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主要成词思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人类通过高度个性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和移动手脚来形成的符号系统。用这个符号系统传达他们的想法的行为。言语理解是指人们借助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其最基本的水平就是对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词汇信息进行编码并在心理词典中查找、提取词条的过程。词汇识别主要目的是意义通达,由此进行阅读,理解语言,获得文本信息。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拼音文字为实验材料,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在拼音文字中,以多词素词的表征与加工问题为研究热点,研究者运用多种范式提出了几种成型并且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分别是:整词加工模型、分解表征模型、混合通达表征模型。整词加工模型认为多词素词的表征与加工都是由整词为单元来完成的;分解表征模型认为表征与加工是由分解的词素为单元来完成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则是由前两种模型发展而来的,认为表征与加工中既有整词又有词素,各元素交互激活,高频词由整词识别,低频词由词素识别,其中比较典型又值得一提的是AAM(AugmentAddressedMorphology)模型。整词表征模型和分解表征模型在表征与加工系统上只存在一种方式,是非常刻板的,并且整词模型较分解模型在容量、提取方面更具负担性,而混合通达表征模型是基于前两种观点形成的,是一个较为灵活、更有弹性的模型,避免了绝对化所带来的难题。此三种模型共同地强调了内部表征与加工的基本单元而较少地强调其内在联系。率。一般来讲,高频词的加工要比低频词更快、更容汉语与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字形、字音、词法等方面。因此,前面提到的拼音文字的理论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汉语的研究。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词(word)是汉语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单位,其中双字词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我国关于词汇识别的研究也大多属于双字词研究的范畴。二、汉语双词的加工(一)词频对词汇的加工和识别作用影响词汇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词的使用频率。一般来讲,高频词的加工要比低频词更快、更容易、更准确。为了明确字频和词频的作用,Yan等运用眼动技术考察了双字词的首字字频、尾字字频和词频对汉语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词频效应,同时字频也影响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他们认为高频词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存储,而低频词则是由单个汉字进行存储。在对英语、荷兰语和芬兰语等拼音文字的复合词研究中也发现词素的词频对词汇的加工产生了显著的影响(Inhoff,etal;PollatsekA,Hyue383nue242J),即产生了词素的词频效应,表明了词素在词汇识别中起到重要作用。闫国利等在消失文本范式下的研究也发现了双字词的词频效应。卢张龙等研究发现,汉语词汇识别存在词频效应和可预测性效应,但二者不存在交互作用。田宏杰等采用词汇判断法探讨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通达表征,研究发现了词频效应,并且发现首字字频、尾字字频对词汇识别也有影响。这表明,在汉语双字词识别中,不仅词的频率,而且成分字的频率对词的识别也有影响。(三)整合前后语合成词的词素和不透明词中文的词可分为合成词和单纯词两类。合成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而单纯词只有一个词素。对于合成双字词,彭聃龄等采用重复启动范式研究合成词与单纯词的识别加工,结果支持了词的分解存储与加工理论。王春茂、彭聃龄通过变化汉语合成词的词素累计频率的方法证明了IIC模型并得出词与词素在透明词中连接是正性的,在不透明词中为负性的。他们在2000年又利用词素重复启动方法考察了合成词的心理表征,同样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透明词和不透明词的词素和整词在心理表征中的关系可能不同,前者是一种兴奋性的连接,后者是一种抑制性的连接。王文斌运用词汇判断法深入研究并列合成词的词汇通达,也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但是并列合成词的两个成分并不是同样重要的。高兵、高峰强研究表明,词的识别受词频和透明度的影响,并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低频词存在透明度效应,这与王文斌的研究成果相同,结论支持IIC模型,即在通达表征中有词素表征和整词表征,并且存在于同一层次上,它们的关系受整词透明度的影响。三、字成语的使用中文成语,是指中文语言词汇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中文成语中最常使用的是四字成语。雷潇、钟毅平考察了语境和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影响。其研究表明,语境和熟悉性均影响着成语的理解,并提出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忽视语境的作用是不合理的,发现了分级显性意义假说的不足。基于此,钟毅平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实验方法,以中文四字成语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熟悉性对成语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字成语与四字短语在大脑的理解加工上存在区别,实验结果支持中文成语加工的构造模型。四、词汇表征与加工理论研究已有的研究中,在使用的实验材料方面,有视觉和听觉材料,而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来源于什么,不同的加工通道是否共享同一通达表征,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本身的性质、频率、语义、语音和语境方面,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待发现。在实验标准化方面,已有的研究虽然丰富但结果却比较混乱。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实验的一致性评定,以及实验过程和实验材料上的严格控制会澄清一些混乱的结果,很多问题的研究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纵观以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汉语词汇的研究从开始的外部物理特征到现在的多种内部特征,呈现逐渐向内推进的趋势,并且从单独研究到把词汇应用到阅读中,更增加了其应用性。从实验方法上讲,从简单的词汇判断法、启动法,到现在的眼动技术、事件相关电位的加入等,都是一种发展与进步,为完善词汇识别理论模型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使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探明词汇识别的即时过程和脑机制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阅读中词汇加工的理论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是在寻找出汉语词汇通达的规律以及通达过程中的眼动机制和脑机制方面,并由此建立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模型,深入分析汉语词汇加工及意义通达的影响因素。到目前为止,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理论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分解存储观点,一种为多层聚类表征模型,另一种为彭聃龄等提出的IIC模型。分解存储观点认为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是以字为单位,而在随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整词表征加工也是存在的;多层聚类表征模型认为心理词典中含有音节、词素和整词三个表征层,各层次之间相互激活,整词层是以首字音节为基础进行表征加工的,而含有相同词素的词是通过词素层间接联系的,并且很明确地提出了在心理词典中有整词表征和加工。ZhouX,Marslen-WilsonW以听觉刺激为实验材料,结果也表明心理词典中是存在整词表征的;IIC模型是彭耽龄等创造的以逆序词作为实验材料的与多层聚类表征模型持不同假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词素与整词在同一表征层上,表征不存在先后时间进程,二者是交互激活,并且存在相互的影响,此模型得到许多国内研究者的实验支持。这几种模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分解存储观点继承了前人研究多词素词的理念,重点在于表征与加工的单元,并且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视觉;而另两种则是从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解释,研究材料分别来源于听觉和视觉。对于这几种观点,哪一种更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至今为止,关于中文成语的研究屈指可数。目前,西方关于惯用语(Idiom,中文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属于惯用语的范畴)的理解主要有两类认知加工模型,即构造模型和分级显性意义模型。这两种模型都有相应的实验证据支持,而中文成语的认知加工是遵循哪种模型还有待证实。(二)实验二:得更深层语义内从具体性效应到具体词语对词汇的识别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物理性质上,语义也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张积家、彭聃龄以双字词为材料进行研究表明,汉字形声字的义符对汉字词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的语义提取有重要作用,但是对特有特征语义的提取没有影响。在语义层面上,值得一提的是具体性效应(具体词比抽象词加工更快、更准确的现象)。Zhang等运用ERP技术,通过操纵词的频率(高频、低频),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来考察词的具体性效应,此次实验创新加入了具体动词和抽象动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词频的情况下,具体名词在200~300ms和300~500ms之间产生了比抽象名词更负的脑电成分,他们解释为词的具体性和词频可能是两个独立的因素。在300~500ms时间段具体词和抽象词的脑区分布不同。最后,动词之间的具体性效应要小于名词之间的具体性效应,并且这种不同分布在左脑顶叶中部位置。张钦、张必隐通过控制词频,运用词汇判断考察了中文双字词的具体性效应。结果表明,在低频情况下,存在具体性效应,但是在一致性句子语境条件下此效应消失。而陈宝国、彭聃龄在词汇判断与命名法两种任务下均发现词汇具体性效应的存在,并且只存在于高频词中。这两个实验结果不一致,陈宝国指出这是由于张钦等的实验没有控制材料的首字与次字的字频所致。Tsai等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中文双字名词和动词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一采用没有假词的词汇判断任务,结果表明,名词和动词都产生了很显著的具体性效应;实验二采用需要更深层语义加工的语义相关判定任务,结果与实验一相同,动词存在显著的具体性效应,并且都分布在额叶和中枕叶,结果与Zhang等不同。具体性效应与频率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至今也没有一个模型能完美地解释此效应。目前关于具体性效应的理论模型有三种: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Theory)、语境有效性模型(TheContextA-vailabilityModel)和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持多重语义系统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加工系统存在于人脑之中,一个是以言语为基础的加工系统,另一个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加工系统。此理论假设:两个系统共同加工具体词,而抽象词汇主要是在言语语义系统中被加工(形象性比较差的抽象词激活特定的意象系统很困难)。因此,具体词的加工要比抽象词快。语境有效性模型是一种以单一语义系统的观点来解释具体性效应的理论,它认为之所以出现加工的差异是因为对于信息的理解要极大地依赖于“语境”信息,“语境”信息不仅仅表示语言因素,还包括非语言信息中与词语使用有关的因素或者来自于被试当时被激活的先前的知识、经验。此理论假设在刺激单独呈现时,从知识、经验中检索抽象词的“语境”信息要比检索具体词的语境信息困难,所以出现加工的差异。但若提供适当的语境,具体性效应便能消失。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上述理论均不能单独解释具体性效应,因此,也有人倾向于将以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说明具体性效应产生的机制,于是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便应运而生。Kounios等认为具体性和语境共同影响了词汇加工。具体性可能仍然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操作发挥作用,语境可能从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渗透于整体加工中。这种用语境有效性模型来修正双重编码的理论,也就是延伸出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那么抛开扩展的双重编码理论,前两种理论模型的区别在何处呢?首先,从本质来看,它们的加工方式不同,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信息加工的不同方式,一种是单一系统加工,而另一种是多重系统加工。其次,在加工具体词与抽象词时有质与量的区别。所谓质的不同是指当运用双重编码理论解释两种词的加工时,具体词的编码与存储激活了两个不同的系统,而抽象词的加工仅仅激活了一个单一的系统。而语境有效性模型在加工两类词时都是从一个语义系统出发,而产生的差异是从量上体现出来的。再次,从统计学角度看待两种理论,单一系统的理论会产生词性的主效应,而多重系统的理论会发现词性与其相关脑电极分布的交互作用,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