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填空题在古代神话中,仓颉 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刘向编辑成书的。《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___。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 七发》。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 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 文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 》、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锤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左思的《咏史》八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陆”,即潘岳―和陆机。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鲍照_、__谢灵运、颜延之。初唐前50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诗风的代表。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全唐”。初唐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诗人是陈子昂。“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画的经典评价。盛唐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的诗人是王昌龄。“古文”的提出始于韩愈,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立的概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提出来的。“李长吉体”是指李贺的诗风。宋初“香山派”师法的诗人是白居易;—林逋自称梅妻鹤子。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_高启_。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茶陵诗派_。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前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_后七子。“童心说”的提出者是_李贽。“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_,_不拘格套”。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_张岱—。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_》、《水浒传》、《西游记_》、《金瓶梅》。汤显祖“临川四梦”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龚鼎孳—。以诗、书、画“三绝”见称的“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是郑燮(板桥)。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桐城派”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的是_姚鼐—。康熙剧坛被誉为“南洪北孔”的两个剧作家是洪昇和孔尚任。宋江入主梁山后,将聚义厅改为 。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山水诗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亥。于明嘉靖壬午年。名词解释今文三家诗、汉代传诗有“今文三家诗”,即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生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都用汉代隶书书写,出现于汉初,属于今文诗经。楚辞、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乐府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西汉设立的乐府是音乐机构,其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魏晋南北朝把汉代乐府机关采集、合乐而唱的“歌诗”称为“乐府”。唐代把内容属于批判现实的讽刺诗称为乐府。宋元以后,有的人把入乐的词、曲都称为“乐府”。《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其编纂者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此书约是刘义庆与门下文人共同编纂而成,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述从后汉到东晋间名士们的遗事,是一部志人小说。沉郁顿挫、杜甫的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杜甫诗歌感情的深沉阔大,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顿挫,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江西诗派、所谓“江西诗派”是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为中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其理论宗旨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强化了“以学问为诗”的宋诗风格特色。《江西诗社宗派图》为北宋末年诗人吕本中所作,尊黄庭坚为诗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又因其余25人中有11人籍贯亦属江西,故以“江西”冠名。南宋末年,诗人方回把陈与义列入江西诗派,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三言“三言”:“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二拍“二拍”的编著者凌y蒙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二拍”基本上是凌蒙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蒙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二拍”的素材,除当时社会流传的故事以外,主要是“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睹听、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者。与“三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简答题《诗经》的艺术特点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立足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是《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这一方法,近人或称为“写实”的创作手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二、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序》)赋:直接地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比:利用事物作比喻兴:先言他物、发端起情三、 语言、章法、句式《诗经》的语言,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诗经》的章法特征是重章叠句。《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被作者分为若干章,犹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或联章复沓。《诗经》的句式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一些句子长短有变化,很灵活,特别是“国风”。句子长短不齐,能够形成一种节奏美,使诗的节奏变的丰富多彩。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1) 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2) 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3) 战争徭役的凄惨控拆(4) 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陶诗艺术特征陶诗的艺术特色可具体概括为:(1) 淳真而亲切。陶渊明性格中自有“真率”,他写的诗都是直写其事,无隐蔽,无虚浮,无夸张,而且带有真切的实际感受。在“真”的描写中,人性在至真至美的境界中得到了恢复。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毫无保留地道出他的习性和性格。(2) 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白描,是陶渊明创作的基本手法。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在不经意间勾画出事物的形态。陶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超俗的艺术境界。陶诗不仅仅展示一幅幅客观的田园生活图画,而且使人在接触这些画面的同时,进入到一种境界。(3) 语言平淡自然,质朴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既是陶诗的语言特色,也是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陶诗中,很难找到惊人之语,都是质朴的田家语言,与生活口语接近。但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诗歌的佳境中。(4) 陶诗在自然平淡中又极富于哲理。既有情趣,又有理趣。(5) 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也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如:“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翥。”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以南渡为界,分前后期:1、 前期词:以少女闲愁、闺阁情怨为内容,风格深挚清隽,含蓄委婉。描写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展现女子风情本色,开朗明快。书写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花鸟虫鱼的眷顾,体现女性胸怀的博大与慈爱。描写夫妻短暂分别后的索居之愁,相思之苦,抒发女性的真情告白。后期词:“靖康之变”不光给李清照的生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使她的诗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抖然一变,充满了凄苦苍伤之感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内容上南渡后的作品主要以感伤时世、悼念亡夫、回忆故土为感情基调。在反射出自己的悲惨生活境遇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政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一是表现词人对故土的想思与怀念。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李清照偿尽了人生的疾苦,对故乡、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难免的。二是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深刻思念之情。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是以悼念亡夫为内容。三是表现词人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在她的后期词作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衰愁。《西厢记》中四位主人公的形象分析(1)老夫人“恐辱没了俺相国家谱”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她根据门第、根据封建礼教原则来疼爱女儿,并不虚伪;通情达理,同意张生做法事,派人给张生看病。(2) 崔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执着追求与张生的爱情乖性儿、假意儿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带有软弱性(3) 张生“不恋豪杰,不羡功名,只愿得生则同行,死则同穴。”风魔汉、志诚种傻角、银样蜡枪头急人所难,才华横溢⑷红娘“只愿你做夫妻无危难,我做个缝丁口的撮合山。”热心、真诚聪明、机智勇敢、泼辣《西厢记》爱情主题的进步性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元杂剧文学为爱情婚姻文学带来新气象,体现了三方面的进步性,成为历代爱情文学的一个里程碑⑴婚姻的基础-相知相爱《西厢记》崔张二人的爱情起于一见钟情,也不仅仅停留于一见钟情,而是最终发展成了真挚的爱情。《西厢记》全然肯定以真挚热烈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这种婚姻观全然抛弃了以往婚姻的义务功利,把政治经济的附加物-而为男女主人公苦苦追求的目的(而非手段)〈2〉爱情的标准 才,情《西厢记》并没把爱情标准仅仅局限在人物的外在美上,它更进一步的提出了对人物内在品质的要求,着眼于才和情,而非封建礼教所要求的男子的忠孝节义和女子的贤淑驯从。崔张二人的爱情就体现了外表,才质,温柔多情,真诚的四种标准。(3)爱情和婚姻的道德以《西厢记》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道德显然是和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背道而驰的,封建社会谴责“淫奔”,要青年默默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厢记》把对爱情的专一坚定,生死不渝作为一种美德而来加以歌颂,而且也加大力肯定基于爱情的偷期密约。论述题《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文学成就体现它的叙事、写人和记言上。(1)叙事尤其是成功地描写战争是其显著的特点。,据统计,终春秋之世,各种类型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十四次,《左传》的描述却能做到绝无雷同。《左传》的作者往往能抓住各次战争的特征,对史料进行精心选择、剪裁、组织、安排,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写法来突出这些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同写战争的胜负之因,由于抓住了不同特征,因而也各显其貌,异彩纷呈。如写秦晋韩之战先言秦伯为何伐晋,列数晋背秦四条罪状,指出秦军是正义之师,是有道伐无道,揭示了战争的性质。再如写秦晋般之战,不正面描写战事,而用“蹇叔哭师”、“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等一系列故事写秦军处处受阻,遂将秦军出师不义以及劳师袭远的战略错误显露出来,预示秦军必败的结局。(2) 写人特点第一,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人物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累积型”,另一种仅记写一件事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其性格特征,或可称为“闪现型”。第二,《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例如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请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3)语言特点《左传》的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第二,《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宣公十二年: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一、 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上山采蘑芜》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二、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兄啼索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三、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四、 叙事详略得当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杜甫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技法,表现包罗万汇的题材问题,达到了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境界。其诗赋法的妙用,律诗的新变,语言的锤炼,风格的打造等诸多方面,为文苑诗歌高扬了创新的旗帜。第一,杜甫在叙事诗里妙用赋笔,舒卷随心,艺术效果显著。杜甫发扬传统,提高了赋诗的表现功能,首开“即事名篇”创作之路,把叙述诗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一是杜甫叙事的对话和细节描写,远超前人赋笔的技巧。以赋笔描写细节,叙事诗《北征》是典型的篇章。杜甫诗的细节描写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在实写中曲包深意,从某一视角展现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揭示社会本质。二是李重华《贞一斋诗话》里所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三是杜甫有时将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间或穿插写景,有效地扩大了赋法的表现功能和应用范围,甚至使叙事诗与抒情诗对接起来。第二,杜甫律诗的新变,成就卓著,贡献巨大,杜诗众体兼备,各体皆工。杜甫七律在唐代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实现了对七律的革新。杜甫改造了七律的应制诗性质,赋予它深刻的现实性。杜甫七律艺术手法的独到之处确实不少。举其要者,首先在表情达意上,加大了议论的成分。其次是在严整的格律之内,运用抑扬交错、虚实对照、动静互衬、疏密相间的技法,充分体现了艺术辩证法。再者为自创七言拗律,即在诗语声调平仄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称音节格式,成为一种特殊的声律。有时在拗律中插入古体诗的句式,形成“律中带谷”,随着音节和词语的变化,摄象造境变得情深意远。第三,千锤百炼与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是杜甫诗歌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组成部分。诗歌语言是诗人审美心理的图像。其一,语言鲜明、精当具有高度概括力。其二,遣词造句生动形象,色彩斑斓,富有表现力。其三,筛选口语、俗语入诗,明白晓畅,通俗自然。第四,在传承与创新中打造诗风。杜甫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这里首先蕴含着忧时伤乱、心系天下安危的忧患意识,仁民爱物、忠君恋阙的情结。其次是作品以苍劲有力的笔触,描绘出广阔真实的时代生活画面,形成雄浑绵邈的意境,充溢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再次为采用千回百折,深曲跌宕、反复低回、吞吐含情的表现手段。还有与作品思想兴味相适应的谨严格律、铿锵声韵,及低昂相济、洪细相依的音调节奏。在总体上,作品给以一种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之感。诗歌创作伴随着杜甫的一生,他的诗风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诗歌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李白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对前人积累的创作经验进行筛滤、熔铸,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提升了古代诗歌的艺术品位,在塑造形象、抒情表意、驾驭诗体、驱遣语言和构建风格等诸多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诗苑盛唐气象的到来。第一,李白的诗歌创作深受屈原、曹植、鲍照等人诗美的浸润,无论抒情还是叙事、写景之作,通常带有强烈的主体精神,生动地展示出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杜甫称赞他的诗篇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其中的一个奥秘是作品的艺术形象融贯着诗人的灵魂,使之产生宛如狂飙回旋,火山喷发的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李白继承了前人的诗艺,又能技法独出,塑造自我形象,展示个性品格,李白诗歌重在突出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波澜起伏的情绪.就是写景咏物也当作抒情的依托。与诗人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及追求表现自我的意识相联系,李白诗歌的抒情方式也独具一格。他精于用诗表达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常将彩笔纵横驰骋,取得了意气挥斥、矫健逼人的艺术效果。第二,李白传承庄子的美学精神.突破常人思维模式的束缚,展开丰富而奇幻的想象.打破物我界限.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创造出波诡云谪的诗境。诗人寄情于自然万象.物我融洽,诡谪纵逸,以诙谐风趣的笔调抒发了豁达超脱的情怀,这就是李白对想象的妙用。还应指出,李白神奇莫测、出人意表的想象,又常常是利用描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虚幻之境来实现的。在广阔的空间里捕捉超越现实的意象,构成了李白诗恣肆宏丽的艺术特征,李白受到了庄子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经验的熏陶.在盛唐精神的培育下形成了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个性。第三,李白注重从前辈诗人的创作及绚丽多姿的民歌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艺术滋养,坚持因革出新,表现了自如驾驭多种诗体的娴熟技巧,尤其对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用力最专,颇有独创性。第四,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其中雄奇飘逸、豪迈奔放者有之,清新俊爽、明丽精美者亦有之。前者主要体现在乐府、歌行体诗中,后者与五七言绝句相吻合。李白在诗歌语言风格上所取得的创新硕果,是靠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有选择地吸纳前代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采来百花酿成了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于细腻处写敏锐感受,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善于融情入景,将个性化的抒情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特别善于选取日常生活的起居环境、行为、细节来展示内心世界。她不仅善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心境。语言技巧: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入词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来明明白白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浅俗平易,活泼动人,极富情味,又不染上庸俗的市民气味。在词的末句,李清照更喜欢用浅俗的、口语化的语言。像《临江仙》:“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使得一首词在结束时,不致于陷落在凝滞呆板的状态,而洋溢着一种活力。用典的浑成李清照用典,是“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杜少陵语),是“用其事而隐其语”《诗人玉屑》,既负载典故的深厚意蕴,又浑然天成,毫无生搬硬套之感。《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化自李后主《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却恰如胸臆中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源于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却明白家常,流畅自然;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庄重典雅的词品:“闺中秀”与“林下风”的完美结合闺中秀:以女性之笔写女性之心,自然而然,细腻传神;林下风:士大夫的高逸、清雅之气。李清照将两种风格融合在词中,使传统焕发新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3)凄婉悲怆的格调:家国之悲与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词人平静的书斋生活,从此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这期间的词,虽然主要仍然抒写个人不幸,但她的个人不幸已和时代的不幸难解难分融合在一起。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是李清照坎坷生涯和灾难时代的映现,它们因为植根于最真实生活感受,而被深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而是“易安体”在不失婉约词本色的前提下,因为融入家国兴旺的深悲巨痛而具有凄婉悲怆的艺术格调。《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特征,这一形象的文化意义杜丽娘——“情”的化身她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1、 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她出生于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父母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2、 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她的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一) 苦于幽闺,乐于梦境: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的觉醒。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她对爱情的追求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欲”的追求:“关了的睢鸠,尚有州渚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显然是以“欲”为基础,是“欲”一一“情”,蕴含的个性解放精神,更具时代色彩。(二) 因情而死,为情再生。她经历了由梦怀情、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过程。杜丽娘顽强地追求梦境中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只能以死殉情。柳梦梅赶考路过此地,见着杜丽娘写真,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赶来与他相会。只因这真情未灭,感动冥王,又让她还魂,破棺而出,与柳结成夫妇。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荒诞离奇的,不可想象的,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信念角度看,又是真实的。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正是作者在《题词》中说的那种“至情”,表现出“情”可以使人出生入死、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作品中把一个青春少女的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完全以正面的笔墨加以肯定,可见作者以情反理的倾向是何等强烈。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是作家美好理想的闪光。莺莺对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柳梦梅,是由“欲”到“情”。汤显祖肯定了由“欲”到“情”的自然合理要求,表现了由“欲”到“情”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小说结局的意义宋江形象——成也宋江,败也宋江经历了不愿落草、逼上梁山、发展队伍和接受招安四个阶段(1)宋江是一个正面人物,他的威信、感召力、性格中的雄才大略的一面是他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重要原因。(2)宋江是带着自己全部矛盾复杂的性格参加梁山农民起义的。特定条件下,“义”使他铤而走险,但忠孝观念又时时把他拉向封建正统的轨道。(3)宋江的悲剧表明,只凭一颗愚忠之心不能战胜祸国殃民的奸佞谗臣,当然也无法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宋江的悲剧宣告忠义救国的破产。结局的意义。(1) 《水浒传》关于受招安的结局的描写符合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2) 作者揭示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必然性。(3) 结局表现了作者的矛盾态度。接受招安是完全必要的。他知道在权奸当道的黑暗社会里,招安只能是死路一条。《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一、 爱情和婚姻悲剧: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的主线和灵魂。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重“情”,钗守“礼”,宝玉“重情不重礼”:“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到底意难平”,宝钗“婚后守活寡”。二、 人生悲剧: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第3回《西江月》词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庚辰本第21回脂评宝玉有“三大病”:“恶劝”;“重情不重礼”;“有情极之毒”。“重情不重礼”即以“情’’抗“礼”,追求叛逆;“恶劝”即厌恶别人对他进行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说教;“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理想终归幻灭时,宁可弃绝尘寰,“撒手悬崖”,不愿与世随波逐流。三、 女子的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黛玉葬花:诸艳悲剧序曲。大观园遭抄检:“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婢女悲剧:晴雯冤屈而死;袭人青春耗尽;司棋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斩情归水月”;香菱被拐卖……小姐悲剧: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凤姐“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轻守寡……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贾府衰败原因:1、 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主子们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凤姐中饱私囊。2、 奢侈浮华,出多入少。修建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3、“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宁荣二公创贾府基业;“人”字辈(代善、代化)尚可守成;“文”字辈退化为昏聩无能(贾敬烧丹炼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庸碌古板);“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草’’字辈(贾蓉等)聚赌嫖娼、淫纵放荡。《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林黛玉: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其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孤高乖僻,幼稚天真。姓名系统林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草,具有南国香草美人的韵味,绛珠谐降珠,珠者泪也,隐喻其以泪还债也。黛玉者,天然的未经雕琢的墨玉也,青黑色的玉极为罕见,有天然之性,无雕琢之俗,自然会被世俗之人视为异物异类。潇湘妃子,“斑竹一枝潇湘泪”,“林潇湘”都带有悲剧色彩,即以湘妃哭舜之典暗喻黛玉的爱哭性格和泪尽而逝的结局。中国文学史上最感人的女性形象-(1)清贵之家的贵族小姐父亲林如海,已降落为扬州盐政官。所谓“书香门第”,其实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是不能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比的。-(2)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孤高自许,目下无人,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