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德育主体_第1页
第四章-德育主体_第2页
第四章-德育主体_第3页
第四章-德育主体_第4页
第四章-德育主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德育主体(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德育主体的含义;理解关于德育主体的不同观点;掌握德育主体的作用、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及德育主体素养提升的策略。教学重点:德育主体的作用、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及德育主体素养提升的策略教学难点: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

——康德

(一)德育主体的概念1、谁是德育的主体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单一主体论”——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主体转化论——教师开始是主体,然后学生逐渐成为主体一、德育主体及其作用檀传宝:教师主体——新保守主义德育主体,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2、德育主体的两种形态专门德育工作者非专门德育工作者这种分化的积极意义:是对德育特殊性的认可,也是德育主体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的一大理由。消极意义:

人们往往将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自觉的推到专门的德育主体身上,忽视了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应负有的道德教育责任。德育活动限定为专门德育工作者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专门的课程,导致德育效果下降。我们认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只有工作方式上或德育内容上的差别,而不是责任的完全分离。课堂德育、课外德育相结合集体德育、个别化德育相结合(二)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对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人们存在不同认识,分歧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如何呈现自己的价值。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1、权威主义荀子的“贵师重傅”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洛克:“至于道德价值和规范,做导师的人应该随时灌输给他,应该用尽一切办法使他懂得,使他彻底信服”。(《教育漫话》)涂尔干:教师是“社会与儿童之间的中介人,是社会强制儿童的代表者”,“正像牧师是上帝的解释者一样,教师也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道德观念的解释者”。2、中立主义“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观念。苏格拉底:总是以“无知”的态度出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追问道德结论。价值澄清学派斯腾豪斯:教师应从“权威角色”向“中立角色”转变杜威:他的理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儿童中心主义”,但杜威明确说:“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者负起了安排环境的责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另外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求”,“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团的明智的领导者。……认为自由原则使学生具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念头”、“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反应”。3、调和的立场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应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中心;二是教师是学生的向导、指导者,也是道德价值的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威尔逊:坚决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他反对道德灌输,主张学习道德生活的方法论;但是他不反对在训练学生学习这一方法论时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他也不反对教师保持自己的价值立场,以供学生参考。克里夫·贝克:在真正的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完全避免权威主义是困难的,但是,使我们的教学成为非权威和对话式的教学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教师应当尽其所能地为他们的学生服务,与他们共同努力以确保对话的实现。”对德育主体作用正确认识:第一,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促使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二、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和水平提升(一)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个人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德育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教师职业道德:本也可以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他的主要内涵是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道德教育责任的当然担当,以及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的教育公正、合作态度、仁爱精神等等作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实际上可能成为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2、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水平和一般文化素养“学科专业水平”指“专业水平”是指德育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德育理论和德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对道德教育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说:专门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的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

林崇德指出:“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对情感、信念、态度等因素起作用的教育领域,更具有“陶冶”的性质,因此文化修养对道德教育效果的改善比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具有更大的意义。3、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等。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个体教育能力与应有追求的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师个人教育能力的确信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效能感”。“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材、能进步”,“我一定能教好学生”等一般和个人的教育效能感是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基本心理前提之一。教育信念还包括教师对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的坚定信念。道德教育主体必须确立“道德教育只能通过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才能实现”、“道德价值一定有相对真理”等基本的教育信念。没有这些信念道德教育就极易事倍功半。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实际上也可以包括教育信念在内。与教育信念相并列的教育观念是指对具体教育活动规律性的基本认识,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课程观、教学观等等。道德教育主体对于道德教育的目的、过程、课程、活动等问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道德教育的具体开展及其效果。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指具体的教育工作技巧。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活动课程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组织、交流、沟通、表达、示范等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道德教育技能的获得一方面要靠对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修去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道德教育的实际训练去提高。我们还必须以“三个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