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问题_第1页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问题_第2页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问题_第3页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问题

识字是指对文盲和几乎没有识字的人进行识字,并具有初步的阅读和计算技能。一般而言,扫盲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是普及和革新初等教育,以断绝文盲的来源。二是为青少年和成人文盲组织系统的教育(P139),即大众教育。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扫盲教育的成效所证实。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而言:“如果要彻底消除文盲,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消除,因此,就必须尽可能使所有儿童都入学”(P59),换一句话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内增加上小学的儿童数量以保证扫盲。因而在实现普及教育、国家近现代化的过程中,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应同步实施。在我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扫盲教育是与普及国民教育同步进行的,即识字教育与普及初等教育是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期中国尤其是农村文盲问题迫在眉睫,历届政府及民间团体十分重视这一问题,都对扫盲教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本文重点对清末的扫盲教育进行探讨。我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虽然始于晚近,然而设学校以教化万民,则由来已久。夏商时代就有国学、乡学的设立,国学是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乡学是为平民子弟设立的学校。周代也有国学、乡学,只是乡学的设立更加完备,在乡设庠,在州设序,在党设校,在间设塾,乡学没有大学,平民中出类拔萃者可入国学(按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春秋战国时代,官学渐废,古代乡学制度荡然无存。秦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当然不重视国民教育。汉代官学复兴,官学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在郡有学,在县、道、邑有校,在乡有庠,在聚有序。魏晋六朝时代,时乱世衰,学校教育时断时续。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政府只注重人才教育和佐治人才的选拔,而忽视一般国民教育,在这种状况下,教育机会既不能普及于大众,而教育内容又以应试为目标,与国计民生无关。其结果是,社会上文盲众多,民智闭塞,而且教育与生活脱节。科举时代士大夫的教育,在平时固然可以粉饰太平,但是一旦外患濒临,就显得千疮百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深渊之中。清政府迫于严峻的形势,为了摆脱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时期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使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了艰辛的步伐,同时,扫盲教育取得初步的成就。首先,开先风之河,第一次提出普及基础教育的口号,并颁布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学制。从这一点而言,为扫除文盲堵住了来源,意义重大。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实施某种程度的普通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清末朝廷派大臣考察欧美、日等国的教育之后,他们认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国势隆盛者,无不由普及教育之功”,“所以上下同心,共图治理者,殆由教育普及”。为顺应时代发展,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末政府把“兴学育人”提到了显著的地位,提出了普及基础教育的方针,废科举,颁布新学制,积极推行学校教育以解决人才匮乏、民智不开的问题。因此开始了广设学堂,扩大就学面,广泛培养各式各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设立师范、各种实业学堂、初高等小学堂等,这是清末打破以往教育模式的重大举措。同时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学制——《癸卯学制》,这对推动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不小作用,并为民国时期的学制打下了基础。新学制效仿日本的模式,规定初等教育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并实行强迫教育以普及教育。同时还通令全国设立半日学堂,专收贫寒子弟,不收学费,也不拘年岁,使得受教育的对象扩大。1905年,成立学部为统辖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设置视学官巡视各省学务。次年又设提学使司,以学务公所、劝学所、学区分管省、府厅州县及乡镇教育,大力普及教育。1910年进一步颁布《改良私塾章程》,这样把普及教育的发展辐射向农村,在农村中涌现出许多各式学堂。一时间,农村教育也受到重视。这对加快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兴女子教育也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进一步为扫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落后的女子教育严重阻碍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清末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改变了传统教育惟男性享有教育权的单一性别结构,这是衡量教育近代化的一个始点。从这一点而言,清末的教育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虽然说,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发展十分有限,但还是为扩大受教育的对象提供了可能性。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中的一件大事。它的影响,不仅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变革也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清末政府的提倡和民众的努力,初等教育普及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清末三次的教育统计资料表明,受教育人数及学堂数是逐年增加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3个省各类小学堂为33605所,学生为895471人,半日学堂有614所,学生18222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23个省各类小学堂40310所,学生1153780人,半日学堂728所,学生22813人;1909年(光绪三十五年),京师及23个省各类小学堂50301所,学生1429443人,半日小学堂975所,学生25545人(P85—89)。各类学堂数及学生数的增加体现出受教育人数的扩大,在传统教育中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人受教育,减少了文盲的来源,这表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就。第三,识字教育迈出了萌芽的第一步我国推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开发民智,在清末就已经开始。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孟昭常提倡普设公民学堂,以教不识字之人,使其具备公民应有的知识。这是我国推行识字教育的先声。自清末新政颁布设立半日学堂以来,影响巨大,各地纷纷设立了半日学堂以教不识字之成人和未读过书的儿童。在农民识字教育方面,江津张鹿秋,设立农业学校,以新政中教育改革的观点启发附近的农民;高阳王毓斌在所设的初等学堂内,附开夜课一班,专教村中的农民;陆惠中在新芳希圣桥地方创设耕余补习班,这是专门为农民而设的识字学校。1909年(宣统元年),学部鉴于各地办学较难,“民瘠则经费难筹,地僻则师资缺乏”(P446),上奏中有简易识字办法一种,其大要是由学部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及简易识字课本等,至各州、县,各乡镇,逐年扫除文盲,首先由京师推行。简易识字学塾入学者资格,初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入学者,后改为专以年长失学者,修业年限初为1—3年,后改为1—2年。教师由小学堂教员兼任,学生概不收学费,应用书籍、物品皆由学塾发给,学塾经费或由官费,或为富绅捐款。此计划订立后,各地纷纷实行。至1911年(宣统三年),学部统计各省办学情况,共有简易识字学塾16314所,学生255477人(P179)。数目虽少,但民众识字教育初步发展起来。清末新政之后的教育改革是为了维护其没落腐朽的统治,并不是真正去推广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因而政府仍然对乡学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农村中兴起的学堂教育和识字教育也就名存实亡。几千年来,农村教育始终以家庭教育为主,儿童学习以去私塾学习读写算为多,清末学校教育在农村的推行很不容易。关于农村办学情况从各地的报告中可见一般。以直隶为例。“总按沧州水陆通衢,人烟稠密,……全属五十三铺(今分五十三区),铺董代办劝学,闻铺董述乡下情形,每一村极少亦有蒙塾三四处,每塾学生二十余人,一闻兴学之令,塾师群起抵拒,造谣煽惑;虽赵州尊竭力提倡,时或下乡劝学,奈阴奉阳违,沮挠益力。全属初等小学二十处,其形式设备完全者,只长芦捷地两处,其余则难言合格矣。”又有“初等小学堂共四十余处,粗有规模者,约有二十处。惟查城内及沙城、新保安两处所报初小学生,名数颇多,及到各堂查验,而人数名实多不相符;即新保安一镇设小学五处,女学一处,共计学生百人,而在堂者仅七十余人,私塾则共有学生百十口人,询之教董,皆云父老皆愿出资入私塾,劝以入学堂不纳学费,率多裹足,风气不开,为之奈何。”“查孝力初等小学堂情形,教员某系一七十岁冬烘先生,一切科学及教授管理等法皆所未闻。学生十四人,终日叫嗥书注。学董则僧人镜如,与之言教育、言科学,则瞑目参禅,大有醉翁之意。”可见在农村基层办学困难重重。这里不仅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传统观念使村民形成的固守一习而不变的社会心理。据当时教育较为发达的辽宁的统计表明,乡村的教育是极为落后的,1908年,全省儿童入学率为11%,是指大村以上有学校的地方的统计数字,而没有包括没有学校的乡村,实际上,全省的入学率不超过6%。但同时又不能否认有些地区已经取得的成就。直隶“成安县僻处边陲,民风固陋,向未设立学堂,近经该县石大令之朴督同劝学各员,亲赴四乡竭力劝导,务使家喻户晓,共相奋勉,不冀两月,即据各村正副议将每年每月就地唱戏之资,提出改办学堂,计城乡各处设立初等小学堂,先后禀请立案者,共有七十四处之多”。山东“长山自设劝学所,派人至约庄分头劝谕后,民情颇为踊跃。兹闻南路劝学员李君栗亭所劝办者公塾十一处,私塾六十五处,共计七十六处,其处各路亦俱劝办有效”。四川“南川僻近黔边风气鄙陋,甲辰由童君仲帆捐资千金自立学堂,近该县杨大令亦知教育为立国基础,特饬各乡分设初等小学八十所,陆续开办其邑中亦拟速筹款项克日开办”。广东“揭阳业属磐都古沟乡张君雄图等公立普同小学堂一所,梅都福洋乡杨君惟馨等公立初等小学堂一所,马坪乡郭君平达等公立三育初等小学堂一所,均以开办”(P141—142)等。以此成就而言,普及农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据罗振玉先生1906年估计,中国应受教育之人约1亿,其中学童约5000万,“若每州县立小学堂300所,则1681州县共设小学堂5004300所,以每所学生百人计,共计学生50403000人,教育乃可普及”。与此相比,清末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民教育比以往有了进步,但对于普及教育和扫盲教育来说,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