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味经书院的教学设计
“知静书院”对陕西乃至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陕西维新运动的中心。它为陕西培养了许多人才,对推动陕西乃至全国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木版雕刻记载就“味经书院刊书”处略作考述,以见其教育、出版、文化贡献之一斑。一、“深度融入”—经世致用的味经书院“味经书院”意为“吟诵、品味”经典,它在办学宗旨、运营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味经书院创立于1873年,是由民间资本筹建、得到官方认可的一个教学机构。当时,关中重要的书院有关中书院、宏道书院等,由于陕西与甘肃两省同属于陕甘总督治下,因此,书院同时招收陕甘两省士子。这两个书院主要以科举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以及各种考试的“技巧”,对于“四书”以外的其他经典则不予重视,更不用说史学与历代典章制度了。在西方列强入侵、世界科学昌明、社会激烈变革的近代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于是,当时的陕西学政许振褘发动陕西绅商筹集资金,在陕西泾阳创立了一所新的书院,全名为“陕甘味经书院”。该书院与关中其他书院不同的地方有三点:其一,书院教学内容以“实学”为主,讲习的内容主要有钦定七经及《纲鉴》、诸史、《大学衍义》、《衍义补》、《文献通考》等书;其二,书院最高领导山长要亲自为学生讲课,克服以前山长脱离学生的弊病;其三,书院归地方士绅管理。这一点尤其重要,其之所以强调由民间管理,就是要把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延续下去,而使其不会因为官员的变动而中断,这在当时应该说颇具长远战略眼光。许振褘将这些想法奏报朝廷,得到允许(P25-26)。书院建立在泾阳县原瀛洲书院旧址上,许振褘带头捐款,陕西绅商积极支持。1873年8月,许振褘调离陕西,继任学政吴大澂对此计划积极支持,并筹措了一万两白银借给商家,以所得利息作为书院的膏火(学生学习补贴)。书院首任山长为史兆熊,他在此建章立制,使许振褘的意图得到充分贯彻。于是,书院的影响日益增强,并得到社会各方的好评和认可,来学者日众。之后的继任人分别是赵宜煊、李垚、安维峻,由于这些后来继任者不能发扬史兆熊的传统,书院管理逐渐废弛,声誉也江河日下。书院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从1883年到1898年,尤其是在1895年到1898年间达到黄金时期,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一时成为陕甘地区的思想中心,这和当时两位山长的精心建设是分不开的。1883年,陕西名绅柏景伟接任山长职务,对书院进行整顿,书院水平随之达到很高水平。1887年,柏景伟调任关中书院山长,刘古愚(1843-1903年)接替其味经书院教席。刘古愚是近代关中学界泰斗、著名的教育家,陕西咸阳马庄镇天阁村人,名光蕡,字焕唐,古愚是他晚年自取的号,后来即以号行。刘古愚和柏景伟、李寅(著名维新志士李岳瑞的父亲)是莫逆终身的挚友,他们都身怀经世之志,有感于国家衰弱、列强入侵,此三人虽皆非官场中人,但是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自强救亡的运动中。刘古愚在1895年到1898年的维新运动中表现突出,他北联康梁,中接湖广,并派学生南下上海,与全国维新运动活跃的地区声气相同,味经书院一时成为陕西维新运动的中心。戊戌政变之后,他受到当局猜忌,被迫离开山长职位。后来,在推行新式学堂之后,刘古愚应聘主讲于兰州甘肃大学堂,于1903年卒于任上。二、学教目的及业务味经书院刊书处可以上溯到书院“求友斋”。柏景伟接任味经书院山长的第三年(1885年),也正是在中法战争的炮声中,柏景伟和刘古愚在书院创立了“求友斋”。虽然中法战争不战而败,但是柏景伟并不认为整个中国“大局败坏,就在眼前”,他们本着从自己做起的原则,积极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形势需要的经世致用人才,以解救危难。求友斋设立源于三原商人胡子周。胡子周不仅有经商有术,而且有报国之志,他看到外国以武力为后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对扭转这种局面有所贡献。他对官方已不抱什么希望,于是就找到柏景伟和刘古愚,希望捐出一些银两,为国家培养人才做一些贡献。这样,在胡子周首倡的二百两银子的基础上,柏景伟与刘古愚又筹措了一千两银子,在味经书院开设了“求友斋”。“求友斋”与书院相比,更加突出了经世致用的特点,把自然科学和西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都是从书院选拔出来的,入求友斋学习者都是出于自愿,这就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求友斋首批招收学生40名。在求友斋,柏景伟与刘古愚把学生的学习和版本校勘联系起来,这是味经书院创办以来刊刻的第一批书籍,现见于文献记载的书目有《诗义折中》、《梅氏筹算》、《平三角举要》、《豳风广义》等十余种。经史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在那个时候,研习经史更是题中之义。《梅氏筹算》、《平三角举要》、《豳风广义》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值得提出的是,刘古愚是自学数学,然后终身致力于推广数学教育的,因为他深深懂得,要学习西方科技,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从而使久为“秦中绝学”的数学再次在陕甘流传开来。《豳风广义》是清朝李二曲的弟子杨双山所著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专著。由于这一时期经费有限,刻书的规模还有限制,柏景伟和刘古愚为此不得不经常外出筹措经费。比如,《梅氏平三角举要》就是刘古愚的授业老师黄彭年捐助五十两白银刻印的(P57)。1887年,柏景伟与刘古愚等筹划成立了售书局。由于陕西本地缺乏高质量的校勘、刻印书籍的机构,当时人们所读之书都是从四川、湖广等地购买而来,由于长途贩运,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市场所见的书籍大多是民间的私刻,有些书甚至连经文都删节不全,字句的讹误随处可见,即便如此,关中平原南北的山区也难以见到,当时的文化之衰败可见一斑。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民间缺书的局面,在当时陕西学政柯逢时的支持下,味经书院于1891年8月成立了刊书处,这是求友斋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刊书处的初期资金一共一万两,陕西官方拨款一千两,以示支持,柯逢时自己捐银一千两,从泾阳县绅商募集五千两,再加上其他人的捐集,共一万两(P6-7)。这一万两是本金,刊书并不动用,只是把它贷给商人,以每年所得利息为刊书资本。刊书处资本依然属于民间性质,在运营方面官府不予以染指,此事由柯逢时上奏朝廷,并得到准许,刘古愚是刊书处的具体负责人。此外,还成立了由30名出资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每年于其中选出一人任正董事,其他人轮流任董事,味经书院监院周斯亿负责日常事务。由于它的民间性,使刊书处有了一个稳定的运营机制,不受官员变动的影响。即使在戊戌政变之后,刘古愚辞去了味经书院山长职务之后,学政沈卫还就刊书处改成由机器刊印的事情去函与刘古愚商量。刊书处的业务方面有两个特点:其一,慎选人才,刻书与学生培养紧密结合;其二,精心校勘,以成善本。校订人员要严格选择,只有参加了求友斋的学生才能列入正式校勘者的队伍中,其他人经过考核后只能列入“学校”行列,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转成正式。刻工要选择专门的工匠,保证字形端正美观。校书须遵行“宁详勿略、宁严勿宽、宁泛博勿固陋”(P7-8)的原则。学生校书不仅仅是字句的考订,相关的知识也要在校书中进行扩充,“义理、考据、辞章以及天文、舆地、兵刑、礼乐、农田、水利”等各项都需要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门,在校勘中遇到相关的内容随手记录,以为学问之基。刘古愚还规定了详细的刻书进度,刻工每日刻200字,40名工匠每日刻8000字,每月可刻24万字。第一批参加校书的不足20人,初校、复校共需完成48万字,每人每天要校对2400个字。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刊书处由主要刊刻经史转向了刊刻时务书籍。所谓的“时务书籍”,就是和当时政局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在当时的学政赵维熙的支持下,刘古愚又在味经书院设立了“时务斋”,重点研究传播“时务之学”,把原来刊刻经史著作2/3的经费转作时务书籍印刷方面的经费,原来校勘经史2/3的膏火(书院付给学生的学习补助以及校勘工资)转给时务斋诸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古愚非常强调学生阅读当时有关时务的报纸,如《京报》、《申报》、《万国公报》等。1895年11月,刘古愚的弟子、当时在北京任工部主事的李岳瑞,给刘古愚寄来了康有为的历次上书诸稿以及《强学会序》、《章程》等,刘古愚对康有为的变法非常赞同。之后,他通过到北京参加科考的学生以及南下上海的学生,和康有为以及在上海主持《时务报》的梁启超取得联系,与北京以及东南地区的维新运动桴鼓相应。经过多年经营的刊书处,此时发挥了优势,康有为的著作通过刊书处迅速得以面世。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籍由于观点惊世骇俗,在北京受到打击,张之洞坚决不同意康有为此二书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因此,虽然梁启超为《时务报》主笔,但是由于受到汪康年的抵制,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也难以借助《时务报》的印刷条件出版。直到1897年,才由康广仁主办的大同一书局刊印出版。但是在陕西,借助刊书处的力量,康有为的《桂学答问》、《强学会序》、《五上书记》、《七上书记》以及梁启超的《幼学通议》迅速面世。同时,还把书院所订的各种有关“时务”的新式报刊择要归类予以翻刻,以便向书院全体学生以及社会士绅推广。在维新运动中,刘古愚还曾经派弟子到上海考察机器印书事宜,意购买近代化的印书机器,但由于费用太多,没有成功。三、创建飞机机器印书店味经书院刊书处是陕西近代出版印刷事业的先声。后来,刘古愚隐居烟霞草堂的时候,陕西的机器印书局就是在刊书处的基础上设立的。它对西北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味书籍院本:初刻《天演论》的稿本维新运动时期,刘古愚的一批弟子分别在北京、上海参加了维新活动,身在维新运动中心的李岳瑞将北京和陕西的维新运动联系起来,味经书院及其刊书处就成为西北地区新思想的基地,一大批报刊、书籍通过这里传播开来,其在中国的出版、印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近代产生巨大影响的《天演论》,一开始是以稿本的形式在少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中间流传的,梁启超、康有为、卢靖、吴汝纶、夏曾佑、吕增祥、熊季廉、孙宝瑄等人首先见到的就是严复的未刊稿本。据李泽厚先生考证,《天演论》的最早刻本就是味经书院本,出版于1894或1895年。鉴于刘古愚1895年11月才通过李岳瑞得知康有为及其维新活动,在这个时候刊刻《天演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刘古愚无从得到《天演论》的稿本。王天根先生对《天演论》的版本流传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1897年,《国闻汇编》刊载了《天演论悬疏》,而味经书院的《天演论》刻印本应该出版于该年,即便如此,味经书院本也是《天演论》二十多个刻本中最早的。可见,在某些方面,味经书院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走到了时代的前列。(二)第三,日本出版藏书味经书院刊书处不同于一般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它是将研究与刊书相结合的学术机构,追求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因而其所印刷书籍校订精详、刻工优良、质量上乘。具体的运行情况已如上述,这里不再重复。(三)参与刊书的人无论是求友斋还是后来的时务斋,刘古愚都选拔高材生充实于其中,传统的经史自然是修习的重要内容,西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是必备的内容,在校书、刊书的过程中,这些人逐渐成长为新旧兼通的经世之才。参与刊书的有陈涛、杨蕙、孙澄海、邢廷荚、郭毓章、王含初、张鹏一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典当房地产借款合同书
- 工程截桩施工合同
- 太阳能系统维保合同协议书
- 签订合同规范建议和意见
- 建筑安装工程合同承包条例
- 聘用合同的类型包括
-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区域分析与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皖南医学院《火电厂燃烧优化及系统节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8款-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 高三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日本商务礼仪课件
- 卷内目录范例模板
-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现状及提高方法 论文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 太阳能光电转换西安交通大学PP课件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与临床探讨
- 动力触探检测报告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职业素养的内容(含事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