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_第1页
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_第2页
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_第3页
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_第4页
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调查研究

1鄂东地区传统戏场的建筑示例1.1“凸”为汉字台长兴村的万台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1982年,中共春春县人民政府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万年台为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分前后台,为三面观式。前台面阔一间5.5m,进深一间5m,青石台基高1.8m,抬梁式构架,单檐歇山灰瓦顶,正脊与垂脊为透心花筒子脊,正脊正中置四层四色宝顶。两檐柱为石质八角柱,鼓镜柱础,鼓下置一八方座,八方座下另垫一低矮的四方座。台口三面均设有石花格心栏杆,檐下施红色木质通花牙子,前檐挂一匾额,上书“万年台”三字。台基正中嵌有一长汉白玉石条,上雕有福、禄、寿等精美的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图1),两侧台基上亦有以古代神话为典故的汉白玉石雕。后台面阔三间8.93m,进深一间4.32m,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正脊与垂脊亦为透心花筒子脊,两侧山墙开圆形窗,为石质菱花格心,山墙侧面的墀头雕有虎形瑞兽。1.2东岳庙麻黄石台东岳庙戏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1927年,湖北农民协会负责人郭述申、谭平山陪同苏联顾问基诺莫夫等到来黄冈检查农运时,曾在戏台发表演讲。该戏台为黄冈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坐南朝北,正对东岳庙山门,距离山门约40m,台前广场,青石铺砌,可容数千人。戏台分前后台,“凸”字形平面(图2),三面观形式,面阔三间,其中明间面阔3.65m,次间面阔3.33m;进深两间,其中前台进深4.27m,后台进深4.17m;台高为2m。前台重檐歇山灰瓦顶,后台为硬山灰瓦顶,两山为封火山墙。戏台主体为抬梁式构架,两山为穿斗式构架(图3),前檐下施九踩如意斗拱,侧檐下施重翘无昂装饰性斗拱,台内置八卦藻井,现已毁坏,不过轮廓依然可见。前后台用直棂木隔扇区分,两侧设有上下场门,前檐悬大幅匾额,上书“春台”二字。戏台装饰精美,浮雕栩栩如生。额枋与雀替均雕刻有龙凤花纹,雀替另雕刻有梅花、竹叶等植物图案;斜撑正反两面分别为游龙与圣女雕刻;阑额与由额垫板上的浮雕为对弈、饮酒、吟诗、作画等古代生活场景与张良拾鞋等历史传说。1.3应宿坊五十四年新中国成立鲁全二村戏台与村内的应宿牌坊组合在一起(图4),据应宿坊右侧砖墙上武穴市开发同乡资源活动组织委员会于2003年8月的碑刻《海清路记》:“鲁全二乃鄂东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康熙四十四年,村人大兴土木,修应宿牌坊,至今完好无损,雄势犹存。”可知该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应宿坊临河而建,坐南朝北,其门洞与戏台台面的底部通道相连,使得牌坊与戏台有机的融为了一体。戏台与牌坊背对背而建,台高2m,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平面形式为“凸”字形,分前后台,之间有木制屏风,台前为一中型广场。屋顶为单檐歇山灰瓦顶,两侧为观音兜式风火山墙,中部开有圆窗。台中施八卦藻井,台面底部的通道两侧置有石墩。戏台前额上为双龙戏珠雕饰,雀替与斜撑也都雕刻有龙纹,后台两侧窗下绘有孔雀彩画,因年代久远已模糊难辨。1.4彩凤造型台福主庙戏台坐南朝北,由前台、后台、化装室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三面观。其中前台台基用白石砌成,两侧有木质栏杆,高1.8m,台基正中嵌墨青方石,刻南北二星下棋图。前台通高9m,面阔6.1m,进深5m,面积30.5m,两檐柱上的斜撑为雄狮舞球、雌狮育子雕刻(图5);前檐下雕有彩凤,作飞腾状;前额雕刻有双龙戏珠;后额雕刻有飞鸟、鹿、松树、石、牡丹、麒麟等。前檐置“云管阳春”四字匾额,“云管阳春”是出自杜甫《赠花卿》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借以赞美戏台上的音乐美妙动人,匾额上方有清晰的人物浮雕。台中板壁原挂有江西景德镇瓷器商人于道光甲申年(1824年)赠送16扇一格一堂绘人物故事的彩色瓷屏,上绘有人物,其中一扇上书“道光乙酉年仲秋月穀旦”,现存三扇,收藏在浠水县博物馆。板壁另挂一匾额,上书“神鳌薄庆”(图6)。前后台间设两拱形上下场门,门上挂“去往”、“今来”牌,现已佚。后台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积74.6m2,主体抬梁式构架,两山为穿斗式构架,两侧檐下置直棂槛窗四扇,上部额枋上有抚琴、放牛、乘舟、读书等以民间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浮雕。化妆室在后台下部。戏台前台屋顶为重檐歇山灰瓦顶,正脊中瓦垒三角形饰,垂脊微上翘,檐下置如意斗拱;后台为硬山灰瓦顶,檐下亦置如意斗拱,两山为三山屏风山墙。1.5吴氏祠第一古台八里湾镇吴氏祠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后毁于火灾,又于同治十年(1781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建。据《吴氏宗谱》记载,吴琳(吴氏三世祖)在明朝做官,官至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等职。明太祖朱元璋为陡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天官里”,赐吴琳建牌坊,树双旗杆。吴氏祠第一进门楼二层为戏台,据戏台正中所悬挂之金字匾额,名曰“观乐楼”。戏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对,之间廊庑相连,中间形成160m2的庭院,院落两侧的廊庑上方为看楼,与戏台直接相连,其空花木栏杆内有龙头雕刻。戏台主体为红色木结构,色泽如铁,平面“凸”字形,分前后台,中有板壁,左右两上下场门相连。前台重檐歇山灰瓦顶,面阔一间8m,进深一间5.7m,台面有木制直棂栏杆,檐下施九踩如意斗拱,正脊中置三层塔形宝顶;后台硬山灰瓦顶,面阔三间15.6m,进深一间6m。1.6月所藏石岸《红字号堂戏》张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两进三间合院式祠堂(图7),其中戏台位于第一进二层,坐东南朝西北,与享堂正对,中间为一40m2的庭院,内置木条椅供人观戏,院正中饰一八卦形藻井,两侧为两个11.5m2的天井。该祠堂中面积为57m2的享堂完全开敞,以确保祭祀之时祖先看戏视线不受干扰,同时享堂内也可作为观演空间。戏台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平面“凸”字形,台高2.7m,分前台与两侧台。面阔三间10m,其中前台即明间面阔4.1m,两侧台即次间面阔2.95m;进深一间,其中明间外凸,进深4.7m,次间进深4.1m。戏台硬山灰瓦顶,两山为云状山墙,正脊中饰宝塔形陶饰,上插三支铁戟,寓意“连升三级”。台面原有木质雕花栏杆,现除右侧侧台处尚存外均已毁坏。1.7楼地面观演空间牌楼湾民居戏楼为典型的宅院戏楼。其三进宅院,戏台坐东朝西,位于第一进的二层,为一略微外凸的小型木制阁楼,呈长方形,无后台,有两侧台,台面两侧饰有装饰性垂花柱。戏台台高2.5m,面阔一间4m,进深一间2.3m,单檐硬山灰瓦顶,两侧为风火山墙,与宅院正厅相对,下部供行人通行。宅院正厅全开放,为观戏场地,宅院后厅亦开敞,也可作为观戏场地,使其观演空间广阔。戏台现已经完全废弃,改作堆放杂草和农具。1.8天气形貌、天石景观设计新屋垸为共三个单元九十九间房屋的大型宅院,其内部共有戏台三座。最大的戏台位于大院门楼二层,坐东南朝西北,正对面积为250m2的庭院,台下一层供行人通行。戏台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分前后台,之间尚存槛框。戏台台高2.6m,面阔一间4m,进深一间3.1m,硬山灰瓦顶,正脊中瓦叠品字形饰,两端尖飞翘,两垂脊亦飞翘明显,其下墀头有彩绘花纹。庭院内正面及左右两侧各有大门,进入左右两侧大门后,内院又各有戏台一座。其中左侧内院的戏台位于第一进二层(图8),抬梁式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矩形台面,有两侧台,檐柱为石质方形柱础。戏台正对正厅,其间为一天井,下为一花岗石砌深1m的水坑。正厅开敞,用于观戏,戏台现已废弃。右侧内院的戏台与左侧内院的戏台完全对称,方位、形制皆一致(图9)。但戏台仅剩左半部分,右侧于后来加盖新房屋时被拆毁。其左右两侧台的木质雕花栏杆尚存,前檐枋下施有小雀替,檐柱为石质鼓镜柱础,其下垫石质雕花八边形支座,呈围栏状,十分精美(图10)。戏台与正厅之间的庭院为两个小型天井,每个天井之下亦砌有水坑,两坑之间石桥相连。2鄂东方传统戏场建筑的总体特点2.1戏场建筑的平面形式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平面多为“凸”字形,分前后台,有两侧台,三面观形式,属于典型的南方戏场建筑风格。其中神庙戏台与万年台台面多位于戏场建筑底层,有高台基;而宗祠戏台则位于祠堂内门楼的二层,其依据宗法观念与礼制序列,戏台与享堂相对,共同置于祠堂的中轴线上,于祭祀庆典之日打开享堂大门,祖先与家族后人们同乐。另有部分宅院戏台,也多位于建筑门楼的二层,但因其规模有限,其平面多为矩形,少有前后台,为一面观形式。因戏台依附的主体建筑往往需要坐北朝南,而戏台多与正厅相对,因此多为坐南朝北,其也是戏场建筑的典型朝向。但是该地区部分为丘陵地带,导致许多建筑依仗山体而建,无法保证南北朝向。如罗田县新屋垸便为依山傍水而建的“围龙屋”,即山围水、水围垸、垸围院、院围屋,其戏台为坐东南朝西北,顺应山势。另如英山县张氏宗祠也是依山而建,戏台坐东南朝西北,略偏离于正北方向。鄂东北地区的传统戏场建筑中常见前台为重檐歇山灰瓦顶,后台为硬山灰瓦顶的屋顶形式,两山多筑风火山墙,如浠水县福主庙戏楼、团风县东岳庙戏楼与红安县吴氏祠戏楼皆为该种形式。重檐歇山顶造型富丽堂皇,于清式建筑之中,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可见其戏场建筑的规格之高。该地区戏场建筑亦常见有前台为歇山灰瓦顶、后台为硬山灰瓦顶的屋顶形式。该地区戏场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尤以通体木结构的戏台居多,砖石仅用于砌筑戏台后墙与两侧的山墙。但是鄂东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气候潮湿,出于木结构不利于防潮的考虑,多置有较高的石质柱础,其中吴氏祠戏台前台两檐柱下石质柱础甚至与戏台台面齐高,呈方形,其下垫有一方形基座。另有武穴市鲁全二村戏台前台两檐柱下的石质柱础也已经与台面等高。2.2主庙时期的观演空间鄂东北地区的神庙戏楼大都位于水运商路要道之上,多用于庙会与集市时的演出活动,因此观众人数较多,往往注重大尺度广场观演空间的营造。如团风县东岳庙戏台与寺庙的山门正对,大门前为汉白玉台阶和九龙壁,并修有水池和月弓桥,戏台距离山门达40m之多,为宽敞的开放式观演空间。但是观演空间如果尺度过大,往往会导致场地后方观众的视线受到遮挡,且影响听音效果,因此,因地制宜地设置观演场地尤为重要。例如浠水县的福主庙戏台,台前依斜坡自然地势辟为戏场,可以容纳近万人,观众视线不受阻挡,且围绕戏场至今尚存与戏台同时种植的梓、栎、枫树,古枝参天,覆盖戏场,构成了天然凉棚。至于宗祠戏楼,因为主要为一个同宗的家族内部使用,因此观演空间的规模较之于神庙戏场小了很多,主要为戏台与享堂之间的庭院。同时,享堂内部也可以作为观演空间的一部分,因为祖先的神灵才是戏曲活动的最重要演出对象。例如英山县张氏宗祠戏楼,享堂为完全开放的空间,祖先看戏时在视线上毫无遮挡,而且相比较于单独的庭院,扩大了观演空间的面积。而红安县的吴氏祠戏楼,庭院内部还有两棵百年历史的合抱桂花树,可供乘凉使用;逢秋风送爽、八月飘香时节,更能给观众带来舒适的心理感受。除此之外,庭院的两侧设有看楼,于看楼之上观戏,可以减少视线和声音的遮挡,获得更好的视听效果。而该地区的宅院戏楼,则十分重视庭院观演空间的营造。但因为其家庭宅院往往规模较小,其戏台所对的院落面积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整个家庭成员的观演需要,因此宅院中与戏台相对的正厅、乃至于第三进的后厅都设为开放式,以求扩大观演空间的面积。如黄梅县的牌楼湾民居内,沿戏台台口方向的整个中轴线,直到宅院的尽头全部为开放式,正式演出时观众可达数百人(图11)。另如罗田县新屋垸戏楼,除了位于其门楼二层的最大戏台正对一250m2的大型院落外,左右两侧小型戏台所正对的厅堂亦为开放式,作为观演空间使用。2.3剧院建筑的装饰(1)上乘之作,表现出这对国内精神的要求鄂东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木雕技艺十分精湛,尤以吴氏祠戏台为甚,其木工班子为闻名两湖的“黄孝帮”。戏台中凡可雕刻处均置雕刻,内容涉及神话人物、先贤胜迹、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珍禽瑞兽、山川风物、奇花异草等,其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极尽雕画镌刻之能事。该戏台木雕中最上乘之作为在通长达8m的戏台前沿横枋上雕刻的清光绪初年武汉三镇图(图12),其采用浮雕与镂空雕技法展现了武汉古镇的壮美与繁华。看滚滚长江穿越三镇,千舟竟发,逐波追浪,于长江两旁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中,古朴典雅的黄鹤楼高高矗立,如鹤立鸡群,三镇间拱桥飞架,人流簇拥,武汉古镇芸芸众生恍若眼前,街头喧嚣如啸耳边。另有戏台前檐下雕饰的凤凰展翅欲飞,作俯冲状,似为此殿吸引欲落凡间(图13);“观乐楼”匾额两侧雕饰的盘龙身躯舒展,作飞腾状,其态狰狞,摄人心魄;前台额枋上群龙缠绕,气势如雄,此等皆为木雕之上品。英山县张氏宗祠戏台的木雕亦为上乘之作,其中前台台面横枋上雕有通长4m的十八学士图(图14),其中有人对弈、有人品茗、有人朗读、有人书画,精致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只可惜未经妥善保护,人物头部全部掉落。另外两侧台台面横枋上也有出水芙蓉、凤凰展翅、傲雪腊梅等精美木雕。(2)古代神话场景该地区戏场建筑多施有藻井,且以八卦藻井居多。如吴氏祠戏台的八卦藻井内有彩绘红、白、蓝三色的八卦太极图,外部绘有莲花座、玉笛、蟠桃、芭蕉扇、金葫芦等古代神话中的宝物以及经典的神话故事场景,其色彩艳丽,画风细腻,保存完好(图15)。又如浠水县福主庙戏台的八卦藻井,为木雕八卦,谓之“八卦龙楼”。再如蕲春县长石万年台台内八卦藻井的八个侧面分别绘有“八仙过海”里的八个人物肖像,藻井正中绘有金色双龙戏珠。另外团风县东岳庙戏楼、英山县张氏宗祠戏楼、武穴市鲁全二村戏楼也都施有八卦藻井。(3)子几何的应用该地区戏场建筑多施有如意斗拱,其密布檐下,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使戏楼显得富丽堂皇。如团风县东岳庙戏楼与红安县吴氏祠戏楼施有九踩如意斗拱,浠水县福主庙戏楼施有七踩如意斗拱。(4)武穴市鲁全二村缺少适合其艺术价值的壁画屏风是戏场建筑的装饰中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部分,但是极易损坏,该地区戏场建筑中的屏风大部分已经不存,仅武穴市鲁全二村戏台前后台间尚存有屏风六扇,隔扇为五抹,上部印有精美绝伦的动植物彩画,主题为凤凰、丹顶鹤、野兔、鸳鸯、猫、孔雀、蝴蝶以及芍药、牡丹、月季、荷花、梅花、菊花、松树等,其色彩绚丽,画风极其写实,显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图16)。(5)戏场建筑的串联戏场建筑的前檐柱上一般多悬有楹联,为戏场建筑重要的造型语言。薛林平先生于《山西传统戏场建筑》一书中对楹联之于戏台的功用评价道:“楹联不仅以其遒劲有力的书法艺术对戏台建筑起着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同时也以其意蕴隽永寻味的文学揭示戏曲演出的形式、特点、本质、功用,使观众在看戏之余,欣赏和琢磨一番。”鄂东北地区戏场建筑也多悬挂有楹联,如浠水县福主庙戏楼挂有“八脚妆成宛尔君臣父子,一声鼓出居然儿女夫妻。”联,形象地点出了戏曲人物以假乱真的舞台特点,据传,楹联系乾隆翰林潘绍经的老师胡坦斋进士所做,潘绍经题字,可惜现已佚。另有罗田县陈家大湾留有清末新科状元陈增佑在看过东腔戏演出后所赠的对联一幅:“歌传流水谁能和,曲在高山哪个知。”后陈氏东腔戏剧团在演出时,常将这幅对联悬挂在戏台两边,用来衬托台面和营造演出氛围。还有王镜海作黄梅玉阜文曲戏戏台楹联为:“若只谈红粉钟情,只管想郎、何用金莲戏叔?莫道青衫落魄,不单探妹、还贪美女过江。”除了固定化的戏场建筑常悬有楹联,即使是临时性的演出,也往往悬挂有楹联,以烘托演出气氛。据《蕲春县文化志》载,被誉为鄂东“滑稽之雄”的陈仰瞻曾赠对联“喜看戏台前张二女赶会,恐怕家庭里於老四拜年。”于家乡株林河,并让人贴在戏台两边的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