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续上
第六节
呼吸系统
一、水生脊椎动物:鳃的发生与结构
鳃的结构:鳃弓、鳃耙、鳃片
鳃耙:数目、形状及疏密与食性有关。鳃片:由无数鳃丝构成;鳃丝上的鳃小片是气体交换部位,血流与水流方向对流配置。
显示鳃部的血流与水流的关系鳃的结构与对流系统二、陆生脊椎动物:肺的结构肺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呼吸表面积逐步增大。鸟肺特殊鸟肺与呼吸
鸟肺: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分支复杂的管道系统,无盲端。气管——初级支气管(中支气管)——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和腹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连接背、腹支气管)——微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周围放射状排列)气体交换在微支气管气囊9个:
1、减轻身体比重
2、减少肌肉间和内脏间的摩擦
3、散热
4、辅助呼吸鸟类的双重呼吸双重呼吸(dualrespiration):吸气与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经过肺并进行气体交换肺内气体单向流动;背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腹支气管(d—p—v系统)后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内为新鲜气体;前气囊(颈气囊、锁间气囊、前胸气囊)容纳废气。三、呼吸方式1、咽式呼吸(正压呼吸):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2、胸腹式呼吸(负压呼吸):在肋间肌(以及膈肌)的作用下,通过使胸腔有节奏的扩张和缩小的过程完成气体交换。四、辅助呼吸器官
1、鱼类皮肤:鲇鱼、弹涂鱼等鳃上器官:斗鱼、乌鳢肠:泥鳅鳔:肺鱼口咽腔:黄鳝2、陆生脊椎动物皮肤:两栖类皮肤与口咽腔:无肺螈科的树螈无肺与鳃副膀胱:一些淡水龟鳖类五、发声器官
位置:气管前端(喉头)或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鸣管)两栖、爬行、鸟类喉头由一对杓状软骨和一块环状软骨构成。大多数爬行动物不能发声。哺乳类:杓状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和会厌软骨鸟类的鸣管第七节
循环系统
一、心脏低等脊椎动物: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血液为乏氧血。进化趋势:静脉窦与动脉圆锥趋于消失,心房和心室均分隔为两个腔
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大血管的出口和入口处均有瓣膜。心脏起博点:静脉窦或右心房上部的窦房结心跳频率:恒温动物较快;小型动物较快。二、动脉弓的演化三、静脉系统演化趋势: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H型主静脉系统;肺静脉的出现;肝门静脉稳定;肾门静脉逐渐退化直至消失肝门静脉腹静脉肾门静脉臀静脉后大静脉股静脉前大静脉肾静脉四、血液循环路径第八节
排泄系统
一、肾脏的发生与类型
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
前肾胚胎期前肾中肾
后肾成体后位肾二、肾脏的结构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原尿终尿三、渗透压调节四、肾外排泄(盐腺)盐腺平常不活动,只在吃下海水或咸的食物时才开始分泌,且排盐能力突出。第九节
生殖系统
一、生殖系统组成
生殖腺与生殖管道的关系:雌:除硬骨鱼外,卵巢均不与输卵管直接相连。雄:无生殖管道生殖腺壁延伸形成中肾导管形成二、受精方式与生殖方式
软骨鱼、部分有尾类、羊膜类为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发生于输卵管上端。雄性交接器官生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假胎生*胎生(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并获取营养,待胚胎发育完成成为幼儿时产出。)三、哺乳动物的子宫类型
(啮齿类)(猪)(食肉类)(灵长类)四、胎膜与胎盘的类型
胎膜(胚外膜):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于胚体之外的辅助器官,羊膜、绒毛膜、尿囊膜、卵黄囊。保护和营养胚胎。胎盘类型胎盘: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膜(胎儿胎盘)、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母体胎盘)结合形成。(1)散布状态盘:绒毛均匀分布在绒毛膜上。鲸、狐猴等(2)叶状胎盘:绒毛呈小块状分布在绒毛膜上。多数反刍动物(3)环状胎盘:绒毛环带状分布。食肉目、长鼻目(4)盘状胎盘:绒毛盘状分布。食虫目、啮齿目、翼手目、灵长目第十节
神经与感官
第十节
神经与感官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NS)根据发出部位:脑神经,脊神经根据分布部位:躯体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植物性神经:根据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灰质(graymatter):脊髓和脑中,神经元胞体集中成层或柱状分布,外观颜色发暗,故名。脑中灰质又称皮质。在脑中深部团块称核。皮质(cortex):高等动物大脑、小脑表层的灰质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胞体集中的地方。白质(whitematter):由成束的神经纤维集中一起,外观呈乳白色,故名脑与脊髓的发生:背神经管壁分化为三层:室管膜上皮层:支持、再生、分泌脑脊液。套层:形成灰质边缘层:神经纤维构成的白质一、脑三部脑(前、中、后脑,分别为嗅觉、视觉及位听原始中枢)五部脑(端、间、中、后、末脑)1、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嗅脑及侧脑室组成嗅脑位于大脑前方腹侧,包括嗅球、嗅束、梨状叶和海马等大脑皮层(灰质)演化:原始阶段灰质位于内部。半球顶部为无神经结构的上皮组织,属于古脑皮阶段(鱼类)。两栖类:有所发展,大脑半球分成三个区:古脑皮、原脑皮和纹状体(基底神经核)。除基底核外,灰质趋向表面移动。
爬行类:大脑半球体积明显增大;脑皮排列形式与两栖类相似;基底核发达并向内移动;出现新脑皮,神经元数量增多,联系复杂;排列趋于表层且层次分明。
鸟类:大脑半球进一步扩大,表面平滑;主要表现为基底核(纹状体)的极度发达,为本能活动和“学习”中枢。
哺乳类:大脑体积增大;新脑皮构成发达的大脑皮层,成为高级中枢,高等种类大脑表面形成沟和回。纹状体显著退化、古脑皮退居腹面成为梨状叶、原脑皮形成海马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横向神经纤维(胼胝体)互相联络。古(旧)脑皮原脑皮纹状体新脑皮2、间脑:由丘脑(间脑的侧壁)、丘脑上部(间脑的顶部)、丘脑下部(间脑的底部)和第三脑室组成丘脑(也称视丘)包含大量神经元。为重要的皮层下感觉中枢(嗅觉除外),是大脑与其它各部及脊髓之间的接力站。大脑皮层不发达的低等动物,丘脑为高级中枢。丘脑上部(上丘脑):前脉络丛、脑副体、副松果体(顶器)、松果体(内分泌腺)。丘脑下部(下丘脑):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中枢,重要内分泌器官。四部分组成(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3、中脑:背部由厚层灰质构成—视叶;侧部和底部是由神经纤维束构成的白质—大脑脚,连接脑与脊髓;中脑导水管。视叶:一对,又称二叠体,见于哺乳纲以下,视觉中枢;哺乳动物中脑背方为四叠体(4个圆形隆起),前二叶称为前丘(上丘,视觉反射中枢)、后二叶称为后丘(下丘,听觉反射中枢)4、后脑:背部加厚隆起形成小脑,协调躯体肌肉运动,保持正常姿势的平衡中枢。
哺乳动物小脑体积大,三部分构成:蚓部、小脑绒球(小脑卷)和小脑半球(新小脑)。哺乳动物后脑底部形成脑桥,是大脑与小脑间的联系通路(调整肌肉运动的精确度)。5、末脑侧壁和腹壁显著加厚,含多种神经核团,是重要内脏活动的中枢(活命中枢)。7对脑神经发自延脑。顶壁薄,为上皮组织,与软脑膜共同组成后脉络丛伸到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各纲动物中变化较小二、脑神经羊膜动物12对其中第Ⅰ、Ⅱ、Ⅷ对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为混合神经三、脊神经
由背根与腹根相结合而成(自鱼类开始)从椎间孔穿出后,分为背支和腹支,胸、腰部还发出交通支(白、灰)与交感神经节相连。四、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发出部位脊髓的胸、腰段中脑、延脑、脊髓的荐段神经节椎旁神经节在交感神经干上,椎前神经节在腹腔内埋在所支配器官的组织内或在器官附近节后纤维长,可见很短,难于见到机能增强动物活动性增进机体消化与营养状态五、视觉器官与视觉调节
陆生脊椎动物:改变晶体形状(和角膜凸度,双重调节。仅见于鸟类)。爬行、鸟类睫状肌为横纹肌。鱼类:晶体凸度不能变,廉状突移动晶体。眼附属装置:六、位听器官——耳内耳:平衡和感音平衡觉:椭圆囊,球状囊,半规管听觉:耳蜗七鳃鳗:只有两个半规管盲鳗:一个半规管鱼类:椭圆囊,球状囊,半规管两栖类始:球状囊后壁分化出瓶装囊并逐渐延长,为感音部位。哺乳类延长为螺旋状耳蜗。中耳
为传音装置,两栖类始现。由鼓膜、鼓室、听小骨和耳咽管构成哺乳类三块听小骨:方骨——砧骨;关节骨——槌骨;舌颌骨——镫骨(耳柱骨)七、特殊感官1、侧线:感受水流方向和速度鱼类鳞式:34-38—2、罗伦氏壶腹:软骨鱼、肺鱼及部分硬骨鱼头部。感受水流、水压、水温及电变化583、颊窝与唇窝——热敏器官4、犁鼻器
感觉口腔内食物的气味。始于有尾两栖类,见于蜥蜴、蛇、喙头蜥、哺乳类成体大多退化。蛇的犁鼻器5、颅顶眼
由间脑顶部伸出,位于头背中线上,感光作用。见于七鳃鳗、喙头蜥及少数蜥蜴第三章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分类
鱼类:软骨鱼类是盾皮鱼演化而来的。棘鱼发展为硬骨鱼类.
两栖类:起源于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