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_第1页
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_第2页
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_第3页
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_第4页
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受欺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1对受害者的影响欺凌是儿童之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的负面社会行为。因此,关于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最初强调的就是行为问题。就欺负行为的实施者而言,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甚至会导致以后的行为犯罪。而作为欺负行为的承受者——受欺负者而言,行为问题则更加严重。大量研究发现,受欺负者普遍具有行为退缩、胆小怕事的行为特征,并且,受欺负者的行为退缩和行为屈从会引起再次受欺负,却得不到同伴的广泛支持,久而久之,成为大家公认的“出气筒”、“窝囊废”。但也有一些受欺负者的行为表现截然相反,表现出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受欺负后,会对欺负者做出反击或转而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儿童。因此,有些研究者(ChristinaSalmivalli,JarkkoKarhunen,andKirstiM.J.Lagerspetz,1996)根据受欺负者的反应,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反抗性、无助型和冷漠型。其中,反抗型和无助型更易重复遭到同伴欺负。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长期受欺负的儿童也具有某种人格特性导致短期或长期的行为失调。综观以往关于学校欺负与儿童同伴关系的大量研究,关注欺负者的同伴关系的研究较多,相比之下,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很少被考察。在这少量的研究中,DavidG.Perry等人(1988)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系统。他们不仅探讨了儿童受欺负与同伴接纳和拒绝之间的相关,而且进一步考察了被拒绝儿童中受欺负者的比例以及受欺负者的受欢迎情况。结果发现,儿童受欺负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正相关,但与同伴拒绝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与同伴接纳之间的系数。这一研究结论同样得到很多研究者(Coie,Dodge,&Kurpersmidt,1988;Hartup,1983)的支持,他们认为,有些受欺负者自身令人讨厌的个性加强了同伴们对他的排斥。另外,David.Perry等人(1988)的研究还发现,在被拒绝组中,受欺负者的人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在受欢迎组中人数最少,但受欺负者在其他组的比例却无显著差异,这就说明受欺负儿童成为受欢迎儿童的机率并不比其他组儿童多。对中国儿童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与之相同的结论。本文试图探索受欺负者的社会行为及其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了解儿童的哪些行为表现引起了他再次受欺负,对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学习方法2.1u3000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山东省济南市两所小学和两所初中分别选取小学三、五年级和初中一、三年级各4个班,共961人,进行调查,经数据合并整理,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被试827人。其中,男439人,女388人;小学三年级171人,平均年龄8.81岁;小学五年级218人,平均年龄10.97岁;初一208人,平均年龄12.91岁;初三230人,平均年龄14.86岁。2.3方法对被试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3研究结果3.1儿童欺负行为的稳定性根据通用的“二分法”分类标准,把选择“时常发生”、“每周一次”和“每周几次”受欺负的被试确定为受欺负者,其中把选“每周一次”和“每周几次”的被试确定为“严重受欺负者”。结果显示,小学阶段,受欺负者的比例是22.8%,其中严重受欺负者的比例是8.7%;初中阶段,受欺负者的比例是11.9%,其中严重受欺负者比例是5.3%。另外,通过考察儿童以前与现在受欺负状况,以及儿童受欺负频次与受欺负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二者均存在显著相关,从而验证了欺负现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儿童受欺负的时间越长,其就会更频繁地受欺负。研究还表明,不同年级儿童受欺负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小学生中的受欺负者显著多于初中生中的受欺负者。3.2儿童防欺负因素与儿童行为关联的机理分析用Pearson方法对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受欺负频次、社会行为作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受欺负频次与儿童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受欺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不显著;受欺负与同伴拒绝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负相关;同伴拒绝与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同伴接纳仅与羞怯-退缩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不显著。3.3对同伴拒绝的中介效应分析以同伴关系为因变量,以受欺负频次为自变量,同时以中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为中介变量,采用温忠麟等提出的三步回归分析法考察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采用进入法作分步回归分析:第一步为受欺负频次对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c;第二步为受欺负频次对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a;第三步纳入社会行为,作社会行为与受欺负频次对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b和c′。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在第一步回归分析中,受欺负频次对同伴接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回归系数c=-.085,P<0.05;受欺负对同伴拒绝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回归系数c=.181,P<.001。在第二步回归分析中,受欺负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回归系数a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第三步将中介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后,受欺负频次对同伴拒绝的影响急剧下降,回归系数由0.181变为0.070。尽管方程3中受欺负频次对同伴拒绝的影响仍显著,但这些影响中下降的部分是由社会行为变量引起的。也就是说,受欺负对同伴拒绝的影响作用是通过社会行为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社会行为变量对受欺负和同伴拒绝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第三步回归分析中,攻击行为对同伴拒绝的回归系数b仍十分显著,表明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羞怯-退缩行为对同伴拒绝的回归系数b不显著(P>.05),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检验程序,需要做Sobel检验,检验结果z=0.000135,P>.05。这表明羞怯-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即在受欺负对同伴拒绝的影响中,羞怯-退缩行为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在第三步回归分析中,还发现纳入羞怯-退缩行为中介变量后,受欺负频次对同伴接纳的影响有所下降,回归系数由-0.085变为-0.103,同样,也说明,受欺负对同伴接纳的影响作用是通过社会行为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社会行为变量对受欺负和同伴接纳存在部分中介效应。4分析与讨论4.1儿童受欺负行为的稳定性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相当高,分别有22.8%的小学生和11.9%的中学生经常或更频繁地受欺负。并且,儿童受欺负的比率是相当稳定的。学校欺负问题之所以引起了世界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甚至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除了其普遍性外,还因为欺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这种稳定性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导致成人以后的人格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已有的国内外研究也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受欺负现象有很强的稳定性。本研究还发现,儿童本学期受欺负的状况与上学期的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卷入欺负事件的儿童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倾向。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经常受欺负的儿童存在某些特定的人格倾向,如除身体或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外,受欺负者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尊和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悦纳性低,表现出羞怯—退缩的行为特点。可见,受欺负者某些消极的人格倾向在特定的情境下,就可能会构成欺负发生的“客体”条件,使儿童沦为攻击的对象。由此来看,学校欺负现象是多么的可怕,它对儿童的影响是长远的,并且这种恶性循环干预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4.2受欺负与同伴拒绝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也就是说,经常受欺负的儿童是否受到同伴拒绝,被同伴拒绝的程度如何,如何被同伴接纳,不仅取决于儿童受欺负的频次,而且儿童的行为表现也起到一定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如果经常受欺负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学们就会对他产生一些好印象,从而缓解同伴对他(她)们的排斥;如果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同伴们就更加讨厌他,认为他(她)并不值得同情。这一研究结论符合研究假设,并且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也是一致的。大量研究发现,受欺负者通常具有内向、过敏性、情绪性的气质特点,因此受欺负者的社会悦纳性或同伴地位通常很低,他们缺乏人际吸引力,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而这种行为退缩反过来会导致其社交技能更差,从而不被同伴喜欢。5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关系5.1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相当高,分别有22.8%的小学生和11.9%的中学生经常或更频繁地受欺负。并且,儿童受欺负的比率是相当稳定的。5.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5.3在中小学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2.2研究工具2.2.1定期期:“东北部”或“一个月一次”从张文新等人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选取了三个题目。(1)“本学期你在学校或上学、回家的路上经常受别的同学欺负吗?”来确定儿童欺负受欺负的身份。具体标准是:回答为“时常”或更频繁(“大约一周一次”和“一周好几次”)受别的同学欺负的儿童被评定为受欺负者;(2)请回忆一下,你持续受欺负多长时间了?(3)现在请回想一下,你上一个学期在学校里或上学回家的路上是否经常受欺负?后两个问题主要是测查受欺负持续时间及其稳定性。2.2.2儿童性侵未成年人项目对儿童社会行为的评定采用陈欣银等人修订的由A.Masten等人(1985)编制的“班级戏剧”测验。该量表在测量儿童的社会行为方面是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由30个项目组成。其中文版包括三个因素:亲社会性、攻击性和羞怯—退缩性。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97,.92和.80。根据要求,施测时,首先发给每个儿童一份描述各种行为的30个“角色”(如“某个人是个好领导”)的问卷以及全班同学名单,当主试读完有关一个“角色”的描述后,每个儿童都从同学名单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最能扮演这一“角色”的同学的姓名填在相应描述后面的横线上。施测结束后,以每个儿童在各个项目上被同学提名的次数作为项目得分。然后以班为单位计算出每个儿童在三个分量表上的标准分。2.2.3积极提名与同伴拒绝采用社会提名法评定儿童的同伴关系。要求每个儿童写出自己在班里最喜欢与之一起玩的三位同学、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