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杨万里悯农(三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共享阅读。
杨万里悯农篇一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由于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黄:成熟。
“荞麦〞句:荞麦由于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厚实。
已分(fèn):已经料定。残岁:岁终,年终。
更堪:更哪堪,更不堪。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这首诗透露了农民的凄凉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难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常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透露农民的苦难,悲悯可怜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杨万里悯农篇二
悯农——[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可怜农民。悯,怜悯,可怜。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由于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称赞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浮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四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觅,去思考。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其次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旧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酷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沉重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可怜。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大量熟视无睹的状况,假使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明白,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约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每日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测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考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探讨,而是采用显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显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显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其次首,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终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特别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终,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简单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杨万里悯农篇三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见《悯农》的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可怜和敬重。诗人用十分粗疏的笔调,勾画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