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_第1页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_第2页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_第3页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_第4页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

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一直是所有咨询人员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但他们充满了痛苦。因为它既涉及咨询在功能方面的科学问题,又涉及咨询专业在道德规范方面的伦理学问题,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矛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前者在人本主义学派特别是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中体现最为明显,后者则在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方法中表现更为突出。一、我水—“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内涵在心理咨询领域,以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师应严守“价值中立”,咨询师需要超越于双方价值观念的冲突,通过“价值中立”的手段帮助来访者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使来访者自己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使其感受到与咨询师是平等的,最终使来访者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效果。“价值参与”则是与“价值中立”相对立的另一类态度和处理方式,按照价值参与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地划分为“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形式。所谓“价值澄清”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来访者澄清其价值追求,帮助来访者了解和体察自身价值观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行为的代价与后果;“价值导向”是指咨询师在必要的时候引导(而非代替)来访者做出选择,有时甚至引导(同样不是代替)来访者做出相应的改变选择;“价值灌输”则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作好坏、正误判断,通过灌输或操纵的方式作价值的裁判,甚至替来访者做出决定。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时,一个经常会涉及到的概念便是“价值干预”。在某些方面,“价值干预”与“价值参与”确实具有相似的意义,但笔者经过反复揣摩,觉得还是“价值参与”的提法更加贴切,因为它的概括性更强,包含的内容较“价值干预”更丰富,“干预”一词易将“价值澄清”排斥在外。二、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本质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本质是价值中立或价值参与是否合法、必要和必然。1.文化建构主义的必然要求—价值中立的合法性首先从宏观(价值标准)层面来看,价值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如果价值标准具有绝对性,那么我们只要找到这个绝对的标准,价值参与(甚至是价值灌输)也就有了它存在的合法基础。但问题是,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价值的绝对标准。因此,一名咨询师无论对自己的价值观有多么高度的自觉,无论对自身价值观的合理性有多么的坚信,他都不能采取极端的价值参与--价值灌输的方法来影响来访者,因为这种做法首先在伦理上就不能取得合法性。在微观(咨询师个体操行)层面上,咨询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完形疗法认为,有些事情(尤其是创伤性的、负面的),虽然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但对当事人来说并没有真正完结,伴随着那些经历而产生的情绪(比如嫉恨、愤怒、痛苦、焦虑、哀伤、罪恶感、遗弃感等等),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够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得到充分表达,于是这些残留的情绪就徘徊在生活的背景中。当相似的情境出现时,它们就会被引发出来,以某种方式干扰当事人,消耗他的心理能量,使其不能全面洞察当前的情境,有效地同他人沟通。完形治疗家将这些事情称为“未完成之事”(unfinishedbusiness),将那些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的感受叫作“未了结的感受”(unresolvedfeeling)。作为一个人,咨询师也经受着现实中的种种压力,也难免有自己的“未完成之事”和“未了结的感受”。这些未完成之事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干扰,也会在咨询情境下被引发出来,以某种方式干扰咨询师的认知活动,进而影响到心理咨询工作。所以在咨询实践中,倘若一味强调价值参与,咨询师如何能够保证当遇到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来访者时,不会将自己尚未解决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以及存在问题的价值信念投射给来访者,进而对其造成更大的伤害?这说明过分地强调价值参与,尤其是采取极端的价值参与一价值灌输的手段对来访者进行价值上的干预,在伦理上存在相当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认为心理不单纯是一种投射,而是一种文化建构。把心理置于社会互动过程中,作为一种建构过程的结果来理解,把心理问题定位于人际之间,即以语言为媒介的种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强调的是语言的社会过程,在文化建构主义看来,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是一种文化建构而不是独立事实,这就要求把心理咨询与治疗放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中,积极利用心理咨询使来访者与更高层次上的文化作相互的沟通,帮助来访者发展自己的自主反思性,帮助他们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道德疑虑,质疑既有的文化假定,并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对现实社会和既有文化做积极的解构和重构。从文化的、叙事性的角度看待心理咨询与治疗无疑是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取向,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存在这样的“危险”: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文化建构功能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作为文化观察者和文化评判者的后现代心理咨询师出现“大解释者”(BigInterpreter)的倾向,即滥用自身权力,将个人的价值观灌输给来访者。如果有人试图以传统中国人更多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重视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重视道德因CCMD-3中,则强调同性恋和双性恋“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将其纳入诊断标准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以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当一位自我和谐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在家属的强迫下前来咨询,作为咨询师显然没有权力对其性取向实施价值上的评断与灌输。2.价值澄清与价值引导相信来访者是可以转变的,这是所有咨询师都秉持的信念,也是心理咨询业存在的前提。而来访者最首要的改变便是其价值观念的转变。既然心理咨询能促进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通常包含着来访者价值观的改变,那么对于作为咨访关系中的“帮助者”的咨询师来说,对来访者进行适当的“价值澄清”和“价值引导”就很有必要。因为在咨询实践中,绝对地奉行价值中立原则是不现实的。首先,许多来访者前来咨询的原因,正是由于面临抉择的困境,其本质便是价值的冲突。在这种情形中,来访者本身缺乏自我理性抉择的能力,若一味强调价值中立,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虽然,我们倡导并支持来访者在价值追求上的自我选择,但这种自主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背离社会公认的“一致性”。当来访者的价值追求显著偏离社会规范,甚至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时候,完全地“不干预”和“顺其自然”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心理咨询这一帮助、启发、教育并改变人的特殊历程中,有必要考虑“朝什么方向转变”的问题。3.社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加到社会之中去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要求咨询师在咨询互动中不做任何的价值参与,“理想的情况是,医师的那一套相当抽象的参照系统,他曾读过的教科书,他曾上过的学校,他对世界的信念—这些都绝不要让来访者觉察到。”但从具体技术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价值中立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合适或者不合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一方面,咨询师不可能完全摆脱、“悬置”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咨询中,咨询师的话语、体态、面部表情等都可能传达、“泄露”自身的价值倾向;另一方面,来访者也一直在观察咨询师的举动,理解咨询师的话语,期望从中找到咨询师的价值观念,以作为自身的指导或参考。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价值参与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对此,即便是倡导“平等”、“多元”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者也认为,由于咨询师在各自的环境中成长,在咨询中难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加到来访者身上,所以绝对的价值中立只是一种理想,不可能做到。既然如此,咨询师就不必强迫自己刻意地表现中立的姿态;重要的只在于你是否尊重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是否尊重来访者个体,并不断反思自己是否被主流价值观左右,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影响到你对多元化的态度、影响到你的来访者。三、价值灌装与价值导向的平衡性通过对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极端的价值参与--价值灌输不具备伦理上的合法性;从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中适度的价值参与--价值澄清和价值引导是必要也是必然的。在这里,价值参与的不合法性同其必要性、必然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其实质是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矛盾,是价值中立理想原则同价值参与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在价值参与的三种具体形式中,“价值灌输”这一形式不仅不具备合法性,其必要性与必然性都应受到质疑。首先从来访者的角度看,人类具有理性、情感和自由意志,人之主体性和选择性的存在决定了来访者在通常情况下拥有自由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简单、直接的价值灌输评断,加上道德观念的说教与灌输,势必扼杀来访者的价值追求与自我发展,导致其依赖倾向的增强和自主权的丧失,这有违于心理咨询的专业功能和终极目标。其次从咨询师的角度看,如果一位咨询师把自己放在“职业权威”或“道德裁判”的位置上,总想着如何给来访者更“高明”、更“智慧”、更“标准”的评断,如何替来访者“拿主意”,长此以往,势必给咨询师带来心理压力,甚至还可能产生耗竭感。可以说,价值灌输与价值中立之间的矛盾较之于价值澄清、价值导向来说更显尖锐。若以心理咨询中价值的参与程度高低作为测量标准,那么,我们便可运用定序的尺度对价值中立和价值参与的三种具体形式进行一个排序,从低到高依次为:价值中立→价值澄清→价值导向→价值灌输。在这个序列中,“价值中立”和“价值灌输”可谓是同一问题的两极: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而价值灌输则是价值的“绝对参与”,二者具有质的区别。其他处理价值问题的方式,都不过是在这两极的区间内程度的变化,属于量的区别。无论是“零参与”,还是“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矫枉过正或过犹不及,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妨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因而都是不足取的。但从统一性的角度上看,价值中立的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使得价值参与在实际运用中不至于走向价值灌输这一极端。为了在价值灌输和价值中立之间谋求平衡性和适度性,咨询师便可在此区间内灵活、适当地采取价值澄清和价值导向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价值的绝对参与(即价值灌输),一方面消除价值零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借此达到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可以说,心理咨询师不仅应该是一名坚持原则性与客观性的科学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富于创造性与灵活性的艺术家。在处理价值问题时,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高明之处在于,对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注重对价值参与“度”的把握,努力寻找动态的黄金分割点。四、工具性价值原则注重终极性价值的参与,回避工具性价值的参与“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罗基彻(M.Rokeach)有关价值问题的研究,罗基彻将社会个体的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终极性(terminal)价值,是指个体关于人生追求的目标的可取性信念(这种考虑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也可以以社会为中心),它引导个体不惜花费毕生精力去追求,如舒适的生活、成就感、自由、幸福、内心的和谐、快乐、自我感觉良好、和平的世界、国家的安全、真挚的友谊等;另一类是工具性(instrumental)价值,是指个体在道德上和能力上可取性的考虑和判断,它反映了一个人具体的做人方式和行为模式,如工作努力、有能力、勇敢的、乐于助人、诚实的、独立的、有理智的、有礼貌的、负责的等。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彼此联系,终极性价值是个体终身追求的价值,工具性价值则是个体为了实现终极性价值而作为行为模式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当然,在不同社会里,对于不同个体,每种价值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价值问题的处理,我们主张注重终极性价值的参与,回避工具性价值的参与。提出这一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既可以满足心理咨询中价值参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要求,又可以避免剥夺来访者对价值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对于那些具有终极性意义的价值,我们可以对来访者实施适度的价值澄清或价值引导,使之不至于偏离人生的基本航向;对于那些工具性的价值,咨询师则无须作出评判或引导,而应将这一选择的权利交给来访者,使其在自我选择中获得新的感悟与成长。如果咨询师“越俎代庖”,坚持对工具性价值的干预,则会妨碍来访者个体的自我成长,妨碍来访者形成富于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五、多元价值观念的相对统一性与普适性价值标准的确立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征,在心理学本土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心理咨询本土化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从本土的角度出发,在针对中国人的心理咨询中,处理价值问题时应思考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西方心理咨询中普遍承认多元化价值取向存在的权利,这一处理价值问题的原则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在现今中国是否行得通?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于工具性价值的选择人们更多地遵从个体自身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人。这些事实为该原则的本土化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每个社会实际上都有一套主导价值体系,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违背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转,也必将损害个体自身的利益。可以说,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坚持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并不矛盾--“承认”不是漫无边际的,“坚持”不是不加选择的,二者之间的统一实质上就是终极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第二,如果说坚持价值标准的相对统一性是必须的,那么在当代中国,有哪些普适性的价值标准是咨询师必须遵循的?Blocher曾提出在美国文化中咨询师须共同遵循的一系列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真理;尊重隐私;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关心人的尊严和平等,关心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