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 核磁共振成像与CT_第1页
第35讲 核磁共振成像与CT_第2页
第35讲 核磁共振成像与CT_第3页
第35讲 核磁共振成像与CT_第4页
第35讲 核磁共振成像与C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讲核磁共振成像与CT

张凯博士教授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电话:62380002

邮件:lifo@一、什么是核磁共振二、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三、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与现状四、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五、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一、什么是核磁共振1.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即NMR)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NMRI),又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2.核磁共振成像的意义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第一台MRI设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2002年,全球已经大约有22000台MRI照相机在使用,而且完成了6000多万例MRI检查。MRI的最大优点是无伤害性。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普通X线或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术(CT)相比,MRI并非利用电离辐射成像。但是,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病人却不能用MRI检查,因为他们的磁场太强。而且,患幽闭症的人也难以经受MRI检查。

二、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MRI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三、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与现状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核自旋等,后来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C13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用核磁共振法进行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有精度高、对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世界上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四、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1.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C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Mansfield)爵士,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因为他们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