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_第1页
第十章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_第2页
第十章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_第3页
第十章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_第4页
第十章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通过毒理学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食品中的某种有害物质(含食品固有物质,添加剂物质或污染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入市场作出安全性方面的评估或提出人类安全的接触条件,即将对人类食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初步工作实验动物的选择被检物的给予方式和途径实验动物的选择:基本要求: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较低。啮齿类:大鼠、小鼠

种属的选择非啮齿类:猩猩、鸡等

品系的选择

1、初步工作实验动物饲养环境:22±3℃,相对湿度30%~73%,无对流风,必要时可单笼饲养,饲养室采用人工昼夜。1、初步工作1、初步工作被检物的给予方式和途径灌胃法经口方式吞咽胶囊掺入饲料其他:注射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2、评价程序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经口一次量给予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在短时间内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包括致死的和非致死的指标参数,致死剂量通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来表示。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可以确定试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性反应、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2、评价程序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LD50指受试动物经口一次或在24h内多次染毒后,能使受试动物中有半数(50%)死亡的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LD50是衡量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的基本数据,可以用它的倒数对试验条件类似的许多化学物质的毒性强弱进行比较。我国卫生部1983年提出将各物质按其对大鼠经口半数致死量的大小分为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实际无毒、无毒六大类。一般而言,对动物毒性很低的物质,对人的毒性往往也很低。食品毒理研究中测定LD50不必像药物研究那样要求十分精确。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1)7天喂养试验7天喂养试验是以7天向几组动物每日分别重复给予一定剂量受试物。将受试物掺入饲料中,设计剂量组时可将LD50中有中毒表现的一个组经折算后掺入饲料中作为可能有中毒表现组,然后再于此剂量组上下各设1~2组进行喂养试验。7天喂养试验的观察指标为死亡率、体重增长、进食量、肝体重量比与肾体重量比。必要时还可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学检查。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2)试验结果判定如下

①如LD50剂量或7天喂养试验后最小有作用剂量(mg/kg·体重)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mg/kg·体重)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②如大于10倍者,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③凡是LD50在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验证。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2)试验结果判定如下

急性毒性试验有其局限性,对人类潜在的危害的评价是不能以此为依据的,因为很多长期慢性危害通常很严重,而急性毒性试验却不能反映出来。特别是对那些急性毒性很小的致癌物质,长期少量摄入能诱发癌肿的产生。由于急性毒性试验不能作为安全评价的依据,需进行下面的遗传毒理学试验和代谢试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3)急性联合毒性试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受试物同时存在时,可能发生作用之间的拮抗,相加或协同三种不同的联合方式,可以根据一定的公式计算和判定标准来确定这三种不同的作用。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主要是指对致突变作用进行测试的试验。以致突变试验来定性表明受试物是否有突变作用或潜在的致癌作用,进行筛选,可为代谢研究提供方法。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必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试验项目包括:①细菌致突变试验;②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③小鼠精子畸形分析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④其他备选遗传毒性试验;⑤传统致畸试验;⑥短期喂养试验。如受试物需要进行第三、四阶段毒性试验者,可不进行这项试验。(1)蓄积毒性试验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质经常多次进入机体,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后一次剂量又已经进入,则这一化学物质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此种现象称为蓄积性。当有毒化学物质每次在体内蓄积一定数量后,蓄积总量超过中毒阈剂量,即超过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时,机体就可呈现毒性作用。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①蓄积系数试验将某种化学物质按一定时间间隔,分次给予动物,经过一定时间反复多次给予后,如果该物质全部在体内蓄积,则多次给予的总剂量与一次给予同等剂量的毒性相当;反之,如果该化学物质在体内仅有一部分蓄积,则分次给予总量的毒性作用与一次给予同等剂量的毒性作用将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而且蓄积性越小,相差程度越大。因此,可用蓄积系数K来表示一种化学物质蓄积性大小。K等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的LD50与分次给予所需总剂量的LD50(n)之比,即:K=LD50(n)/LD50(1)。K值越大,表示蓄积性越弱,K值越小,表示蓄积性越强。一般K值估计蓄积性方法为;1≤K<3表示强蓄积,3≤K<5表示中等蓄积,K≥5表示轻度蓄积。第二阶段:(1)蓄积毒性试验②20天试验法

对实验动物连续20天给予受试物进行的试验。以成年大鼠(体重200g左右)为实验动物,每组10只,雌雄分别同时进行,设剂量分别为LD50的1/20、l/10、1/5、1/2的五个处理试验,另设对照,连续20d每天灌胃一次。各组累积总剂量可达1、2、4、10LD50,停药后观察7天。如1/20LD50组动物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则为强蓄积性,如1/20LD50组动物无死亡,则为弱蓄积性。第二阶段:(1)蓄积毒性试验

致突变试验是检验外来化学物质有无引起突变作用试验,目的是确定受试物对试验动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

突变(mutation)是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出现了可被觉察并可以遗传的变化;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可被传递到后代细胞,使后代细胞及生物具有新的特性。能引起生物细胞发生突变的物质称为致突变物。在毒性试验中,如果食物中某种物质能引起某些动物或人体细胞发生突变,不论其性质如何,均认为是一种毒性表现,应在食品中严格限制。

致突变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受试物与一种生物系统相接触,观察该生物系统是否发生突变。凡是使生物系统发生突变者,即为致突变物。致突变试验所用生物系统包括细菌、真菌、昆虫、细胞株和哺乳动物等第二阶段:(2)致突变试验致突变试验的评价: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his-)回复突变成野生型(his+)能力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第二阶段:(2)致突变试验

(3)致畸试验自然界中有些因素,包括食品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在母体孕期可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胚胎的器官分化与发育,导致结构和机能的缺陷,出现胎儿畸形。因此选用胎儿母体关系与人近似的性成熟动物,在受孕动物的胚胎着床后,并已开始进入细胞及器官分化期时投与受试物,可检出该物质对胎儿的致畸作用。(4)短期喂养试验30天喂养试验,如受试物需进行第三、四阶段毒性试验者,可不进行这项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3)致畸试验致畸机理剂量较低:补偿细胞毒性作用一定范围:出现畸形剂量较高:无法代偿,死亡细胞分化过程某一特定阶段或环节受到干扰;对母体及胎盘稳态的干扰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致畸作用的评价

选择动物:两种哺乳动物大鼠,小鼠或家兔剂量分组:上限:LD50的1/5~1/3

下限:LD50的1/100~1/30

空白对照动物交配:雌、雄大鼠按1:1或2:1同笼胎仔检查:第20天处死

1/2的活胎检查骨骼另1/2检查内脏及软组织结果评定:计算致畸指数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是了解试验动物在多次给以受试物时所引起的毒性作用。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动物:与急性毒性试验选用的动物一致啮齿类:大鼠非啮齿类:狗或灵长类大鼠、小鼠、狗和家兔等。试验分组及剂量选择:设3~4个剂量组,1个对照组观察指标:体重测量水和食物摄入量的观测生物化学指标的测定病理检查(1)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当评价某受试物的毒性特点时,在了解受试物的纯度、溶解特性、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的前提下,并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及遗传毒性试验所取得有关毒性的初步资料之后,可进行30天或90天喂养试验,以提出较长期喂饲不同剂量的受试物对动物引起有害效应的剂量、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估计亚慢性摄入的危险性。首选品种为离乳大鼠,试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重的土20%。(2)繁殖试验凡受试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或孕卵的着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及胎儿的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畸形。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亦可出现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繁殖试验对照组剂量分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观察指标:受孕率=怀孕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妊娠率=分娩活体的动物数/怀孕动物数×100%出生存活率=产后4d仔鼠存活数/出生时活仔数×100%哺乳存活率=21d短乳时仔鼠存活率/出生4d后仔数存活数×100%

(3)代谢试验

受试物在体内可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变化。受试物经胃肠道吸收后通过血液转运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再经过生物转化,由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受试物原形物在体内逐渐被代谢降解,而其代谢产物不断生成。测定灌胃后不同时间内受试物原形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含量,以了解该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消除的特点,组织蓄积及可能作用的靶器官等,根据数学模型,求出各项毒代动力学参数。同时采用分离纯化方法确定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测试其毒性并推测受试物在体内的具体代谢途径。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对受试物在体内的过程可作出正确评价,为阐明该受试物的毒作用性质与程度提供科学依据。

(3)代谢试验我国提出的“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中要求,对于我国创制的化学物质,在进行最终评价时,至少应进行以下几项代谢方面的试验;①胃肠道吸收;②测定血浓度,计算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质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和其他动力学指标;③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④排泄(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