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_第1页
(管理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_第2页
(管理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_第3页
(管理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_第4页
(管理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陪审员制度存于的问题及完善吴莹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审判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和职业法官壹起审判案件的壹种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体现了我国司法的民主,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壹、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于立法中存于的问题笔者认为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仍尚存诸多不足。主要表当下:(壹)“陪而不审”现象突出,陪审功能难以实现。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有相当壹部分只重于参和,把参和的程度停留于“陪”的层面上,没有从实质上去“审”。这种“陪而不审”现象主要体当下俩个方面:壹是“陪审”是只“陪”不审。于庭审过程中,多数陪审员只是坐于审判台上,庭审完全由审判长进行,他们仅仅是壹种陪的角色;二是“合而不议”。于合议案件时,虽然法律赋予了陪审员和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但由于陪审员介入案件时法官存于依赖心理,于表决时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二)履职比例严重失调,监督作用有所弱化。我国现有立法没有对人民陪审员的个案选任作出明确规定,各地法院随机选任机制也没有真正确立,实践中许多法官更倾向于挑选已有陪审经历和经验或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陪审员,这显然进壹步削弱了陪审员对法官的监督制约作用,而且会造成陪审员之间工作任务的不平衡。这样,即使有陪审资格的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于实际参审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或少数案件,也会使代表性变得毫无意义。(三)选任情况比较混乱,日常管理趋于随意。实践中,正由于陪审员的选任情况比较混乱,致使陪审员的管理无从下手。虽然人民陪审员的任务是审判,但它不属于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结果法院只能用不能管;又因为他们不属于司法行政人员,司法行政部门也不管;原单位这支队伍多是放任自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建立和健全。陪审员往往是随着人民法院的需要而出现,随着法院不需要而消失。(四)陪审员职权不明确,不能和法官形成制约关系.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陪审员于法院执行职务期间,和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然而,陪审员于审判中究竟应该具有哪些职权和责任,法律没有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这就使陪审员的具体运作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其地位没有了保障。于实际中,法官往往于庭审时安排陪审员宣读壹些程序性文字材料,如有关案件当事人权利的规定等,甚至陪审员于整个庭审活动中壹句话均没有,就算陪审员参和审判活动了,于作出判决时,虽然陪审员有着和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可是普通公民往往信服于职业法官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从而自然地产生壹种权威屈从的心态,于表决时总是遵从职业法官的意志。这样,陪审的作用无从发挥,产生了陪而不审的现象,陪审员于法庭没有了独立的表决权,就是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也就不能和法官形成制约关系。这也是近年审判中陪审制度弱化的原因之壹。(五)法律专业素质偏低,案件质效难以确保。于人民法院组织法及三大诉讼法中,对人民陪审员的素质要求且未作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只是非常笼统地规定了人民陪审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二十三岁的公民,这就使得人民法院于任用人民陪审员时,没有明确的标准及严格的条件限制,再加上本来人民法院对陪审员制度的不注重,直接导致了任用人民陪审员的随意性和平民化,直接导致了人民陪审员的素质偏低,无法正确适用法律行使好审判权;(六)陪审待遇相对偏低,陪和不陪进退俩难。壹方面是法院不愿请。部分法院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推行陪审制度,往往作出折中的选择,就是让少数几个人经常充任陪审员,成为半职业化法官,这样既维护这个制度,又减少了关联成本;另壹方面是陪审员不愿陪。陪审员到法院陪审,势必影响其本职工作,加之有的陪审员所于单位管理严格,参加陪审会影响其经济收入甚至评级、提职等,陪审成了负担。尽管《决定》对于陪审员于陪审期间的收入、交通费、伙食费等予以了规定,但这是等未作规定,这也是造成陪审员难请的原因之壹。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之所以存于之上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于以下几个方面存于误壹是人们观念上的误区(1)对人民陪审员作用和地位的误解。认为人民陪审员是借助陪审制获得审判权的,其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参和审判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且于防腐拒变功能上缺乏特别之处。个别法官认为陪审员仅仅是于法庭上和法官且座,只是壹种形式主义。专业法官因职权形成的权威是陪审员难以达到的,专业法官有可能诱导陪审员,压制其意见,使陪审成为附庸。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影响了双方的工作配合,最终导致人民陪审员变成摆设。(2)对陪审员制度和法官职业化建设关系的误解。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法官队伍走精英化的道路,从法官的遴选、法官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人认为广泛来自于民间、和法官素质相差较远、未受法律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审判实践经验的陪审员经过任命后就享有了坐堂问案的资格,且和法官享有同等的审判权,此举将会降低审判质量,影响法官(3)对人民陪审员影响诉讼效率的误解。过份强调审判的法律效果,认为于法律适用和审判活动中,只要严格执行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诉讼的效率就会提高,审判的最终目的就会达到。而对办案的社会效果即审判的结果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则不予重视。片面认为由于陪审员的参和,法院既要为这项制度的运行支出费用,又要为选任费周折,仍会为壹个案件的数次召集费时费力。二是客观因素的制约(1)规范缺失现象严重。首先,人民陪审员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关联法律的规定不完善。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规定相当混乱。人民法院组织法中陪审制度不再是壹项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也没有把陪审制度作为壹项基本原则,只有刑事诉讼法仍将陪审制度作为壹项基本原则加以规定。(2)选任要求不够具体。由于关联法律对人民陪审员的素质要求且未作出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法院于任用人民陪审员时,没有明确的标准及严格的条件限制,直接导致了任用人民陪审员的随意性和平民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陪审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损害了陪审制度的严肃性。[2]大多数陪审员均不具有法律基本知识,因此,他们参和法庭审判,只能凭自己的经但于大多数情况下,情理不能代替法律,现实中有许多合理不合法的现象。长此以往,陪审(3)职权界定不够科学。有关法律规定,陪审员于执行职务时享有和职业法官同等的权利。但陪审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享有的权利不可能和职业法官完全壹致,究竟陪审员参审时享有哪些权利和承担哪些义务,《决定》及其他关联法律且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回答。人民陪审制度长期以来于司法实践上存于的“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等现象,其中壹个重要原因于于陪审员的职权同其专业素质不对称。许多陪审员称,其“不愿意参加审判活动,主要是觉得自己对法律什么均不懂”。壹般公民参加审判活动,其主要价值于于利用其有别于职业法官的生活经验和民间智慧,提高对案件事实的审断效率,而要求其对高度专业的法律问题进行判断和运用,则是“强人所难”。其实,英美等国陪审团制度,正是对陪审团和法官进(4)责任机制不够健全。实践中,陪审员不履行或不当履行陪审职务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于法院通知其参加陪审时拒不到庭,有的违法审判,有的枉法裁判。最高法院于其制定的有关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的办法中,明确规定办错案应受追究的审判人员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而把陪审员排除于了责任追究的范围之外。《决定》第十七条规定陪审员有上述行为时,人大常委会能够免除其陪审员职务,构成犯罪的,能够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按照这壹规定,对陪审员不履行或不当履行陪审职务尚未构成犯罪的,只能免除其陪审员职务,而不能追究其经济或行政责任,这显然是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因为《决定》第壹条类同于《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即强调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时和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但俩者于强调权利的同时,均没有规定人民陪审员和法官有同等义务,这也进壹步说明于制度设计时,让人民陪审员的能力、权利和义务相适应是必要的。(5)管理监督存于真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考核作了关联规定,明确法院政工部门负责人民陪审员的人事管理工作,但对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却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于实践中,有的法院没有明确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机构,有的法院对人民陪审员的人事管理和参加审判活动的管理相脱节,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监督不到位,陪审员推脱参加审判活动的现象没有得到相应处理,而且对如何保证人民陪审员的公正和廉洁仍缺乏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6)陪审经费缺乏保障。法院的公用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陪审员的选任、管理、培训是法院的壹项常规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法院投入壹定的人力和财力,陪审员参和审判的工作、交通费等补助需要法院支出,这些新增款项财政且不壹定有专款足额支出,这会令本来就相当拮据的法院财政雪上加霜。加之法院又很难精确地对每年的实际办案费用做出预算,致使陪审员费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从而间接地影响了陪审制度的推行和陪审员参审的积极性。(7)陪审案件的范围不明确,法官自由权过大。《决定》对必须实行陪审的案件未作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混乱现象。于我国哪些案件陪审员参和审理,法律没有明确,完全由法官来自行决定,导致法官的随意性过大。由清壹色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来进行审理。于司法实际中,真正吸收陪审员审理的案件非常少,从而导致陪审制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最终会名存实亡。这主要是陪审不明确和法官决定的任意性所导致。这也壹定程度上影响了陪审员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应确立陪或不陪由当事人定的制度和机制。就某壹具体案件而言,是否要陪审法律不宜做硬性规定,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当事人,若当事人要求陪审,法官有义务为其找陪审员。这时,应至少有需要数量3倍之上的陪审员供当事人挑选,候选者要当庭接受法官和律这样就真正使陪审制得到当事人的认可。三、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条措施建议:笔者就陪审员制度应该完善的措施,提几点粗浅的建议:壹是要从立法上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制度,把好进人关,提高人民陪审员的门槛,以保证人民陪审员的素质;二是要采取各种方式对陪审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更新人民陪审员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且对陪审员进行必要的考核,持证上岗,保障陪审员于陪审过程中真实发挥作用;三是加强陪审员制度的权责意识,注重对陪审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陪审员既然是经授权行使四是明确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案件范围。通过诉讼法的修改程序或于陪审员办法中明确陪审制度适用的具体案件范围,防止当前的随意化现象。审阅所陪审案件的材料;参加案件调查;参加合议庭开庭审理案件或案件的调解;参加案件评议。人民陪审员遇有下列情形,有权向院长或审判委员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审判活动违反法定程序的;认为案件的事实认定或处理确有错误或者显失公正而于合议庭未能解决的;审判人员未能依法履行职责的;审判人员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六是从待遇上解决陪审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问题,解除陪审员的后顾之忧,激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低壹直是陪审制度的诟病所于。因为审判是作为社会精英的法官依据法律作出公正裁判的行为。法官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于壹般的国家公务性管理,不同于壹般的公务人员,正所谓“公堂壹言断胜负,朱笔壹落命攸关”。法院的地位及法官的责任决定了法官必须要有娴熟的法学理论知识、丰富渊博的社会综合知识、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言词理和评议案件的活动中,很少发表意见,有的只起到“陪坐”或者“陪衬”的作用,建议多文化素质高、有专业特长,反映了法院对于社会精英的要求,但从我国当前受教育程度见,高学历、专业强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如果对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条件要求过高,就不可能实笔者认为,人民陪审员能够于确定前主动放弃其参和审判的权力。但壹旦参加审判,就必须保证按时参加审理案件。“权力行为的目的不于于权力主体的利益,而于于公共利益,弃权必使公共利益受损,有违设立权力的初衷,所以权力不可放弃”。因此,对人民陪审员的参和审理是强制性的,只要确定其为陪审员后,则不允许无故缺席。于审理过程中,其承担的职责亦是强制性的,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