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1页共4页目 录一、单元信息 3二、单元分析 3(一)课标要求 3(二)教材分析 41.知识框架 42.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 4(三)学情分析 5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5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6(一)理论依据 6(二)设计思路 6(三)设计亮点 7五、课时作业 8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8第一题 读图旨要:寻踪 8第二题 观图知新:观迹 9第三题 1011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2第一题 识图学史 12第二题 活学善用 13第三题 巧手灵思 14【本课评价设计】 15第3课远古的传说 16第一题 读图明史 16第二题 巧问善思 17第三题 知行合一 18【本课评价设计】 19六、单元质量作业 20(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21何以中华——必做题 21一、单项选择题 21二、材料解析题 23何以中华——选做题 24(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25聚焦“民族认同与学科认同”的单元作业设计——以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为例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第一单元第1课2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3远古传说第一单元第3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2.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3.历史信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北京人等原始人类、遗址和传说的大致情况,掌握人类进化发展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过程等基本历史知识,还要理解中华文明深化对“宅兹中国,何以中国”的认识,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和对历史学科属性的认同。因此,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要在基础知识之上,体会所学知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内容编排: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聚落和远古传说,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随着进化和生产力的进步由群居生活发展为定居的农耕生活,之后逐步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的出现,部落联盟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国家。☆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原始人类到定居农耕到部落联盟再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农业发展、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方式,了解历史学科的二重证据法,认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特征。通过进行多样的跨学科活动探究,让学生对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做出的成就与体现的智1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引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页(三)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在所属市区基础较好,课外知识较丰富,虽然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但是小学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有一定的历史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爱国情怀。不过由于知识渠道来源混杂,难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偏差,而且毕竟第一次接触历史,民族认同和学科认同还比较缺乏。因此要注意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作业设计采取了作业分层的方式,利用了安徽的乡土资料,设计了丰富的拓展性作业,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本章在作业上会体现出这些方面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新知,深化认识。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目标类型内 容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1)学生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发展过程,从而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2.时空观念(1)学生通过识读《中国原始农耕主要遗址分布图》和梳理原始人类、农耕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考查。(2)学生通过《河姆渡遗址生活想象图》的分析,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重要历史现象形成合理想象。3.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北京人的化石、河姆渡和半坡人的遗址、古文献中的传说神话、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4.历史解释能够客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2)学生通过手抄报和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依据史料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5.家国情怀绵延不断,萌发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学生通过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探究,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业目标1.通过安徽本土华龙洞遗址的考古之旅,考查学生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了解,深化历史学科科学属性的认识。2.通过《中国原始农耕主要遗址分布图》和《河姆渡遗址想象图》等地图和图片的识读考查学生读图提取、归纳和分析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炎帝黄帝神话传说和良渚遗址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特征,了解历史学科二重证据法。4.通过场景想象、调查手记、手抄报、辩论赛等跨学科活动,调动学生力层次更加立体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一)理论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其精神基础的深层结构,应是“历史认同”。“历史认同”本身以“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为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系统逐渐形成,即由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此后被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或边疆民族,他们不仅接受了汉式的生活方式之外,便是在精神上认同了这个历史系统,自认为这一历史系统是“我们的”历史。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建国的国名采取夏与周;北魏的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宇文氏自认为是神农的后裔。今日中华儿女大多自认为是史认同”是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2历史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故产生本单元作业设计思路。(二)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中华民族身份的双重认同,在分析课实到3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3个课时作业和1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作业和活动作业两种方式,书面作业以检验识记、理解的基础知识为主,活动作业以调查日记、手抄报等丰富的跨学科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分析史料,展示成果的能力。每课时作业在10分钟左右。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单元质量检测作业采用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必做题以传统的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层次。选择题围绕早期人类的出现、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征和传说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的内容开展;材料解析题使用不同类型的文献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史前时期历史演进过程的全面认识。在必做题之后还提供了以话题辩论为主题场景的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在本单元知识2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3期,第8页梳理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所学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以此充分感受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和学科魅力。(三)设计亮点五、课时作业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建议作业时间:15分钟)第一题读图旨要:寻踪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2)理由: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于距今约3万年前,因此华龙洞古人类生活年代的大概位置应该标注于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之间。解题思路通过阅读本题的调查手记,可以得知华龙洞古人类的生活年代为距今33.1万年至27.5万年之间;而根据课堂所学,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那么由此可以判断,华龙洞古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应在两者之间,并且更加接近于北京人生活的后期。设计意图华龙洞遗址作为安徽本土的历史资源,能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更具有亲切感和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通过对“华龙洞遗址”的探究,带领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外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知识迁移,以锻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能力与素养本题不仅考察学生对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还需要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时空位置有所了解,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类似的陌生情境,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第二题观图知新:观迹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主要证据;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意思相近即可)2.绝技:碳十四测定法、古地磁、ESR、氨基酸等年代测定方法解题思路通过对图片中华龙洞6号头骨面貌复原过程的阅读,可以看出古人类面貌的复网络资源查询。设计意图通过对化石研究步骤的介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我国远古时期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头骨复原的图片过程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能够了解更多的考古研究手段,充分认识到史前历史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出的,感受历史学科的科学属性。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文本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认识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拓展学习提出了要求。第三题学史践行:再现评价实施主体结合(评价设计见后表)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书面描述)大约30万年前的一个早晨,初升的太阳照进华龙洞洞口,洞内逐渐明亮起来。早醒的老猿人最先感到光线的变化,睁开眼睛叫醒在旁边还呼呼大睡的猿人们。现在这些日子正是洞外食物丰富的时候,应该趁现在多收集一些可吃的东西,免得在冬天食物稀缺时挨饿。猿人平日主要凭着手中握着的木棍、石块去追捕野兽,因此他们能够猎获的动物一般是比较小的、行动缓慢的,有时也可能一点收获也没有,还有可能在搏斗中受伤。女猿人们在商量着今天该去什么地方采集食物,前几天她们都在南边的草地上采集草籽,或用尖状器挖掘埋在地下的块跟。到了晚上,饥饿了一天的猿人们回到了洞穴,男猿人们拿着猎物回来,女猿人们拿着果实,他们开始在洞中分配并用石器分割、食用他们一天来的收获。天黑了,猿人们都睡觉了。这就是华龙洞猿人的一天生活。(绘画描述)方法指导先综合调查手记的内容提取需要的历史信息,如生活区域、生存年代、使用工具等,再按照自己选择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想象和编排创作。但需注意,要严格按照课本知识和调查手记提供的内容为证据进行推测,不能随意想象,避免出现史实性错误。设计意图跨学科的作业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在作业中发挥自己优长,学生能够获得学以致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学习的内驱动力。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帮助学生增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培养未来走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能力与素养本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还考察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历史想象、构建历史情境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同时,小组合作的作业形式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素质的提升和班级学习集体的建设。【本课评价设计】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 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题号 3 作业类型活动评价标准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小组互评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优秀良好合格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建议作业时间:15分钟)第一题识图学史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连线:上一对下三,上二对下一,上三对下二(2)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沿岸(分布在河流沿岸)(3)南稻北粟解题思路第一题可以按照生活经验进行连线,不认识的作物可以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以总结出,原始农业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设计意图让历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应用的意义,归纳特点类题目,可以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锻炼其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关注历史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落实时空观念,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需要学生具有读图识图并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对学生时空观念的掌握进行了全面考察。第二题活学善用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河姆渡遗址;依据房屋结构判断(2)原因:所处地理环境位置的不同。解题思路河姆渡聚落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降雨较多,所以房屋是以木桩插养的家畜——猪也能够综合判断此处应该是南方遗址。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和绘画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需要学生具有读图识图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分析、历史比较的能力。第三题巧手灵思评价实施主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评价设计见后表)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结合上一题的手抄画报,从房屋,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家畜、使用的工具、手工制品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全面展示了原始农耕聚落的特征。方法指导第2题展示了河姆渡原始农耕聚落的手抄画报,从房屋,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容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手抄报。评价水平等级1.排版美观大方,介绍清晰流畅,知识内容丰富2.排版比例欠缺,介绍语句通顺,知识内容单调3.图文比例失调,介绍语句不通,知识内容错误设计意图跨学科作业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中让学生了解良渚、陶寺都城等教育,活动作业也能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并对信息进行提取、梳理、归纳的能力,也能够在跨学科作业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动手能力。【本课评价设计】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 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题号 3 作业类型活动评价标准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小组互评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优秀良好合格第3课 远古的传说(建议作业时间:10分钟)第一题读图明史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黄帝:图一、图三炎帝:图二、图四(2)神话传说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只是可信度较低,需要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印证,才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实。解题思路第一小题可翻阅书本,结合图片的标题,区分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各自的发明。第二小题,以炎帝和黄帝为例,思考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考古发掘证实炎帝和黄帝所处时代已经创造出这些成就,也就是说经过考古发掘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说明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结合特定时空背景思考,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类生存更多依靠的是集体智慧,一项发明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设计意图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引导学生关注材料,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思考问题过程中如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材料中,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需要学生具有读图识图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分析、历史比较的能力,以此落实学生对历史时空的观念和历史理解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第二题巧问善思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学生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示例(1)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2)禅让制;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选举班级干部等。解题思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公忘私,无私奉献,“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治水壮举”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而被推选,联想到日常班级事务管理,可借鉴到班级的民主选举中。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学生们耳熟能详,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故事中的大禹治水的精神信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学会将前人的经验总结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力与素养本题考察学生提取和概括图片的能力,思考问题过程中如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材料中并结合材料进行解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进行时空定位,将历史时空背景下思考。对材料中历史信息的提取、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建立时空观念,结合材料定位特定时空,挖掘材料隐含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第三题知行合一评价实施主体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评价设计见后表)题目难度★★★★☆题目来源原创方法指导首先,选定以哪一遗址为例,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如良渚遗址,然后依据所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比如遗址范围、构成、墓葬出土器物种类及数量多少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在考古发掘及文献的双重支持下,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最后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构思文案、配乐等,视频的拍摄可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完成。时长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作品若以小组作业形式上交,需要制作小组成员任务分工表,合理分工,小组成员3-4人)评价水平等级1.分工明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知识正确,文案优美,配乐和谐流畅3.分工不明确,无明确主题或内容很少,知识有错漏,文案不通顺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考察和网络,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视频,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分工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能力与素养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本课评价设计】 标度、纠正及时度三个维度,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进行评价。题号1、2作业类型书面评价标准评价等次自主完成度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书写美观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 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内根据题号 3 作业类型活动评价标准评价等次小组展示表现知识达标度纠正及时度自评优秀良好合格师评优秀良好合格小组互评成员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团结协作度优秀良好合格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建议作业时间:20分钟)何以中华——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必再通过四处寻觅来维持生存。”按照这种分界方法,以下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是()①北京人 ②半坡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题目难度 ★★☆☆☆ 题目来源 原创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的描述,这里的“生产”即指的是有别于“采集”的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原始农业产生是正确选项。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类食物来源的变化是新旧石器时期的区别特征之一,由此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原始农业出现时间与我国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掌握,通过使用给定的概念来进行相关名词的二次阐释,锻炼学生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素养。2.位于浙江省的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其中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而与之时间相近的陶寺都城遗址,遗址中发现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这能说明( )A.当时中国境内可能已出现林立的早期国家B.当时中国境内的聚落都已经进入国家阶段C.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是围绕同一中心的D.陶寺都城遗址的成就与良渚古城遗址相同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题目难度 ★★★☆☆ 题目来源 原创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题目中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能够体现国家形态出现的相关证据而陶寺都城遗址与之有相似证据,所以A表述正确。从材料看只提及陶寺都城和良渚古城存在可能已经形成早期国家的证据,B选项放大了范围。位于不同地区的两个遗址都出现了近似国家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C选项表述不正确。D选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属于主观臆测,错误。设计意图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着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的特征,通过对各地考古遗址的认识,学生更能想象出当时中华大地万邦林立的景象,感受到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般的绚烂多彩与多元共生。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认识以及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客观分析,将其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解题能力。这句话反映了哪一制度的施行?( )A.选拔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题目难度 ★★☆☆☆ 题目来源 原创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从材料中尧、舜名字得知是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制度,“荐之于天”反映了推荐的制度即禅让制。B选项正确A、C、D选项均错误。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很多概念认识并不清晰,需要辨识。对古文阅读的能力不强,还需要加强。题目从古文中选取文字,通过寻找关键字和关键人物确定时空定位和制度内涵,找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禅让制概念的认识,要求学生区分几种不同的制度,并认识到从文献史料中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原地区”。有学者认为这是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向周围地区施加文化影响的结果。对此你的看法是( )A.支持,考古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B.反对,神话传说完全不具有可信度C.支持,地下文物与传说可以相互佐证D.反对,传说的历史价值不需文物印证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题目难度 ★★★☆☆ 题目来源 原创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化石作为一种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神话传说都能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但其可信度是逐步降低的,因此学者根据地下文物来印证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A选项,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但并非唯一;B选项,神话传说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只是可信度较低,不能说不具有可信度;D选项,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传世文献,最终都应该与文物进行对比印证,这就是历史研究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因此,A、B、D选项均错误,应该选择C选项。设计意图料的搜集与解读。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科学属性的认知不强,在学习中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加上如今“戏说、秘闻”类“伪历史”书籍大行其道、夺人眼球,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急需去娱乐化、正本清源。如果历史学的学科价值得不到认同,那么其育人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让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手段是必要的。能力与素养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物、传说、历史事实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正确认识做出符合事实的价值判断。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 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材料二 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可知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选自教材《相关史事》材料三 在距今5000--4000年间……在北方甚至长江中下游文化面貌发生了规模幅度空前的大变化……大型中心聚邑遗址(古城)出现,墓葬类型分化,大墓中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以及由玉器、漆器、彩绘陶器、蛋壳陶器组成的礼器等等。——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1.结合材料内容,指出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A. 农作物种植 B.磨制石器的发展C. 陶器的使用 D.家畜饲养的出现2.材料二中介绍的贾湖遗址与我们课本学习的哪一个聚落最相似?你能否分析一下造成他们相似的原因?3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题目难度 ★★★★☆ 题目来源 原创参考答案1.C2.贾湖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最为相似,都种植水稻,都有家畜饲养的情况。相似原因:他们都是南部长江流域的农耕聚落。3.变化:出现了古城、玉器、礼器、墓葬的分化早期国家的特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解题思路1. 农作物的种植、磨制石器的发展和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的出现是农业兴起的主要标志。因此C是正确答案。2.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淮河上游,河姆渡遗址位于江苏,都属于南方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