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清时期的古台看岭南观演空间的地域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主要集中在山西、华北、江南和华南,其中以南板块代表着岭南古戏剧。由于地理原因,它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从历史上看,岭南包括五岭之南的大部分区域。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广东省为主体的包括广西靠近广东的桂林、贺州、梧州三地的区域。岭南观演空间是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作为典型的公共空间类型,在岭南的生活聚落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对于城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黄姚古镇戏台和榕津村口戏台扼守村前广场,成为村落空间的引导节点;在富川县风溪村,戏台更是和两姓宗祠一起围绕一个广场,并且靠近风雨桥,形成典型的村落公共活动中心;广西恭城武庙戏台位于县城的中心位置,和武庙、周王庙一起构成恭城的中心。可见,观演空间对于传统聚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以古戏台为核心的岭南古代观演空间的个性特征。一、开放1、广场庙台:作为社会上的文化表达北方庙台大部分都位于庙宇庭院内,与主殿共轴正对。而在岭南地区,戏台多位于庙宇大门前,属于广场戏台。从我们所调查的二十三个庙台来看,有十七座是广场戏台,只有六座是庙宇庭院戏台或其它类型(参见附表)。岭南的庙宇规模普遍比北方的小,所以呈现“台大庙小”的空间特征。戏台和庙宇之间的广场使它和庙宇整体呈分离的状况,而和市镇生活空间却很容易协调。揭阳关帝庙戏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至于在当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观戏广场自然地变成了穿越式的城市道路。类似的例子还有汕尾陆丰市炎镜寨戏台。另根据史书的记载,广东地区到明代才开始盛行庙宇演出。雍正十一年冬捷胜《洪氏族谱予》记载:“洪武十有三年,城所府署告竣,城所内外社约众信议建城隍庙加筑庙前戏台,众绅耆商于瑛公,公复将业地赠送之。越年庙台落成,隍爷进庙演戏庆祝……”这座加建在庙前的戏台是捷胜城里举行观演活动相当频繁的一座大型戏台,每年演出达200余场,而且台下还设有8个专门供专家评剧之用的坐席。广场庙台在深层次实际是一个文化上的信号:第一,戏台没有和神庙主殿直接相对;第二,戏台走出神庙,观演活动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场地内进行,显示与世俗生活更加亲近的一面。2、第二,有利于提高园林建筑的可扩张性和开放性,并使平台上的空间和格局更加清晰从广西平乐县榕津村粤东会馆戏台(彩插图1)和恭城县武庙戏台(彩插图2)的空间格局来看,它们接近室内剧场,但仍表现出很强的通透性。粤东会馆剧场的顶部留出大面积带形天窗,保证了剧场内的自然通风效果,而且有利于采光。桂林恭城县武庙戏台前的观众区域有一个后加的观众厅盖顶,不仅可以遮风蔽雨,而且顶部留出采光与通风的空隙。与北方勾栏、戏园等室内剧场的封闭模式相比,通透的覆盖非常适合岭南炎热气候特点。空间的通透性还表现在戏台的开放式结构方面。根据车文明先生的《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所统计的全国范围内的696座戏台中,镜框式戏台有283座,占了四成。而岭南戏台则绝大多数为三面透空伸出式。这类戏台的台口敞开面大,使建筑显得更为通透和轻灵。桂林恭城湖南会馆戏台平面呈凸字形,与门楼背靠背结合成一体,临街的一面为门楼。在梁架结构上采用“移柱造”的建造手法,以适应戏台和门楼双层使用的功能,空间也更为敞亮。3、世界尺度下的公共服务在本文所统计的44处戏台中,计有神庙戏台23处,独立戏台7处,家庭戏台4处,宗祠戏台1处,会馆戏台2处,其它7处(见附表)。家庭戏台和宗祠戏台加起来仅为总数的11%,神庙戏台、独立戏台和会馆戏台占了73%。如果我们将家庭戏台和宗祠戏台视为私家观演空间,而神庙戏台、独立戏台和会馆戏台则带有明显的公众意味。岭南观演空间的公共性表现出两方面的文化含义:一是由于岭南主流社会对于观演活动采取的极端歧视态度,使观演活动不象北方那样成为士大夫阶层或权贵阶层上流生活方式的象征。“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深刻反映了岭南社会对于观演活动的抗拒态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岭南主流社会不易接受观演空间进入大雅之堂。其次,岭南商业发达,观演空间更趋“世俗化”,这是外在因素。商业带来的是大众公共娱乐空间和成熟的市场运作系统,脱离神庙的独立戏台大量出现反映了这种文化内涵。4、百越使用的文化特性从更深层的文化考察,形成南北方观演空间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气候、物产、民俗、心理等因素。岭南观演空间的开放性受到岭南特殊的文化心理影响,这种文化的基础可以界定为带有封闭特色的开放性。一方面,作为岭南文化基础的百越土著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极易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漫长的海岸线地形决定了它能包容来自海洋的文明;再一方面,由于地理的封闭性,各方文化在此驻留,虽然养成了对外来文化的易接纳性,却仍然具有与中原文化不同的风格。这种文化特色就是岭南文化的根源。另外,岭南观演空间作为文化的晚进之物,是后于庙宇引进岭南的。而在北方,许多戏台一开始就纳入了庙宇的整体布局中。如陆丰市元山寺建于南宋建炎年间,而戏台修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嘉靖以后,在大兴戏台的背景下,岭南庙宇纷纷增建戏台,才造就了众多的神庙戏台。二、古台阶—岭南观演空间的生态观岭南戏台从封闭的庙宇庭院中解脱之后,观演空间以极大的自由度来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观演场所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也成了岭南观演空间的重要特征,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并重成为岭南观演空间的重要营造法则。如广西榕津村口古戏台(彩插图3),背依一汪池水,坐拥满眼绿荫。耸立于广场上的参天古榕不仅为观者遮风蔽雨,更与古朴的戏台和古老的村落交相辉映,创造了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黄姚古镇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岭南风格的古建筑群与奇峰、古木、溶洞、溪水交错而生,古戏台也成了自然中的一部分;广西富川县的几处古戏台也反映了浓厚的环境意识。风溪村神亭古戏台坐落在一片山坡地上,流水潺潺之间,山风沁人心肺,惬意之情不能溢于言表;而秀水状元村戏台(彩插图4)坐落于秀峰山脚下的一汪碧水边,置身其中,“青山绿水争妖娆,碧野农家总言俏”的诗意油然而升;广东省连州市丰溪庙戏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戏台,千年巨榕将戏台前的广场造就了一个极为生态的“观众区”,可供数百人驻足而观;而广东省清远市连州湟川三峡古戏台纯粹就是天然成就的自然戏台,在景色如画的河岸边,硕大的岩石就是一个壮观的大戏台。人生如梦,天地当歌,在不经意之间,一场慑人心魄的大戏就可以在此自然展开。进而研之,岭南传统观演空间的生态特色一方面要归功于岭南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优势,另一方面自然是受老庄思想的深刻影响。老庄文化对岭南社会的真正巨大的影响是在文化生态上带来的变化。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本来都有崇尚自然的元素,但由于儒教思想的介入,双方在第二生态即人文生态方面的环境就截然不同。偏安一隅的岭南社会受儒家礼制的影响较少,对老庄思想有着天然的亲近心态。再加上“不拘一格、创新求变”的楚文化影响,岭南传统观演空间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体现出灵活适应、大胆创新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三、适应地形的趋势福建三明市永安青水乡古戏台展示了观演空间、庙宇和交通设施结合在一起的情形(图1)。这反映了空间的多义性不仅在岭南地区,在中国南方都有普遍存在。在广西恭城湖南会馆中,戏台既是表演的建筑,又充当着入口的门楼。广西富川凤溪瑶寨位于山清水秀之地,复杂的地形要求建筑空间以多向度适应地形,神亭戏台观演空间显示了很强的适应地形的趋势(彩插图5)。这是由于瑶寨位于山清水秀之地,复杂的地形要求空间以多向度适应地形。另一方面,岭南观演空间的灵活性还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戏台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潮州卓兴戏台、澄海五马垂芳府戏台(彩插图6)等宅第庭院戏台结构简朴、小巧玲珑,观演空间尺度宜人。而以佛山祖庙万福台为代表的公共戏台则装饰华丽,场地规模宽大(彩插图7)。总体而言,岭南观演空间的适应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顺应地形、因势而建的建造法则。其表现往往是不拘于庙宇空间的严谨秩序,弱化主导的空间轴线,形成多向视线走廊控制下的围合空间;其二,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调整建造手法;其三,多种功能重叠,形成多义性空间。如前所述,这种灵活建造的态度可以归结为岭南人灵活处世的文化心态和远离中原汉族的儒家教义、天生行事不拘的品格。四、岭南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除了前述的空间开敞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外,岭南古戏台建筑则具有“轻盈奇巧,纤细玲珑”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1、起床岭南戏台屋顶普遍起翘较高,并且经常采用多重飞檐,突出体形上的轻盈感。典型的有广西钟山县莲花村古戏台、广西富川秀水状元村戏台等。2、屋顶结构选型戏台结构用材较为纤细,突出体形上的玲珑感。北方戏台屋顶结构用材粗大,坡度平缓,外观厚重朴实。岭南戏台常用的结构体系是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构架尺寸比较小。3、金漆与神封板岭南古戏台广泛使用彩雕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突出建筑的精巧感。最典型的如广东佛山祖庙戏台,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犷。加上额枋下精致的镏金雀替,檐口处堂皇的浮雕作品,屋脊上充满佛山特色的彩塑,具有北方戏台所欠缺的华丽装饰。又如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博美镇天后宫戏台建筑为重檐琉璃歇山顶亭阁式建筑。台内梁枋雕饰有各种精美的艺术构件,以狮子戏球最富特色。垂戗脊用瓷片嵌饰仙人、吻兽等图案。整座建筑外观浑重气派,高雅隽秀,且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戏台相比,岭南戏台显然飘逸有余,华美不足。绍兴戏台常使用镂空“牛腿”和“鸡笼藻井”,并且在额枋等处使用高浮雕细刻。和江南戏台普遍采用立体装饰风格不同,岭南戏台装饰手法显平面化,最明显的就是在廊檐处经常使用比“牛腿”简单的平面化的雀替。五、传统观演活动是由外江班、地区、市域政府参与管理的与观演空间并存的还有专门用来组织观演活动、培训演员的组织机构和设施,本文称之为观演辅助系统,它们对于观演空间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岭南,特别是在潮汕地区,戏台之后就有大量的空间来安排演员住宿、演出管理甚至演员培训用房,颇具现代公共剧场的风范。为以上功能服务的建筑有公所、会馆和戏馆。前两者是行业组织,它们都是戏班演出的组织和联络机构,是商业性演出活动运转的中枢,也是观演空间存在的必要辅助。潮州外江梨园公所是公所的代表,它是潮汕地区外江班艺人行会组织和潮音班艺人集会之所,另外还担当运作民间请戏的工作。琼花会馆是岭南戏行会馆的代表,既“为伶人报赛之所”,同时担当卖戏营业所。这种行业会馆组织严密,具有非常强大的势力,发生在琼花会馆的广东红巾军起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戏馆分两类,一类主要供聘戏者和戏班洽谈生意使用,是一个中介场所,这是在当时资迅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个良好的举措,如汕头合兴戏班。有的戏班还为演出团体提供住宿,在清光绪年间,潮安庵埠就建有一条包括提供艺人住宿的戏馆街。这种模式直到解放后成立地方剧团联合才结束。另一类戏馆直接承担观演活动,而且配套设施齐备。本处,之所以专门探讨岭南地区的观演活动辅助建筑,就是为了阐明与北方观演习俗不尽相同的地方,“大规模、有组织、商业性”是岭南传统观演活动的重要特征。汕头市澄海莲阳李厝宫戏馆和陆丰市碣石镇元山寺戏馆是演出型戏馆的代表。这也反映了岭南注重商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清中叶以后,能够在旺盛的观演需求中及时形成自己的市场组织架构,在全国具有领先性。同时,也正是由于成熟的市场运作,也导致家庭观演空间的不发达和住宅庭园戏台的缺少。在潮州地区,清中叶以后的广场演出逐渐呈燎原之势,街区、商邦、行会、公所就组织戏班在街头、广场搭棚演出,职业戏班也不断涌现。其结果,在光绪末年,仅数百万人口的潮汕地区职业戏班就有两百余。在这些完善的支持系统的支撑下,岭南观演空间开始全面地变成了商业化产物。六、“文化溯源”与岭南传统观演空间根据以上分析,观演空间的特征是由地理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所造就的,而岭南的人文特征本身也深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在观演空间文化特点形成的过程中,地理因素与人文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