缘杂草时,在萌发的后代种子中有93%被证实是种间杂种。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花粉漂流的结果,也可能是蜜蜂传粉和其它动物搬运种子或花粉的结果。基因漂移将使正常、非目标植物发生基因改变,这个过程很难人为控制,其后果也很难预测。3.2.3抗虫基因检测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大规模商业环境释放,将使目标害虫产生强大的选择压力,加快目标害虫抗性的出现,从而增加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如转入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其目标昆虫是棉铃虫和红铃虫等作物害虫,如大面积和长期使用,昆虫有可能对抗虫棉产生适应性或抗性,这不仅会使抗虫棉的应用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Bt农药制剂的防虫效果。此外,转基因向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杂草的转移,也可能会对其它物种产生影响。目前,抗虫转基因作物大部分是转入Bt基因或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不同的Bt毒蛋白会对不同类型的昆虫有专一作用。但在同类昆虫中,有的对作物有害,而有的则无害,属于非目标昆虫。这些昆虫如果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中受到伤害,则对自然界的食物链造成破坏。抗虫的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也可能使害虫产生免疫并遗传,从而使这些“超级害虫”更加难以消除。3.2.4基因改造的生物可增加基因对立地条件的基因表达,可能使细胞通过竞争对细菌、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可能使无害或弱致病性的细菌、病毒变成有害或强致病性的细菌、病毒,从而对其它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危害,转基因动、植物可能形成“怪物”或优势生物。基因改造的生物体释放到环境,可能通过竞争消除群落中原有的野生种,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群落结构。被植入转基因抗病毒作物中的病毒基因及其所编码的外壳蛋白可以与其它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外壳蛋白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如抗病毒的工程植株可导致由重组或突变产生新的作物病毒,具有更高毒性或扩大了寄主范围,导致病毒灾难性的泛滥。荷兰有科学家宣布,利用计算机“人造胃”进行实验后发现,转基因食品会把抗体转移给有害细菌,导致“超级”细菌产生。3.2.5关于认识的误区2001年11月,美国Califomia大学的David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墨西哥南部偏远山区采集到的当地玉米品种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包括35S、NOS及Bt等外源基因片段。虽然争论很激烈,但有一点是确认无疑的,即墨西哥偏远地区的本土玉米已经受到了转基因的污染。由于转基因在野生种群中的固定,将导致野生等位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会造成对野生遗传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食品的安全性是各国政府和广大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以美国为代表,认为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危害,就应认定它是安全的。由于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第二种观点以欧盟为代表,欧洲各国普遍认为,由于现在还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就应认定它具有潜在的危害。第三种以日本为代表,它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由于现在既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无害,也不能断定转基因食品有害。因此,转基因食品可能有危害,也可能没有危害。这三种观点成为了各国采取不同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总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地球上没有什么食品是绝对安全的,传统食物也存在毒性和过敏的可能,也存在风险。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有着巨大潜力,前景光明。无论如何,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因噎废食、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4加贴标签,禁止禁止进口正是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着针锋相对的观点,所以导致了世界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和态度。转基因食品是否应当加贴特殊标签引起了各国政府、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的激烈争论。经过多年的争议,国际社会终于就监管GMF贸易达成协议,内容包括GMF必须加贴标签,以及各国有权禁止进口有关产品等。2000年1月29日,出席“蒙特利尔生物安全国际会议”的130多个国家代表,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通过一项名为《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议,以保障环境免受基因改造污染。《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GMF的出口商必须在产品上写有“可能含有基因改良成分”字样的标签;同时,各国有权禁止进口他们认为可能对人类及环境构成威胁的基因改良食品,并进一步明确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转基因产品越境转移时,进口国可对其实施安全评价与标识管理。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管理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主要是维护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向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的真实、准确信息。标识主要有两种,一是义务标识(强制性),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要求全面标识,日本、韩国要求有限度标识。二是自愿标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香港地区等实行自愿标识制度。4.1规范措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美国分别由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环保署(EPA)、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负责环境和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性评价和审批。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本身及其生产过程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经过上述三个机构中一个或多个进行审查。美国采用的是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其管理原则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管理应针对生物技术产品,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认为转基因食品只要通过审核,即可视为传统食品,不需标识;只有在成分、营养价值和致敏性方面跟同类传统食品差别很大的转基因食品才加上转基因食品标签。2000年5月,FDA提出了加强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监管的计划。FDA在2001年1月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强制性地要求制造商必须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至少120天,向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署(FDA)提出申请,以确认此类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相比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在标签中使用来源“生物工程的”和“生物工程改造的”等字样,而不用“GMO”、非“GMO”、“GM”等字样。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签分为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和非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4.2日本农业保险的标识制度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共同管理。日本最初对GMF的政策是以“实质等同性”为基础的。从1996年起先后进口了包括玉米、大豆和油菜在内的20多种美国基因工程产品,而这些产品都没有加贴标签。但是,由于日本消费者团体的强烈要求,日本不再对转基因产品采取放任的态度,于1998年8月宣布了关于对含GMF加贴标签的初步计划。日本采用的是有限度的加工食品的全面标识制度,即只规定以最常用的转基因食品(大豆和玉米)做主要配料的特定类别食品,需加上标签。近年来,随着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制品,特别是食品安全性的担心和疑虑不断上升,对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管理趋严。从1999年11月起,日本农林省也公布了对进口大豆和玉米为主要原料的24种产品必须贴标签的标准,并对GMO与非GMO原料实施隔离运输的管理系统,以防止从美国和加拿大出口至日本口岸时可能发生的混杂。日本政府也于2001年4月1日起实行了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总体上是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签和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的混合。日本把贴标签的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与传统农产品和加工品无实质等同性;与传统农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且外源基因或其编码的蛋白质在加工成食品后依然存在;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加工品中不存在外源基因或其编码的蛋白质。三类产品的标识规定不同:(1)与传统农产品和加工品无实质等同性。转基因农产品及其加工成的食品在组分、营养、使用等方面无等同性,比如高油酸大豆、豆油及其产品,因此要求强制标识。(2)与传统农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且外源基因或其编码的蛋白质在加工成食品后依然存在,这种情况要求做相应的说明。(3)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加工品中不存在外源基因或其编码的蛋白质。对于这种情况的食品无标识要求,但可以自愿标识。4.3其他以其农食酶为原料的基因饲料和小麦粉饲料的加工和添加量,其符合现国的操作和使用规定欧盟对转基因食品持反对态度,认为重组DNA技术有潜在危险,不论何种基因、哪类生物,只要通过重组技术获得的生物都必须接受安全性评价和监控。欧盟管理体系基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生物技术的应用可能引起的风险,第二是最终产物及其安全性。1990年4月,欧盟颁布了欧盟理事会90/220令,规定了转基因生物的批准程序。1997年5月通过了《新食品规程》的决议,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要有标签,这包括所有转基因食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1998年9月,欧盟增设了标签指南,规定来自转基因豆类和玉米的食品必须加标签。1999年10月,欧盟又提出了转基因原料的混入上限需在1%以下。从2000年4月起,食品中任何成分、添加剂或食用香料含有超过1%的转基因原料就需标识。2003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了2个关于转基因生物管理的新条例:一个是《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管理条例》,另一个是《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和标识及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和饲料产品的可追踪性的条例》。这2个条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转基因产品标识条例有如下重要变更:(1)要求所有由转基因产品制成的食品,不论是否含有外源基因或其编码的蛋白质,都必须注明“本产品含有某某转基因物质”或“本产品由某某转基因物质生产”。原不要求标注的由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提炼的大豆油和玉米油以及使用这些产品作为食物成分的食品(如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的饼干)也必须标注。(2)要求由转基因产品制造的饲料及含有转基因物质成分的复合饲料也必须进行标注。(3)现有法规规定如食品中偶然或因技术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转基因物质,只要其含量不超过1%,则不需标识。新的条例将这一阈值修改为不高于0.9%,而且这个比例是针对于某一产品中每个独立的成分而言,例如巧克力块中的总卵磷脂中有0.9%是转基因卵磷脂,那么整个巧克力块就需要标识,而实际上卵磷脂在整个巧克力块中的总含量也许还不到0.3%。(4)新条例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实行“可追踪性”措施。它是指追踪转基因生物和由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和饲料在投放市场的各阶段,包括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质量控制和保证在必要时撤回产品的可能性。显然这增加了标识的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但若出现安全问题时,追踪风险根源的方便性大大提高。欧盟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比较严格,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但欧盟过于严格的管理会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此外,韩国、瑞士、挪威、英国、波兰、捷克、俄罗斯、意大利、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也都实行标识管理,而新西兰、加拿大、墨西哥、秘鲁、巴西等国反对强制性地对GMF加贴标签。4.4建立和完善基因标识管理制度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看到生物技术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根据国际相关组织和多数国家的做法,中国政府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科技创新。1993年12月,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规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管理。1998年5月,农业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批准了6个准许商业化的许可证,其中3个涉及食品,即抗病番茄、抗病甜椒和耐贮番茄。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从研究试验延伸到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各环节。农业部依据《条例》赋予的职责,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2002年以来,以农业部部长令先后发布了与《条例》配套的4个管理办法,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为了确保《条例》及其配套管理办法的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建立了6种管理制度:即安全评价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标识制度、进出口管理制度和加工审批制度。本着与国际接轨及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则,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对转基食品及含有转基因的农产品实行产品标识制度。其宗旨是为了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标识管理,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的销售行为,引导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消费,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第一批列入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有5类17种产品,它们是: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子、油菜子油、油菜子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实行标识,同时规定了标识方法。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