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第2册)》 教案 第六课 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_第1页
《实用语文(第2册)》 教案 第六课 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_第2页
《实用语文(第2册)》 教案 第六课 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_第3页
《实用语文(第2册)》 教案 第六课 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_第4页
《实用语文(第2册)》 教案 第六课 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 PAGE4PAGE3 PAGE32第课春秋战国时期2

课题第六课继往开来,共筑华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容(2)通过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作品,把握其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学作品,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掌握文章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传授新知1(18min)

传授新知2(20min)第2节课:互动导入(5min)

传授新知(25min)课堂讨论(10min)

课堂小结(3min)

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互动导入(5min)【教师】通过提问,导入课题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就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1(18min)【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历经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创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详见教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我们国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哪些奇迹?【学生】聆听、思考、回答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道路决定命运、关乎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就在于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之路,就在于它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为了谁、依靠谁”,是关涉道路的根本问题。把人民永远放在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道路的根本标志。……(详见教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详见教材)四、坚持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坚定道路自信,就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详见教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重要意义?【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性传授新知2(20min)【教师】介绍《我爱你,中国》的写作背景、作者等,并讲解主要内容一、写作背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听过《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吗?谈谈你对这首歌歌词的理解。【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首歌,是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歌词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挚爱深情,饱含着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南海碧波、北国白雪,画面动人,旋律优美,情感深挚二、作者介绍瞿琮,湖南长沙人。1944年7月5日出生于四川广安。字,泽林。笔名,素娥、楠杉、曲中次仁。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诗人。作家。记者。音乐文学理论家。文艺演出活动家。国家一级编剧。客座教授。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三、整体感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首歌词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使“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思想不断深化。第三部分是结尾乐段,经过衬词“啊”的抒发,引向歌曲的最高潮。末尾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倾泻出海外儿女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歌词选取了哪些动人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四、分析主要内容问题1:在时间及空间上,课文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答案:从时间上看,课文描写了祖国的春、夏、秋、冬;从空间上看,课文分别描写了天上、地下、南方、北方的大好河山,赞美了祖国的宏伟、壮大。问题2: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课文运用了拟人、反复、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问题3: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祖国?通过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答案:春天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家乡的甜蔗、碧波滚滚的南海、白雪飘飘的北国、森林无边、群山巍峨以及淙淙的小河。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展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沉的挚爱之情以及对瑰丽山川的歌颂和赞美。问题4: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答案:《我爱你,中国》采用中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咏三叹,字句凝练。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尽管这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如何理解歌词中“青松气质”和“红梅品格”?【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爱你,中国》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第二节课互动导入(5min)【教师】通过提问,导入课题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是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25min)【教师】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写作背景,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本文对这一重大题材进行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介绍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之情。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生动流畅的语言和充满自信的笔调,使此文成为众多相同题材的新闻报道中与众不同的一篇。二、整体感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篇课文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选自2003年10月17日《解放日报》。讲述了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三、分析课文问题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答案: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问题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答案: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号船发射,指明“这是人类航史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说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问题3: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答案: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问题4:文章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答案: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内容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问题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中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答案:时间顺序。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箭成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聆听、理解、思考、记忆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要内容、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课堂讨论(10min)【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话题开展讨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中国取得的成就和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那么,中国的哪些科技成就最令你感到自豪?请举例说明,并谈谈理由。【学生】聆听、思考、组内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各组的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课堂小结(3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学习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以及《我爱你,中国》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两篇课文,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这些名篇佳作,能够把握其精神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