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_第1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_第2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_第3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_第4页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隐义下潜研究

一、第三,接受者对“隐义”的接受在深入解释“隐藏正义”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了“正义倾向”的另一个相关概念。在国内第一部以“歌词学”命名的专著中,陆正兰教授提出了“褒义倾斜”的概念,用以说明歌曲的流行原因,其具体界定为:“大致上,歌词的语句要求明显的‘乌托邦解释’,要求接受者带上善的、美的、理想的色彩来理解。”作者并以《达阪城的姑娘》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为例详加说明其流行的原因:“《达阪城的姑娘》可以看成是一首‘我向你’求婚歌,其中有句‘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嫁妆’、‘马车’已经够贪婪,还要‘带上你的妹妹’,作为求婚语句,有些荒唐。但此歌流行,原因之一是歌词的阐释中总有一种‘褒义倾斜’的心理机制,不愿往不道德的方面想,至多觉得有些诙谐。同样,《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唱道:‘我愿做一只小羊,依偎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轻轻地打在我身上。’歌词一旦写下来,细细分析,很有点性受虐狂的倾向。但是此歌是中国流行歌中的不朽名曲,没有歌众觉得此歌词性倾向怪异。”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褒义倾斜”的阐释机制有意回避和忽略歌词的性隐喻内容,对其进行人为净化与道德过滤,难免给人以“精神洁癖”之嫌。接受者对流行歌曲的阐释是多样化的,文艺作品的文本解读也必定包含多个向度。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单一的和高尚的接受者只是极少数。以《红楼梦》的解读为例,“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意义繁复的《红楼梦》存在诸多谜题和隐义,不同读者各取所需,从中发掘出不同的意指。在符号学理论看来,这属于“分岔衍义”现象:“不仅是解释项产生另一个符号,同一个符号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项。”“要求接受者带上善的、美的、理想的色彩来理解”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美丽憧憬,甚至是一种暗含了“政治正确”要求的“道德绑架”和阐释霸权。这种“乌托邦解释”恐怕只能流于一种乌托邦幻想。事实上,陆正兰教授也正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论证“褒义倾斜”的:“因为歌的‘意动’目的,是正向的,是请求接受者朝歌者所希望的方向作反应,因此,‘褒义倾斜’,正面理解,成为歌阐释的特殊要求。”歌曲作者并无特权规定接受者的解码思路,其“请求”终究无效。而且,在商业行销的压力下,流行歌曲创作者为了博得关注,往往用身体符码撩拨受众欲望,其意图恰恰是反“褒义”而行之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对歌曲的阐释和接受都要“褒义倾斜”,那“洁白无瑕”的歌曲反而平淡无奇,未必会在大众中间流行了。尽管《达阪城的姑娘》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欲望表述并不强烈,但依然容易引发接受者对其“隐义”的联想。谁也无法阻止《达阪城的姑娘》的接受者不往“不道德”的方面想,而且其歌词“有些诙谐”正是因为想到了“有些荒唐”的情节。事实上,“荒唐”之说恰恰泄露了作者在接受这首歌时的隐秘联想。同样《,在那遥远的地方》确实“很有点性受虐狂的倾向”,这也是歌词触发的直觉感受。这些“隐义”不光作者体会到了,笔者也体会到了。“隐义”可能只是流行歌曲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一闪念所想,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却不容否定其真实存在。当然,有的接受者可能确实并未觉察到“隐义”的存在,那只说明“隐义下潜”的程度较深而已。“隐义”开放了流行歌解读的空间,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欲,暗暗接通了人类的潜意识,满足了接受者的本能需要。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歌曲流行的一个动力之源。事实上,流行歌曲通常都因为情欲内容泛滥而被责难为格调低下,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大众传播和流行。《歌词学》对《香水有毒》的阐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尽管《香水有毒》是2006年最红的网络歌曲,网友对胡杨林在春晚唱《香水有毒》的呼声很高,但最终因部分听众对《香水有毒》的歌词存在争议,进了春晚大名单的《香水有毒》在三审中,最后还是被拿下。’此歌词有‘爱情不专一’的暧昧倾向,不管其他环节如何发挥,归类时就怎么也不是一首春晚需要的‘清纯情歌’。这正是“褒义倾斜”阐释机制失效的例证。《香水有毒》的暧昧隐义被部分听众解读为“爱情不专一”,这恐怕绝对不是褒义评价。但即便没有“褒义倾斜”的阐释,这首歌也依然得以在大众中间流行,并成为“2006年最红的网络歌曲”。再如,以低俗甚至淫秽唱词为卖点的二人转在东北民间获得流行,难道可以用“褒义倾斜”来解释吗?还有,摇滚乐往往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流行。对此现象,“褒义倾斜”恐怕也难以有效阐释。“褒义倾斜”的阐释机制也与陆正兰教授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创作式解码”相冲突。它指的是歌曲在流传过程中的解码方式:“歌的接受,一开始是模仿,不久就变成自我表达,自我创造,而自我表达中不可能完全遵循制作精英所规定的模式,而是就自己的身体条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这就赋予了接受者以极大的自主性。而《歌词学》在阐述接受主体的意图性时也指出:“歌众的接受从来不是被动的,绝不是给什么拿什么。对商业歌曲如此,在颂歌时代也是如此,甚至对‘文化大革命’垄断性地选择和传播给他们的歌,歌众也不能说是绝对被动的。”在“创作式解码”的过程中,即便那些主旋律的歌曲也可能遭受“贬义倾斜”的命运,遑论那些由身体符码编织的、荷尔蒙气息甚重的流行歌曲文本?因此,寄望于“褒义倾斜”,剥夺接受者对歌曲阐释的主动权,注定是徒劳的。二、“隐义”下潜纳入大众传播环节的流行歌曲,之所以选择“隐义下潜”的表意机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遵从欲望表达的逻辑。在表现情欲方面,身体符码赤裸裸地呈现其实并非上策,直露描写甚至会适得其反。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在《论诱惑》中说:“身体又不能光着被人看,就像我们的面孔。因为身体是一种象征的面纱,而非它物,正是这种面纱的游戏造就了诱惑。”这正是欲望的法则,它本身充满了悖论:“欲望本身也只能靠缺乏来支撑。……性随处可见,就是性的特性中没有(巴特)。”反观那些直接宣泄肉欲的民间俚歌,其中充斥着一览无遗的身体符号,已经流于淫秽色情,因而粗鄙低俗,毫无艺术美感。对于欲望的表达和抒发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流行歌曲则完全不同,“隐义下潜”的表意方式使得身体符码若隐若现,有时甚至难睹真容。事实上,流行歌曲“隐义”下潜的幅度并不一致。通常而言,“隐义”下潜得越深,身体符码越少直接呈现,欲望的表达越委婉含蓄,歌曲的诗意和韵味往往越浓。由台湾女子演唱组合S.H.E演绎的《SuperStar》,其中的身体符码虽然也是男女情爱的叙写,但却通过隐喻的修辞巧妙地传达:“手不是手,是温柔的宇宙,我这颗小星球,就在你手中转动。”歌词的情欲“隐义”埋藏其中,营造了一个暧昧的空间,任由接受者给予不同的解码。辛晓琪演唱的《味道》则将无尽的相思之情寄托在飘忽不定的“味道”之上,歌词中的身体符码并不多见,对身体的眷恋转化为对身体味道的痴迷上,其情炽烈,极尽缠绵。而在接受者的阐释中,下潜的欲望“隐义”可能会被钩沉出来,缺席的身体符码甚至会被重构出来。在大众传媒的镜像中,身体符码随处可见,欲望叙述越来越直白浮露。不少流行歌曲热衷于直抒胸臆,“隐义”下潜的幅度越来越浅,有的则沦落到了低俗和下流的境地。这就违背了流行文化应当遵循的欲望的逻辑。吊诡的是,一些流行歌词尽管因“隐义”暴露而显得粗鄙异常,但依然被广泛传唱。这其实涉及到流行歌曲表意和传播中更为微妙的“隐义二度下潜”现象。在流行歌的演播过程中,动听的音乐和炫目的画面都为歌词起到了掩护的作用。流行歌曲的演绎者——明星的出场,进一步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性感明星的身体符码分担了流行歌曲欲望叙述的任务,歌词的身体符码和欲望“隐义”的地位随之下降。总体而言,经由音乐、视觉信息等元素层层包装,流行歌词中的“隐义”被冲淡稀释了,这种机制可以命名为“隐义二度下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表达露骨的流行歌词念起来令人难以接受,但经由歌星配乐演绎却又显得不那么粗鄙不堪了。这同样不是“褒义倾斜”的作用。此外,对于某些流行歌词“能唱不能说”这一现象,赵毅衡运用符号学的“语境论”给出了新的解释。笔者认为,“场合语境”(situationalcontext)是划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界限,它就像一道屏障,为“隐义”提供了一定的豁免权,使之能得到适度表现。但即便同样在艺术语境中,单一媒介文本和多媒介文本对于“隐义”的容忍度并不相同。在音乐和画面的掩护之下,流行歌词获得了较强的“隐义”编码能力。作为一种多媒介文本,音乐电视(MV)中的歌词、音乐和画面构成了一种联合编码的表意机制。虽然音乐和画面会对歌词“隐义”进行“二度下潜”,但是“在歌曲中,‘定调媒介’是歌词,歌词决定歌的意义解释。”因此,“隐义二度下潜”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流行歌词的身体符码和欲望叙述是存在底线的,逾越了底线,就难以获得大众媒介传播的准入证。另外,“隐义下潜”之所以必要,还在于它是一种抵抗的策略。这里的“隐义”不仅仅局限于欲望叙述,更多涉及意识形态等内容。这在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表意实践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罗斯(Rose)指出,说唱音乐“运用一种隐晦的语言和伪装的文化形式对当时的权力不平等进行评价和挑战——通常通过笑话、故事、手势、歌曲等对权力的表现形式进行批判,说唱音乐对社会的解说表明了对意识形态的反抗。”压制越激烈,反抗就越曲折隐晦,“隐义”下潜的程度越深。反抗的锋芒掩藏在隐晦的叙述当中,构成了一种隐蔽的犯禁。“隐义下潜”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之举,因为公开的对抗和挑衅很难见容于社会和公众。譬如,1977年,英国的性手枪乐队推出首张专辑《别理那些鸟事》(NeverMindtheBollocks)后,就遭到警方以猥亵的罪名起诉。在摇滚等亚文化群体的反叛实践中,身体符码的“隐义”同样体现于歌手的自身形象,光头、刺青、奇装异服,宣告了与社会正统格格不入的态度。这和歌词的“隐义”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然而,亚文化始终受到大众文化收编(incorporated)的压力,且都难逃厄运。亚文化抵抗的锋芒被商业机器磨钝了,其颠覆力量和危险性被逐步解除,这直接导致具有抵抗意味的“隐义”不断下潜,最终流于一种风格的标记。“一旦亚文化风格被抽掉了不健康的意涵,它就变成了适合大众消费的物品。”在此,“隐义下潜”已经由一种抵抗策略演化为屈从收编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情色隐喻,还是亚文化抵抗,“隐义”都倾向于对抗主流规范,前者是身体狂欢的表征;后者是意识形态的策略,二者都不是文化审查者眼中的所谓“政治正确”。因此,“隐义下潜”与罗兰·巴特“神话”概念的旨趣截然不同。流行文化体系中“神话”的“隐含意义”往往并非对抗性的,反而是塑造和维护意识形态秩序的。三、“娇贵主体”:被批判的“不自由”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仔细辨识了“社会结构变化和人的行为、心理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呈现了西方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迁。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演进就是人类“难堪界限的前移”过程。人们对野蛮和粗俗的情感及行为日益感到“羞耻和难堪”,进而认同礼仪规范。“文明”是外部强制与自我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从小就学会了在社会交往中对一些事物保持沉默,对性欲和其他某些情感感到羞耻与恐惧。这些情感机制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那些大众文化文本中由身体符码书写的“隐义”,往往并不被公开发掘出来,其实是文明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针对情欲表达的“缄默禁忌”。社会强制力逐步内化为人的自我规训:“由社会认可的戒律被培养成了个人的自我强制。对某些情感的强制性的压抑以及由这些情感而引起的社会羞耻感已经变成了个人的习惯,以至于即使人们在独自一人时、在隐秘的场所里也不会去违反这一习惯。”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文明”最终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们陷入文明的禁锢当中。在埃利亚斯理论的基础上,台湾学者何春蕤指出了台湾社会日益蔓延的以“忌性禁色”为表征的“情感娇贵化”现象。“情感娇贵化”是台湾“公民身份尊贵化”的伴生物,而后者得益于台湾经济的起飞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尊贵公民的想象在经济、文化等层面得到操练和认肯,在政治上又持续受到逐渐高涨的本土认同所鼓舞,期待被尊崇、被尊重,对自我边界的维护也相应的转为严峻。”其直接后果是,台湾民众的“难堪界限”不断前移,对自我和他人的言行进行更加苛刻的检视。由此造就的“娇贵主体”事实上就是文明进程的产物。“忌性禁色”的取向也折射出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回到本文的论题,“娇贵主体”自我规训的心理机制,其实正可以与“褒义倾斜”这一术语相关联。应当说,在流行歌曲的解码过程中,“褒义倾斜”机制是存在的:“娇贵主体”在遇到性欲或情色表述时回避“隐义”的联想,或保持缄默,以此避免“羞耻和难堪”的局面。不过,与陆正兰发明这一术语的初衷不同,“褒义倾斜”并不能解释歌曲流行的原因。对流行歌词中的“污言秽语”进行“褒义倾斜”,只是“娇贵主体”为纾解道德焦虑而实施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式。而且,被压抑的“隐义”并非彻底遁形,而是下潜到梦境或潜意识之中了。虽然“娇贵主体”表面上以“忌性禁色”为荣,但仍旧摆脱不掉欲望的纠缠。台湾媒体中的情色内容并未销声匿迹,依然扮演着吸引受众的重要角色。只不过在“娇贵主体”的道德压力之下,它以一种被批判的曲折方式得以呈现。这一策略可以概括为对隐义的“虚抑实扬”。在此,性的“隐义”依然以伪装的形式下潜,成为提升收视率和点击率的原动力。这也反衬出一些所谓的“娇贵主体”在面对情色文本时欲拒还迎的虚伪面目。事实上,“虚抑实扬”已经成为媒体处理情色内容的惯用策略。作为符号发出者,媒体在“意图定点”的设定上就显得颇为矛盾。对于不存在争议内容的符号文本来说,其目标接受者并非分裂,因而发出者的“意图定点”应当只有一个。而对于存在“隐义”内容的文本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了。由于这类文本容易引发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议,有时必须通过审查门槛,方才获准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因此,这些文本的创作者首先要面对审查者和把关人(包括“娇贵主体”)对“隐义”的解码,其次才是广大接受者。如此一来,此类文本发出者的“意图定点”恐怕就分裂为两个:第一个是期盼审查者和把关人回避“隐义”内容,这或许可以用“褒义倾斜”来概括;第二个则是期盼普通接受者注意文本的“隐义”内涵,以此吸引更多接受者。在“娇贵主体”日趋得势的文明社会中,艺术文本的“解释社群”(interpretivecommunity)逐步单一化,包含“隐义”等争议性内容的文本面临越来越严厉的审查。埃利亚斯指出:“社会等级高的人以某种形式要求或强迫社会等级低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要求或强迫与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进一步控制其情感,即要求和强迫他们放弃某些本能和抑制其情感。”台湾的“娇贵主体”走得更远,他们持续推动政府立法和修法,动辄诉诸公权力,弹压所谓令人“羞耻”和“难堪”的言行举止。论者对此动向颇为忧心,正是因为看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权力操控逻辑。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娇贵主体”神经紧绷,敏感脆弱,无异于作茧自缚。而公权的介入则加剧了社会戾气,限制了文化的自由表达,对艺术多样化造成伤害。“情感娇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