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20%);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3课(80%)。名句默写范围: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老子>四章》。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翻开我们党的百年历史画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当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到延安采访,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一批革命家住窑洞、吃小米、穿补丁衣的俭朴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正因为有了这种“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我们的百年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所向披靡的英勇斗志,直面各种艰难险阻而无往不胜。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以艰苦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节约而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折射着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继承和弘扬这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既是修身养德,更是家国情怀。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一代人创业,懂得勤俭持家;第二代人,有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节俭意识开始淡化;到了第三代则是无度挥霍,将家败光。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绝不能让“富不过三代”的俗话在我们身上应验。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必须切记、切记、再切记: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不能忘。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懈怠,在舒舒服服中迷失方向,在表面风光中陷入衰败沦落,失去人民、失去未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这是历史留下的忠告,也是现实发出的警报。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路走来,更要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堪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宣示了“永远不能丢”的坚定信念,昭示了“永远不能忘”的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刻领悟,全面践行,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真正做到自觉追求、弘扬时代新风,让“东方魔力”常在、“兴国之光”长明。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活力源泉、底气所在。(摘编自《勤俭节约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材料二: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制度建设,刚性约束将反对浪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浪费行为,形成“不敢”“不能”“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做到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各个层面全覆盖,粮食生产、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全覆盖,从而建立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长效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对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相关行为紧盯不放,对“舌尖上的腐败”问题坚决惩治,杜绝各类铺张浪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宣传教育,道德养成大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让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共识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积极开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公益活动,发动普通消费者、餐饮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教育,从学生个人品行的评价,到班级之间的评比,都应该建立针对浪费粮食行为的负面评价制度。学校在保证学生营养的前提下精准供餐,有助于减少学校整体的浪费,实现“食堂光盘”。还可以通过探索光盘行动的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换水果”等方式,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主动光盘。(摘编自《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立家、立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B.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态度,体现出其文明程度,也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C.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时时牢记,不可懈怠,更不能丢、不能忘。D.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重大的危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仍经不起疫情的冲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勤俭节约,但论述的内容和重心并不相同。B.国以奋斗而兴,人以勤俭而立,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是修身养德,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C.若将制止、防范和惩处浪费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可以完全杜绝浪费行为。D.在学校推进节约粮食的教育方式多样,既要建立激励机制,也要推行负面评价机制。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东方魔力”的一项是(3分)A.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C.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如何在当代高中生中推行“勤俭节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战。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他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睁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噬——噬——”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天气,也陈述了卢进勇行程耽误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B.“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表现了卢进勇过分爱惜面团,可见艰难之中食物的珍贵。C.“卢进勇的手停在半空”说明他认同无名战士的话,食物对一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用处了。D.“他的眼睛模糊了”说明此时卢进勇悲痛难忍,这与后文“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并不矛盾。7.关于文中卢进勇赶上后卫部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进勇走得特别快不是因为小腿伤口好转了,而是因为受无名战士的精神鼓舞,无畏向前。B.篝火、谈笑、野菜描绘了一幅风雨后的安适画面,是为了烘托卢进勇转交火柴时的沉痛心情。C.天黑时追上了后卫部队一面说明他走得很快,只一天就追上了;另一面说明他没有落下太远。D.小说结尾部分在情节上与前文相呼应,如“他追上了后卫部队”,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8.小说中有两处数火柴的情节,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在数数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4分)9.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作者借鉴了雕塑和抒情诗的创作艺术,使小说人物有雕塑的分明线条,也使主题有抒情诗的深远意境。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啰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接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胼游绕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游游绕,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胼游绕,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独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东西A跳B梁C不辟D高下E中于机辟F死G于罔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意义不相同。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意义相同。D.“裂地而封之”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游游绕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此药另有更大的价值。B.狸独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牦牛很庞大,但连只老鼠都捕不到,而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分)(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14.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直陈其事,语极平易却至为沉痛,与杜甫《登高》所抒发的情感相似。B.“岁暮”农事暂歇,锄犁闲置,但老农不得空闲,还要登山采橡果果腹。C.“呼儿登山”暗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D.这首悯农诗情感倾向鲜明,充分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16.本诗的前三联写“野老”,尾联转写“贾客”,似与山野老农全不相干,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艺术历来将书法绘画视为最高端的视觉形式。绘画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三大门类,这三者①_。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山水画拟山川、造幽境,花鸟画类万象、悟生趣。这三种绘画的形式和内涵虽各有侧重,但②,缺一不可,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实在可谓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尤其是花鸟画,表现了从自然中感悟的生命意蕴,寄托着生活的愿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亲,为构筑一个中国式的理想生活蓝图锦上添花。自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400年间,是花鸟画从萌芽走向独立成科的时期。花鸟画中“逼真”的审美要点,在此时大获赞赏。3世纪时的名画家曹不兴,其画艺为吴国“八绝之一”,曾为吴大帝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便随手画成苍蝇,孙权以为真蝇,以手指弹之不去;六朝萧梁时的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寺壁画四龙,不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