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全)_第1页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全)_第2页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全)_第3页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全)_第4页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1新药创制的过程和知识价值链:确定候选药物是药物研发价值链的中心环节

新药的创制过程是将非药的活性化合物向成药转化,以臻于满足安全、有效、稳定和质量可控的要求。转化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包括生物学方面的活性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化学上是发现苗头化合物(hit)和(或)先导化合物(lead),通过优化结构,确定一批有成药前景的物质,即候选药物(drugcandidate);然后按照药政法规对候选药物进行系统的临床前研究,经审批后进入临床I期、II期和III期研究,最终经批准上市应用。这是一条研究开发链,其中确定候选药物是个重要环节,它将研发链分为研究阶段(R)和开发阶段(D)。图1是新药创制过程的示意图。上述诸环节构成了串行的知识价值链(临床前为并行试验),从技术和投入的层面上考察,每个环节是对前面环节的价值增量,后面的环节凝集了前面各阶段的研发投入,所以越到后期价值含量越高。在新药研发链上,各个环节的价值贡献度和占用时间是不同的,其中先导物的发现和优化以确定候选药物,大约占总价值链的10%,时程约5年。确定候选物对后面的环节有决定性影响,因为其化学结构决定了后面开发所涉及的药学、药效、药代和安全的性质以及临床效果,10%的贡献度决定了后面90%的命运,所以优化先导物并确定候选药物对于新药创制的成败至关重要。候选药物的确定是新药研发成败的关键,而候选药物的质量又取决于先导物的优劣和优化准则,所以,发现和确定高质量先导物是重要的起点。2苗头化合物的发现和向先导物的过渡

创制新药的物质准备,始自于发现苗头化合物(hit),苗头是指对特定靶标或作用环节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发现苗头物可有多种途径,其中主要是用随机筛选的方法(天然产物和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库)和理性的方法(基于受体或配体结构和机制的分子设计)。基于片段的筛选方法也是最近用仪器分析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是发现苗头和演化成先导物的有效方法[1,2]。苗头化合物未必都能进入研究阶段,是因为固有的缺陷不能发展成先导物,例如活性表现为非特异作用、药代动力学不合理、物化性质差、毒副作用大、作用机制不明确和获得专利的可能性等存在的问题。活性强度并不是苗头的唯一指标。由苗头演化成先导物(hittolead)是必须经过的阶段,以达到先导物的标准和具有优化的前景。先导化合物的质量直接影响研发的速度和成败,这可由上市的新药与其先导物有很高的结构相似性加以佐证。例如Proudfoot分析比较了29个上市新药和它们的先导物结构,发现多数具有结构相似性,而且相对分子质量和logP值变化不大[3]。所以,由苗头向先导物的过渡,是趋于类药的过程。结构变换最常见的方法是电子等排置换原子、基团或片段,例如乙酰胆碱(1)可视作苗头,由此过渡为先导物(2),经构象限制得到(3),电子等排置换,成功发现蕈毒碱M1激动剂西维美林(cevimeline,4)(图2),用于治疗阿茨海默病[3]。由5羟色胺(5,苗头)发展成先导物(6),经成环限制构象,得到5-HT1B激动剂夫罗曲普坦(frovatriptan,7)(图2),临床用于治疗偏头疼[3]。由苗头演化成先导物还可用骨架迁越(scaffoldhopping)的方法,例如由全反式维甲酸(8,可视作苗头物)经芳维甲(arotinoidacid,9,先导物)[4]得到新型维甲酸RAR受体激动剂他米罗亭(tamibarotene,10)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和维甲RXR激动剂贝沙罗汀(bexarotene,11)(图3)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6]。3先导物的标准

先导物无统一的标准,而且不同的药物类别标准也不同,但从优化过程的判断,往往有普遍认可的标准,即类药特征(drug-like),反映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性质上应达到一定的要求。在药效学上,首要前提是先导物具有活性。先导物的活性强度一般在1μmol·L-1(酶)~0.1μmol·L-1(受体)范围;应在细胞水平上呈现活性,因为酶(或受体)和细胞试验的区别,还在于后者涉及过膜、多靶标和特异性作用;有明确的作用机制、方式和环节;先导物应存在剂量(浓度)和活性的相关性;有明确的构效关系(SAR),以表明药理活性是特异性作用。

在药代动力学性质上,应达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基本要求,例如口服生物利用度(F)大于10%,以确保起码的口服吸收性;消除半衰期(T1/2)大于30min;静脉注射的清除率(clearance)低于35mL/min/kg,大鼠肝细胞的清除率低于14μL/min/106细胞,对人肝微粒体的清除率低于23μL/min/mg,以显示与细胞色素P450有较弱的作用(不是底物抑制剂或诱导剂),保障先导物有起码的代谢稳定性;分布容积Vd大于015L/kg;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于99.5%,以避免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7]。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先导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宜低于400,以便在优化过程中有较大化学空间添加原子、基团或片段和增加相对分子质量的余地;水溶解性应大于10μg/mL;脂水分配系数clogP或分布系数logD0~3.0,确保被优化的分子的溶解性和分配性低限[8]。在化学结构上,先导化合物一般含脂肪或芳香环数1~5个,可旋转的柔性键2~15个,氢键给体不超过2个,氢键接受体不多于8个。偏离这些结构因素不能保障上述的药效、药代和物化性质。此外,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类型还应有新颖性,能够获得专利以保障研发药物的知识产权。4先导物的质量判断与保障

遴选苗头或先导物仅以活性强度作为指标,忽视其他因素是不利于新药研发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先导物与靶标的结合力强,活性一般高于低分子量的化合物。这似乎是优点,但也未必,因为结构中往往有“冗余”的原子或基团,对吸收、过膜和代谢等是不利的因素,以致活性强度被不利因素折扣或抵销了,而且过多的原子减小了化学修饰空间,难以添加更有益的基团。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不宜过大、单凭活性强度不能作为确定先导物的唯一标准[9,10],以避免错误的导向。传统的高通量筛选(HTS)所筛选的化合物,往往忽略分子的成药性,即使发现了高活性化合物,却也会因药代或物化性质等缺陷而无研发前途。基于片段筛选的方法是用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分子进行筛选,虽然只与靶标的一部分结合,因而活性较弱,但这样的片段分子有它的长处:首先,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分子与靶标结合的原子效率较高;第二,分子结构简单,优化设计与合成比较容易;第三,所筛选的化合物数量不多,只有千余个,结构简单,还提高了与靶标蛋白的结合和匹配的几率。Congreve等[11]分析了一系列苗头物片段的结构特征,发现相对分子质量大都低于300,氢键的给体或接受体低于或等于3个,clogP值低于3,概括为“片段3规则(ruleofthree)”。这个规则对于筛选具有良好物化和药代性质、有发展前景的苗头化合物是有指导意义的。4.2配体效率

为了衡量苗头物或先导物以及优化的化合物的质量,提出了配体效率(ligandefficiency,LE)概念,以表征化合物的活性效率。配体效率系指配体(苗头、先导物、优化物等)中每个原子对结合能的贡献,在选取先导物和优化过程中是有用的参数[12]。配体效率整合了Andrews特定的功能基的结合能贡献[13]和Kuntz提出的每个原子实际的实验结合力[14],用以估价苗头和先导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配体效率(LE)的计算方法首先是将复合物结合常数Kd转换为在温度300K的结合的自由能(ΔG)(式1),然后ΔG除以非氢原子数N非氢原子(式2)。ΔG=-RT·lnKd(1)式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ΔG单位是kcal·mol-1。每个原子的自由能贡献即配体效率用式2表示:LE=ΔG/N非氢原子(2)配体效率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活性强度统一起来,用以比较活性化合物的质量,评价先导物的成药性。所以,随机筛选应选取有较高配体效率的化合物,而相对分子质量低、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往往有较高的配体效率,具有提高活性的潜力[15]。4.3配体效率指导优化的实例

研究蛋白激酶B(PKB)抑制剂,发现化合物12有弱活性(IC50=80μmol·L-1),但因相对分子质量低,有较高的配体效率(LE=0.47),优化结构要求化合物的配体效率保持在0.30以上。基于PKB与化合物12的三维结合特征,发现在苯环对位的结合部位有负性基团和较大的腔穴,因而合成了含有碱性基团的13和14,增强了活性,虽相对分子质量增大,但仍保持了较高的LE值。加入新的苯环,化合物15和16仍维持了相同的配体效率,最后在新的苯环上引入卤素,得到高活性的17和18[16](图4,表1)。5先导物的优化

5.1优化的目的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是将有活性的化合物转化成药物、将非药演化成候选药物的过程,是通过药物化学方法将临床对药物的要求体现在结构优化和改造中,使药物的安全性、药效学、药动学、代谢稳定性和药学(物理化学)等性质同步地构建于一个分子之中,所以,优化是在多维空间中通往候选药物的分子操作。在新药的研发链中越到后面的环节价值的增量越大,此时如若失败造成的损失越严重,因此在优化阶段对无成药前景的化合物要尽早地摒弃,为此,需要用体外或动物体内的试验模型预测并模拟对人体的作用,将试验结果实时地反馈于新一轮的设计与合成中,直至化合物的诸多性质达到最佳匹配。5.2优化的内容①提高化合物对靶标分子的选择性或特异性。如果研发的是作用于双(或多)靶标化合物,不仅对双靶标有选择性作用,而且作用强度应相近或匹配。要试验对同源靶蛋白或蛋白亚型是否有作用,由于同源蛋白之间的结构与功能有相似性,往往因选择性不强,导致产生不良反应;②用细胞或功能性试验评价活性强度。亲和力试验不能代表生物功能,对于高亲和力的化合物应进一步在靶标高表达的细胞系上试验,评价活性和功能;③提高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用克隆的人细胞色素P450,试验是否是重要CYP亚型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用肝微粒体和肝细胞温孵试验评价代谢类型和速率。代谢稳定性对于保障化合物的活性、避免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和降低毒副作用是很重要的;④整体动物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对于有可能成为候选药物的分子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