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与曹操的政治立场_第1页
《时务报》与曹操的政治立场_第2页
《时务报》与曹操的政治立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务报》与曹操的政治立场

在《时间》的第一版中,张志达提出了他的支持和支持,表明张志达和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然而好景不长,当张之洞意识到《时务报》的言论足以影响到他本人的地位并有可能授人于柄时,便加强对《时务报》的干预,对报刊论说横加干涉,矛盾不断地加深。一、“见而恶之”,批驳“辟韩”1895年3月13—14日,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辟韩》一文,批判韩愈“知有一人而不知有亿兆”的尊君思想,批判了君臣之伦,主张废君臣之分,宣扬民贵君贱的思想,否定了君臣之伦是“天道”,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观点来驳斥把君臣关系看成主奴关系的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1897年4月23日,梁启超在上海主办的《时务报》第23册转载了此文。张之洞极为反感,“见而恶之”,把《辟韩》诋为“洪水猛兽”,命屠仁守撰《辨<辟韩>书》严加批驳,骂《辟韩》是“蔑古拂今,干纪狂诞之说”。攻击严文“溺于异学,纯任胸臆,义理则以非为是,文字则以辞害意。乘戾矛盾之端,不胜枚举”。《辨<辟韩>书》刊出后,张之洞发布“牌示”称:“示谕两湖、江汉、湖心书院诸生知上海时务报,前经本部堂饬发院生阅看,以广见闻,但其中议论不尽出于一人手笔,纯驳未能一致,是在阅者择善而从。近日屠梅君御史,驳辟韩书一篇最好,正大谨严,与本部堂意见相合,诸生务须细看,奉为准绳。”张之洞对《辟韩》一文大张挞伐,表明了张之洞对一切违背封建纲常的言论采取不调和态度。1896年9月,梁启超在《时务报》第5册撰文,批评张之洞得意之作———暂署两江总督时创办的江南自强军:“金陵自强军所聘西人,半属彼中兵役,而攘我员弁之厚薪。”张之洞其时已返任湖广,读到“报有讥南京自强军语及称满洲为彼族,颇不怿”,很不高兴,认为这是讥讽他们办的洋务新政,扬言“明年善后局不看此报”,扬言“另开一馆,专驳《时务报》之议论”。这实际上敲响了《时务报》解体的警钟。二、《时务报》倡导的—张之洞与维新派走向分裂的原因第一,《时务报》言论与张之洞的根本政治立场有冲突作为“中体西用”的始作佣者,张之洞对《时务报》或革新势力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这个界限就是不能违背传统的纲常伦理,不能动摇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是张之洞强调的“中体”,也是他本人立世的根本。他力图让《时务报》的言论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稳健而又有点新意。《时务报》创始初,建议汪康年“不如守夫子述而不作之训,专译西政、西论、西电,并为中国谕旨,旬为一编,其开风气良匪浅钞”。张之洞虽注重“西政”、“西艺”,但他眼中的“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体制,而只是指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并极力反对民权,然而《时务报》在根本政治制度上很快呼吁倡民权、开议院。汪康年于《时务报》第九册发表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说:“民有权,则民知以国为事,而与上相亲。……若夫处今日之国势,则民权之行,尤有宜亟者。”大肆阐发兴民权的思想,一再倡导民权必须行于中国,“民权”文字触犯纲常,这是张之洞最不愿看到的。梁鼎芬即向汪康年透露:“周少朴(周树漠)御史要打民权屁股一万板,民权屁股危矣”,张之洞在《明纲》篇里说:“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认为民权不适合中国国情,民权非但不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而且会导致人心思乱,加速中国的灭亡。在《正权》篇中发挥得更为详尽,写道:“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很明显其根本精神在于反对民权,只有加强封建专制政权的威力,才能“强中御外”。《时务报》所倡导的民权之说,就与张之洞的政治立场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根本冲突,而被其视为洪水猛兽,时刻要警惕《时务报》的动向,从而设法加强对《时务报》的舆论导向控制。所以当汪康年在前一阶段受时代思潮的感染,奋笔写下了一些要求伸民权、开议院的激进文章后,很快出尔反尔,就是遭到密切注意《时务报》动向的张之洞通过其幕僚对汪施加压力后的反应。深谙世事的汪康年明白,当时保守势力紧握大权,若过于激进,报纸生命难免不保,稳妥之道自然是多少看当时秉湖广实政的张之洞的眼色行事。故而汪康年一方面秉张之意,在前一阶段维新势力较强的情况下,也刊发了极少数像《辩〈辟韩〉》之类公开与伸民权唱反调的文章,并擅改第43册梁启超《论商务》一文数处,令梁颇为不快;加之,汪康年利用经理之名,牢牢掌握刊物的财权和用人大权。汪、梁矛盾加深,并最后走向分裂。透过汪,可以较清晰地看出张、梁之间的分歧与抗争。第二,张之洞为了自保,欲与维新派划清界线。政局的演变,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康有为、张之洞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维新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对。光绪皇帝的变法决心才下,后党集团的政变活动就告开始。6月15日即“定国是诏”发布后的第四天,慈禧就迫令光绪一天中连下三道上谕:第一,免去翁同龢军机大臣及其他一切职务,开缺回籍;第二,新授任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慈禧太后面前谢恩;第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使之“身兼将相,权倾举朝”。这样,光绪皇帝一再袒护的保国会无形瓦解,军政实权就牢牢地握在了顽固派的手中。这些,都显示了顽固派决不会同维新派善罢甘休,他们更是集结力量,不时挑起冲突,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这些变化,对为官几十年,洞悉朝廷内情,有丰富政治经验,为“西后所擢用”的张之洞来说,不可能孰视无睹。他从翁同龢被逐,强学会、保国会的兴废中看到了顽固派随时都有将变法运动一举扼杀的可能。深知光绪空有天子之名而无实权,而康梁等只不过是“一班鲁莽率真的新官”或书生布衣,渴求变法的心情急切,但社会经验却严重不足。许多变法措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引起了一些动荡与不安。权衡利弊,两相比较,张之洞对变法的结局不难预料,改良派必“不能成事”。而且,顽固派对他的敌视,张之洞本人也有明显的感觉。1898年春,光绪召他入京“辅翊新政”,但为守旧大臣们“百计阻尼”,只好收回成命。精明过人的张之洞心里清楚,一旦顽派动手,拿康梁等维新派开刀,自己定难脱干系,难保不被顽固派当作弹劾自己的口实。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官位利禄,张之洞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只求自保,而自保的最好方法,莫过于驳斥康有为、批判《时务报》,以调整和撇清自己与康梁等人的关系。康有为、梁启超同汪康年的《时务报》之争,为张之洞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机会。于是,他在政变前致函孙家鼎,用支持汪康年的表示,向身居朝堂的人们一露自己同康、梁关系的淡泊。为了表明他和康、梁政治主张的不同,从而撰写《劝学篇》,坚持纲常名教是主流,“用”的东西是西学、西艺,“体”才是核心,意欲与康梁划清政治界线以求避祸的深意,“文襄之作《劝学篇》有文襄之不得已也,绝康、梁以谢天下耳”。并且声称:“《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抵御康梁邪说,安定被康梁邪说蛊惑的人心。正如刘禺生所说:“张之洞本新党,惧事不成有累于己,乃故创学说以别康梁”。由于政局的变化,洋务派虽然也想有所革新,但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更想自保,因此在讲改革的同时,对康有为等改良派大加挞伐,以明心迹,向掌握实权的顽固派靠拢。张之洞最终还是同康有为分道扬镳,走向决裂。反对改良派接管《时务报》即是一个具体的表现。三、在变法运动的持续推进改良派和强占主导地位的要求《时务报》后期,张之洞与维新派最终走向了分裂,体现了这一时期洋务派与改良派关系的恶化。洋务派是封建集团的重要成员,是封建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虽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但根本目的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决定了他们所主张的改革是清廷自身的“变事”,步骤是缓慢而沉重的,不允许也不可能触及清王朝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改良派则较多地受西方思想影响,深刻的民族危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们要求“变法”的出发点,他们主张学习西方,不仅要求实现富强,还要求清廷对政治体制作出变更,“兴民权”、“设议院”等是改良派的基本主张。可见,洋务派与改良派的变法要求有本质上的区别。甲午战后,维新思潮勃兴,孱弱的改良派为了扩大影响和谋求发展,希望得到洋务派的支持;为了把改良派的变法运动纳入自己的轨道,洋务派也乐于和改良派合作。双方暂时走到一起,分歧被掩盖了起来。一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