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_第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_第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_第3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_第4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古代名人篇(王安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论述一个人要实现理想,“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力”,也就是体力、力量、能力;另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王安石的观点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曾发出以下感慨: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即使有了意志,但能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能力,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外物的支持,也不能到达。以上材料中,王安石对意志、能力和外物的思考给进入高三的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欧阳修曾向朝廷举荐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欧阳修从学问文章、品行、才干三个方面对王安石进行了品评,认为王安石是可用之才。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品评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应该如何使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可用之才?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把新政批得体无完肤。王安石也不退让,也对二人予以排挤。后来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虽为政治死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有人说,人生的精彩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1.例文:成功=意志+能力+外物的帮助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曾发出以下感慨: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即使有了意志,但能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能力,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外物的支持,也不能到达。由此可见,志、力、物是成功必需要具备的条件。意志向是能量的源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志”。“有志”才能“事成”,正如蒲松龄的名联所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古人也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意志犹如发动机,带动前行的力量,而面对困难时,对目标执着地坚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无志人生如同大海上无舵的航船,不免让人陷入迷茫和惶惑,随波逐流的人生终究没有意义。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意志,没有能力,理想和目标会成为空中楼阁,再多的努力也终将付诸东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拥有过硬的本领,具有了真才实学,我们就拥有了逐梦的翅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值青春的我们,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志和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观条件,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做辅助也不能成功。作为当代青年,除了理想目标和必备的能力,还要以外物的力量来做辅助。“物”是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力量取得成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除了顽强的意志和硬核的实力,还要外在的条件来助力成功。由此看来,《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起来,“志”与“力”是主观因素,而“物”则是客观因素。“志”与“力”为内因,而“物”为外因。其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因此,在这一启示下,时值青春韶华的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超强的能力和智慧的方法,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懈努力、风雨兼程,直至逐梦功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内容,强调“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志”指的是志向、目标、理想,“力”是体力、能力、力量,“物”是外物、外在条件。由此看出三者的关系:“志”是前提、基础;“力”和“物”是条件。“力”是自身条件,是内因,起决定作用;“物”是辅助条件,是外因。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首要因素,在于“志”。古人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等等,可见对“志”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志”,能力和外部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事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力”。“力”对于青年来说,是指能力、本领,或者毅力,这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关键要素。毛泽东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句话一语中的,点出了能力的重要性;当然做成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期间一定会遇到艰难和挫折,此时毅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再搞远的志向、再好的本领也白搭。事业成功还需要“物”做坚强的后盾。对于青年而言,这个外力的“物”,可以是外部环境,包括时代、国家的环境,也可以是其他人的帮助,如长者的指导、团队其他成员的团结协作等。可以说,“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行文时,根据写作任务,作文要求阐述“王安石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阐述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启示”,由材料得出中心论点,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先理解志、力、物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写作应紧扣情境设置中“追求理想”,然后强调青年既要有理想,也要阐述实现理想需志、力、物三者都要具备。论述三者关系,要注意,“志”“力”是主观条件,“物”是客观条件,三者是有主次、轻重的。论述层次要清晰,适当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使论证充分有力。立意:1.“志、力、物”同行,何事不成?2.志向为帆,力、物为桨。3.志存高远,力能扛鼎,外物以相。2.例文:成功=意志+能力+有效的方法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曾发出以下感慨: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即使有了意志,但能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能力,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外物的支持,也不能到达。由此可见,志、力、物是成功必需要具备的条件。意志向是能量的源泉,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志”。“有志”才能“事成”,正如蒲松龄的名联所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古人也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意志犹如发动机,带动前行的力量,而面对困难时,对目标执着地坚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无志人生如同大海上无舵的航船,不免让人陷入迷茫和惶惑,随波逐流的人生终究没有意义。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意志,没有能力,理想和目标会成为空中楼阁,再多的努力也终将付诸东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拥有过硬的本领,具有了真才实学,我们就拥有了逐梦的翅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值青春的我们,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志和能力力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观条件,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做辅助也不能成功。“物”是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力量取得成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作为高三的学生,除了高考目标和必备的能力,还要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做辅助,既要苦学又要巧学,熟知学科特点,把握规律特点,借鉴巧妙的方法。北大一名学生曾谈自己的认识:去北大之前,认为北大的学生天赋异禀,智力超群,但是去了之后,才知道他们能考上北京大学,更多靠的是“高效学习方法”。正如法国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求知的道路上,除了顽强的意志和硬核的实力,还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助力成功。由此看来,《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起来,“志”与“力”是主观因素,而“物”则是客观因素。“志”与“力”为内因,而“物”为外因。其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因此,在这一启示下,时值青春韶华的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超强的能力和智慧的方法,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懈努力、风雨兼程,直至逐梦功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道题目通过《游褒禅山记》中“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来阐述生活的道理,由王安石的感悟我们能够得出,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事业成功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首要因素,在于“志”。古人提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等等,可见对“志”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志”,能力和外部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事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力”。“力”对于青年来说,是指能力、本领,或者毅力,这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关键要素。毛泽东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句话一语中的,点出了能力的重要性;当然做成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期间一定会遇到艰难和挫折,此时毅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再搞远的志向、再好的本领也白搭。事业成功还需要“物”做坚强的后盾。对于青年而言,这个外力的“物”,可以是外部环境,包括时代、国家的环境,也可以是其他人的帮助,如长者的指导、团队其他成员的团结协作等。可以说,“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考生在写作中应当阐明“志、力、物”三者各自的内涵,然后论述三者关系,要注意,“志”“力”是主观条件,“物”是客观条件,三者是有主次、轻重的。论述层次要清晰,适当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使论证充分有力。还应当对作文要求中的“给进入高三的你怎样的启示”,也就是有结合高三学生身份谈感悟的内容。立意:1.“志、力、物”同行,何事不成?2.志向为帆,力、物为桨。3.志存高远,力能扛鼎,外物以相。3.例文:确立成长标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每个人都在成长,怎么样成长才能拥有美好未来呢?如何使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可用之才?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所写的抒情诗那样,“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能被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制定造福社会的成长标准,让标准约束我们,规范我们,从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制定对社会有用的成长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向上。那么何为正确的成长标准?我想,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评价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欧阳修从文章、品行、才干三个方面评价王安石,可见,“优秀人才”的标准并不是只看重才干和学识,还有最重要的品行。我们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常常追随他们的喜好,而他们的喜好或选择却不一定是正向的。有的同伴不务正业沉溺于网络,有的同学沉迷于游戏,更有甚者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这些同伴或玩物丧志,或危害社会,都不是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若是跟随这样的人,则可能犯错误。这样的同伴自然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与教育,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自己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约束自己的规范,对品行要求太低,未能制定对社会有用的成长标准。与任何行业的发展一样,只有国家制定了明确的行业标准,它们才能按照行业标准来发展,从而避免出现错误,而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对于品行的要求是成长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环。制定对社会有用的成长标准,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制定造福社会的成长标准,就是为了避免虚度年华,为了防止碌碌无为。造福社会的成长标准同样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在2015年的一次研讨课中,申怡飞从老师张川的口中获知中国芯片产业的落伍情况后说:“在这样受制于人的局面下,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站出来,做行业的开拓者,以制造中国芯为己任。”制造中国芯就是申怡飞的目标也是他造福社会的成长标准,这样的成长标准引领他实现人生理想。如今的申怡飞在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5G关键技术极化码的研究,正致力于让极化码更快、更广地服务于通信网络中。萧楚女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人生应该像蜡烛、像大树一样,只要存在就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制定造福社会的成长标准,就是要学习蜡烛和大树,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透过欧阳修的评价,再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形成一套严格的、全面的成长标准,一定会助力我们更好的成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1.分析材料本题材料先介绍欧阳修向朝廷举荐王安石的理由,认为其学问文章、品行、才干三个方面都俱佳,据此得出其是可用之才的结论。这段话给考生提供了真实情境,规定了考生思考与联想的方向。即成才的标准,而且明确告诉考生这就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即要“学问、品行、才干”三者兼备,方能成长为对社会用之人,实际上材料已经界定了成长的标准的内涵,就是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长成栋梁之材,都要对社会有用,这就要求考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争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2.分析要求题干要求考生领悟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品评的启示,继而思考应该如何使自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可用之才。考生可联想大国工匠高凤林,人民楷模王有德,人民艺术家王蒙,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人民英雄麦贤……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发亮发光,从学识到品行都是我们的楷模,都是我们成长的标准。写作立意也要落实到“成长标准,如何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成长标准是立足于当下的,是对当前学习生活的指引。那么,考生应着重从当下开始,明确成长标准作用和意义,以及怎样按照标准去学习、去努力。【立意】1.参照做有用之人的成长标准,努力成才。2.确立做人标准,做有用之人。3.明确成长标准,做有用的人。4.用成长标准为人生导航,做有用的人。【素材】(1)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战胜了分裂走向统一;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但如果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伦理道德的进步,社会不知将会多么混乱不堪。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为了一个愚蠢的想法,残忍的将一瓶高浓度硫酸泼向黑熊。听过这篇报道后,我似乎看到了黑熊那残存的一只眼睛无助的、黯然地望着那不可思议的一切,并竭尽全力的想站起身来,以垂死的挣扎向人类示威。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有如此不道德的残忍行为,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所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还要积极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3)我还想与有志少年共勉四个字:“艰苦奋斗”。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听大人们讲,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壮大起来的。无论是在革命初期,还是在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在艰苦奋斗中成就伟业,在困苦中创造辉煌,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立身”,古今中外,无数经验者表明: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世界,这是一个呼唤创造的时代。让我们牢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勇敢、主动的去开拓、去创造吧,让生生不息的创造动力成为托起我们民族未来、祖国希望的脊梁吧!4.例文:和谐是帆,不同是船调和、和谐是帆,不同的独立见解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谐与自我见解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而不同练达真君子、真人生。和谐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绿肥红瘦描出人间的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特别的见解。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独特不同的风采。美与个性并重,和而不同泼墨均匀,勾勒出绝美的画,和而不同是美与个性的结合。和谐是一种沟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达,写诗顺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间,了解疾苦,为了能表达出生活在草根阶层的人们的心声,他与百姓沟通,使诗文平实质朴。诗人的心与百姓的苦和谐统一,诗人的诗与百姓的话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苦况融炼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白居易的诗能和谐于百姓疾苦,同样也超脱腐败的社会。他刚正不阿,只叙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场的欢乐,不同于俗世的黑暗,犹如莲花般濯清,用他独特的表达,无畏的勇气,与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沟通中表达,道出勇气!和谐与不同犹如两个齿轮,凸出的齿印有着自己独特的痕迹。可齿轮在相互摩擦中逐一吻合,体现和谐美。和而不同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真君子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而又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不忙四周游历,把所想散播人间;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和谐是一幅画,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谐是一首诗,不同是诗中的锦绣、芬芳;和谐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和而不同的绝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仅一字之差,要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世上的各种生物都是不同的,甚至连两张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找不到。那就让我们和不同吧。天下大同,是古之先贤提出的理念,也是他们最想实现的美好情景。然而大同社会并不是人人皆相同,人人皆相等,同而不和,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梦幻泡影。和而不同,方乃大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个个奇异的思想碰撞出最绚丽的火花。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有着各自思想与灵魂,却完美地相融在起。孔子师道于老子,却并不与其相同,而是独自创下儒家大派,他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墨家从儒家分出,有着自己最独立的思想,却也与儒学相互交织出更加美妙的思想之光。无数的学派相似相容,用和而不同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触碰到大同社会的大门。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诞生出了艺术界的三颗巨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他们共同为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相互模仿,而是追逐在各自的大道上前行。他们之中拥有交集,达·芬奇曾练习雕刻,米开朗琪罗也有过绘画的经历,但却没有一人在追逐对方的步伐,追求和而不同,反而独自研究,各自探索,为欧洲日后数百年的艺术发展探索出了三条光辉大道。日后不断有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出发,却很少能有人像他们一样做到和而不同。君子追求和而不同,小人却更喜欢同而不和。当达尔文第一次发现生物进化的奥秘,将之公之于众时,却遭到了无数小人的打击。神庭认为这侵犯了他们在人民心中的无上地位,而皇室也将其视做威胁权威的标志,于是在熊熊烈火中,达尔文和一个时代的明知共同化身火海。而反观科学家爱因斯坦,当他提出相对论时,虽引来无数人的指责谩骂,但也有人站出来说:“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而不和只会泯灭人民的明知,和而不同却将人类的探索推上巅峰。探索真正的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经过磨难与挫折方能实现,而真正的大同,却是所有人相融合,所有的思想深邃独特却又相互包容,所有的国家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未来,所有的孩子都会明白: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从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与他政见不同,强烈反对;王安石也针锋相对,排挤二人。然而当苏轼面临被处死的危险时,王安石却为他求情。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死敌,但他评价司马光却很中肯,说他是君子;而司马光也同样客观地评价王安石,称他文章节操都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很多。王安石和苏轼同游,也赞叹苏轼,说不知多少年才能有他这样一个人物。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为他请厚葬追赠,苏轼为他起草制书,评价极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虽然政见不同,但在为人上却并不因为政见而带着有色眼光看人,意见不和,可以求同存异,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就意味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万象的气度。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促进和谐发展。【立意】1.公私分明,欣赏别人;2.实事求是是非分明;3.消除成见,良性竞争;4.君子和而不同;5.唱反调的知己;等等。【素材】1.千百年来被人们赞颂的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就是“外圆”起的作用。当管仲自己私吞了钱之后,鲍叔牙并没有以此和管仲绝交,因为他理解管仲供养父母的苦衷,于是,他就以什么都不知道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倘若,鲍叔牙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那么他们的友谊会长久吗?更不用谈友谊如何深厚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如果不掌握一点“外圆”的技巧是很难与别人相处的。一旦你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相信走哪里,哪里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朋友。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将会拥有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2.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多种文化的碰撞会有什么结果?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记得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3.记得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话吗?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希望各国保持政治独立但又互帮互助。这一方针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总理一席话,道出政治上的和而不同:同是联系各国的纽带,异是纽带上的各色花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条纽带才能更加柔韧,更加绚丽。5.例文: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恰似一次攀登,趁现在青春年少,在我们的攀登旅途中勾勒出一道绚丽的色彩吧!——题记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攀爬的过程,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你从出生开始,经过你不懈的努力,从山脚爬到了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略到无限风光;另一种则是你根本就没有付出过努力,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只会在原地打转而已。当你浑浑噩噩的过完了这一生,就会发现自己留下了诸多的不甘,诸多的遗憾。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一蹶不振,生活在她的眼中黯淡无光,毫无生机和色彩。在她看来,她活的毫无意义,现在的她只是在苟活而已,在虚度自己的青春。她觉得自己愧对父母,愧对老师,也愧对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的沉思中,她渐渐明白,人的一生,有得就有失,因为有了得失,我们的一生才会更加的完美,不会那么的平铺直叙,不会那么的黯淡无光……从此她开始发愤图强,每天都努力的挤出自己的空闲时间,努力学习!渐渐地,她终于参透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并不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是啊!哪里有天才,别人可以考得好,只不过是别人付出了比自己更多的努力。天才之所以成为了天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某方面的天赋,更多的则是他们成功背后所付诸的行动与努力,才让他们有了今天的成就,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在他们成功光环的背后,是我们所不能体会到的无尽的辛酸,所付出的努力也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到的。半个学期后,她又一次的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攀登之旅,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迈出了那勇敢的一步,这是需要何等的信心,何等的勇气啊!巅峰即为顶峰,要想到达那个高度,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稍有不慎,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留下的只是无可诉说的不甘,所以我们要登上人生的顶峰,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即使失败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能放弃,要让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的精神永驻在我们的心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世界那么大,而我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曾奋斗过,努力过,在朝着人生的巅峰中攀登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审题】本题材料是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于艰险和僻远,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故要获取与众不同的景观,必须经过艰难险阻去获取“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王安石借游褒禅山说明,要达目的,必须“有志”。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必须意志坚定,奋发图强。“人生的精彩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热爱生命者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用目光在世间扫描,去发现生活的美并定格在心中。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的眼睛去观察,即使在平凡的日子,你也会有美的发现美还是一种心境。是失败时的毫不气馁,是成功时的谦虚谨慎,是付出时的无私,是索取时的谦卑等。美在人们的心里。只要你能用心去发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存在。美在用心体会时比用眼看到它时,更能折射出人生的真谛。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立意】1.无限风光在险峰。2.志存高远,坚定追求。3.人生处处是风景。4.要善于发现美。【素材】1.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年少时,他任侠尚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叔父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宋文帝时代,他屡立战功。最可贵的是当时的读书人都“以文艺为业”,他确定志向后努力习武,不为环境所改变:他的行为不被“乡曲所称”,也不为俗人的非议而动摇,可谓我行我素。无数事实说明,实现某种志向往往要受到外界的压力。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3.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