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务报》中的裁员角色_第1页
清末《时务报》中的裁员角色_第2页
清末《时务报》中的裁员角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末《时务报》中的裁员角色

报纸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与定位和内容有关,而且与发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发行量大的报刊,多数情况下其社会影响力也会相应的大一些。作为一份在清末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在发行量在当时也是非常可观的,甚至一度达到了同时代大多报刊难以望其项背的1.7万份。这主要得益于《时务报》在发行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发行路子——借助其创办者雄厚的人脉关系,以人际发行模式迅速打开发行空间。尤其《时务报》的初创期的两个主要人物汪康年和黄遵宪更为该报扩大发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出身名门望族加之有数量众多的座师、房师、同门、同年,作为《时务报》创办者的汪康年是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的,他有能力在很多城市找到既愿意又有能力协助《时务报》扩大发行的熟人。例如,汪康年就曾经摆脱他的熟人屠寄在当时堪称偏远的黑龙江代卖《时务报》。而屠寄不但自已将所带10份报纸都卖出了,还给汪康年回信说,“此间共须二十分”,“应补寄十分”。诸如此类的人际发行事件在汪康年身上还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同样,作为创办人之一的黄遵宪的人脉关系同样功不可没。《时务报》筹划出版时黄遵宪已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不但品级已至可称高官的三品,而且与现职官员的公务往来极为密切,这种便利条件使他同样在发行方面有着人脉优势。正是在汪、黄这种人际优势的推动之下,《时务报》的覆盖范围从一开始就颇为可观。《时务报》第三期告白中刊登了代为接受捐款或者派发刊物的地址共26处,不但遍及天津、武昌、长沙、南京等省会城市,而且还覆盖到了烟台、重庆、宜昌等交通要津以及宁波、常州、无锡等重要府城。而且从这份名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时务报》在出版发行方面对人脉资源的借助。例如,名单中所列的代办发行的机构中的重庆同文局、武昌官书局、宜昌江右汉记分局、湖南矿务局、宁波盐局等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而这些都得益于汪康年与黄遵宪具备的深厚的人脉资源。正因为《时务报》在发行方面大获成功,而且在内容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很快《时务报》便成了维新派报刊中的“旗舰报”,很多维新报刊不仅模仿其内容,而且还想方设法地借助《时务报》的发行渠道来拓展市场。例如,《国闻报》创刊伊始就邀约《时务报》代理它在江浙地区的发行,对此,王修植在1897年5月间致函汪康年说“保定报资已来,候阁下至面交”,而在1898年2月16日致汪康年函中又提到上海《新闻报》馆不愿代销《国闻报》,所以想请《时务报》馆代办该报上海及东南各地的发行业务。至于《知新报》和《湘学报》更是将本地之外的所有发行业务悉数委托给了《时务报》。这些维新报刊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原因之一即在这些报刊创刊时《时务报》已经建立起了可以说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发行系统,借助这套系统可以实现用最少的资金迅速打开市场的目的。而且又由于大家同属维新派报刊,甚至有些还是康梁一派的报刊,有着共同性,自然打起交道来也就相对容易一些;原因之二则是由当时的交通状况所决定。在维新派报刊大发展的1897年,中国还没有建成任何一条铁路干线,除了京师――杭州一线有运河外,南北之间的陆路交通往来主要依靠车马人力。以清末官员恽毓鼎的亲身经历为例,他在光绪29年奉派充当这年在开封举行的会试的同考官,按惯例从陆路“驰驿前往”,该年2月15日从保定起站取道邯郸、彰德南下,行至开封已是2月30日,平均每天行程不到60华里。以这样的速度,从开封到武昌,从武昌到长沙,从长沙到广州也各需要半个月左右。至于路程更加遥远的西南、西北地区需时也就更多了,甚至到1911年颁布的《内阁官报章程》中仍然将官报送达西安、成都、昆明、迪化的期限分别定为30日、50日、60日、90日。《内阁官报》担负着颁布中央政令的职责,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由此可见铁道运输兴起前陆路传输速度的快慢了。但在同时期,倘若依托水运情况就颇有不同,根据时人记载,当时搭乘轮船从武昌沿江而下(每晚10点到凌晨4点间停航),4天即可到达上海。相对于内河运输,海运就显得更加快捷了,例如,当时走海路从上海到天津仅需40个小时左右,上海南下到广州虽然路程较远,但是也只需60个小时就能到达。而光绪23年前后,上海到武汉、天津、广州已经都有定期的轮船航班。在此情况下,倘若从武汉沿长江到上海,再走海路到广州,没有意外情况的话最快只需6天左右,不但耗费时间不及陆运的四分之一,运输的单位成本更是只及陆路运输的两成。正因为水路运输是当时最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于是,有着地利优势的上海也就成了当时南北交通运输的一处重要枢纽。而同期的维新派报刊的集中地又在哪里呢?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先后创办了数十种报刊(如下表)从上面的统计表格不难看出,戊戌变法前,维新派报刊的出版地大多集中在水运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闻报》、《湘学报》、《知新报》这些实力较弱小的维新报刊而言,投入大量资金,从头开始建立以所在城市为中心的发行网络,实在远不如将其主要部分委托给地处上海这样一个交通枢纽,且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发达的发行网络,又同属一个阵营的《时务报》代理来得经济,况且大多数维新派报刊的资金运转又捉襟见肘,就更不会投资建设发行网络了。综合上述因素,戊戌变法之前《时务报》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部分维新派报刊“推销员”的角色,借助自己比较发达的发行网络来推介其他的维新派报刊。虽然《时务报》也将在广东、天津、湖南三地的发行业务陆续托付给这三家报馆,但相比而言,《国闻报》、《湘学报》、《知新报》三报在发行上对《时务报》的依赖程度都远远超过它之于上述三报。综上,在戊戌变法前夕,在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的推动之下,时代的发展把维新报刊推倒了历史舞台的前沿,正是在大批维新报刊大力的鼓与呼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