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_第1页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_第2页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_第3页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_第4页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学要求:1.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2.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3.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问题。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定义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教育方针的定义

(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时效性,阶级性,法令性教育规律: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教育方针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的发展理论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一)解放前的教育方针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中体西用”,中学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科学和艺能为主,以培养所需实用人才。1912年,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宗旨。1915年,袁世凯时期的“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1928年,“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民生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二)新中国的教育方针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第一阶段1957-196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文革”期间。虽仍用毛泽东在1957年的提法,但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国家关于教育方针的规定正式成为法律,成为法定文本,并沿用至今。第四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教育为人民服务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2.教育事业必须“让人民满意”(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走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三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不好的是人类社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在于其必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教育必须拒斥现实社会对人发展的不利影响;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来制定,以便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1、教育目的永恒不变。2、教育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1、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2、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扈中平:从根本上讲,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它们对立与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所谓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这种统一都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统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统一。小资料: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中西方比较教育价值与教育观中国西方社会利益个体发展培养精英面向大众注重系统知识关注生活经验强调稳定追求变化计划,大纲跑道,共同建构小资料: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中西比较教育内容与教材中国西方学科中心经验中心系统与规范解决问题原理、经典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内容繁,难,窄,旧简,浅,宽,新概念,法则,练习经验,思考,应用注重结论,获得知识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教学与学习方式中国西方听讲与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记忆与模仿理解与创造书本知识实践活动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国西方标准化答案鼓励个人思考书面测验论文,答辩,制作知识,技能,技巧参与,多样化,创新被动评价自我反思区分排名,推动学习淡化区别,个人隐私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小结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合格劳动力二、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概念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危害教育外部的原因: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就业的原因、劳动人事制度的原因等;教育内部的原因:如教育事业发展不充分,教育思想、升学考试制度、办学模式、教育结构和评估学校质量的标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原因三、倡导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不是什么固定的模式。素质教育是“造就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理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