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勤的人民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一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其次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确凿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概括文章的中心:
大量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繁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有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好玩儿,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空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觅沉在河中的石兽,毕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复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矗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好玩儿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二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稳定、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独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解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岁:年。募:募集求:寻觅。竟:最终。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棹:划船。曳:拖数:几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湮:湮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由于。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解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其次课时
一、检查朗读、背诵状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中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纵然。
译文:
。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依照。果:果真。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探讨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三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解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重视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募棹曳钯杮
携湮啮坎溯臆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解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觅那两只石兽,竟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觅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讽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湮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确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觅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讽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觅。〞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由于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觅它,纵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觅,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真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莫非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学生朗读课文。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觅石兽,结果怎样?
(3)、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是怎样对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譬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对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纪昀
庙僧下游无迹
讲学家地中失败实践经验
老河兵上游成功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1.熟读课文,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全班探讨。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今义:有遮掩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五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把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课时
第一课时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假使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请学生翻译课文。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由于今义:有遮掩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枯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依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觅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复述故事。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六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透露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简介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以下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解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查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觅石兽的方法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觅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探讨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矗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好玩儿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探讨:假使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假使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探讨,口头回复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复?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产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河中石兽教案导入河中石兽教案两课时篇七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二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当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真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探讨。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
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掩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能假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觅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探讨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觅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探讨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觅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湮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中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当到上游去找。(4)寺僧依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依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确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探讨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竞争优势分析工具计划
- 烟台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核科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节庆活动安全保障总结计划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许昌学院《健康理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投资于生产能力提升的工作策略计划
- 烟台大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加强客户数据管理的实施方案计划
- 教学常态化研究与实践计划
- 碳排放监测员(高级)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2024长期供货协议书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消防安装和维保市场经营发展及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 《2024版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解读
- 八年级生物上册 19.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2024年建筑招标投标合规性与合同管理手册
- 干部任免审批表
- 建筑钢结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正式版)SH∕T 3145-2024 石油化工特殊用途汽轮机工程技术规范
- 国企集团公司各岗位廉洁风险点防控表格(廉政)范本
- 特殊视觉功能检查-AC-A检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