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_第1页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_第2页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_第3页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_第4页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查所获文物分类

为了研究中国西北部乃至整个亚洲中部地区的历史、民族、风俗、艺术和宗教,m.a.stiefer,1852-1894年)的古董收集和调查是不可或缺的。这位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从一九〇〇年开始,以英帝国学者兼教育家的身份(一九O四年正式加入英国籍),曾对中亚(主要是中国新疆、甘肃等地)地区进行过四次探险性考察,其结果,是导致大量中国西北文物流落到欧洲和印度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与图书馆中。对斯坦因运往国外的文物进行整理、编目与研究,是当今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所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国际学术界向来注重斯坦因的第二次中亚探险(一九〇六至一九O九年)和第三次中亚探险(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六年)以及他在这两次探险中所获得的敦煌、吐鲁番文物。相对来说,对他一九〇〇至一九〇一年在塔里木盆地南沿进行的第一次中亚探险研究不够。我国学术界对这次探险的了解更少。至于这次探险中发现的文物,除个别文书和绘画品曾被介绍到我国外,绝大部分还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和运用,甚至对这次探险期间所发现的文物连一篇介绍性的文章都找不到。鉴于此,我们打算编写《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所获文物分类内容总录》,以弥补这一不足。据我们初步统计,斯坦因在第一次中亚探险期间发现并运回英国的文物有一千五百件以上,分属于大约一千四百个现场编号。这批文物原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院(TheBritishMuseum),一九七三年文书部分移入英国图书馆(TheBritishLibrary)。我们根据斯坦因所著考察报告《古代和阗》(AncientKhctan:DetailedReportofArchaeologicalExplorationsinChineseTurkestan,FirstPublishedbyOxfordUniversityattheClarendonPress,1907)的记载、注录、附录、图版,拟将这批文物分绘画、雕塑、工艺品、印章封泥、陶器与瓷器、纺织品与衣物,钱币、纸文书、简牍、金属器、玻璃器与其他日用品等大类进行编目与内容注录。斯坦因的现场编号繁杂而紊乱,为了使读者了解每个编号前字母所代表的文物发掘或购买地点,以及该字母下文物的发掘或购买时间与所包含的文物总号数,我们先列简表如下:在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所获全部文物当中,美术品占的比例最大,约四百余件,占四分之一弱.其中绝大多数美术品又属雕塑类(泥塑、石雕、陶塑等),绘画品共三十三件。在这里,我们先将绘画品的内容注录部分分木板画、壁画、纸画三项发表。一、木雕画1、斯坦发红桃红”木画物饰带画在长方形厚木板上.画面在厚木板正面中间:一比丘站在开放的蓮花上。花呈青蓝色,花蕊黄色,以红色小圆圈表示蓮籽房,围着花蕊有一圈白点。比丘圆脸,光头,头略下垂,目光斜视右下方。整个身体四分之三右侧.右手举至胸前,左手下垂,手提袈裟。双脚并拢,略向右侧。肌肤淡肉色,用肉红色勾出轮廓线。袈裟呈暗紫色,有白边,用黑色勾出轮廓线,画面背影为深桃红色。蓮花下有一条横白线,再下有一条深紫色饰带、饰带中间有白色玫瑰花图案。斯坦因认为是佛像,但该像头上无发,更无顶上肉髻等特征。木板可能用于建筑侧柱,四周木质因受潮而腐朽,但内部完好。长66厘米,宽10.8厘米,厚3.8厘米。2.织物的复合化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画一右膝跪地人像,右手放在右膝上,手持带状物。头部侧面,极模糊。有顶上光环。外衣袖部宽松,衣褶和所有轮廓线用黑色勾勒。反面:画面因受潮已不可辨。表面粘附着纸质文书残片,文书用流行于公元七、八世纪的竖式笈多文写成,残存五、六行,黑色粗体。木质已朽,有虫蛀痕迹。高18.4厘米,宽12.4厘米,厚2.2厘米.3.双面质二像面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两个半裸坐像。双手叉腰。肌肤粉红色,外轮廓用黑色勾勒。左边一像面部四分之三右侧,略微下垂,有顶上光环。画面毁坏严重,中央部分已不可辨。反面:三坐像。左边一像右侧,左手举至胸部。画面严重磨损。木板底角破裂,木质腐朽。长30.5厘米,高10.5厘米,厚0.6厘米。4.e.iii.1.号木画像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正中:象头神坐在有方格图案的席子上,上体裸露、腰间缠布。右手举到胸前,头部四分之三右侧。长象鼻朝左边弯曲。头戴珍珠宝冠,有顶上光环。这一神像源自印度,在古和阗十分流行,安德悦遗址出土的E.ii.1.号木板画也属同一题材。画面磨损严重,木质已朽,极松软。高20.6厘米,宽9.5厘米。5.腰下色,像女图2长方形,一头略圆,一面有画。画面上有两菩萨,对面坐在蓮花上,耳朵拉长,有孔.手放在腰下,身着带袖右袒法衣,有顶上光环和背后圆光.毛发与眼睛黑色,其余线条都用红色勾勒。左像背后圆光绿色,右像不可辨。磨损及褪色程度严重,木质腐朽、松软。高14厘米,长27.3厘米,厚0.6至1.6厘米.6.织物的预防图7长方形,两端已磨损成圆形。两面有画。正面:乾达婆舞蹈图。磨损严重。残存左胸、左肩、左臂、颈部、头发、半个脸以及飘带等。左腿隐约可见,头向后仰,浓密的长发也向后飘洒,以表示轻快的舞动。左手举起,持环状飘带,一端垂下并因舞动而悬摆,飘带大部飘在头顶。乾达婆女像眼睛极大,额中央有装饰物,用平行的两条黑线条表示。耳朵有孔,戴耳环。项飾由串联的三颗大宝珠组成。上臂有装飾物,手腕处有手镯,除此之外身体全裸。肌肤粉色,用深色渲染表示暗影。飘带赭石色。所有轮廓线用黑色勾勒。背景淡色。整个画面自由活泼,可惜太残。反面:磨损极严重,只能见一坐像。有头飾,发呈黑色。有顶上光环,左上臂缠绕飘带。面部四分之三右侧。木质腐朽。高21厘米,宽11.4厘米,厚0.3至1.3厘米。7.红色的线形板面粗糙不平,厚度不等。一面有画,画面显出两坐像,有顶上光环,每像手抱一物,似缠裹着的婴儿。衣纹褶襞线条和肌肉轮廓线条都以红色勾勒。眼睛、头发等用黑色描绘。画面因受潮而严重磨损。两坐像之间粘贴着两张残文书(纸),第一张有三行字,第二张有五行字的开头,都用流行于公元七、八世纪的竖式笈多粗体字写成。残纸原属一件通常所见的长方形写本。木质腐朽。宽21.6厘米,高14.3厘米,厚0.6至4.1厘米.8.音乐角色像:双臂四方,双臂t,双脚图2.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有五个坐像,中间为四臂主尊,两侧各有两人。右起第一人:女性,四分之三左侧,坐在一卧式织机上,似乎正在纺织丝绸。左手上举,握一把红色纺梳,右手降至织机前沿,正在操作织梭。织机、纺锤、缠线架、盛蚕茧的器皿都显而易辨。女像着短袖束腰黄色外衣。发黑而长,上眼睑用黑色勾出,外眼角拉长,有顶上圆光。第二像:装束极似第一像,两腿之间有一铜鼓状物,双手正在拍击。第三像:交.脚正面而坐,头部四分之三右侧。着宽短袖黄色长外衣,脚蹬豹皮长统靴。内衣,灰色长袖,腰间束带。肌肤淡色。留着稀疏的小髭和帝须(下唇下面的小绺胡须),皆为黑色。头发长而呈波状,顶戴宝冠,顶后有圆光,皆呈黄色。该像四臂四手,右前臂置胸前,手持金刚杵,右后臂上举,手持短杖,左前手放在膝部,所持物不可辨,左后手上举,持铲状物。第四像:双膝跪地,四分之三右侧,正在弹拨曼陀林。乐器头部有四个大弦钮。弹拨姿式与今人无异,乐人用右手持一弯形拨弦片弹奏。着紧身白色外衣,长至膝部。内衣黄色。头后有红色飘带,绕过双臂垂至地上。有顶上圆光。肌肤色暗淡,额上有装飾物。第五像:双腿跪地,四分之三右侧。着黄色短袖紧身外衣。头后有红色飘带,绕过双臂垂至地面上。双手举至胸前,各持一小白物,上联绳索,或为响板之类。有黄色顶上光环。木板翘曲,木质腐朽。长49.5厘米,宽f4.3厘来,厚1.9厘米。9.金形的红色设计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佛立像。有背后圆光与顶上光环。右手举至胸前,左手下垂,手提法衣。法衣呈暗红色。赤足。肌肤粉色。头发及衣纹褶襞用黑色勾勒,肌肤轮廓线用红色勾勒。背后圆光上的色层已脱落。背景为绿色基调。反面:佛立像,姿式与正面像相同,有顶上肉髻。衣服贴身,状似裸体,双前臂各画一金刚杵,双膝略上各画一环形物,每个环形物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由于画面模糊,其具体含义已不可考。双脚部磨损严重。右手举至胸前,左手垂至大腿前,手掌向内。脸部几乎圆形。顶有双重光环:,外圈粉红色、内圈颜色不可辨。背后圆光为青蓝底色,内边粉红色、外边绿色。木板底色为粉红色,顶部有两英寸宽的绿边。木质松软.高25.7厘米,宽13厘米,厚1.3厘米。10.第三神:金鼠狼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三个半身神像。右起第一神:裸体。左手执一长梗叶形扇,搭在左肩上。黑发,有宽松发髻,偏向右边。头部略向左侧。双耳戴粗大耳环.肌肤呈浅黑色.有背后圆光.第二神:鼠头或狗头。头向右侧,顶戴宝冠。着红衣,衣上有小白点,领口与袖口有蓝色边。肌肤暗黄色。右手举至胸前,左手半垂。有背后圆光。第三神:着红色外衣,黑发,淡色肤,有背后圆光。三像背后圆光以外的空间呈淡粉色,并用印度红画了许多十字,组成菱形图案。斯坦因认为这幅画面表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下记载的“鼠壤坟传说”,但我国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佛教《百喻经》中金鼠狼的故事。反面:五个菩萨坐像,极模糊。有龛。着红色衣物,肌肤淡色,轮廓线用红色勾勒,眉毛、睫毛等黑色。有顶上光环。左起第四像四分之三右侧,龛呈淡绿色,光环淡黑色,外轮廓淡灰色。左起第五像龛呈粉红色,光环浅绿色。龛上空间暗红色.这块画板木质保存较好,但画面毁坏太严重,反面的画面几乎全部磨损。长44.5厘米,宽10.8厘米,厚1.6厘米。11.叶、花、叶图案残片。可能原属木碗或木碟的底部,着漆。上面:绯红色花卉与绿叶图案,所有轮廓线用黄色勾勒,又用猩红色线条表示红花阴影,用黑色线条表示绿叶阴影。花、叶交错排列,色泽鲜明。下面:基本呈橄榄绿色,残有黑色图案。旋制的痕迹清晰可见.木质保存良好。12.像都是中央的,手面参天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十个坐佛或菩萨坐在相连的蓮花上。两侧的像都面向中央,手放在腿上。着红色法衣。十像都有背后圆光和顶上光环。圆光绿色,光环红白色交替。每像都戴一吐蕃式黄色有边帽。蓮花呈黄色。画面断残。长68.6厘米,高12.4厘米.厚0.6至1厘米.13.法衣像的设计图1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画着六个佛像,从上往下分三行排列,每行两像。行与行之间用蓮花前条相隔。每行的两像都略侧向中央。其中一像着深藏红色法衣,另一像着粉红色法衣。两像肌肤淡色,眼睛白色,肌肉轮廓线以及着粉红色法衣像的衣褶轮廓用印度红色勾勒。所有毛发与着深藏红色外衣像的衣褶轮廓用黑色勾勒。着深藏红色法衣像的背后圆光呈红色,圆光之外用印度红渲染。着粉红色法衣像的顶上肉髻等佛特征可明显辨出,背后圆光的色彩较淡,但已不可辨,圆光之外大概以桃红色渲染。画面磨损极严重。反面:构图与正面画面相似,只是最上面一对佛像似乎不存,此外着深色法衣像背后圆光之外的背景着淡色,着粉红色法衣像背后圆光之外的背景着印度红色。绘制粗糙。长33.7厘米,宽20.3厘米,厚2.2厘米。14.黑色或红色方形,上有短把,把上有孔,用于悬挂。一面有画。画面:文殊菩萨交脚坐在飾有方格纹的低座上,宽松的衣褶飘洒在座前.头略向右侧.右臂内屈,手在胸中部,手执一杯碗状物。左手放在大腿上,手执一弯曲的长花枝,枝头有含苞待放的蓮花,蓮花高于头部。外衣黑色,用黄色勾勒轮廓线。身躯大部分色层已剥落。脖子上戴着黄色宝珠项飾,喉部还紧裹着两条黄带子。左耳上似有耳飾。头后飘下彩带,绕过上臂,然后向外向上飘扬,顶端散开,与头顶飘齐.外衣下部残留较浓的红色。顶上光环绿色,在头顶部变深。除彩带上有些线用深红色画成外,所有轮廓线条都由黑色勾勒。肌肤粉红色。彩带粉红色加黄。杯碗状物黄色.蓮花粉红色,木质保存较好,线条优美活泼,可惜画面太残。宽15.2厘米,高17.1厘米,厚1厘米。15.微波式剑长方形,顶部呈尖拱状,以便于挂在墙上。一面有画。画面:上半部分画一王公骑黑白花斑马。人像黑发顶部用黄带扎一松髻。额头前有椭圆形装飾物。耳朵拉长,有孔。圆脸四分之三右侧,具蒙古人种五官特征,垂两撇小髭。有青绿色顶上圆光。着粉红色紧身束腰外衣,领口镶黄,肩搭飘带,飘带绕上臂一周,两端后扬,以示运动。脚穿白底黑色高腰靴,踏着马蹬。左手持缰,右手上举,手执一杯碗状物,前上方有一飞鸟朝杯碗状物俯冲而下。人像腰间还挂一波斯式直剑。马小步缓跑,蹄子抬得很高。毛色白底上有大块黑斑,尾巴打一活结,无马嚼子之类。马的额、鼻部覆盖着飾物,包括两上举角状物,其中一个位于额部,顶端托着月牙形装飾物,另一个位于鼻部,顶端托一桃形红绒球。马的头部、胸前和臀部还画着许多类似的红绒球。马的腿、蹄部交待得非常明了,勾线技巧高超。下半部分画一王公骑巴克特里亚双峰驼,驼身下用线条表示山地或沙丘。人像头发短而卷曲,戴圆錐形怪帽,帽边上折,呈“人”字形。帽上画一些点与线条,表示皮毛。有白色顶上光环。着绿色紧身束腰外衣,外衣下部塞入黄色小软靴中,脚很小。飘带搭在肩后,绕过双臂,飘向后方,以加重骆驼小跑前进的运动感。左手持骆驼的鼻绳,右手举贝壳状物。腰带上挂一波斯式剑。骆驼毛色淡褐,脖子下部、额部和耳后有长毛,尾巴上翘。人物肌肤粉红色,有阴影。这幅画板上的题材在和阗地区流行较广,如斯坦因同一次中亚探险中在丹丹威里克D.Ⅱ号室面南室墙上发现的一幅壁画,表现三排骑双峰驼和花斑马的青年,每排四、五人,每人伸出的右手上都执一杯状物,在一个骑者头顶上,有一飞鸟朝杯状物猛扑下来。此外,D.x·5号木板画反面也表现类似题材。该题材在较早的波斯萨珊王朝美术品和较晚的中东伊斯兰教绘画中时有出现,但它在佛教绘画中被赋予了什么新内容,还有待考证。木板背面有五处榫钉痕迹。高38.1厘米,宽17.5厘米。16.图2:“大威德—D.vii.6.彩绘观音菩萨·金刚力士菩萨像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观音菩萨三头四臂交脚坐像。座垫飾有黄、红、绿色方格。肌肤蓝色。臂上有各种装飾物,脖子上有宝珠项圈。戴大耳环。黄色宝冠精美,上飾粉红色花朵。主头头发长而卷曲,额上有第三只眼。腰围黄色虎皮裙。座垫由两臀部相对的侧身公牛支撑,牛头前视。观音菩萨中央主头左右各有一副头,其中右头面如白脸娇女子,黑发,戴宝石冠。左头古怪凶恶,面色暗灰,眉毛粗黑,眼珠凸出而色白,口大张。四臂皆弯曲,右前手放在胸前,执白色圆球,右后手举至肩部,执轮子,左前手放在大腿上,执金刚杵,左后手上举,执甲贝。三头顶上光环绿色,背后圆光朱砂色,有黄边。背景上点缀有白色三尖叶。所有轮廓线用印度红色勾勒。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大威德——閻鬘迦像或三头魔王像。反面:金刚力士菩萨一头四臂交脚坐像。垫红底,上飾四瓣大花卉,非常精美。花瓣交替以粉色和绿座色,花蕊红色,菩萨腰系窄带,上挂一短宽剑,剑鞘装饰精美,把手与剑身不对齐。脚蹬黑底黄绣高腰靴。飘带从双臂垂至双腿上。头略向右侧。发黑而长,眉毛浓黑,胡须浓密粗短,两撇细髭弯弯曲曲,尖部上翘.双唇饱满,略张,露出上牙,作微笑或说话状,嘴部刻划极美。长鼻挺拔。双目圆睁。戴大耳环。黄色宝冠形状奇特,顶部双尖下弯。右前手紧握,放在大腿上,右后手上举,执花枝,左前手放在胸前,执金刚杵,左后手上举,执矛头,肌肤淡红色。顶上光环青绿色。两只后臂袖子紫底白花,袖口粉红。画面两上角飾以花叶,这幅画无论面部特征,构图、比例、服飾都属波斯式。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四臂的不动明王像。整个木板木质保存良好。高32.7厘米,宽20.3厘米,厚1.3至1.9厘米。17.广色红色透照识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模糊,极难辨识,大概是一坐像,有深红色飘带。肌肤白色。背后圆光淡色。长19.1厘米,宽10.2厘米,厚2.2厘米。18.第二像:双坐像,普照大变形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三菩萨坐像。右起第一像:面部四分之三右侧,额头有第三只眼。头戴六尖宝冠,长发搭在双肩上。右前臂裸露,右手举至胸前,有手镯,手握黄色金刚杵。左手放在大腿上。身着束腰紧身外衣。腰带黄色,长而下垂。彩带从双臂绕向背后。有黄色顶上光环,青绿色背后圆光。黑色勾勒轮廓线。衣服、肌肤、宝冠白中偏粉。该像大概是金刚力士。第二像:一头四臂。着黄色宽袖长袍,内衣深红色。头发卷曲,搭在双肩上。宝冠白色。右前手放在胸前,持金刚杵,右后手持轮子,左前臂放在大腿上,左后臂持圆物(蓮花或净瓶)。轮廓线全以黑色勾勒。无顶上光环,背后圆光黄色。该像大概是弥勒菩萨。第三像:三头四臂,每头戴一顶黄色双尖宝冠。中头嘴上蓄两绺细长髭,额上有第三只眼睛。右前手放在胸前,执杯状物,右后手执状似夹子的物品,左前手放在大腿上,左后手执一弓。着淡粉色短袖外衣,腰带粉红色。内衣色黄、长袖。无顶上光环,背后圆光蓝底白边。该像大概是文殊菩萨。反面:三坐像,比正面模糊,细节难辨。尤其左右边两像,只能隐约看出。右起第一像:右手前举,左手不辨,着深红色外衣。第二像:双手掌向上互叠作“禅定印”。着绿色法衣,衣褶和外轮廓线用黑色勾勒,极.精美,衣纹褶襞丰富。用黑墨勾出双眼,外眼角用一根线条延续到耳朵附近,酷似今天的眼镜。画法奇特,意义不明。第三像:与第二像类似,双外眼角同样拉长至耳朵附近。法衣艳红。第二像和第三像前额头发被剃去,都有顶上光环。第四像:因太残,已不可辨识细节。这块木板画色层和木质都极松软。长25.4厘米,宽10.5厘米。19.第一像:《唐西州国中国女画》第十二日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上有四人像,其中三个半身大像,一个全身小坐像。右起第一像为侍女,身着短袖黄外套,上有粉红色菱形图案,内衣长袖,色绿,袖口收紧。头戴黄色宝冠,似由宽带编成,有顶上光环。身子左侧。右臂向外上方伸展,左手食指指向第二像的头部,以引起观者注意第二像的头飾。第二像:显然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条下所述的将蚕种藏在帽絮中带入和阗的东国王女。向右侧,着黄色短袖外衣,赤臂。长发卷曲,搭在双肩上。发髻高耸,头飾富丽。有顶上圆光.眉毛、上眼睑、外衣轮廓线皆黑色。脸、臂和顶上光环的外轮廓线为红色。在第一像与第二像之间,画着一篮蚕茧。第三像:一头四臂全身小坐像。着绿色长袖内衣和粉红色短袖外衣。右前手放在胸前,持金刚杵,右后手上举,持矛头,左前手紧握,放在大腿上,左后手上举,所持物不可辨。有顶上光环.第四像:右侧,着粉底白花外衣。右手持一工具或为纺梳之类,头部与发饰与第一像类似。毛发、眼睛黑色,肌肤淡红色,所有轮廓线用红色勾勒。有顶上光环。第三像脚下,第四像面前画一黄色织机框架.整个画面底色为淡粉色。我国有学者认为:四像皆有圆光或光环,应为佛教神像,不可能是人间故事画.木质完好,坚硬。长45.7厘米,高11.7厘米,厚1.27厘米。20.皮肤、肌肉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三头四臂菩萨交脚坐像。肌肤暗青色。中头略向右侧,额头上有第三只眼。黑髭细直,嘴呈笑状,发长而呈波状,头戴黄色高顶冠,前有轮状饰物。戴耳环。左头黄色,大嘴,黑发杂乱,蹙眉瞪眼,狰狞可怕。右头完全磨损。右前手垂至大腿上,持金刚杵,右后手持轮状物,左前手举至胸前,所持物不可辨,左后手持花,花柄黄色。双脚部位在作画时曾涂改过。腰围虎皮裙。所有肌肤轮廓和五官都用印度红勾勒。眉毛、衣褶、金刚杵黑色。有背后圆光。反面:一王公骑灰色花斑马上。紧身长袖内衣外套一短袖外衣。脚蹬高腰小靴。腰佩长剑。头顶宝塔状翻边帽。面无表情,双目下垂。左手执缰。右手上举,执碗状物,一只飞鸟从身后俯冲而下,鸟嘴略张。马脚下用线条表示山地或沙丘。骑者肌肤白色。内衣黄色,外衣灰粉红色。轮廓线用黑色勾勒。长27.9厘米,宽13.3厘米,厚1.27厘米。21.主1天气形貌长方形。双面有画。正面:隐约看出用黑色粗线条草草勾出的托钵坐佛外轮廓。反面:菩萨立像,极为传神。略向右侧。身体前倾。左腿前迈,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面部有髭。头戴宝冠。有项飾、臂飾等。腰带两端自由飘扬。腰以下似穿铠甲。有顶上光环与背后圆光。木质完好。长12.7厘米,宽7.6厘米,厚1厘米。22.皮肤、肌肉的变化长方形。一面有画。擦损严重。画面:三头四臂交脚神怀抱一女子.神着白色紧身外套,腰围虎皮裙。女像侧身跪在神的腿上,右手执杯敬神,面部丰满,眉毛弯曲,肤色白晰,頰部粉红,一绺卷发自耳前垂下。神右前手搂着女像的脖子,右后手上举,左前手放在大腿上,持金刚杵,左后手上举。中头硕大,五官已不存,额头上有第三只眼睛的痕迹,头戴宝冠。右头巳不辨。左头最完整,弯眉瞪眼,咧嘴,作凶恶状,额头上有第三只眼睛。整个画面上的肌肤轮廓线用印度红色勾勒,衣褶用黑色勾勒,背后圆光呈印度红色,绿边。长27.3厘米,宽19.1厘米,厚1.9厘米.23.肉鞣圆光长方形。一面有画。画面严重褪色。隐约可看出坐佛.面部丰满。有顶上肉髻、顶上光环和背后圆光.着青绿色法衣.头发与肉髻黑色,圆光淡色,光环暗红色,背景绿色。木板上部中央有穿孔。木质坚硬。高10.5厘米,宽7厘米,厚1厘来。24.神石色层,图2.方形.一面有画.象头神交脚端坐在红色座垫上。戴黄色宝冠。大耳。长鼻内弯,似乎插入嘴中,眉毛、睫毛、瞳孔黑色。神躯赤裸,肥胖,腰围虎皮裙.肌肤粉红色,轮廓线用红色勾勒。右前手放在怀中,掌向上托着一个椭圆形物,上有方格,状似菠萝,右后手上举,执矛头,左前手举至胸前,执萝卜状或匕首状长物,左后手上举,执斧。有宽边背后圆光。色层与木质都保存较好。高11.7厘米,宽13,3厘米。二、壁画25.花、叶片和红色斯坦因从D.ii.号室过道南墙下部移下。泥层以灰泥和麦秆、杂草等而成。裂为两片。画面上有等身大的佛站像双脚部分,站在开放的蓮花上。蓮花中央,蓮籽房用红色小圈表示。蓮花下用黑色线条勾涂,大概表示水波。蓮花瓣呈粉红色,其上用更深的桃红色渲染以表示阴影部位。轮廓线用印度红色勾勒。双脚肤色粉红,用朱红勾勒。双脚之间,有一行草体婆罗谜字题记,用毛笔蘸黑墨写成,一直沿伸到右脚之外,经英国梵学家霍尔宁博士(Dr.A.RHoernle)辨识、转写为:byajagarijashobhayi?remapyada?s(?)??,其所用语言被确认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方言.画壁极脆。残片长50.8厘米,宽19.1厘米。26.d.iii.8号圆光片这块残片原系丹丹威里克遗址D.ii号室过道南墙上的一块壁画,这幅画面有一排等身大的佛、菩萨立像残脚立在蓮花上,并残有各像的通身圆光,其下有一条飾带,带中画的水面浮蓮与小龙王龙女像尚可辨出。斯坦因将飾带水面之上,两大像通身圆光之间的三角形空间移下,即D.ii.08号残片。泥层以灰泥和粗麦秆、杂草、木柴等,其上再覆盖一层细泥。最上用胶画颜料作画。画面:交脚坐佛,着暗红色法衣,头略向右偏,双手举至胸前,作“论辩印”。肌肤粉红色,用红色勾勒轮廓线条。头发黑色。膀胱形顶上光环粉红色,椭圆形背后圆光用白与淡黄色相渲。佛像左右是更大立像的通身圆光残断.坐佛脚前下方有一行草体婆罗谜字题记,用黑墨写成,共六字,霍尔宁转写为:dvipisadamsoda,并认为其语言属前伊斯兰教时期的印欧语系东伊朗方言。题记下方,画着一簇簇的杂草。画面前景大线条都用黑色与红色勾成,地面为白色,至圆光处渐成粉色。画壁极易碎。残片底部宽45.7厘米,上部宽17.1厘米,高38.1厘米,厚4.8厘米.27.泥层有黑线痕迹此残片为觅宝者吐尔迪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