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11000字(论文)】_第1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11000字(论文)】_第2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11000字(论文)】_第3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11000字(论文)】_第4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3"\h\u7785摘要 126223第1章绪论 3200611.1研究背景 387731.2研究意义 3246761.3研究思路与方法 486231.3.1研究思路 4121081.3.2研究方法 41197第2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兴起 5291342.1文化类节目的概念 5273422.2主要展现形式及反响 526133第3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再现过程 628423.1由开端到如今对比 6149523.2典籍、服饰、诗词、文物再现作用(文物再现) 7267803.3融科技术、主题文创(技术再现) 792443.4打造优质IP彰显文化再现(创新再现) 828663第4章:《国家宝藏》成功的策略 9243904.1节目优势 9283924.2形式创新(与未创新前作对比) 10257934.3结合当下“明星效应” 1073404.4文化价值探索 1120856第5章:新媒体环境下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启示 11252385.1创建有创意、有感染力的正能量节目 1143935.2有效的结合传播资源、受众群体精准宣传 12122665.3结合多元化新媒体环境,让文化“活起来” 1392025.4结合实事、避免审美疲劳 134416结束语 1429397参考文献 16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摘要自《国家宝藏》大热之后,笔者搜索发现,中国知网中关于《国家宝藏》的研究论文较少,尤其硕博论文寥寥无几。此外,针对《国家宝藏》个案分析,寻求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的论文少之又少。本文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热为背景,以《国家宝藏》节目为切入点,从电视节目创新本质的视角分析《国家宝藏》的创新模式及成功经验,以此来探究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创新策略。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性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从1983年的第--届春节联欢晚会及衍生出来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和《鉴宝》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崛起,分析其兴起的原因,梳理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发展现状,发现目前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原创能力薄弱、制作经费过高、节目形式趋同和过度娱乐化四个问题。针对透彻研究《国家宝藏》成功的创新模式,望对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类;综艺节目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电视市场被海外引进的大量户外真人秀大肆占据着,这些节目严重缺乏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无法给广大观众带来精神营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可见创新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于是,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近年来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以传统诗词、家书信件等为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和“朗读热”。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再次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一季)开播后收视率一路飙升,收获各界的无数好评。2018年12月9日,第二季再度刷屏。《国家宝藏》口碑引爆,也促使了主流媒体广泛参与到评介与推介中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国家宝藏》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其创新模式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成功经验,为日后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有效借鉴。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笔者通过在知网中搜索整理,发现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献数量庞大,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成果很少,硕博论文则是少之又少,仅有寥寥几篇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硕博论文。本文追根溯源,从1983年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1990年的《综艺大观》、1990年的《正大综艺》、1991年的《曲苑杂坛》和2003年的《鉴宝》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崛起,分析其兴起的原因,并梳理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现状。笔者在认真观看《国家宝藏》每一期节目的基础上,从电视节目创新本质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其成功原因及创新模式,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创新策略及有效借鉴。《国家宝藏的》创新模式值得去深入研究,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有效参考,望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取得长足发展。(2)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地如火如荼。细数大火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好诗词》,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的《朗读者》,文化类综艺节目出现“繁花似锦”的景象。然而,这些节目多是以“诗词”、“汉字”、“信件”为主题,再度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现象,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文化宝藏不胜枚举,为综艺节目的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亟需电视媒体人去加以思索与深度挖掘,探索综艺节目新蓝海,从而进一步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1.3研究思路与方法1.3.1研究思路本文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热的背景下,针对《国家宝藏》进行个案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将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文化类综艺节目从出现至今,是为何兴起的?并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笔者将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历史及现状做出全面系统的总结。其次,笔者将利用胡智锋的电视节目创新的本质理论,研究《国家宝藏》的创新方式,探索其在接受主体、创新主体及创新手段方面做出的有效创新。最后,笔者通过分析《国家宝藏》的有效创新方式,总结并探索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方法,望对日后同类节目提供参考价值,以促使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长足发展。1.3.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查阅虚拟偶像的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现状,进而确定研究方向,根据本次论文主题,通过调查相关文献来获得资料,了解虚拟偶像传播特点与形式,从而全面正确了解本次论文的框架。(2)个案研究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通过个案分析对论点进行佐证。文献主要是针对虚拟偶像传播过程及效果进行调查,对其具体制作内容优势、传播渠道及营销手段进行分析,弄清其特点。(3)调查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第2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兴起2.1文化类节目的概念所谓文化类节目,笔者理解即为能够明确表达一定文化信息并与其他类型节目表现形式有较明显区别的电视节目。作为--个类型节目,文化类节目应当对文化有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表达,文化作为节目的立意主体是与其他节目形式不同的,但不论形式如何,文化类节目应当能够传承或解读文化的某个层面或角度并为观众所感知。目前,我国的电视市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类型节目,每一种类型节目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细化的同时亦包容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广而言之,文化类节目根植于人类对宇宙万物所有的认知和理解,拥有最为丰富的节目素材和深厚底蕴,但由于文化本身的包罗万象难以把握以及我国电视媒介环境处于发展的特定阶段,目前文化类节目在我国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收视水平都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过,随着观众对个人精神世界探求的不断深入,文化类节目势必将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和心灵,而“文化”也始终将是文化类节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2.2主要展现形式及反响文化类综艺,根据内容属性的差异,可以细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古典文化类,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以古典文化为基础,辅以表演、竞技、音乐等综艺化形式对古典文化进行加工,寓教于乐。代表综艺有《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情感类,落脚于人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重点挖掘文化中体现人性的一面,使观众在娱乐中收获感动。代表综艺有《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社会透视类,关注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探讨我们的社会和人。代表综艺有《十三邀》、《圆桌派》、《和陌生人说话》等。专业主题类,围绕某个专业领域展开,表达专业见解、展示专业魅力。代表综艺有《声临其境》、《今日影评·表演者言》等。尽管不同细支的文化类综艺在题材、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共同秉持着内容至上的原则,内容才是节目最大的卖点。这类综艺以内容撑起整个节目框架,把心思用在研究上,把功夫用在幕后,将综艺技巧、演出阵容等作为良好辅助来帮助内容的传达和主旨的表现。今年春节播出的《经典咏流传》,用现代化音乐方式重塑古曲,表现出先祖追求真善美和对感悟生命的核心,因此节目组在“诗”和“曲”这两部分主要内容的打造上格外用心。在选曲上,节目组邀请了40余位来自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的专家组成诗词团队,精心挑选出老百姓耳熟能详又底蕴丰厚的诗词。在作曲上,节目组动用了国内顶级制作人为传唱的诗词作曲,如经常为汪峰、那英制作唱片的贾铁男,《当你老了》的作者赵照,以及实力创作型歌手王力宏、尚雯婕。而在《见字如面》中,从不参加综艺节目的演员何冰,被节目的人文情怀所打动,朗读了一封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我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信中,已经成名的文学家郁达夫真诚激昂地勉励“北漂”青年沈从文奋力前行,并揶揄讽刺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节目播出后,这段不为大众所知的文坛掌故,迅速在网上传播,微博上还出现了#上大学就有好工作么#的热门话题讨论,阅读量超过2000万。小众的书信文化就这样变成了引起共鸣的大众文化。文化类综艺正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推敲内容本质、去挖掘其内在的文艺美学属性,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最后成就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第3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再现过程3.1由开端到如今对比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举起“内容为王”、“文化回归”的大旗,以主流媒体为代表,承担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2013年的暑期,《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继播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借助竞技等综艺节目元素,寓教于乐,通过台网联动的全媒体传播,打造受众喜闻乐见、收视成绩不俗、社会反响积极的品牌季播节目。3.2典籍、服饰、诗词、文物再现作用(文物再现)这些聚焦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积极追求与相关产业的协同效应,探索专业化、纵深化、融合化路线。它们在联动文创设计的同时,还为大众提供了富有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有文化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让人人都能方便地接触到文化遗产,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深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类综艺节目不但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兴趣、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同时对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带动、助推作用也日渐凸显,走出了一条以综艺节目促进文化遗产地深度旅游的新路子。很多观众因为收看了节目,从而产生到实地旅游的兴趣和热情。据统计,2017年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持续上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新兴热门旅游项目,相关旅游线路更是多达千条。当前,旅游者尤其是年轻人更青睐于在旅行中进行个性化的文化探知和艺术体验。有不少观众根据节目中提供的知识信息、游览路线,制作了自己的游览攻略,多次到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实地“复习”、体验。大众旅游行为正在从过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拍照打卡转向更具文化意味和深度的体验型旅游。3.3融科技术、主题文创(技术再现)相较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惯常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文化遗产,《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系列节目秉持以文化为魂,以综艺为形的创作理念,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对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非遗工艺等宝贵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户外真人秀的形式,以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策略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和大众化传播。比如,《上新了·故宫》(第三季)以“悬念+探秘+体验”的复合式线索来讲述紫禁城600年丹宸永固的沧桑故事。邓伦、聂远等“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和专家学者们带领观众揭开故宫未开放区域的神秘面纱,体验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剧场情景再现、御猫“鲁班”的萌解说、CG特效片段和Vlog元素等生动时尚的表现手法,也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我在颐和园等你》深度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故事,精心开发了八条“颐”式主题游览路线。明星嘉宾们徜徉于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楼阁殿宇之间,通过游戏闯关的形式,探寻景观背后的历史人文,解码园林之美中的匠心传承,传递“颐”式生活的美学主张。值得一提的是,明年年初将要推出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召集明星嘉宾团,探访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并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相遇、同行、对谈,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隐秘信息,呈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界遗产地定制一场“文化后援企划”,在互动体验中揭示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这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还灵活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大屏、网站中屏、移动小屏的跨屏联动,以及长综艺、短视频等多种形态向社会广泛传播,建构了观众“文化习得者+文化参与者+文化消费者”的多重身份,达成了与观众的共识、共情、共鸣与共享,使古老的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文明故事的讲述中来。3.4打造优质IP彰显文化再现(创新再现)同步开展相关的文化创意项目是《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我在颐和园等你》等文化类综艺的一大亮点。这些节目通过融合、联动文创设计,助力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变,让传统融入现代,让经典走进生活。节目推出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气质,体现中式美学,也兼具日常实用价值。历史文物因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得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新了·故宫》围绕故宫IP进行文创开发,从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商业合作三个层面探索历史文化与大众消费市场的结合点。第三季中,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20所高校的大学生设计团队通过文创设计比拼竞争“上新”名额,为故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年新生力量。这些钟情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团队所设计的服饰、潮玩,为古老厚重的故宫带来了青春时尚的气息,也更能吸引、感染年轻观众。《国家宝藏》开设的“你好历史旗舰店”以节目中亮相的国宝为设计灵感,让国宝在年轻化的创意设计中获得新生。各类文创产品进入日常生活,切实拉近了广大观众与国宝之间的距离,也使国宝真正“活”起来、“潮”起来。而《我在颐和园等你》则在延续“内容创新+衍生文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创意的外延拓展。节目并未将单件文创产品作为重点,而是进一步延伸到苏州街八家主题店铺的设计和升级改造。通过打造潮力十足的“文化网红体验店”和“青年文化新地标”,辐射带动整个颐和园园林文化的文创IP开发。第4章:《国家宝藏》成功的策略4.1节目优势节目采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让尘封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鲜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前世传奇”演绎部分搭配“明星鲜肉”,借助舞台戏剧的表现形式,回溯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在微型的历史剧表演中,让观众沉醉其间,感受文物的历史温度与文化厚度。在第一期节目中,演员王凯化身乾隆帝演绎“各种釉彩大瓶”瓷母的前世故事,用表演加讲解的方式展现中国各种釉彩大瓶的前世今生。在其坚持要烧制各种釉彩大瓶时,身边人会说:“你要做这个瓶子,你家里人知道吗?”对网络用语恰如其分的使用拂去了文物厚重的色彩,瞬间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心理距离。戏剧化的演绎加上时尚流行语的运用,让观众于轻松的氛围中,感悟蕴藏在文物背后的中华文化基因密码。《国家宝藏》借助演员的参与吸引观众眼球,再凭借其生动活泼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巨大魅力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乐”的过程中不忘“教”的传递。“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电视综艺节目具有先天性的基因优势,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娱乐”演变为“愚乐”,在“严肃文化”逐渐丧失言说空间的今天,《国家宝藏》坚守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将传统的精神理想、道德价值精心编码于影像文本中,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理想世界,在集体的观影仪式与想象性的图景中消除或抚慰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文博类节目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影视节目形态,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综艺类节目则是一种让人们放松、愉悦的节目形态,致力于娱乐大众,二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但正是这大相径庭的相遇,碰撞出了最美妙的火花。文博这一叙事母题赋予综艺深刻的文化内涵,而综艺则使艰深的文博传播不再枯燥生硬。《国家宝藏》将“文博”与“综艺”题材相融合,打破传统节目叙事形态,借力娱乐元素,激活文化内涵,使节目达到了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其次节目采用“反身份建构”的手法,使文化情怀深入人心。“反身份建构”是文学文本为了实现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反映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是为了尽力寻求对人类体验的一种忠实再现和整体还原,以新奇的视角来构造一种‘全景图’,破除人们思维中的刻板化认知模型”。文物本是搁置在博物馆内冷冰冰的静物,《国家宝藏》对文物予以“反身份建构”,让文物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载体,从而更具感染力与丰满度。4.2形式创新(与未创新前作对比)《国家宝藏》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创新,让不会说话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国家宝藏》的题材赋予它与生俱来的纪录片气质。在节目中,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而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用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穿越古今,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国家宝藏》尝试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节目中既有纪录形式的讲述,也包含综艺性质的演绎。于蕾将它定义为“纪录式综艺”。在于蕾看来,纪录并不是只是这个节目的手法,而是某种气质。纯纪录片相对来讲比较阳春白雪,把纪录和综艺两者结合起来之后,希望节目能有一种“文化的、知性的贵气、系出名门的气质感,但是它又有能够跟所有人相亲近的外在”。于蕾说,这样才能够起到让更多普通人走进一个高端领域的目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4.3结合当下“明星效应”《国家宝藏》节目主题锁定较冷门的文博领域,每--季节目展示27件国家级文物,邀请27位明星嘉宾作为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涵盖老、中、青多个年龄阶段,可以吸引到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节目在展示国宝的过程中,不仅穿插了有趣的舞台剧,以明星演绎的形式还原国宝的“前世传奇”,而且通过演播室录制纪录片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郭涛看到《阙楼仪仗图》时的惊叹,黄磊看到商鞅方升时的景仰,佟丽娅看到绢衣彩绘木俑时的喜悦,这些真实的情绪也实现了明星和观众心灵上的沟通。《国家宝藏》为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做的舞台剧通过明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出来,消除了观众对文博类节目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实现让国宝“活”起来。通过舞台剧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观众的眼球,激起受众心中保护文物的欲望。带给观众学术性、艺术性和娱乐性,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4.4文化价值探索《国家宝藏》用新的认知模式来解读文物,让观众在互动交流中解放情感和认知。定时更新的网络热词和话题讨论让大众参与其中,在网友自制表情包以及弹幕大军刷屏的同时,认同节目所营造的共通意义空间。尤其是在第一期播出之后,乾隆“迷之自信”的农家乐审美成为热门话题,一时火爆网络。疯狂盖章、古典范儿更是被新锐杂志《新周刊》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热词之一。定时更新的网络热词和话题讨论吸引着民众的注意力,网友自制表情包以及弹幕大军刷屏则更是将节目推向了高峰。弹幕评论、话题讨论与实地探宝等现象背后,凸显的是这场文博热潮引发的裂变式传播与情感传播。《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的重塑、对理性价值的回归、对人文情怀的呼唤,唤醒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识与认同;通过对高冷文物的故事化诉说,让其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冰冷的橱窗,而是走向普通百姓视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重逢,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感知文物顽强的生命力,用文物故事烛照人文情怀。“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时对情感的依赖”。通过对文物前世传奇的剧场操演以及今生故事的生动阐释,《国家宝藏》围绕文物故事展开的对文物内核的解读,深深地拨动着观众的情感之弦,让观众在与文物的相遇、相识、相知中,洞察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文化风骨与精神风范,使节目中提及的中华文化元素得以传播与传承。第5章:新媒体环境下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启示5.1创建有创意、有感染力的正能量节目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体现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诗词歌画、人文遗迹、历史典故、人物形象等,都是我们当下培育新的文化形式、文化作品、文化业态,应当用活的文化元素。回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要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并要打造新型节目形态。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存留的文化器物不胜枚举,璨如繁星,浩如银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基石,我国电视媒体人必须要踮起脚尖立足古今,通过创新推动中华文化古为今用,打造真正内核的原创节目,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精神,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创造力源泉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中华文化在新知的开创中获得新生。.除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活跃的社会现实是也电视节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为节目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文化类综艺节目拥有广阔的受众群体,承担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责任越来越重。-档节目是否优秀,在于其是否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因次,电视媒体人应该主动担任起社会风向标,立足当代社会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持续创作出精良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节目才能获得人民群的认可与支持。5.2有效的结合传播资源、受众群体精准宣传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及信息内容的庞杂化,增加了受众的信息选择权,受众成为掌握一档节目“生死”的关键。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在铺天盖地的综艺节目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第一,要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电视媒体人必须从受众角度出发,牢牢抓住观众的需求,不断推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符合受众收视需求的、关注社会和人民生活、弘扬社会价值观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唤起受众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在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此外,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观众反馈进行收集,以利于节目根据受众品味及--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节目制作质量。第二,要实现观众的话语权。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多种使用话语权的渠道,受众不再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微信、微博的评论、内容征集,以及视频网站的弹幕方式都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话语的平台,其中也会有一些合理的建议,便于节目组参考。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与节目、与其他受众自由互动,实现了观众的话语权。第三,要多渠道传播节目。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寻求多种传播渠道。除了卫视及其客户端,节目的播出可以选择在网络视频网站,例如,结合腾讯、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多家网络媒体联合播出。多平台引导网络舆论,既可以增加点击量和收视率,又可以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影响力。5.3结合多元化新媒体环境,让文化“活起来”当今媒体环境下,新兴科技手段已经成为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武器。通过现代新兴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具观赏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拓展“现代化科技+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活力融为一体,以更亲和、更青春形式走进现代、融入生活、贴近受众。第一,要创造节目的独特风格。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确定节目主题后,要设置符合自身风格的灯光、舞美、音乐,打造自己专属的符号或标志。通过节目独特风格的打造,可以形成一张专属名片,有利于节目的传播。第二,要创造节目的“仪式感”。例如,《国家宝藏》通过国宝守护人宣读守护誓词来增加仪式感,能够唤起观众保护、传承文物的重视,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朗读者》通过明星站在舞台中央庄严朗读来增加仪式感,可以使得观众更好地聆听和接受,增加节目的传播力。第三,要增加节目互动性。由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旨是传播文化,因次受到受众反馈较少。然而,在融媒体环境下,节目可以通过多种高科技手段增加节.目的互动性。例如,微博话题内容征集、微信投票、视频APP弹幕等多种方式,既可以使受众互动交流,又可以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从而拓宽节目传播范围。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艺术化处理,将受众了解的知识赋予全新形式的艺术化表达,从而使受众达到全新的认知体验。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多种叙事方法、人物定位设置、语言风格、仪式感建构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艺术表达,既可以培养受众的兴趣,提高节目可看性,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5.4结合实事、避免审美疲劳电视媒体人应对节目主题进行深度挖掘。由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本质是传播文化,节目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次,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兼容并包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结合受众综合性审美特征,通过电视技术有效地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变平铺直叙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多种节目形式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节目,打造节目众多亮点,才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同时,更要致力于提高节目自身的质量,打造品质兼优的优秀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真正做到了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值得我国电视媒体人去学习。总之,在融媒体环境下,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电视媒体人不断去探索和创新,实现其长远发展。结束语纵览近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自其发展至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从最早的《汉字英雄》到《国家宝藏》,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文字、历史典故、家书信件及国宝文物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从单纯简单的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