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_第1页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_第2页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_第3页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_第4页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J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作者:吕明凯【编者按:“农远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过程中的一大壮举,也是我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人群最多的信息化工程.实施数年来,千万农村中学校生从中受益,与城市同学一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陕西省地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进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远工程”的实施给陕西省基础教育进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近年来,陕西省在“农远工程”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由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撰写的文章《陕西省“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立足“农远工程"在该省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省在实施“农远工程”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应用讨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功阅历。本刊刊登此文,盼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实施“农远工程”,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中学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进展农村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正的重大战略举措.工程实施工作的核心,是设备设施和优质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把“面对同学,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学校。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今年底,工程将全面掩盖我省的农村中学校,如何使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应用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一项不行忽视的工作主题。一、应用的实践与进展

从2003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开头,我们就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逐步理出并坚持了抓应用的五项措施。1.强化应用管理

(1)明确基本要求。我们坚持要求每套设备每周教学应用必须达到20节课,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平均每月两次为农服务活动;全部项目学校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计算机教室实现“一室多能"(网络教室、老师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对校内外开放的绿色网吧),并要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我们把这些基本要求作为规定动作,逢会、逢培训必讲,进学校必查。

(2)广泛开展活动.为营造全面应用、全员应用的氛围,近几年,省教育厅和各市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应用技能竞赛、应用阅历沟通、专家巡回指导等多种活动。为促进应用工作的深化开展,从2005年起,全省连年开展“远程教育应用年"活动,重点是落实四个加强(加强全员培训,加强应用讨论,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协作协作)。陕西省教育网还开设了《远程教育网上百县行》,通过网上相互学习,互动沟通,有力地推动了应用年活动的开展。(3)健全规章制度。省厅先后下发了规范应用管理的多个文件,组织编写出版了《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手册》,在总结各地阅历、组织专家认真讨论论证的基础上,印发了《陕西省中学校校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各市县和学校也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推动应用的各类制度和规范。一些市县还把应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对市县教育局的年度考核内容。

(4)加强检查指导。我们把常常性深化一线检查指导,作为强化管理的硬措施,坚持面上的每年一次检查要“省查到县、市查到乡、县查到校”,省委省政府领导,财政厅和发改委的领导,下基层检查时,总是“多走一步到学校,多问一句远程教育”。省教育厅的领导更是常常不打招呼,深化学校检查应用工作。省、市、县先后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总计已过百次.在常常性的检查指导中准时发现和解决了大量突出问题,为一线的应用工作直接供应了有效的服务.很多市县还开展了远程教育应用“千校行"或“百校行”活动,通过明查暗访、电视曝光、现场指导、总结通报等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应用工作的深化开展.(5)注意典型引路。即点上试验、探究和总结,面上推广典型阅历和成功做法,从项目启动建设开头,我们就明确提出了“应用工作层层有典型,重点领域事事有典型”的工作要求。全省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各个项目市县也都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法,不断推出自己的典型。西乡县的普遍应用,太白县的应用管理,三原县的应用体系建设,武功县的光盘播放班班通,彬县的“农远工程”农村党员教育,眉县的应用讨论等方面先进阅历,都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推广各类典型,对推动普遍应用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2。抓实人员培训

(1)落实培训责任.我们明确规定,省、市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培训,并负责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县区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老师培训;学校抓老师全员培训。省市县校培训对象分别占5%、12%、19%、74%.为落实培训责任,省教育厅在带头搞好省级培训的同时,还制定了市县校培训工作评估标准,并认真组织了定期的检查评估。

(2)加强管理者培训。我们在实践中熟识到,应用要上去,基础是老师,关键在领导。领导的熟识和应用水平高,他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的应用水平肯定会不断提升。我们首先加强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技能培训,省电教馆给各市教育局长每人赠送一台笔记本电脑,先后以各种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培训8次,接受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近200人次.通过培训,各市教育局长、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电教馆长等领导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应用工作。

(3)夯实校本培训。省厅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从管理制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项目学校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四结合”,即:应用技能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竞赛展现相结合;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合。经省级抽查评估,目前大多数学校做到了校本培训有计划、有学时支配、有记录、有考评,80%以上的老师能够较为娴熟地运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4)严格培训考核。在省、市、县的骨干培训中,我们坚持“人人过关,个个合格”,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操作技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关证书,不合格者自费参加下期培训。一些市县教育局还把校本培训结果与老师的年度考核、评比先进、职称晋升三挂钩,初步形成了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局面。3.加强应用讨论

(1)以校本讨论为基础。重点针对“如何用设施设备和优质资源上课、上好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人人在应用中讨论,在讨论中应用"的工作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落实这一要求,多种措施抓培训、抓专家指导、抓条件保障,围绕课堂教学应用抓教研已渐成风气。西乡、太白等县通过校本教研,在运用“农远工程"设备设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党员教育等方面,还培育了一批典型,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阅历。

(2)以课题讨论为导向。对于应用中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我们层层梳理,形成课题,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电教技术人员、优秀老师,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基地,主要采纳行动讨论法,进行深化讨论。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直接参加课题讨论,对于从应用需要动身确定讨论课题,协调解决讨论过程中的各类实际问题,以及课题讨论成果的接受应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省教育厅直接组织的《农村中学校远程教育应用模式》课题讨论,先后有55名省内外专家学者、5个项目县的25所实验学校、近600名老师和市、县教研、电教人员参加了讨论工作,形成了32项远程教育应用的规范、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5类19种教学方式和流程图,成果在全省推广,既促进了应用,又熬炼了队伍,还对全省的课题讨论和校本讨论工作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3)以网络讨论为应用讨论新的生长点。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汉中、咸阳等市一些县区的教育城域网和校内网建设渐次推动。凡建网的地方,大多数的教研员、一线老师都把教科研活动搬上了这一新的平台.专题网站、集体博客、QQ群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沟通范围的拓展、专家指导的准时,信息量的无限扩充,使讨论者的眼界和思路大大拓宽,讨论工作不断消灭新现象、新面貌。4。开发优质资源

(1)抓集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电教、教研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课例、优秀课件评比活动,我们坚持准时征集筛选这些成果并进行统一加工制作,形成了大于500G的应用资源.我们还建设并开通了陕西基础教育资源网,向全省中学校免费供应了多达2000G的优质教学资源及视频教学片段.

(2)抓自主开发。从教学一线的迫切需要动身,我们多方筹集资金,依据“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整合力气,自主开发,形成品牌"的总体思路,实施了“新跨越”系列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出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300多张优质课的系列教学光盘.还组织专家研发出三种模式应用老师培训教材2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课程整合资源包共29张光盘,开发出二模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普及教材》2册及配套光盘6张,开辟了没有计算机教室的农村学校,用一台电脑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教学的新途径。

(3)抓机制建设。全省建成资源建设基地学校500多所,组建了来自教研、电教、高等院校、知名中学校的600多人的资源建设与审定专家队伍,汇合了多家省内有资源建设能力的讨论、出版和制作单位,初步形成了“培训、竞赛、科研、应用"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5.健全保障体系(1)健全机构和队伍。为使机构和队伍适应“农远工程”应用的要求,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印发了《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站建设标准》和《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站评估方法》,并召开了全省电教馆站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要求全省市县电教馆站用三年时间,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和主要职责落实等五个方面全面达标.对提前达标的优秀单位我们给予了嘉奖。目前,全省40%的县(区)电教机构已经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各级电教机构还普遍建立了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依据“专、兼、聘”结合的方法,形成了省、市、县、校共3200多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常年走乡串村开展技术支持服务工作.(2)完善和落实技术标准与规范.陕西省制定了《设备故障报告、检测、维修、反馈工作流程与规范》,对各级电教机构、中标企业和项目学校分别提出了设备管理和维护的32条简略要求,定期检查设备维护,协调解决售后服务,指导老师正确操作。各县的技术服务人员也都基本做到了分片包校,依据技术标准和规范,常常深化学校解决设备维护问题。

依据“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的要求,持续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练就快速反应能力,缩短服务周期,实现设备问题“随报随修,保障应用”.我们还依托陕西教育网开辟了“陕西远程教育应用专家在线”专栏,构建了我省“即时通”通讯平台(“陕西远教”QQ群),把学校、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紧密联系起来,聘请专家在线答疑,准时解决项目学校所提出的软硬件及应用方面的各种问题。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效率。(3)着力抓工作经费的落实。首先是结合项目实施与验收,要求各项目县财政依据“一模”每年310元,“二模”每年2800元,“三模”每年1.2万元的标准,落实运行经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还联合发文,规范了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费的使用,要求只能用于设备维护、资源购置和老师培训,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硬件设备和常规仪器的购置,这一政策的出台,强有力地推动了远程教育持续稳定健康进展。二、工程应用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的加强培训、讨论先行、制度建设、资源开发等推动应用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但因应用工作涉及范围广、牵动面大,这方面存在的冲突和问题仍然很多.1.从教学应用看(1)大多数老师总体上还处于刚刚“会用”的阶段,主观上如何解决老师持续的“想用";客观上如何能使设备和资源更加“好用”(更便于操作,更节省时间和精力);如何能使老师们“用得好"、“用得精",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2)我们目前所普遍重视的,以及实际能做到的,还主要集中在老师“教”的一方,如何利用三种模式改进同学的“学",在改进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同学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大多数地方和学校都还没有顾及,而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3)我们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大多还只是用来上信息技术课。虽然在工程实施中,也配发了不少学科教学资源,但或因班级和同学太多,计算机教室只能排开信息技术课,或因校长和老师不了解学科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还没有真正用起来。此外,计算机教室连入互联网、运用网上信息和网络平台,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学校还是少数。2.从资源建设看(1)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老师和同学资源需求(包括现实需求、潜在需求、进展需求)的深化调查和分析,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开发建设与各类需求之间总存在肯定距离。(2)鉴于资源严重短缺是目前的主要冲突,我们现阶段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资源的“量”,对资源的“质”,包括内容、形式、针对性以及与新课程理念的连接等等,都还关注得远远不够。格外是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环境下,“一标多本”的教材使用格局,要求各个版本都应当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版本的多媒体配套资源建设情况极不平衡。(3)我们的资源建设更多考虑的还是课堂教学,对与同学全面进展、主动进展相关的,多方面的课外、校外活动资源需求,则考虑得很少。(4)目前的资源不论是项目配发的,还是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包括自主开发的,充分考虑农村学校,适应农村学校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的资源还少,如何适应量大面广的农村中学校的特殊需求,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3.从讨论工作看(1)缺乏对三种技术模式运行和应用情况的跟踪讨论,如NC教室的有用性及技术升级问题,三种技术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与对比问题,投影仪等相对娇贵设备对环境条件较差农村学校的适应性问题,三种技术模式与部分学校原有电化教育设施的兼容共享问题等,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组织力气作系统讨论。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效益的充分发挥。(2)讨论力气相对分散,电教系统、教研系统、高等学校、相关企业与一线中学校校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与连接,部分领域重复劳动,另一些领域无人问津的现象同时大量存在.高等学校和相关企业实际参加讨论的力气还很少.中学校校的校本讨论,专家引领往往难以到位。(3)讨论工作的地位在一些地方仍然得不到应有重视,人员和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投放上“重硬轻软”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应用讨论工作上。4。从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看大大提高了的生气比,为学校和教育系统利用计算机实现科学管理,供应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学校管理,如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讨论管理、师资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教育行政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不少地方还没有起步.这对提高教学应用水平,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约束。此外,依据要求,模式二的项目学校应能拨号上网,模式三的项目学校应能宽带接入互联网,但由于经费等多方面缘由,一些农村学校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因而这些学校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加之不少县尚未搭建起网络平台,一方面是大量的优质资源无法利用,另一方面,处于信息孤岛中的计算机,诸多功能也只能处于闲置状态。5。从为农服务看目前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开展的为农服务活动,组织、农业及科技部门参加度不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又难以完全了解农夫的实际需要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也难以利用相关方面的资源,因而,有效组织农夫群众面临着很多冲突和困难,这样的服务既难普遍展开,又难深化和持久。6.从制度和机制保障看

(1)人事部门管理的老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与教育部门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农远工程"应用能力培训等缺乏连接,前者与职称评定挂钩,后者与老师的切身利益不直接联系,使得培训工作缺乏应用的利益驱动,实质性地全面推动的难度很大。(2)信息技术费在农村义务保障机制有关制度中,还没有设立科目,没有规定明确的比例,因而,在一些学校仍然难以完全落实。(3)“农远工程”应用情况还缺乏各方认可的评价指标,格外是使用情况、保障情况没有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考核体系之中,也影响到有关工作的落实。

三、进一步抓好应用的对策建议“农远工程”虽然建设任务即将全面完成,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突出抓工程应用,毫无疑问将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应用,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关键是要抓好几个方面的整合.1。要整合工作目标所谓整合工作目标,主要是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当前和中长期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农远工程”应用的重中之重,这样的熟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发生动摇。任何时候都必须切实把教学应用摆在整个应用工作的首位,在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方面充分给予保证。但教学应用并不是工程应用的全部。没有学校管理的应用,教学管理、同学管理的水平上不去,支持教学应用持续运行的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而没有为农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新课程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开起来,课程教学要与同学的生活阅历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进展相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容易成为一句空话。从当前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看,现在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的,仍然是已建成的三种模式的普遍应用,要最大限度地使全部设备设施“面对同学,进入课堂,用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也应主要围绕三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展开。在普遍的、满负荷应用的同时,要多种措施并用,努力提升应用水平和效果.但从中长期看,则必须逐步普及模式一“班班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部计算机上网.只有这样,更多优质资源进入课堂、进入同学的学习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同学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化,才会真正具备条件。为实现重点和当前目标,必须认真总结和推广点上阅历,突出抓好扩面的工作。对非重点和中长期目标,则应着力抓好试点,培育典型,点上突破,探究路子,形成模式,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梯次推动.2.要整合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动应用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乐观性既无法充分调动起来,也将难以持久维系。制度建设首先要实现理念上的整合。为使应用广泛而又深化地持续扎实推动,制度建设必须以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努力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要靠制度保证师生员工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保证学校着力于依靠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同学的学习方式,保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成为老师和同学的自觉行动。制度建设要更多的着眼于远程教育环境下老师的专业进展和同学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要以正向激励作为主要推动措施.制度建设应包括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及计划的制定与修订、老师的培训与进修、老师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估与考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讨论的持续推动、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用于教学管理和同学活动的管理方法以及为农服务活动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形成的“以训促用,以赛促用、以研促用、以考促用、以评促用"等有效方法,在梳理、提炼、升华的基础上也应当做出制度化支配。推动应用的制度建设学校要抓,教育行政部门、电化教育管理单位、教科研单位、装备管理单位也必须从各自不同的职责范围动身,认真抓好、抓实,相关的制度还应注意连接和配套。3.要整合资源建设(1)要弄清家底、理清需求。要组织力气,从本地、本校实际动身,依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和模式,区分不同的学科、应用方向和媒体形式,全面摸清资源现状.包括了解资源的数量、类别、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依据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为农服务等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对已有资源作出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商量、分析论证等多种形式,对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进展需求,做出认真细致的分析与梳理。(2)要统筹协调,抓好建设。学校和教育教学专业支持单位的领导要亲自挂帅,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组织学科老师、教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全面收集和整理购买、下载与师生员工开发的媒体素材(图形、音频、视频等),包括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电子教案等各类课程和学校管理资源,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参照资源库建设的相关技术与内容标准,分类编目,形成学校和单位的资源库;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同时,还应当组织师生员工适应教学和同学进展以及学校管理的多方面需求,以突破课程教学、同学活动及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乐观开发和集成各种急需资源,包括下载、转化天网地网的优质资源,搜集、整理、转换相关优秀文本资源,有计划的独立或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等;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关系,做好系统内外与教育教学及为农服务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形成若干服务于多所学校的区域性资源中心.(3)要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凡能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资源库肯定要和相关网络资源相链接,以尽可能扩大库容,丰富内涵.同时,要和其他学校及相关单位建立网上互联互通关系,依靠网络实现资源的高度共建共享;在不能接入互联网的片区,对下载、刻录的天网资源,购进的光盘资源,各校自行开发和建设的各类资源,则要结合区域内校本教研体系的建设,尽快形成资源沟通和共享的人网,常常性地开展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研讨、评价和沟通共享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机制,实行多种激励措施,推动区域资源中心与各学校资源库、教育教学各专业支持单位资源库的互动、共建与资源共享.要把资源应用与教育教学讨论、师资培训和老师专业进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更好地连接、协调和整合起来,努力形成资源应用和共建共享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内驱力.4。要整合工作力气整合工作力气,实际上就是围绕应用任务,集成相关人员的不同优势,合力攻关,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应用效果.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首先重视学科老师与电教人员的通力合作,这对于准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在沟通互动中提高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和准时排解设备设施运行中可能消灭的硬件或软件故障,都是必不行少的。鉴于利用信息技术转变课程呈现方式、老师教学方式、同学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必须重视老师与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