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丝织业起源的考古学观察
中国的丝绸纺织业起源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商商时期,丝绸业的分布逐渐扩大。从西到东汉代,丝绸业的生产覆盖了全国,并形成了黄河地区的生产重点。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丝织业起源的传说,对于探讨丝织业起源提供了线索;近年来的大量有关丝织业的考古发现则更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对古代传说与考古资料的研究,可以初步断定我国丝织业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在长江下游地区,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河姆渡人就利用野蚕茧进行原始的手工捻纺编织,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到钱山漾文化时,该地区的先民们已能用家蚕茧缫丝织出技术水平较高的丝织物。在黄河中游地区,考古学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半个蚕茧,在芮城西王村发现“蛹形”陶器,结合黄帝妻嫘祖始蚕的传说,可以认为黄河中游在5000年前已有了蚕桑丝织生产。在黄河下游地区,也有关于丝织起源的传说,同时在河南荥阳青台村还发现有距今5000多年的丝织品。总之,我国丝织业起源于距今5000年以前的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等地区①1。蚕桑丝织业起源后,由于受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直到殷商、西周时期,生产方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桑”、“蚕”、“丝”、“帛”等字以及大量的有关桑蚕的卜辞①2,《帝王世纪》中记载商纣时“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诗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丝织生产的具体描写。因此,结合近年有关丝织业的考古发现,大致可以勾划出当时丝织业的分布大势。解放前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些青铜器皿上,就有“残留丝绢的遗迹”②3;1950年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铜戈上面也发现了绢帛的痕迹③4;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殷墓中还发现有玉蚕④5;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蚕桑丝织的记载⑤6。除安阳外,在河南浚县辛村第60号墓的铜尊口上也发现了凝锈的丝质细绢纹痕,在第24、28号墓中发现了玉蚕⑥7。河南省大批丝织遗物的发现,一方面由于该地区处于商朝的统治中心,各方国有大批丝织品上贡;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地区在商代确有丝织生产,这可从历史文献及卜辞中得到证明。如武丁时呼人省察蚕事,占卜多达九次,殷周均设典蚕之官掌管蚕事,说明国都周围都有蚕桑。此外,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遗址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①8;河北藁城台西村商遗址出土了五种规格的丝织物残片,经分析分别属于平纹纨、平纹纱、纱罗和穀②9。因此,商周之时黄河下游地区丝织业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已能织造罗、穀一类高级丝织品。1975年春,在陕西省宝鸡市发掘两座西周前期的奴隶殉葬墓时,出土了大批玉蚕,并发现了一些保留在铜器和泥土上的丝织物和刺绣印痕③10。与此相印证的是《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关西周初期丝织生产的描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中描写豳地妇女在春天里摘采鲜嫩的桑叶,三月里修理桑条,八月里纺纱织绸的劳动景象。豳地位于今陕西彬县、旬邑之间,是周氏族的聚居地。上述实物和文献记载说明在殷未周初之时,黄河中游地区已有较为发达的丝织业。古代长江上游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蜀地(今四川)。蜀地的丝织生产非常发达,特别是蜀锦,自两汉以来一直被奉为珍品。蜀地的丝织生产渊远流长,据西汉杨雄所著《蜀王本记》载:“蜀之先,名蚕丛,教民养蚕。”又《蜀中广记》中也记载有在高辛氏之时蜀地开始养蚕的传说④11。“蚕丛氏”、“高辛氏”均为传说中人物,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此外,在甲骨文中,“蜀”字写作蚕形③12。又《说文》:“蜀,葵中蚕也”。说明最迟在殷代蜀地已有丝织生产。1976年初,在成都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铜戈上“饰有蚕形图像”。“蚕”的形状,头大而眼突出,身屈曲,作蠕动状。蚕在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内,其四周布满圆点,可能是代表蚕沙或蚕食的桑叶,左侧横着的图形,象是一株桑树,枝间的圆点,可能是代表树上的桑叶④13。经研究证明,此铜戈系古蜀国所造,图上反映的蚕桑图像说明古蜀国已有蚕桑丝织业的实际情况。这是长江上游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有关丝织业的实物证据。殷周时期,这一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屈原《天问》中写到:“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于台桑。”描写了大禹治水后上天派他巡察四方,在台桑与涂山氏之女结合的传说。《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涂山在今安徽省,台桑在涂山西南。既然该地以“桑”为名,当有许多桑树,故禹方能“执玉帛者万国”。而《管子·轻重篇》第八十中记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采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薄”通亳,在安徽境内。这里说的是伊尹曾以亳地女工制作的文绣绸绢当做商品,到桀的夏国换取大量谷物,说明早在夏末商初之时淮河流域一些地区丝织物产量、质量就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总之,殷商西周时期,丝织生产得到巨大发展,分布区域也随之扩大,并出现了向黄河流域集中的趋势,为丝织业重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黄河流域丝织业重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丝织业的分布特点如下。1.丝织业生产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丝织业重心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均把农桑放在经济生产的首位,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这一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1)齐国(今山东东北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故齐冠带衣履天下”。丝织品产量巨大,不仅“人民多文采布帛”,而且可以大量输出,达到“冠带衣履天下”的程度。(2)鲁国(今山东中南部)。《史记·货殖列传》:“颇有桑麻之业”,又《左传》成公二年载楚人伐鲁,“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执针、织纴,皆百人”。一次即以几百名纺织手工业者作贿赂品,可见丝织业一定相当发达,因此方能以“鲁缟”著称于世。(3)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地区)。《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织文”,蔡沈注:织而有文,锦绮之属。”当时齐、鲁、卫三国是全国丝织生产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此外,卫地的生丝和丝织品已有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诗经·卫风·氓》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描写一个年青人,拿着布币到市场上买丝的情景。(4)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禹贡》豫州“厥篚纤纩”,“纤”是很细的绸,“纩”或作“”,即细绵。《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郑风·丰》:“衣锦褧衣”。说明郑地确有丝织生产,故《晋语》七载晋人伐郑,郑“纳女工妾三十人”以求和,女工妾应当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妇女。(5)魏国(今山西西南部)。《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描写了魏地采桑人悠闲自在地在田里采桑的情景,并说明魏地已大面积种植桑树,丝织业得到较大的发展。(6)秦国(今陕西)。《诗经·秦风·车邻》:“陂有桑,隰有杨”;《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说明秦国有大面积的桑树。《秦风·终南》中又提到锦衣和绣裳。此外,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云梦竹简《法律答问》说:“或盗采人桑叶,臧一盈一钱,可(何)论?貲徭三旬。”可见当时对丝织生产的重视。《诗经》还说唐(今山西太原)①14、曹(今山东定陶)②15、豳(今陕西彬县)③16、邶、鄘(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④17都生产丝织品。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已遍及黄河流域各地区,丝织业重心确已形成。2.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的缓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与黄河流域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发展极其缓慢。到战国末期,这一地区丝结业分布尚局限于楚、吴、越等国的部分地区。虽然如此,本地区丝织业在前代的基础上仍有发展,生产区域有所扩大。《禹贡》:扬州(今苏皖两省南部、江西东部)“厥篚织贝”。“织贝”,郑玄注:“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凡为织者,先染其丝,及织之则成文矣”。荆州(今湘鄂大部及江西西部)“厥篚玄”。“玄”,赤黑色,“”,黄赤色。胡渭注:“玄之质盖纖也”,也是丝织品。春秋后期,吴越相争,越败,勾践为灭吴雪耻,“省赋敛,劝农桑”,任昉《述异记》载:“勾践得范蠡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另外,《吕氏春秋》和《史记》中都记述了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吴楚两国因边境女子争桑而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说明吴楚两国都常非重视丝织业生产。解放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市五里碑、左家塘、杨家湾、广济桥、烈士公园、浏城桥,湖北江陵的望台山、雨台山、马山、九店等地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批丝织物遗物,据研究,这些丝织物可能为楚国当地织造①18。从丝织物的种类、数量及织造水平看,楚地丝织业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可是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丝织业发展仍很缓慢,甚至于有些地区在此时尚无丝织业。两汉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重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时我国丝织业生产绝大部分集中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物。汉代我国丝绸产量是很大的,据《汉书·平准书》记载,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的一年中,政府诛求到民间的输帛500万匹,这之中的绝大部分当来自丝织业生产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设东西两织室,为“主织作缯帛之处”3主要“织作文绣郊庙之服”③19。每年费钱达5000万。又在临淄、襄邑设服官,每年费钱数万万之多④20。汉代黄河流域的民间丝织业也非常发达,如前所述,政府一年中从民间征得的绢帛即达500万匹。据《西京杂记》载,巨鹿陈宝光家出产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汉书·张汤传》附《张安世传》载:“安世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连大臣的夫人尚“自纺绩”,可见民间丝织业是极昌盛的。汉代丝织品主要产地在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中心。此外,东阿(今山东东阿县)、亢父(今山东济宁市)、朝歌(今河南淇县)、清河(今河北清河县)、巨鹿(今河北巨鹿县)、河内(今河南武陟县)等地均有名贵丝织品①21。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程度,因史料所限,尚不易稽考。杨雄《方言》列举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某些养蚕设施的不同称呼:“槌,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其横,关西曰?,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所以县,关西谓之,东齐海岱之间之谓,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缳,或谓之环。”这里所说的槌、横均是蚕架的构件,可见楚地、江淮地区的养蚕设施与中原先进地区基本相同。再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批丝织物为佐证②22,可知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亦有较大发展。两汉时期,由于黄河流域丝织业重心的形成,不仅长江流域丝织业得到发展,而且使丝织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生产技术向南已传到南部沿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的儋耳郡(今广东儋县)、珠崖郡(今广东琼山东南)。两郡“男子耕农,种禾稻麻,女子蚕桑织绩。”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桂阳(今湖南省郴县)太守茨充“教人养蚕,人得其利”①23。蜀地的丝织技术也传到了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西南地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透,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将蜀地织锦技术传给西南地区的苗族。《黎平府志》记载: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的苗民吸收了蜀锦的特点,织成五彩绒锦,为纪念诸葛亮,就称之为“武侯锦”。而当时的侗族人民(居住在今贵州锦屏)也根据蜀锦织造了侗锦,又称“诸葛锦”②24、。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丝织生产技术也传播到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1971年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汉代壁画墓中,发现了一幅庄园图,图的左上部画了一大片丛林,有女子在采桑,另外还有一些筐箔之类的器物,表明在庄园内是有蚕桑丝织业的③25。1972年在嘉峪关市东面40里的戈壁滩上东汉晚期砖墓内,发现大量反映有关蚕桑、绢帛的彩绘壁画和画像砖。其中有采桑女在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轰赶飞落桑林的乌鸦,还有绢帛、置有蚕茧的高足盘、丝束和有关生产工具的画面④26。这两处考古发现说明今内蒙古南部和河西走廊地区在两汉时期即已开始进行丝织生产。两汉时期,由于丝织业重心的形成和丝织业生产区域的扩大,在全国形成了三个丝织生产中心。这些中心的形成,以丰富多采、工艺精湛的丝绸制品突破地域限制而行销全国,不仅满足了各地区各阶层对丝织品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其他地区丝织技术的提高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是形成最早、生产的丝织品质最最高、数量最多的丝织生产中心。临淄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的国都,前文已经论及,齐国在当时是我国丝织业生产的中心区域,“冠带衣履天下”,而临淄又是齐国最主要的丝绸产地。齐国国君曾在临淄设三服之官,作为官府手工业,生产高级丝织品以供宫廷贵族之用①27。临淄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居民7万户,城内“车毂击,人肩摩”②28,一派繁华景象。这与丝织业的发展也自然会有很大关系。到两汉时期,临淄的丝织业进一发展,丝织生产已成为家庭手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因此被称为“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③29。汉代继续在临淄设立三服官,《汉书·贡禹传》载:“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在齐地。”又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数费钜万”。齐三服官主要生产皇室所用的丝织品,“春献冠帻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④30,故称之为三服官。既以生产贡品为主,其生产水平无疑是相当高的。正是在丝织业发展的参与促进下,汉代临淄已成为人口十万户、富饶程度超过首都长安的天下名都了⑤31。春秋时期属卫地,《禹贡》中言及豫州贡赋云:“厥篚织文”,《说文》:“锦,襄邑织文也”。可见织文即为襄邑锦(卫锦)。春秋战国时期襄邑所产的卫锦就与齐纨鲁缟并称于世,到了汉代,襄邑的丝织业进一步发展,锦的生产无论从质量、产量,还是花色品种上,都大大超过前代。《范子计然书》卷下记载:“锦,大丈出于陈留”。襄邑汉时属陈留郡。王充在《论衡》也提到:“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可见襄邑汉时家庭丝织手工业相当发达,已到无妇不织锦的程度。因此左思赞到:“锦绣襄邑。①32”西汉时在全国设两处服官,一在临淄,一在襄邑。襄邑服官雇佣大批工匠,专造衮龙文绣等礼服,供皇室之用;又造珍贵丝织衣物,供公卿大臣之用。史称“襄邑南有洖水,北有睢水,传曰淏睢之间文章,故有黼黻藻锦日月华虫,以奉天子宗庙御服焉”②33。又有“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③34。在汉代,高级的襄邑锦一匹价值二万钱,而当时一担米价平均在百钱左右,可见其珍贵。成都做为丝织业中心,是西汉以后形成的。这以前蜀地虽有丝织生产,但因交通蔽塞,经济文化落后,未能象中原丝织业那样得到迅速发展。秦灭巴蜀以后,张仪、张若修成都城,“于彝里桥南立锦官”④35,蜀地的丝织业特别是蜀锦织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原因一方面是秦汉统一封建专治国家的建立,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中原先进的织染技术传入蜀地;另一方面是蜀地有发展丝织业的优越条件,这里不仅气候适于蚕桑的生长,而且水质良好。如成都的锦江,据史书记载:“成都织锦即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①36”,故名之为锦江。可见,成都之所以成为丝织业生产中心,是与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西汉时期,成都所产蜀锦的织作水平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故杨雄赞之:“尔乃其人,其造奇锦。,缘缘卢中……绵茧成衽,阿丽纤靡”②37。到东汉时,成都的丝织生产水平几欲代临淄、襄邑而有之,成为全国三大丝织生产中心之一。左思在《蜀都赋》中写到:成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织锦业成为成都人民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四是丝织品在汉武帝之后的消费从以上论述可知,从丝织业的起源到两汉时期,我国丝织业生产区域逐渐扩大,丝织业重心在黄河流域形成。下面探讨丝织业重心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原因。首先,是自然条件的作用。黄河流域丝织业重心的形成,与当时北方适宜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据研究,从殷商到西汉近15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今温暖湿润。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当于今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在殷墟的发掘中,曾出土有獐、竹鼠、水牛、象等热带亚热带动物,这些动物今天在黄河流域均已不见。据甲骨文记载,安阳人种植水稻,在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下种(相当于阳历的3月),比目前该地区水稻种植期早一个月左右。西周初期,黄河流域气候曾一度寒冷,但很快转暖。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华北地区的冬小麦收获期在五月,比目前该地区提前了10~20天;战国时,齐鲁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而目前这里只能两年三熟①38。这种温暖气候一直持续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当时的植物分布情况:“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与目前同类植物分布相比较,目前这些植物已大大南移②39。史念海先生研究了黄河中游地区古代森林的分布后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桑树的分布向北已接近陕西和内蒙两省区的交界处③40,而西汉以后,在内蒙南部和河西走廊的部分地区的庄园中,确有桑树的种植④41。这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能充分满足蚕桑生长的要求。其次,是消费市场条件的作用。丝织品作为贵重纺织品,在我国古代一直被官僚地主所把持,官僚、地主(奴隶主)、富商三个阶层构成了丝织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殷周春秋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丝织品被规定为王室、诸侯、公卿大夫等奴隶主贵族的特定服饰,平民百姓不得“僭越”,当时的平民主要以麻葛为衣料,故又称之为“布衣”。殷周时期,以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为政治中心,不仅殷周王室居于此,各诸侯国也大部分分布于此,如周的诸侯国中较大的有:郑、卫、宋、齐、鲁、晋、秦、楚、吴、越等,其中楚、吴、越在长江流域,其它各国均分布在黄河流域。因此,作为这一时期丝织品的主要消费者的奴隶主贵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是黄河流域丝织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春秋以后,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周礼》遭到僭越,到汉代时,非贵族出身的地主、商人也开始大量使用丝织品。如《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是以文缯薄织,不粥于市。今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锦冰。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亵人而居婚姻之饰。”这里的“常民”、“亵人”乃指富豪之人。汉代丝织品价格极贵,高级丝绸一匹常达万钱,甚至二万钱①42;丝一斤亦值二百八十五钱②43;而一匹帛价值千钱的,实属常事。汉代米价,一石米通常在百钱左右,因此常有一匹帛可换几石,甚至几十石、上百石米的,这远非一般平民所能担负得起。故春秋以后丝织品的消费实际上为两种人所把持,一为皇室、官僚地主,一为富商大贾。汉代皇室每年所需丝织品数量极大,为保证供应,政府在长安(东汉在洛阳)、临淄、襄邑设有织室和服官,仅齐三服官一家,即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费钱数万万③44。而这一时期官僚地主的分布是: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帝都(如西汉的长安);绝大部分居住在各郡国州县。以西汉为例,西汉统治者分全国为十三刺史州,103个郡国,1577个县,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六个刺史州,51个郡国,825个县,占郡国总数的49.5%,县总数的54%;而长江流域仅有荆、扬、益三州,22个郡国,336个县,占郡国总数的21.4%,县总数的21.3%。黄河中下游地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6%,而长江流域仅占20.1%④41。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保险公司短期借款合同范本
- 2025简易店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YY餐饮管理公司学校食堂承包合同样本
- 2025房屋租赁合同样本范文
- 2025浙江省新劳动合同范本【全日制】
- 2025合同履行证据
- 《法律知识普及》课件
- 创业投资策略课件
- 2025年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示范文本
- 《市场趋势研讨》课件
- 跟着电影去旅游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大学(威海)
- 《有机硅乳液防水剂》文本及编制说明
- 学校基金会的资金筹集与运用策略
- 2021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解析卷)
- 调度室副主任安全生产职责模版(3篇)
- 2025年中电科太力通信科技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虚拟现实导览设计-洞察分析
- 《设备房管理标准》课件
- 2025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呼吸机故障应急演练
- 轻钢结构大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