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程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业八十年间的演变
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束时,商品贸易的发展在一些工艺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芽。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深入,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与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相辅并行。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原有的手工业结构,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分解,可是城市手工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明显的传统手工业,大多继续保存了下来,苏州丝织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国内外市场、商品流通以及资本主义信贷系统的扩大,苏州传统的丝织业发展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小型动力机械的不断输入和仿造,电气动力的逐渐使用,自由竟争的日益剧烈,为了在竟争中不被淘汰,苏州一部分丝织工场手工业购置机器设备,使用电气动力,过渡到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完成了从简单协作经过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历程,构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分民族工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过去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生、发展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一些大城市和大型企业,这当然是必要的。可是忽视了星罗棋布般的中小城市和乡镇里的中小型企业,这就很难对近代民族工业与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联系、以及旧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多层次结构。得到较全面的了解。在这里我们仅对近代八十年间苏州手工丝织业的发展和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向同志们求教。(一)苏词:苏州丝织业的生产苏州丝织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开始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在中外反动军队镇压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战争中,蚕桑被毁,从事缫丝和丝织手工业的劳动者也大多风流云散,丝织手工业生产一度衰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恢复了封建统治秩序,招佃垦荒,植桑面积逐渐扩大,缫织和丝织手工业也日渐恢复生产。1871年左右欧洲发生蚕瘟,引起生产不足,欧美各国为满足生丝的需求,加强了对中国生丝掠夺,生丝出口量在七十年代经常在七、八万担左右1,刺激了苏州地区蚕桑种植区的扩大。常熟县西乡“讲求蚕业,桑田顿盛。”2无锡、金匮过去饲蚕的农民不多,太平天国后“该处荒田隙地,尽栽桑树,由是饲蚕者日多一日,而出丝者亦年盛一年。”3昆山县“旧时邑鲜务蚕桑,妇女间有畜之。”七十年代初,新阳知县廖纶提倡蚕桑,“设公桑局,贷民工本,四五年后,邑民植桑饲蚕,不妨农事,成为恒业。”4长期以来,苏州丝织的原料主要靠南浔等地供应,七十年代以后苏州地区蚕桑种植区扩大,丝织手工业也随之有了发展,丝织业的原料供应日益充足,成为苏州丝织业恢复生产的重要条件。官营织造首先恢复。1863年12月清军占领苏州,次年清政府即恢复苏州织染、总织两局。恢复了的苏州织造按照过去惯例,“额设花素机六百六十三张,匠役一千九百三十二名,局役二百四十二名”,但因为工匠星散,直到光绪年间“尚未足额”5。据海关调查资料,1880年苏州织造局仅置织机二百四十张,织匠三百名。苏州织造局是以封建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官营丝织手工工场,生产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产品不计成本,不参加市场交换,直接由朝廷控制,供宫廷和官府的消费,没有正常的固定产量,没有利润转化的资本积累,织工从事着徭役劳动,只有在闲余时接受私人定货才是从事商品生产。这种纯封建的手工工场,缺乏生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日益走向没落。民间丝织手工业在七十年代虽日渐恢复,但织机数和产量均未达到过去的水平。据海关调查报告,1878年苏州丝织总产量为78,336匹,其中南京人(京帮)织造的素缎12,960匹;1879年略有上升,为86,940匹,其中南京人织造的素缎10,368匹。据说:“太平军兴以前,估计苏州有织机一万二千台,”1880年以前“已减至五千五百台,其中许多都不是全年开机的。”6产品和工艺技术略有进展。西塔子巷李宏兴、古市巷杭禄记等作坊,专门织造花缎,如百子被面、三元袖等,同时生产纱货,而在苏的京帮机户,仍主要生产素缎。手工丝织业是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有着传统的特殊技艺,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在短期内不可能渗入,因此手工丝织业的命运与棉纺织手工业不尽相同。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丝绸的掠夺,丝织品出口量、值迅速增长。1873年丝织品的出口量,绸缎为5,778匹,丝绸缎货为614匹。1883年绸缎为8,808匹,丝绸缎货为2,214匹。1893年绸缎为14,611匹,丝绸缎货为3,949匹7。二十年间丝织品的出口几乎增长三倍。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对丝绸的需要也日渐增加。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刺激,苏州丝织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有人调查苏州丝织业的情形说:“前清同治、光绪年间,纱缎业营业兴盛,年销六百余万元,其销路远至俄国、高丽、缅甸、印度等处。”营业最盛的时候,“共有木机九千余架之多,职工二三万人。连同摔花、机具工、掉经等,男女赖以生活者约十余万人。机房以顺泰、福泰、洽裕成等为大。”8丝绸的品种这时期也有增加,产品质量也有所改进。例如苏州产的苏缎,向来玄色品质不及南京产的玄色宁绸,在市场上无人过问,只有浅色畅销。到八十年代时,苏州绸缎以玄色缎为主,销路超过玄色宁绸。吴江盛泽镇历来是苏州地区产丝绸的重要乡镇,八十年代时丝织业生产有了发展。据海关调查资料,1880年“每天的正常产量为三千匹,此数当然包括各种绸缎在内。一年有三百个工作日,年产九十万匹。”9全镇共约织机八千台,其中有二千台系七十年代从嘉兴城内迁来。嘉兴织机的移入,还带来了技术和新品种,对盛泽丝织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苏州手工丝织业的原料,纬丝主要用无锡丝,1880年无锡的“生丝产量为三百二十万两,价值四十八万海关两。其品质优于溧阳丝,价格也较高,运至上海输往国外者仅占十分之四左右,其余供织绸之用。”10即供苏州织绸作纬丝。所以“近来苏地新丝转不如金、锡之多,而丝之销场亦不如金、锡之旺。”11丝经主要来自南浔和嘉兴府属其他各县。南浔所产丝经,“经以丝纺成,双根合而为一,摇成小条,以若干条为一庄。苏州织缎用之,名曰苏经。”12苏经由丝行转售予苏州机户,用来织绸缎。苏经之外,又有广经,称为二八经,每经一条,有二千八百根丝,专销予广商。苏经与广经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丝合拢时,顺摇与逆摇,苏经顺摇,由左旋右,广经则逆摇,由右旋左。八十年代南浔又有仿日本缫丝法纺成的东洋经。嗣后又增出方经、绞经、大经、花车经等名目,售予上海洋行出口。1884年时,南浔附近各乡和吴江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家。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每百两为一经,每十五经为一包,约重公秤一千五百两.合天平秤一千六百十两至八十两之间。”13南浔、震泽、黎里以及嘉兴府属其他地方所产丝经的一部分,供应着苏州丝织业,所以生丝出口增长不快。1886年英国驻华领事的商务报告中说:‘“生丝供应的不足现象须从别的方面加以解释,至少一部分是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的需要增长。丝织品的输出正在大量增加,过去十年内几乎增加了一倍,看来可以断言,本地织机所需要的丝愈多,则用以供应外国市场的丝就愈少。”14生丝出口增长不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丝织业的发展。苏州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八十年代除少数诸如顺泰、福泰、洽裕成等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外,大多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家庭手工业,这种机户的作坊,散处于苏州东北半城娄门、齐门内,以及附近乡镇如陆墓、官渎里、蠡口、唯亭等地,吴江盛泽、震泽更是手工丝织业的集中地。织造纱缎,全用木机,先分抽丝,摔丝二种工序,而后上机织造,再行拣剔、卷筒。花样设计另有打样工,全城“织绸花样的制作及新的设计等等手艺,为操于二、三百人手中的专利。”普通一个熟练的打样工,“在织机上布置一匹二百英尺长的提花缎要两天时间。”这类工匠的工作是在织机上布置绘丝,或者打新花样。织花缎比织素缎费工好几倍,花缎织机上需两人同时工作,织匠的辅助工坐在织机顶上的花楼上,当织匠穿梭时,他在上面拉丝经,“织一匹长五十英尺的花缎,”大致“需要十天至十二天。”15机户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购入织丝、丝经,自营机业的“现卖户”;一类是向“帐房”领料加工。“帐房”有两种:一种是自设手工工场的绸缎庄;一种是把经纬交与机户加工织造。据1913年的调查资料,鸦片战争以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新开业的“帐房”共计十九家,年产量9,128匹,其中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新开业七家,年产量4,074匹,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新开业十二家,年产量5,054匹。16“帐房”大多数将经纬交与机户代织,这种把材料直接分配给小生产者,使其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盛泽镇上普遍存在的是现卖机户,属于小商品生产的家庭手工业。这些“机户都是没有多资的小农民,希望左手拿出绸去,右手拿回钱来,再购原料从事生产。”17他们从丝行买回原料,织成绸缎售给绸庄。小生产者孤立而散处四乡的状况,所织的绸又有重绸、轻绸、花色、素色等区别,于是长期以来就有“绸领头”楔入绸庄与小生产者之间,作为绸庄与小生产者之间的中介人,其职业相当于牙行,而其作用又超过牙行。在八十、九十年代时,“绸领头”都有着流动资金,一方面绸庄随市场的需要,不能不积办存货,当时大部分绸庄资本短少,只得向“绸领头”欠帐,“绸领头”通过欠帐,控制着流通过程;另一方面许多机户,缺乏购置原料的资金,不得不向“绸领头”借支,俟织造了丝绸来偿还,通过贷款,“绸领头”控制了许多机户及其生产过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苏州丝织业的发展过程中,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已经明显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日渐形成。但是,这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对丝织品掠夺的刺激下,促进着手工丝织业中原有的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苏州丝织业“帐房”,一方面通过发放原料代织,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帐房”向洋行批发绸缎,又受到洋行在价格上的控制。原先苏州丝织品出口,系上海洋行通过买办或利用买办商人到苏州来收购。七十年代以后丝绸出口量增加,苏州纱缎业“帐房”运至上海,批发给洋行,因而较大的“帐房”在上海均设有分庄。盛泽所产丝绸,原先也是洋行买办或外地客帮商人,赴盛泽向绸庄采办。六十年代以后盛泽各绸庄均在苏州、上海设立分庄分店。行销各省的丝绸,由各省客帮商人就近采办,出口的丝绸由在上海的分庄批发给洋行转载出口。这样苏州的丝织业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漩涡,丝织业的兴衰遂与丝织品出口数量的涨落息息相关.(二)机户与所统的机户之间的关系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苏州丝织手工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丝织业生产中广泛地采用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拥有相当数量工人的作坊,实行分工,把简单协作变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媒介。”18马克思把这条途径称为:“真正革命化的道路”。另一条途径是商业资本的高度发展,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控制了小生产者,把小生产者变为加工原料以获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形成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列宁认为这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前一条途径,横亘着重重障碍:帝国主义在市场上的压力,封建政权在税收政策上的箝制,官吏豪绅的勒索,封建习俗的阻挠,特别是苏州的行会制度在六十年代重建和恢复以后,得到封建政权的大力支持,成为顽强的壁垒,因此苏州丝织业中通过这条途径,发展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为数甚少。而苏州丝织业中商业资本的势力历来雄厚,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机户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形成专门化,积累了生产经验,劳动力的价格又十分低廉,所以后一条途径成为苏州丝织业发展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普遍途径。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苏州丝织业有了新的发展。据统计从1896年至1900年之间,丝织业开工的纱缎机在八千台至一万多台之间浮动19。从事丝织手工业的机户,大多是世代相传,“其所关联的职工,实不下十万余人。缎类别之,则其从事机织者二万人,拈绹织丝、再缲生丝(即从事板经拍丝者)二万人,缲竖横织丝(即掉经掉纬者)三万人,其余经行、丝行、染坊、炼绢坊、制机具工各种分业者,亦二万余人,而帐房里头亦一万人。”1899年时,十万元资本以上的“大帐房”有一百余户,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帐房”约五百余户,资本在二、三千元左右的“小帐房”约六百余户20。“帐房”是经营纱缎机业的铺户。清朝前期,铺户包括两种:一种是经营纱缎商业的铺户,也称纱缎庄;一种是经营纱缎机业的铺户,其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置织机,开设工场,雇人织造;一种是将经纬发放给机匠或小机户加工。《吴县志》中说:“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此等机户,约近千数,机匠约有三、四千人。”21后一种相当于加工定货的方式,苏州俗称“揽织”或“揽机”。揽织机匠或机户向“帐房”领取“货具经纬”,预支工价定银。“货具”是“帐房”须供给的“泛”;“渠”、“纤”等机具。机匠或机户用自有的织机,俗称“机壳”,自备梭子、纤筒、竹刀、机剪、拣镊等零件,在自己的作坊内,或雇用撁经接头为业的机工,或雇用织挽的织工,有时还需雇用临时性的辅助工,从事织造。完工以后将产品缴回“帐房”,按件计算工价,扣除定银,另付酒资。机匠或小机户所设作坊分为:花缎、素缎、纱缎和锦缎四类,因此“帐房”也就按照专门类别,分类放料,于是“帐房”与揽织机户之间形成一种“常主”制。揽织必须通过行会,道光二年《元和县严禁机匠借端生事倡众停工碑》中规定:“自示之后,各乡匠揽织机只,概向机房殿书立承揽,交户收机。揽机之后,务宜安分工作,克勤克俭,计工受值,不得将货具经纬私行侵蚀,以及硬撮工钱,借词倡众停工。”22元妙观内机房殿是丝织业行会的会所,“书立承揽”就是受到行会的控制,反映了传统行会手工业的特点。在苏州丝织手工业者中,称揽织机匠为“大叔”,称有固定主雇的牵经接头机工和织挽工为“二叔”,称临时性的辅助工为“三叔”。这些称谓笼罩着封建宗法的色彩,也反映了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前清时虽已出现“帐房”放料的经济现象,但是并非丝织业中的普遍现象,只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性质,尚未脱离行会手工业的范围,是一种从行会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苏州丝织手工业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荏苒一、二百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国内外市场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直接刺激和促进了苏州丝织业中商业资本的活动,“帐房”有了新的发展。据有人在1913年对苏州著名的五十七所“帐房”的调查表明,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一百三十多年间,新开设“帐房”十一家;鸦片战争后的1845年至1867年的二十余年间,开设了七家;1870年至1893年甲午中日战争前的约二十年间,开设了十二家。而1895年至1912年的十七年间,就开设了二十七家。其中产量最高的是1902年开设的永兴洽绸庄,纱缎各种产品的年产量合计3,960匹,年产值54,661元,为其代织的机户约六百人。五十七家“帐房”的年总产量为30,900匹,被面144床,年总产值866,271元,为其代织的机户人数共计7,681人23。调查人在注中特别指出:“帐房”多系放料,交机户为其代织。明显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苏州丝织业中的商业资本广泛地进入生产领域,放料给小机户代织,直接控制了丝织手工业的小商品生产者。大多数小机户替纱缎业“帐房”加工代织,领取加工费,在自己作坊内雇匠织造,这些小机户丧失了独立性。列宁在论述俄国商业资本的活动形式时指出:“在商业资本的最高形式下,包买主把材料直接分配给‘手工业者’使其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手工业者“成了在自己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就变成了工业资本。于是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形成了。”24苏州纱缎业“帐房”把原料发放给机户加工代织,产品缴回“帐房”,计件给于工价,“帐房”实际上是购买对原料加工的劳动力,以加工的形式出卖商品,“帐房”在这里把商业资本变成了工业资本,揽织机户变成了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只不过是把所得“报酬”的一部分,分割支付给所雇用的工匠作工资。这样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在苏州丝织业中完全形成,并且被广泛地采用。本来苏州丝织业中的机户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帐房”代织加工的揽织机户;一类是自购织丝,自营机业的现卖户。这种现卖户“皆系自备工本,织造纱缎、货匹,零星现卖以为营业。其丝经原料既无须仰给于纱缎庄,而货品之织造亦不必假手于机工,故名为现卖机业,与纱缎业之专办丝经,招工放织,及机织业之承揽丝经,专事织造者不同,故自来与彼两业不相联属而另为一业。”25现卖机户是一种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有着相当的数目。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不少现卖机户兼织纱缎业“帐房”定货。一份“文锦公所代表”《呈苏州商务总会》的文件中写道:“吾苏实业以机织为大宗,缎商、机工,同源异流,即商工之中,亦营业性质虽同,而局面范围各异,向分数种名目,约举大纲:例如具有资本巨商,购储丝经,散发机工承揽包织成货者,为缎庄(俗名帐房);小本经纪,购备丝经自织,或雇工帮织,兼织缎庄定货者,为现卖机户(俗名小机户);至并不自备原料,仅向帐房领取丝经,承揽包织,以及并不能直接向帐房承揽,而间接佣织,计工受值者,均为机匠。”26《苏城现卖机业缎商文锦公所章程》的第一条规定:“现卖机业之种类范围,以购办丝经自织各种花素纱缎,或雇工帮织,或兼织各缎庄之定货者为限。”27因为现卖机户“其营业与机工迥殊,工而兼商,”即自织.零星现卖,故称“现卖机业缎商。”既然不少现卖机户已经“兼织各缎庄之定货,”为“帐房”加工定货,那末这些现卖机户逐渐变成代织机户或机匠,不仅产品的流通过程,而且其生产过程都受到“帐房”的控制,丧失了独立性。表明了苏州丝织业中商业资本控制小商品生产者的势力日益扩大,并且在更广泛地范围内变成了工业资本。苏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是封建社会内丝织手工业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丝织业的生产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苏州丝织产品主要是纱、缎两种,缎分为花累缎和素累缎,细分为绸、缎、绫罗、锦、绉、纱、纺、绒、绢、葛,其中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云锦、宋锦是苏州传统的著名产品。绒分为花绒、经绒、丝绒三种,绒和宋锦的产量都很低,当时已经不是主要产品。纱的出口主要是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地方,九十年代“此方面需要,依旧不减少.”28绸缎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人造丝和蚕丝电力交织绸的竞争,出口量、值迅速下降,影响到苏州丝织业生产呈现衰落趋势,只是因为丝织业是苏州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有着国内外市场,所以还能维持生产。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南北交通阻隔,东南各省商业迅速衰退。苏州绸缎营业不振,以致“帐房”“其大者减为十余户,中者降为小者,小者更降为现卖者,”各“帐房”均亏损甚多,“惟营业之久,不能一朝而罢废,故姑息之计,以徒消日子耳。”29各代料加工的机户,因代料加工日减而停产。现卖户也因各缎庄停止进货,“以织出之货,无处销售,相率停工。以致机工失业者数千人。”301901年下半年,因上年的余货已售罄,各缎庄开始进货,苏州丝织业才逐渐恢复生产,迂回、曲折地向前发展。(三)从近代苏州家庭劳动的“帐房”看江苏省第一大的机织系统1912年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造丝与蚕丝交织产品减产,对中国输入日减,苏州丝织品销路又复打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商人和官僚集资建立丝织厂,有的纱缎业“帐房”也购置新式织机向资本主义机器工业过渡。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内市场、商品流通范围有了扩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金融到交通运输发展都很迅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小型动力机械大量输入和仿造,电气动力也逐渐被普遍使用,这就为工场手工业采用机械动力创造了条件。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自由竞争日益剧烈,一些资力较雄厚的工场手工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便使用从外国输入和仿造的新式机器,逐步向机器工业过渡。1915年前后,苏州丝织业将木机改为铁机已日益普遍,素累缎的织造改用手拉机,花累缎改用手拉提花机,出现铁机丝织一业。1916年苏州振亚织物公司建立,购置日本进口提花铁机,以新法织造,“专招失业机匠学习织绸新法,当时报名者纷至沓来”31。这些“失业机匠”,经过训练,很快成为技术工人。同年,袁钟瑞、沈鹏、张文蔚等人集资在盛泽镇创办经成丝织有限公司,从上海购置提花铁机二十四架,雇用男女工人用新法织造。所出产品有:华丝葛、香云纱、横罗、直罗、生熟纡纱等十多种品类,花样新丽,精美夺目,运销上海、天津、北京、广东及长江各埠,得到农商部的奖励。当时上海物华丝织公司已经采用电力作动力转动铁织机,产量猛增,出品精良,营业大振。苏州的丝织厂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起仿效,装置动力设备,使用电力。近代丝织厂的建立,促进着苏州原有的丝织手工业的改造,纱缎业“帐房”在继续使用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一些资力雄厚的.“帐房”也购置仿制的提花铁机设立工场,雇工自织,有的还使用电力作动力。据1918年纱缎业云锦公所向苏州总商会夤报生产的报告书,附《吴县城厢内外丝织品统计表》所载机织生产情况如下32:这个统计表显然是不完备的,但是可以看出纱缎业“帐房”出产的机织产品和所控制生产情况的一个轮廓。苏州振亚丝织厂投产以后,盈利颇厚.经江苏实业厅和苏州总商会的提倡,一些纱缎业“帐房”以及机户纷纷购置仿制提花铁机,或者将旧有木机改造。生产设备的改革,使苏州丝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吴江盛泽与苏州略有不同,各绸庄并不设工场自织,而是在镇上设庄面,与机户进行交易。绸庄把零星收购的丝绸,经加工印上绸庄牌号,批发上海商号运销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镇的庄面计五、六处,每处房屋四、五十间。以汪永亨昌、张源牲、广昌茂、升记四家资本较厚,汪永亨昌曾于巴拿马赛会上获名誉奖,张源甡获金牌奖,广昌茂和升记获银牌奖33。绸庄主要通过流通过程来控制小商品生产者,商业资本尚未控制生产过程,处在一种向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的过渡形态。在苏州传统丝织业中,有的行业如主要用于装裱、装璜和衣料的宋锦急速衰落下去。本来宋锦是苏州的传统名牌产品,在清朝康熙年间,全城约有大锦织机二百多台、小锦和合锦织机一百台左右,机户都是现卖户。其后机户日渐减少。到辛亥革命前,仅剩孙万顺、徐隆茂、周万和、筱兴昌,严斌记、陆万昌等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社会习俗发生深刻变化,以锦缎缝制马褂日渐减少,装裱字画行业日趋衰落,宋锦市场日益狭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宋锦外销中断,国内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国民经济凋蔽,字画装裱业和礼品装璜业生意清淡。织宋锦机户中,除了陆万昌和严斌记两家为北京荣宝斋书画装裱店生产定货外,其余机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典当房地产借款合同书
- 工程截桩施工合同
- 太阳能系统维保合同协议书
- 签订合同规范建议和意见
- 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承包条例
- 聘用合同的类型包括
-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区域分析与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皖南医学院《火电厂燃烧优化及系统节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6-35kV中压交联电缆产品基础知识培训
- 8款-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 高三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日本商务礼仪课件
- 卷内目录范例模板
-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现状及提高方法 论文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 太阳能光电转换西安交通大学PP课件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与临床探讨
- 动力触探检测报告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