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江湖地区战国楚墓的初步研究
一是楚国时期楚国墓的现保护一、墓葬形制及地面高精度保存情况楚国时期的楚墓主要分布在楚国首都纪南城附近,以济城南为中心的长江二地或山丘上。江陵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16.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904-1124毫米,一些地带的地下水位较高。已发掘的小型楚墓比较集中的雨台山,九店一带的土壤,主要是红壤或红黄色的花斑壤,带有一定的酸性,PH值约在6.7左右。因此一些棺椁较单薄、没有填充膏泥或填充的膏泥层较薄的墓葬,其保存情况就比较差。反之,则保存情况就比较好。二、随葬文物保存情况江陵地区的楚墓一般为土坑竖穴墓。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土壤的性质,地下水位的高低等都不相同。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位的性质都直接地影响着墓室内随葬器物的保存情况。一般说来,墓葬所处的位置上的地下水位较高,同时渗人到墓坑内的地下水的PH值又近于中性的话,则随葬文物的保存情况相对较好。反之,则保存情况相对较差。从棺椁方面来看,楚墓中有多重棺椁的,也有无棺无椁的。一般说来,无棺无椁或单棺楚墓中随葬文物的数量,品种都比较少,保存情况也较差。一些大中型楚墓都具有多层棺椁。这些棺椁一般是采用厚度为数十厘米的木材,通过较精细的加工拼合制成,特别是棺木往往还采用了除榫卯之外的其它密封措施。这一墓葬结构的特点,是随葬文物能以保存下来的因素之一。江陵地区楚墓的另一特点是:采用白膏泥(或青膏泥)在椁室外围作填充。使用的方法有多种:有6面都填充膏泥的,也有四周及顶部或某些部位填充膏泥的。膏泥的厚度从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泥质细密,加上填充时的密实原因,对墓坑的密封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些大中型楚墓,其中一些中小型楚墓中随葬文物保存较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了膏泥填充。反之,没有膏泥在棺椁外作填充物的楚墓,随葬文物的保存情况不好。三、鼓墩代墓与二十七日墓内文物保存情况的对比在墓葬的发掘中,人们常常发现那些地下文物的保存情况不仅与时代、地点、墓室结构的不同而互有差异,甚至同一时代、同一地点、墓室的一些结构相近的墓葬其保存情况也往往不同;但在某些埸合,一些墓葬内的文物保存情况又十分相近。例如位于现今随州市的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与二号墓,时代基本上相差不远,两墓相距仅百余米地质条件应大致相同,但墓内文物的保存情况却相差很大,一号墓内的文物有漆木器、竹简、丝织品的残片、青铜器及陶器等,而二号墓内的文物除青铜器、陶器及玉石器之外其余的文物(包括厚重的棺椁)全部腐烂殆尽了:与此相反,江陵凤凰山八、九、十号汉墓与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时代虽然相近,但两地相距遥远,而两墓内的文物保存情况却比较相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造成这些不同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一些呢?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在墓葬的发掘前和发掘的过程中粗略的摸清地下文物在墓室内的保存情况可能会有所裨益。因而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在墓葬的发掘前和发掘过程中做好出土文物的清理、保护和保管等各项具体业务的事前准备工作、对于出土文物的现埸保护工作都足很为重要的。无机类、有机类文物腐变的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处的环境。出土文物的品种足相当多的,可以说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有可能被随葬在墓中,它们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有机类和无机类。属于无机类的主要有陶器、金属器、玉石器等,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对来说都比较稳定,在漫长的地下岁月里一般都不会完全腐烂成灰。属于有机类的品种史多,如食物、纺织品、漆木竹器、皮革等。与无机类文物比较,有机类文物更加容易腐烂,因为它们的组成都是有机高分子,不仪是各类微生物的养料,在地下环境中也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在出土文物中,清理时最困难、运输及保护中最棘手的器物绝大部分属于这类物质。从我省近些年来发掘的这类墓葬看,出土文物中占在多数的是陶器、金属器、漆木竹器、纺织品、玉石器等,它们中最不易保存的是漆木竹器和纺织品。2、关于膏泥与棺对比考古学环境包括墓葬和遗址所处的地质条件、墓室构造两大方面,而影响文物腐变的动因就是由两大方面所饱含的水分、络合物、氧气、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盐类、温度、复盖物、有机体等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文物保存情况的地质条件很多,如土壤的性质(盐类、络合物、复盖物、有机体、酸碱度)所以在北方的酸碱地区和南方的红壤层中,如无其它因素中影响,地下文物的保存情况一般说来都不可能很好。2>墓室的构造。地下文物保存状况跟墓室构造的好坏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墓室的密封性。墓室的密封性决定于墓室的结构及工程质量、墓室所处的地质环境等。从我们所讨论的范围来说在发掘时地下文物保存情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墓室的密封程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密封性较好的墓葬,其中的文物就会保存的较好,反之,则腐烂情况会较严重。决定墓葬密封程度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就膏泥、棺椁、积水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讨论。A、膏泥。膏泥有白膏泥和青膏泥之分,它们大都是填充在椁室的外围。特别是楚墓中使用膏泥的现象较多,如江陵雨台山248座一棺一椁墓中有183座填有膏泥,这是小型楚墓的情况,一些大中型楚墓一般都填有膏泥(也有少数墓葬是建在膏泥层中的)。膏泥填充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墓葬在椁室的四周及顶部都填有膏泥,有的则仅在墓底填充膏泥。它们的厚度在不同墓葬或同一墓葬的不同部位也不相同,厚的可达一米以上,薄的仅有十几厘米。无论是白膏泥或青膏泥,都是一种颗粒较细的粘土,填充在椁室四周时因它的质地较细且密实的缘故,所以能直到一定的密封作用。起到了阻止氧气对文物的氧化作用,进而阻止由于水分渗透的速度很快而造成一些软材料如陶器和骨头产生物理性的磨损。据分析结果表明,白膏泥是一种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镁、氧化钙等矿物的粘土,但由于毛细作用它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吸水性,吸水量甚至可达到本身重量的20%,例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白膏泥的含水量就达到10-20%,因此膏泥层不可能起到隔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以通过膏泥层缓慢地渗入墓中,一方面溶解土壤中所含的可溶盐类、络合物,同时对随水而来的“大个子”细菌起到阻挡作用。参加过长沙楚墓发掘的同志们早以指出,凡是有膏泥层密封的墓葬,其中的棺椁就会保存的较好,而没有膏泥层的墓葬,大部分棺椁都腐烂成灰了。膏泥层对墓室的密封起着十分主要的作用,因为有了较致密的膏泥层就能使棺椁保存较好,同时也就能使墓室较容易产生积水,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加强了墓室的密封性能。所以说有无起密封作用的膏泥层是探索墓内文物保存状态首先需要弄清楚的。B、棺椁。棺椁本身是文物同时它们又是墓室内其它文物的保护层。在考古发掘中从来也看不到那种各类文物都保存较好而棺椁已腐烂的现象:一般说来棺椁完好的墓葬其中的各类文物才能保存的较好。这就表明棺椁保存情况的好坏与墓室内其它文物保存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棺椁的密封程度与它们的材质、厚度、板材间的拼接方式等有关。大中型楚墓和西汉前期墓的棺椁都有一定的厚度,有的可达20厘米以上,如果板材之间拼接的比较紧密,就可以形成有一定密封作用的空间,当受到地下水的浸润后,木材体积稍稍增大,史增强了密封性能对于棺木米说,由于棺板的接口处一般都很严密,有的甚至还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密封,加上棺木表面的多道髹漆,基本上使得棺内形成了一个密封的容器。然而棺椁与膏泥层一样,由于其本身的吸水性,也无法阻止地下水的渗透作用。C、积水。我省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域,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大都在800-1200毫米,特别是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常常会渗透到墓室内产生积水,使随葬器物部分或全部浸泡在水中。水分本身会对文物造成物理和化学上的破坏,由于水是激活许多腐变的动因,因此水分常被称为“通用的催化剂”。这样,可以促进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还会使有机物滋生。水分也应该考虑为一种化学物质,因为它影响材料结构构成。一些材料如胶质材料中的可溶组分。水分也可能使一些难溶的材料发生水解反应,再产生一些可溶或不可溶的物质。因此许多有机聚合物将最终水解成越来越小的可溶分子。同时水对金属的腐蚀和其它类型的电化学反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发掘中通常迂见的食品及丝织品中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使它们解体从而导致腐烂的发生。但是,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情况,就是水分充足的环境竞是一些文物保存下来理想的条件。饱水材料可以阻止氧气的接触,这相当于在缺氯的条件下保存。然而,由于材料的饱水和水解作用的广延性,会使有机材料受损坏,幸运的是它的结构形式仍保持不变,只是水取代了水解掉的物质。尽管水的溶解不可避免,但水的存在阻止了材料的瓦解并保留了器物原来的形状和限度。样品的保存作用膏泥、棺椁和积水的存在,使墓室内的环境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中。在这种特定的状态下,下述现象是存在的:1、由于膏泥、棺椁等多层密封层的存在,无论足渗入墓室的地下水或是气体都得通过这些密封层,从而受到层层过滤。2、由于密封层的存在,进入墓室的地下水和气体不可能是畅通无阻地流进去的,而应该是一点点地渗进去的,这样速度就十分缓慢;同样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墓室内积水的外渗也是相当缓慢的,墓室内的积水就不会随着地下水的涨落而快速升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气体也有相似的情况。事实上如果存放处或水不运动,这种对软材料物理性损伤就可避免。这种稳定的状态是适宜于文物保存的。3、由于密封层存在,墓室的温度和湿度的波动性越小,并且其平均温度很低。既便较浅的存放处,只要复盖层结构致密也能起到缓解的作用。避免一般大气环境的波动性影响,可以增强保护的能力。4、由于密封性的存在,盐类和其它的残存物得以保存,而盐类和其它残存物的存在有助于保存有机材料,这是由于微生物不能在含盐最高的地方生存的原因。5密封层隔绝了四周土壤与墓室内文物的直接接触,这样这样土壤对文物的腐蚀作用就大为减少。6、如果地下水带有较强的酸碱性,当它们与各密封层接触、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就可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这样渗入墓室的水的酸碱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关于墓内文物的保存状态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现举下述三组墓葬进行讨论。1、1975-1977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土坑墓十座,包括在此之前出土大批秦简的睡虎地十一号墓,共十一座墓葬。这十一座墓的时代比较相近,地质条件也相差不大,但墓内文物的保存状况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现将其中几情况列于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几座墓葬的保存情况以11号墓最好、39号墓次之、29及30号墓情况最差。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从表中看主要原因是膏泥层、棺椁和积水。29和30号墓中的棺木为什么都烂光了呢,就因为它们的膏泥层薄、未经夯实,同时又没有椁板的保护,密封性差,所以也无法使墓室积水。从这组例子可以看到,质细又经夯实的膏泥层、较密封的棺椁及墓室内的积水对于墓中文物的保存是有利的。2.如前所述,膏泥层对墓的密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膏泥层或只是少部分因的存在,那么膏泥的密封作用就差,棺椁也不可能保存很好,同样,墓中文物的保存状态就不好。例如下述墓葬,它们的有关情况现列于表2。3.一些密封程度比较相似的墓葬,其墓室内文物保存的情况就会比较相近,如江陵凤凰山的一些汉墓,它们的有关情况见表3。<四>探索墓室内文物保存状态的几条线索如所述,在墓葬的发掘前和发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尚未出土的文物的保存情况,使现埸保护及各种准备工作时时走在清理工作的前面,对保护于文物的清理和保护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对于在较大型墓葬的发掘时更显得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发掘工作中,对于那些易于腐烂的食物、丝织品、皮革、漆、木、竹器等,通过什么途径去摸索、去估计它们的保存状态呢?由于各种不同墓葬的复杂性及地理条件的千差万别,完全探准地下文物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下面主要根据我省一些墓葬的发掘情况,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粗略的线索:1.如果墓葬椁室的周围有一定的膏泥层进行了密封,并且椁板都还保存的话,那么墓内文物保存状态一般说来都不会很差;反之,则保存情况将不可能很好。2.当地下水位较高,水的PH值近于中性,那么漆、木、竹器的保存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漆、木、竹器的质地是纤维素,其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在近于中性的地下水中,纤维素分子的降解过程是十分缓慢的,虽然微生物对它的腐蚀很迅速,但当它们充满水份-即饱水后,微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了。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原因就在这里:至今仍在使用的“水中储木法”,其道理也在于此。3.在填土的清理过程中,如果有植物的枝叶丢弃的工具及木柄或其它遗物等,也可以推测出墓内文物的保存情况。当出现植物的枝叶比较好,甚至呈青绿色或工具表面锈蚀轻微、木柄没有较大的腐烂,则说明填土致密,墓内的密封性就会较好。则墓内的漆、木、竹器的保存情况将会较好,部分丝织品的存在是可能的。4.丝织品的保存状态比较难以摸索,因为蚕丝纤维比较脆弱,在地下水的浸泡中以及与氧接触时都会发生变化,使内部的蛋白质分子降解,从而导致它们的腐烂。一般说来,虽然密封性较好,但当墓室充满积水,特别是带有微碱性的积水时,丝织品的部分保存是可能的,而完整的保存一般是不可能的。同时,由于丝织品出于棺内的情况比较多,在清理椁室时,如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丝织品保存完好的话,可能意味着棺内的丝织品有保存较好的可能,此时对棺内的情况应予以注意,如果棺木无明显的缝隙或破损,则棺内的衣物可能保存较好,应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才能作进一步处理,以防棺内的积水在运输过程中的震荡将丝织品损坏。实际上,每一个地方已经发掘的墓葬的保存情况,都可以成为这一地区同类墓葬文物保存情况的借鉴,也可以成为时代、地点虽有差异,但地质条件和墓室结构上相近的一些墓葬的借鉴。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文物的现埸保护是有益的。四、小型工具包、有利于纺粘、整理发掘墓葬事先应该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某些便携式的简单仪器如便携式酸度计、水质仪、双金属温度计等;小型工具包、喷雾器、相机等;少量化学药品如草酸、氢氧化钠、乙醇、丙酮、聚乙焕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醋、聚丙烯酸树酯、石膏等;其它用品如脱脂棉、宣纸、栲贝纸等。发掘不同时期的墓葬,应根据墓葬内经常出土器物的特点在物资上进行必要的准备。<1>油漆加工1.胎体的升级改造战国楚墓中的漆木器,是在木质胎体上髹天然漆而成。天然漆属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一定的加工后髹在木材表面成膜。该膜在几干年的地下环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地会产生老化现象,表现出开裂、硬脆、卷曲和腐烂。作为胎体的木质,由于受地下水的侵蚀,其变化的重要一点是:木质内部的一切空隙都充满了水份,其绝对含水率都在100%以上,有的可达600%或更高。此外由于木纤维的降解使胎体吸水后整体呈海绵状,有的还表现出开裂和腐烂。楚墓出土漆器的颜色以红、黑为主,黑色颜料一般为烟炱(主要成份是碳);红色的主要是朱砂(一种天然的红色硫化汞)。其它的颜色如绿、兰、白、黄、金、银等主要也是采用天然矿物或金、银等金属。在几千年的地下环境中,一些物质或它们的一些基团随着地下水渗透到这些颜色中去或与之发生反应,出土时这些物质或其反应物在空气中与氧等发生反应从而使漆器的色彩发生变化。2.对水景的整体布局的影响楚墓中的随葬文物几千年来能够在埋藏的环境中保存下来,通常是由于这些器物基本上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并达到了平衡。当这些器物一旦被发掘出土之后,暴露在大气之中,器物所处的整个环境立即发生突然的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并激活了一些新的腐变动因。使器物的腐烂变质重新加速开始。如温度、湿度、气体的成份及压力、光线等。这种整体性,突然性的变化对出土文物的影响很大。就出土的漆木器来说,湿度、光线、气体三个因素的变化对其影响为更直接。例如出土的饱水漆木器在空气中放置30-60分钟之后漆器表面漆膜就会发生细细的起皱现象,这就是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木胎表面收缩在漆膜上的反映;光能够使出土的漆木器在发掘的过程中就发生能够看得见的腐变现象,一些出土的漆木器几千年来一直在地下避光保存着,发掘时突然将它们暴露在光线之下,有些漆木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会发生颜色暗淡或褪色的现象。由于漆木器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上述的变化在一些漆木器上往往发生的更加迅速。3.湿色做好保护的方法1>一般漆木器的现埸保护方法<1>漆木器出土之后应立即进行摄影,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摄象及色彩的记录工作,因为漆木器上的彩绘颜色暴露在空气中之后很快就会变得暗淡下来。<2>起取漆木器时,应双手从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轻轻用力,使器物与底部基础脱离。小型漆器可一人操作,用双手托起放到木质托板上,再从墓坑内运出;大型器物可2-3人合作起取,以一人为主,当器物已与底部基础脱离时,将器物一边倾斜一边插入薄木板,当器物已放在木板上之后,由二人配合一边扶住器物一边托起木板,将器物放人箱内或筐内,做好记录、标签等,再从墓坑中运出。出土器物应先送到考古工地的临时工作间内,进行适当的处理。<3>在临时工作间内,对器物表面明显的污物可用墓内积水或当地的井水等轻轻洗去,器物盛放物品部位所积的淤泥等物应细心清理,以便弄清所盛物质的有关情况,一时难以清理的应暂时予以保留,留到室内清理时再作处理。<4>用塑料薄膜将器物包好,包装前在器物底部附近放一团湿了水的棉花,使之基本上处于密封状态,以防水分快速挥发。<5>再用0.3-0.5厘米右左厚的塑料泡沫包裹,以防轻微碰撞或挤压对器产生损害。放入合适的箱内,四周填充纸屑类物质,然后运往文物保护实验室去。2>粉彩漆木器、着衣木俑的现埸保护方法漆木器上的彩绘所用原料的不同,分为漆绘、油绘和胶绘等。因为漆与油不溶于水,所以采用漆与油髹饰的彩绘,在出土时的起取、清洗、包装等过程中一般均不易使其受到损失;而胶绘则不同。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用的胶均是水溶性的,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述的鹿胶、牛胶、马胶等,对于这一类胶绘的花纹,考古工作者常称之为“粉彩”。受地下水及潮湿环境的影响,出土时彩绘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存在,如用手抚摸或与其它物品接触,这些胶制的彩绘就十分容易被擦去或抹掉。着衣木俑的情况与胶制的彩绘漆木器相类似。因为着衣木俑出土时,身上的丝绸衣服均呈潮湿或半潮湿状态,并且十分脆弱,如与其它物品直接接触,很容易与之粘连而被扯碎。同时,发掘现埸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等条件对木俑着衣的各种资料一一进行记录和整理。因此,必须尽量保持木俑着衣的原状运回室内清理。对于这类出土漆木器和着衣木俑的现埸保护,除按一般出土漆木器操作外,其包装、保湿的方法可采用“半接触”法进行。所谓“半接触”法,就是用来包装固定出土文物的物品只与被包装文物的部分表面接触,与那些绘有易擦去的“粉彩”的表面、易粘连的衣服等不接触或尽量少接触。例如,对于着衣木俑可采用图1的方法进行包装。对于其它形状的粉彩漆木器可按类似的方法,选择文物表面无粉彩或粉彩较少的部位进行包装保护。3>大型棺椁的现埸保护方法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国内对大型棺椁的现埸保护工作还是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1>作为楚墓内的椁室,一般是采用加工后的木材一块块拼接(或榫接)而成,在发掘时又须一块块拆开从墓坑内运出。由于椁室木材用料一般都比较粗大,表面腐朽,吸水后重量增加,在起取或搬运时,如直接地用钢钎、钢索(或绳索)进行撬起和拖拉,椁木表面就会被勒出深深地凹沟,有的甚至会断裂或破碎。如果在起取时加一块厚木板作托板、搬运时将椁板放在托板上进行,这类缺点基本上就可以避免。<2>椁板运出墓坑后,应用水洗净,再用塑料薄膜条缠绕包裹并运到阴凉潮湿处暂时存放。如考古发掘工地条件允许的话,包裹后的椁板可采用细沙子暂时埋起来,沙子上加盖油毡等物。而不应任其暴露在野外。<3>一般的棺木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进行现埸保护。对于髹漆的棺木或大型完整棺木来说也可以采用下述的方法: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内外棺,又大又重,首先在棺内放入一些浸饱了水份的棉花等物,然后在棺木表面一边喷水一边将塑料薄膜紧贴在棺木的整个表面。这样处理后,一般隔3-4天再往表面加一次水即可保证棺木不会因湿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加水时,用小水流从棺盖与塑料薄膜接口处进行,水从塑料薄膜与漆膜之间流过后薄膜又会自动粘合到棺木的表面上。<2当前竹垫保护方法1.麻黄的外部形态江陵地区战国楚墓中往往有竹简出土,由于竹简上记录有文字,它们均被列入国家珍贵文物之列。从外形看:楚墓出土的竹简一般都比较长,长度在60厘米或更长,最长的可达70多厘米,这也是江陵地区楚墓出土竹简与江陵汉简、云梦秦简的基本区别之一;竹简细长均匀、表面平整、边缘光滑、成束或多根在一起、无论正面或背面往往残留有2道(或2道以上)用线编册的痕迹。这些外形特征是在楚墓清理时辩认竹简的一种简便又可靠的方法。从理化性质上看:竹简的质地是竹纤维组成,与木纤维一样,出土时竹纤维中的一切空隙均充满了水份,绝对含水率一般都在100%以上,成为“饱水”竹简。由于地下水的影响,竹质内部可溶性物质如半纤维素、胶质等基本上被溶去,竹纤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降解,质地疏软,加上吸饱了水份后重量增加,使得有些竹简出土时似泡过水的面条一样,依靠自身的强度是无法起取的。从竹简本身来看:由于竹简是记录文字的,每枚竹简之间必然存在着前后的顺序,也就是每枚竹简之间的相互位置是一定的。对于成束或多根放在一起的竹简,在起取时如何尽力保存它们的原有状态是十分重要的。2.合理起取改造所需的麻黄1>对于成束、成片的竹简在做好各种资料后,最好是一次性的全部起取出来。墓坑内器物交叠时,首先是清理竹简的外围器物,使竹简完全暴露出来,以保证能以将竹简一次的全部起取出来。一次性全部起取出来的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着竹简的原有状态,这对于今后的释文工作是很有帮助的。竹简数量较多,无法一次性全部起取时,可根据竹简出土时的实际情况分成几批,分别取出,保证每一批竹简的完整性,并同时记录好各批之间的相互关系。2>用薄竹刀从竹简最下部的一端将竹简与底层轻轻地剥离,一边剥离一边插入薄塑料托板。托扳厚约1毫米、其前端棱角、棱边已磨圆。3>待塑料板已将竹简托住后,再从塑料板下面插入一薄木板将竹简托起。竹简四周的污物可在工地的临时工作间内,采取低水头小水流轻轻地冲洗干净。4>起取出来的竹简不能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由于竹简在水中容易的漂动,它们相互间的排列顺序就会立即受到破坏,从而给以后的释文、整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江陵楚墓的发掘中是有过教训的。最好是在竹简上面铺一层白色湿棉布,棉布上再铺一层浸透水的脱脂棉以保持湿度,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5>出土竹简应尽快进行清理、绘图及照相,以便取得最直接、最清楚的照片资料。如果考古工地条件不具备的话,应将竹简尽快送往室内由专业人员处理。6>竹简的清理、照相、保存等请参看“秦简出土时的现埸保护”中的有关内容。3.竹席的最佳卷揭楚墓中的竹席一般位于棺内,原是作为棺内的底衬,竹席上面再安放尸体。有的竹席比较小,仅铺满棺底;有的竹席比较大,铺满棺底后的四周多余部份折叠起来。清理时,上述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同竹简一样,竹席出土时一般也吸饱了水份,重量成倍增加,篾片也像泡过水的面条一样疏软,靠本身的强度是无法起取的。同时,由于竹席的面积大,又在棺内放置,操作起来就较困难。直接采用托板、插板等方法起取均会容易给竹席造成损坏。这里介绍一种简便卷揭竹席的方法:1>清理完棺内的器物、尸骨及竹席上的其它物品,作好资料。2>采用小流量、低水头的流水洗净竹席表面。3>清理出内棺一块边板上的竹席边缘部份。有折叠的地方可慢慢地将其展开。竹席较大时,由于操作上的困难,可以考虑先拆开内棺的一边侧板。4>用一块大小与竹席相近或稍大的塑料薄膜铺在竹席上面,薄膜的一边与竹席的一个边缘(一般为竹席的宽端)紧紧贴在一起。用竹刀将竹席该边缘剥离并同时贴到薄膜上面。5>当竹席边缘与塑料薄膜完全贴住时,借助于薄膜的强度将竹席卷起。卷起时薄膜在内,竹席在外。一边卷一边将薄膜的其它部分不断地紧贴在竹席上面。在卷起的过程中,用清水轻轻地冲洗去竹席背面的污物。为了避免竹席的折叠,卷起竹席时的最初筒径大小控制在20厘米左右。6>在卷起过程中,如迂到竹席破损处,可用竹刀将破损的竹席边缘剥离、拼对后贴在薄膜上面,然后再继续卷起竹席。7>竹席全部卷起后,为了保持其水份,可在竹席两端放几团浸饱了水的棉花并将塑料薄膜的两端折起,再放在合适的托板上固定好,就可以装箱运输了。8>对于仅铺满棺底的竹席,揭取时要简单一些。由于竹席潮湿的表面与塑料薄膜粘合力较大,而塑料薄膜的韧性、拉伸强度又比较好,将竹席的一端与棺底剥离后贴在薄膜上,借助于薄膜的强度,就比较容易将整个竹席卷起来。如果竹席表面比较干燥,可适当地喷洒少量的水份后再行操作。<3>丝绸纺织品1.楚墓出土丝织品的种类丝织品在江陵地区楚墓中时有发现。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被称之为“丝绸宝库”。一般楚墓中的丝织品大部分都是碎片,这与墓葬所处的地质条件及墓葬的结构有关。楚墓中的丝织品主要有:墓主人衣物;幡等丧葬用品:盛放香料或果实的香囊、丝袋;包裹器物的用品,如镜袱等。单独使用丝织品随葬的现象在楚墓中还很少发现。从一批经过鉴定的出土丝织品资料看,楚墓中出土丝织品主要是桑蚕丝制成,而且经过练制的熟丝织物占多数。未经练制的生丝织物的数最较少。蚕丝是一种蛋白纤维,在水、氧气、紫外线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降解,宏观表现为丝织品的断裂、脆化、碳化、腐烂等。民间俗语说:“陈丝如烂草”就是这个道理。2.剪开工艺的起取楚墓中出土的丝织品,经过二千多年的历程,强度十分十分脆弱,特别是吸饱了水份之后重量增加,依靠自身强度是难以起取的,一般都必须使用衬托物。此外,出土丝织品干燥后脆性增加,十分容易断裂。因此在起取丝织物时,通常是在丝织品呈半干半湿状态下进行。1>棺内丝织品出土时的现埸保护棺内丝织品主要是尸体上的衣物及盖在尸体上的锦被等。在起取之前要做好各种资料。如果丝织品保存较好,应属于重大考古发现,此时应当将丝织品连同内棺运回到室内仔细进行清理。在搬运之前,如棺内液体较多,需首先抽出棺液。可采用无菌导管依照虹吸的方法进行,棺液要收集在无菌容器内。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运输时的震动引起棺液晃荡而损坏丝织品。尸体上保存较好衣服的起取分为两种情况:<1>在丝织品起取之前,就要进行探查,如果有尸体保存,应属于重大考古发现。此时的重点首先是保护好尸体,应该有医学等方面的专门人员在现埸对古尸进行保护。为了保护好尸体,尸体上的衣服是不能硬行脱下的,应采用剪开的方法起取。剪开的部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上衣或长袍类可沿腋下、双腿外侧离缝线向后约1厘米处剪开;裤、绔等可沿双腿外侧剪开。剪开后,趁丝织品半干半湿时在表面贴一层白绵纸,利用绵纸的强度将剪开的丝织品从下向上起取,起取时可以视具体情况采用卷起或揭取的方法。起取后的丝织品放在已备好的托板上,托板位于尸体头部前方,因该层丝织物的另一半尚压在尸体下面。然后进行第二层衣物的揭取。如丝织品十分脆弱,无法一层层揭取时,可考虑将衣物整体或几层一并剪开起取,因为多层丝织品在一起时的强度远远大于单层丝织品的强度。整体或多层揭取衣物,主要是便于移去尸体另行研究,以免揭取丝织品的时间过长,而使尸体发生变化。整体剪开的衣物可重新进行分层揭取。鞋、袜、裹腿等,可用薄竹刀或牛角刀剥离松动后,尽量想办法整体脱下。有系带的情况时,可考虑在系带的扣结旁呈斜线剪断,保留扣结。需要注意的是,剪开的位置必须尽量避开重要纹饰的中心部位、衣物的缝线处、打结处等,因为这些部位所保留的资料对今后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2>尸体腐烂殆尽或仅剩下骨骼时,在弄清葬式等有关资料后,可以从下肢开始对丝枳品进行清理。对于能以整体取下的衣物尽量不要采用剪开的方法,无法整体取下的衣物当然也只好采取剪开的方法分层揭取了。对于无法分清一件件的、已经腐烂成团、成块的衣物,可以依其破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团、分块的方法起取,起取时要首先将棺液抽出,等成团、成块的丝织物内的水份大部分沥去后再起取。对丝织品进行分团、分块时要记录下它们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到室内再分层揭取、整理和拼接。<3>揭取的衣物要放在铺有白绵纸的托板上,衣物的两层之间已揭开的应放入一层白绵纸隔离。已揭开的丝织品应尽量避免二层或多层的丝织品之间重新相互粘连,然后可用较厚的塑料薄膜袋将丝织品套装密封。密封时,托板放入一敞口塑料小袋,袋内盛一团浸饱蒸馏水的棉花,以维持丝织品的水份不致很快干燥,便于室内进一步整理。成团、成块的丝织品可放在铺有薄膜的托板上,再用薄膜包裹,防止水份快速挥发,运回室内清理。2>其它出土丝织品的现埸保护方法<1>包裹铜镜等物的丝织品包裹在青铜器外表的丝织品,如镜袱,一般保存情况都不太好。紧贴在铜镜等器物表面的丝织品残片,已翘起、脱落的部分应小心取下后用玻璃片火封(方法见本节<4>);已干燥卷曲的丝织品残片可喷点水雾使其伸展或将其展平后再用玻璃片夹封。紧贴在青铜器上的部分丝织品残片,如青铜器保存情况较好,而丝织品又不影响青铜器的主要纹饰的话,一般不要把它们剥离下来,也难以剥离下来,因为剥离时丝织品往往会碎成粉末,就原样保存好。边缘翘起或碎裂时,可在翘起或碎裂处滴几滴3%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丝织品潮湿时)或1%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液(丝织品干燥时)加固一下,待丝织品基本干燥后,连同青铜器一起用棉纸包好运回室内。<2>盛放果实、香料等物的丝织锦袋等,出土时要保留袋口的扣结原貌,内盛物可通过破损处取出,内盛物取出后袋内应放入一定量的白绵纸小团,以防止袋壁粘连。然后放在托板上固定后放入塑料薄膜袋内,并放一团湿棉花保持水份。如丝织品锦袋完整或情况较复杂时,可将锦袋连同内盛物一起用托板托起,固定后放入塑料薄膜袋内密封并放一团湿棉花保湿后运到室内处理。<3>对于出土的丝织品残片,无论大小都应细心揭取和保护,因为一些古代丝织品的新品种往往就在这些残片内发现,例如用作竹笥内衬的丝织品残片等。对于这残片可趁其半干半湿时进行揭取,如果残片干燥可适当喷点水雾,待稍干后再揭取。粘连较紧的丝织品残片,先在其表面贴一层白绵纸,然后用竹刀从边沿将丝织品剥离原来的器物而附在白绵纸上,利用绵纸的强度与竹刀配合而将丝织品揭起。<4>揭取的丝织品残片放在两层白绵纸中间,轻轻地施压吸去一部分水份,再放入两层白绵纸中间,用玻璃片火好,同时附上有关的标签或说明资料,送到室内后再进行整理。如果是锦、绦、绣等比较珍贵的丝织品残片,可以采用“帛币”的保护方法进行现埸保护(见《小块丝织品-“帛币”出土时的现埸保护》)。3.及时做好出土丝织品的使用和清洗工作江陵地区楚菜出土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锦、绦、绣等。多数丝织品都是经过染色的,特别是锦、绣等,都有美丽的彩色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染色,即有“石染”,也有“草染”。“石染”是采用矿物染料,如朱砂等;“草染”是使用植物染料,如茜草、栀子等。为了减缓丝织品出土时颜色的变化进程,出土丝织品应尽量避光保存并尽快处理,特别不要使之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出土现埸的文物拍摄工作最好也应在自然光(避免阳光直射)下进行,不能使用强光灯。出土丝织品一般本身不带有大量霉菌,但出土之后容易受到霉菌的侵蚀,特别是在春夏之交季节。作为现埸保护来说,丝织品出土之后一般都是尽快处理的,包括室内整理工作也是一样。所以防霉剂在丝织品的现埸保护中很少使用,而且绝对不允许将防霉剂直接用在丝织品上。如果担心在室内整理工作开始前,现埸包装好的丝织品会生霉的话,可以预先在用来托住丝织品的托板等上面喷洒一些甲醛水溶液先行消毒,丝织品包装之后,在包装物外表再喷洒一些甲醛水溶液消毒,注意不能将甲醛水溶液溅到丝织品上面。出土丝织品上的污物在现埸进行初步的清洗,清洗应在托板上进行,采用小流量、低水头流水清洗。对于丝织品上一时难以洗去的污物可暂时保留,待室内整理时再采用有关的化学溶剂进行清洗。需要注意的是:出土丝织品的现埸保护中,除去少量破碎处采用2%的丝胶水溶液稍为加固外,一般都不要在丝织品上使用化学粘合剂或其它化学物品。第二,西汉时期江陵地区墓土的保护一、地下水概况江陵地区的西汉前期墓,已经科学发掘的主要在纪南城附近及其周围一带。例如从七十年代起发掘的江陵凤凰山8、9、10、167、168、169号等汉墓就位于纪南城古城墙边。凤凰山是一处平缓的岗地,位于楚故都纪南城东南角。它是长江北岸二级阶地的残留台面,高出周围地面3-8米,是由晚更新世时期的河湖相松散堆积物组成,上复6-8米的浅黄棕色粘土和2-3米的褐黄色砂质粘土,该粘土为良好的隔水层。地下水的PH值年动态在7-8之间,呈弱碱性,其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1-3米。地温季节性变化4-6度,墓坑深度10米处的日温差小于1度。二、制作精细的棺僚和密封体系江陵地区的西汉前期墓一般为土坑墓。特别是大中型的墓葬在棺椁及采用膏泥作椁室外围填充等方面与战国楚墓比较相近。例如,大中型墓葬的棺椁一般都是采用厚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木材,通过精细的加工拼合而成,同时还采用了榫卯和其它密封的方法。而填充在椁室外部的膏泥,不仅对墓室的密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渗入到墓室的地下水也起到了一种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三、考古遗址的保护夹胎瓷器和卷木胎瓷器从我国古代漆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看,西汉前期的漆器生产在战国漆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夹苎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的数量增加,漆器生产工艺向着轻巧、华丽的方向发展。夹苎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在战国时期都已经出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到了西汉前期,更多的盒、奁、卮、杯等器物都是采用夹苎胎漆器和卷木胎漆器制成。人们崇尚轻巧、华丽的思想及生产工具的进步是这两种漆器得以较大发展的主要原因。1.夹胎瓷器的使用夹苎胎漆器是一种以漆灰和纺织品等为原料制成胎体后、表面再行髹漆而制成的漆器。与木胎漆器比较,这种漆器的胎体一般说来是比较薄的。由于制胎所用的材料不同,火苎胎漆器的许多特性与木胎漆器是不相同的:如在吸水性方面,火苎胎漆器的含水率明显地小于同类的木胎漆器,从我们所接触到的有限实物资料来看,夹苎胎漆器的绝对含水率,一般都在100%-200%之间,有的更少一些;绝对含水率超过300%的夹苎胎漆器至今我们尚未见到过。夹苎胎漆器出土之后,在自然脱水过程中发生变形、开裂、损坏等情况也比木胎漆器发生同样情况的速度慢、程度低。夹苎胎漆器经历两千多年地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吸饱了水份之后,出土时强度大为减弱,容易发生破碎现象。夹苎胎漆器破碎的特点是碎块较小,其边缘一般呈无规则状。上述两点决定了夹苎胎漆器的现埸保护方法与木胎漆器是有区别的:1>在清理火苎胎漆器时要双手从低部托起或借助于托板。2>火苎胎漆器出土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包装或放入薄膜袋中。一般不需或只放入少量浸饱水的棉花以保持湿度。特别提出注意的是:不要再将它们放入水中浸泡保存。3>火苎胎漆器在运输时应注意防碰撞与挤压,这一点与木胎漆器一样在现埸进行包装时就要考虑到。因为火苎胎漆器出土时,一般保存情况都比同墓出土的本胎漆器好,因此往往会使人们产生麻痹思想而造成疏忽。4>火苎胎漆器碎片应尽量按不同类型的器物分别包装,这些碎片脱水后均可进行拼接。比较有名的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出土的夹苎胎漆卮,表面刻划有美丽的图案,更珍贵的是在刻划凹槽内填有色料,是我国漆器“戗金银”工艺的先河。该器就是笔者将18块碎片脱水后拼接而成的。5>一些火苎胎漆器的装柄处(如漆卮的手柄处等)及器壁与器底的交接处在出土时往往就已经开裂而使漆膜翘曲,此时,可以按卷木胎漆器的现埸保护方法中的有关内容处理。2.卷木胎涂料粘接处的使用方法一卷木胎漆器的现埸保护方法与楚墓中出土的一般漆器基本相同。与斫木胎、镟木胎漆器比较,卷木胎漆器的特点是:器壁是采用薄而长的木板卷制成圆筒状之后、将木板两端粘接而成。器底一般也是采用粘接和榫卯相结合的方法与器壁连在一起的。由于卷木胎漆器的器壁、器底均为粘接而成,几千年的地下环境影响使这些粘接处的强度都有较大的下降,在粘接部位就容易产生开裂和松动。因此在清理卷木胎漆器时必须从器物的底部托起,以防止器壁本身及器壁与器底之间的裂开及脱落。卷木胎漆器的漆膜常常会沿着粘接部位发生开裂、翘曲等现象,当开裂、翘曲的漆膜位于器物表面时,往往容易在包装、整理过程中将它们拉掉。由于漆膜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破碎了的小块漆膜一般是难以再复原的。因此,对开裂、翘曲的部位需要进行临时性的加固。如器表的漆膜发生圆周状的开裂、翘曲,可视漆膜破损的具体情况用适当宽度的塑料薄膜条沿漆膜破损处缠上1-2层,从而达到临时加固的目的。如开裂、翘曲的面积、长度较小,可采用白棉纸沾水后顺漆膜开裂、翘曲的方向将漆膜贴回去,也可以达到临时加固目的。如果漆膜较厚而硬,可多用几层(2-3层)白棉纸沾水粘贴,虽然不能将漆膜完全贴回到胎体上,但可以将漆膜破损处的裂口护住,从而避免了开裂、翘曲的漆膜在现埸包装、运输过程中被碰断或损坏。楚墓中出土的卷木胎、夹苎胎漆器也应注意这些。其它出土漆器出现上述情况时也可照此方法处理。<2>丝绸纺织品1.揭取丝织品、封棺复盖在棺木上的丝织品有帛画、幡及慌围等,这些丝织品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比较紧密地贴在棺木上,出土时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用竹刀从丝织品的边缘轻轻地进行剥离,能以剥离开的,说明该丝织品可以揭取或部分可以揭取;如果十分难以剥离的,说明该丝织品已与棺木粘接的很牢固,难以在现埸进行揭取。可以揭取的棺木上的丝织品,应乘其处在半干半湿时进行揭取。丝织品干燥时可轻轻喷一些水雾于上(采用墓坑积水或蒸馏水),然后在其表面铺一层较厚的白绵纸或宣纸,使纸的一端与丝织品一端借助潮湿的水份粘在一起;用竹刀将该端丝织品轻轻剥离开来并附在纸上;一边卷起纸张一边用竹刀将粘接较牢的部分丝织品剥离开,直至整块丝织品揭取完毕(图2)。在揭取过程中如迂到丝织品破损的地方,可用竹刀将破损的丝织品边缘剥离开来并贴到纸上,然后继续进行揭取工作。难以在现埸揭取的丝织品,绝对不要勉强进行,可先在其表面铺1-2层宣纸后用塑料薄膜缠绕紧密,连同棺木(盖板)一起装箱运回室内后再作处理。棺罩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前期墓中已有出土,它是一种罩在棺外、并沿四周下垂的丝织品组成。由于地下环境的影响,发掘时棺罩已经破损,棺盖表面的丝织物与盖板紧紧贴在一起,难以剥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电分包合同》
- 官帽美术课件
- 2024年电子计步器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水密封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短周期地震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脑血管病用药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翻盖式面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索线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相防锈拉伸缠绕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无金属光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的特殊性
- 小学英语教师家长会
- 安全告知回执
- 三年级奥数教程
- 引水隧洞专项施工方案
- 初中英语-Unit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UbuntuLinu操作系统上机实践实验题题库期末考试试卷24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二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锂电池运输规范说明
- DBJ51∕T 081-2017 四川省城镇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标准
- 《美丽中国是我家》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