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陵县设置研究_第1页
西汉陵县设置研究_第2页
西汉陵县设置研究_第3页
西汉陵县设置研究_第4页
西汉陵县设置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陵县设置研究

陵县是一个以帝王陵和后陵为中心,以移民为中心的县(以下简称帝陵)。作为一种制度,它存在于西汉一代的大部分时段,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术界,日本学者首创陵县研究,鹤间和幸、冈田功等先后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国内葛剑雄先生、巴新生教授也陆续撰文论述,从而将陵县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诸位前贤虽论之甚详,但其中相关问题仍有追述之必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在此略陈己见,以期有裨于陵县制度的深入研究。一、西汉诸陵县的设置与徙民关中是秦的政治经济中心,但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其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已发生严重的动摇。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固然是由于功臣大将多为关东人,不愿西去,但其时“秦中残破”,未尝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迄至刘邦移都关中,创立西汉,各种问题又接踵而至,而其中首要者应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局势。其时,诚如娄敬所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未得安枕而卧也。”2719-2720面对北有匈奴虎视眈眈,东有六国豪强掣肘之势,他建议说:“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以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2720。这就是所谓的“强本弱末”之术,即将六国贵族、功臣及豪杰名家迁往关中。这样做一则可以防备匈奴,再则可以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娄敬的话正中刘邦下怀。于是,汉高祖九年春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除五姓之外,另有燕、赵、韩、魏及豪杰名家,总数约十余万口。然而,迁徙并非出于自愿,这项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其中的反抗及种种摩擦是可以想见的。大抵先迁入关中的被安置在栎阳、华阴等地2720;十二年高祖筑陵置县,以此为契机,政府将后徙入关中的民众安置于长陵县。据葛剑雄先生所考,他们是长陵县居民的主要来源137。高祖首开建置陵县之先河,此后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相沿成例,相继修筑陵县,迁徙关东豪杰兼并之家,高官显贵之流充入其中,由是成为定制。陵县的设置,除上述因素外,“奉山园”也是徙民实县的重要目的之一。班固《汉书·地理志》云:“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两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奉山园也。”另吕思勉先生指出:秦汉时代“仍一鬼神术数之世界”。时人迷信鬼神,认为鬼神生活如常人。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西汉的皇帝极注重生前的陵寝建设,因为这不仅是推崇皇权和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而且陵民可以承担起“事死如事生”的任务,让自己死后能和生前一样地生活。据史载,陵园祭祀所需刍稿之类均是由陵县居民提供的。此种目的在惠帝以后尤为突出。有关西汉诸陵县的设置与徙民情况,葛剑雄先生《西汉人口地理》和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已有详述,现迻录如下:1.高帝长陵县,故城在长陵、吕后陵以北。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筑陵置县,吕后六年(前182年)设城,并增长陵令两千石,秩禄相当于郡守。史籍未见筑陵后徙民的记载,葛剑雄先生提出,此前三年高祖从关东所徙十余万口当为长陵县居民的主要来源。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末长陵县有户五万五十七,人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2.惠帝安陵县,故城在安陵之北九百米。据《关中纪》,“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何以会徙倡优乐人,葛剑雄先生说“不可解”133;杨宽先生认为“惠帝为吕后之子,去世时才二十四岁,可能由于吕后宠爱……徙倡优乐人以为陵邑,亦供游乐”。惠帝生前,吕后擅权,他不满其母所为但又无可奈何,以至悒郁而终。徙倡优乐人,固因吕后宠爱幼子,然再事推求,又未尝不是她希冀百年之后她的宝贝儿子依旧沉迷于享乐,自己仍能继续把持政权。再据《汉书·爰盎传》,盎父以群盗徙安陵县;《汉书·宠臣传》载,籍孺、闳孺以宠臣入徙安陵县,则安陵县中并非均为倡优乐户,可能此类成分较多。3.文帝霸陵县,故城在灞桥镇一带。本秦芷阳,文帝九年(前171年)筑陵改名。4.景帝阳陵县,故城靠近泾河,且接近泾渭交会之处。本弋阳,景帝五年(前152年)筑陵更名。是年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5.武帝茂陵县,故城在茂陵东南。本槐里县茂乡,建元二年(前139年)筑陵置邑。三年,“赐徙茂陵者产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年)夏,“又徙郡国吏民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太始元年(前96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三次共徙入户一万六千,又据《汉书·地理志》,至汉末茂陵“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茂陵县人口当为西汉诸陵之最。6.昭帝平陵县,故城在平陵之东。昭帝时置,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7.宣帝杜陵县,故城“北去宣帝陵五里”。本杜县,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以杜东原山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值得注意的是,徙陵所用的语词有“徙”、“募”之别。高祖、惠帝时,国基初定,亟待巩固,尽管六国旧贵族势力强大,但政府仍强制其徙陵,此为形势所迫,自当别论。然文、景、武、昭、宣时期的“徙”、“募”之分,则大抵是皇权强弱的“晴雨表”,皇权强盛时用“徙”,武帝、宣帝亲政后的徙民均是如此;皇权暗弱时用“募”,景帝、宣帝即位之初的募民可划归其中。语词考究的背后有着更为深阔的背景,这一“徙”一“募”正折射出皇权的强弱走向。二、关于陵县行政组织机构的问题西汉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国有王国、侯国,郡即郡县。西汉地方为郡县两级制,县隶属于所在郡。而陵县却不同,陵县地处三辅,却不属于三辅,而直属于九卿之首——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奉常……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又博士及诸陵邑皆属焉。”可见,陵县设置之初,“皆属太常,不隶于郡”。陵县长官称令。汉制,万户以上之县方可设令。但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个陵县户数均已过万,如惠帝安陵最初只有五千户。如此,陵县长官称令似应有其他原因。据新近学者研究,这也许是由于“县在其产生之初皆设令,而县分令、长时间相当晚,其时当在吕后至武帝后期,作为制度或许更晚”。史载,吕后二年,长陵县令的秩禄为八百石(450号简),安陵县令的秩禄仅为六百石(452号简),至吕后六年春,始“秩长陵令二千石”99,此后,遂成定制,陵县令秩禄均为二千石,汉制郡守秩二千石,故其级别与郡守相当,史籍中有称陵县为“太常郡”者,当由此而来。《汉书·昭帝纪》云:“元凤二年夏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车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传焉。其令郡国勿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菽粟当赋。”如淳注曰:“《百官表》太常主诸陵,别治其县,爵秩如三辅郡矣。”他的注解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又,周振鹤先生称其为“隐形郡”,实在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在整个陵县行政系统中,除陵县令禄秩与郡守相当,其他行政人员的待遇和一般县有无差别,因史料无载,其详情不可得知。但其组织机构与一般县并无差异,也有县丞。《汉书·朱博传》记有县尉,《萧育传》载有书佐等。关于县以下的行政机构问题亦即县、乡、亭、里的关系问题,因《汉书·百官公卿表》和《风俗通》的叙述迥异,以致在学术界引起长期的争论。最终,王毓铨先生令人信服地肯定了《汉宫仪》的记载。其实《汉书》中亦有关于陵县的行政组织的记载:《汉书·陈汤传》:“成帝初起陵,数年后,乐霸陵县屈亭南,更营之。”《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郊外处。”《汉书·陈皇后传》:“后数年,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文帝出安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在以上四则材料中,县后均为亭,作为一级地方行政的亭应隶属于县。这或许可以例证:亭并不居于乡下,而直属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言“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隶属于乡的体制,是不准确的。陵县虽归于中央太常管辖,地方行政组织与一般郡县也不尽一致,但陵民却与一般郡县无甚区别,特别是赋税方面,陵民所承担徭赋基本同于郡县的编户齐民。西汉的赋税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出自田地的田租、刍稿;二是出自人户的算赋、口赋、献、贡、力役。史载,伴随着大规模徙民,政府常常赐田赐宅。既有田地,就应承担出自田地的田租、刍稿。《汉书·食货志》:“赵过使教田太常,三辅”。苏林注曰:“太常主诸陵,有民,故亦课田租也。”此处之“民”应指拥有田地的陵民。既拥有田地,自当交纳田租。另有出自人户的算赋、口赋、献、贡、力役。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赋税和力役。关于赋税,《汉书·昭帝纪》云:“元凤二年夏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槽三百万石。颇省乘车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传焉。其令郡国勿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菽粟当赋。”师古注曰:“诸应出赋算租税者,皆听以菽粟当钱物也。”《汉书·昭帝纪》元凤六年诏曰:“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应劭注云:“太常掌诸陵园,皆徙天下豪民以充实之。后悉为县,故与三辅同赋。”陵县与三辅同赋,说明陵民徙后仍然有赋。关于力役,史书未见记载,所幸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我们研究西汉力役乃至当时的赋税制度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资料。简中所见有“骑士安陵高里孙非子”(395·1);“茂陵果城里侯普年卅乘兰车”、“茂陵阳耀里段乘年廿五,醉牝马一匹”(502·6);“诏所名捕平陵长藿里男子杜光”(183.13)等记载。我们知道,居延汉简中所涉及的人物大多是当时被抽调至居延、肩水两地的戍卒。孙非子是安陵县人,侯普、段乘都是茂陵县人,杜光是平陵人,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案,说明他们曾被抽调至居延服力役。由此可确认陵民亦承担力役。综上所述,陵民的各种经济负担应与一般郡县相同。之所以经济负担不减,一是由于陵县居民众多,如此多的纳税者所交纳的赋税当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二是由徙民实县的目的所决定的,即所谓的“强本弱末”,削弱豪强旧贵,加强中央的控制力。三、诸陵邑的乱众陵县,作为最早的“卫星城市”,环绕在长安城的周围,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初期表现为削弱关东贵族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开发了关中,繁荣了京师。后期则突出表现在将“豪杰名家”置于掌控之下,有效地抑制了关东的土地兼并。尽管陵县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功能,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迫使西汉后期统治者对徙民实陵县这项措施进行反思,重新权衡其得失。在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元帝最终下诏罢祖宗庙在郡国者,诸陵邑分属三辅,陵县制遂废除。关于废除陵县制的原因,诸学者虽已从多个侧面作了论述,但仍有值得深究之处,笔者愿追随前贤骥尾,对此略作探讨。如所周知,陵县的居民大多是从关东各郡迁徙而来,并非如内藤湖南先生所说仅来自南方。其地域分布,主要是在淮河以北、晋陕间黄河以东、燕山以南地区。各地的文化习俗本不相同,故《汉书·地理志》有所谓“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之说。在这个“四方辐凑”之处,陵民“玩巧而事末”3261。尽管在政府控制之下,但仍然受到尊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奢侈玩乐一仍其旧,“相随行斗鸡走狗”,不务正业。《汉书·爰盎传》:“盎病免归家居,与闾里浮湛,相行随斗鸡走狗。”《汉书·孝宣皇后传》:“其先高祖时……自沛徙长陵,传爵至后父奉光,奉光少时好斗鸡。”《西京杂记》云:“茂陵少年李亨,好驰骏狗,逐狡兽,或以鹰鹞逐稚兔,皆为之佳名。”《西京杂记》:“茂陵文固阳,本琅琊人,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陵县中“斗鸡走狗”有蔚然成风之势。若仅仅如此,尚不致招致诸多非议,最多不过是被呼作“无聊之民”。然有更甚者,聚众为奸,为害诸陵及京师。《汉书·爰盎传》:“梁刺客后曹果刺杀盎安陵郭门外。”《汉书·公孙贺传》:“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安世者,京师大侠也。”《汉书·朱云传》:“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汉书·王尊传》:“长安宿豪大猾东市贾万、城西萭章、箭张禁、酒赵放、杜陵杨章等皆通邪结党,抚养奸轨,上干王法,下乱吏治,并兼役使,侵渔小民,为百姓豺狼。”《汉书·王舒温传》:“王舒温,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汉书·原涉传》:“先是涉季父为茂陵秦氏所杀,涉居谷口半岁所,自劾去官,欲报仇。郡国诸家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从上可见,陵县中确有不少“乱众之民”和豪杰游侠犯法作乱之事,他们有的与长安或其他陵县中志气相合者交游,彼此呼应,结党为奸,为害乡里。故宣帝时韦弘任太常丞以诸陵邑烦剧多罪过”3108,将其视为畏途。又,“(元凤元年春)武都羌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颌侯韩增、大鸿胪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225。用三辅、太常刑徒去抵挡强悍的羌人,足见其数量不少,且作战能力不差。他们中的“太常徒”即来自陵县,在未被捕之前,很可能是诸陵邑中的不安定因素。由于陵县的治安大成问题,故以“能治剧者为令职”,史载“魏相为茂陵令时,执法严明,不避权贵,史称“茂陵大治”3133。西汉政府本以为把关东的不稳定因素控制于都城周围,可避免鞭长莫及之患,以此减轻治理的难度。孰料一患方除(六国的旧势力此时确已消弭殆尽),一患又起(京师的治安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窘境下,废除陵县当是情理中事。再者,历次迁徙民众入居关中,政府都要赐田赐宅,安顿数十万人口所需田宅,这也是非常大的压力。史载武帝时长安诸陵就已“地小人众”3261,再用大量可利用的田地来安置外来人口已非其承载力所及。及至昭帝时不得不“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据应劭注,“水衡钱”是皇帝的私房钱。这说明当时要安置徙民,中央财政已捉襟见肘,否则昭帝不致动用私人财产。对政府来说,筑陵徙民已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故元帝除陵县归三辅管辖。另外,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元帝除陵县的重要因素之一。谭其骧先生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指出:“西汉一代,尤其是武帝以后,黄河下游的决徙之患越闹越凶,正好与这一带(黄河中游)的垦田迅速开辟,人口迅速增加相对应。”大量的人口入住陵县,使得陵县地区人口密度高冠全国,陵民们垦种政府赐予的田地,加之修建宅第,土地的开发利用率大大提高,由此带来严重水土流失。《汉书·元帝纪》载:“建昭六年,蓝田地沙石雍灞水,安陵岸崩雍泾水,水逆流。”《汉书·成帝纪》云:“(河平四年)长陵临泾岸崩,雍泾水。”这两则材料向我们披露了陵县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安陵县、长陵县先后出现的险情,即是徙民实县制度实施以来百年积聚之总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