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1.gif)
![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2.gif)
![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3.gif)
![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4.gif)
![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08c6e1342f79c5aa485b53fff0e48c7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道、知信类动词主句的语法化
称谓的结构和意义本文探讨了“知、知、知、知、知”等动词在句子中的问题性对象的情况。这一问题最早源于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黄正德(1982)(又见沈阳、何元建2001,石定栩1999、2002)认为,当宾语从句是疑问小句时,共有三种情况:“张三问我谁买了书。”“张三相信谁卖了书?”“张三知道谁买了书?/。”宾语从句“谁买了书”是一个问题,而主句则随谓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问”类谓词具有“阻碍”疑问语气上升到主句的功能,可以称为“非疑问形式”(question-barriers),这是因为它是阻碍“wh”词进行隐性逻辑移位的语障。由于疑问被限制在从句内部,所以第一句的主句是陈述句。(2)“相信”类谓词对疑问而言是“透明”的,从句为疑问,则主句也为疑问,反之,从句为陈述,主句也为陈述,可称为“中性符号”(question-freesigns)。因为疑问语气顺利地上升到了主句,所以第二句的主句为疑问句。把谓词分为这两类,是十分合理的,但黄先生等人说的第三类——“知道”类谓词却有点麻烦,按黄文的解释,似乎第三句有时是疑问,有时则是陈述,而后来的研究者则意识到黄文的例句可能有问题:“张三知道谁买了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陈述句。1如石定栩就主张用“考虑”来取代“知道”(如“团领导考虑谁当主角?/。”)作为第三类谓词的代表,这一做法十分可取,然而并没有澄清“知道”的问题。“考虑”能否作为第三类谓词的代表,我们将另文阐释。本文专门讨论“知道”以及与之相似的一系列谓词的问题,我们的主要观点如下。(1)“知道”类谓词与“问”类一样,都是非疑问形式,都具有“阻碍”宾语从句中的疑问语气上升到主句的功能。例如:(3)我们认为非疑问形式有两种:Ⅰ类非疑问形式——支配范围内只能出现NP或含有疑问形式的从句(疑问从句);Ⅱ类非疑问形式——支配范围内除了NP和疑问从句外,还可以出现不含有疑问形式的从句(陈述从句)。例如:2“要知、不清楚”是Ⅰ类,所以例⑥、⑧的宾语从句(包括主题化以后的宾语)只能是疑问从句;而“不知”是Ⅱ类,所以例⑦的宾语从句既可以是疑问从句,也可以是陈述从句。我们发现,不同的谓词,或者同样的谓词但带有不同的状语或补语成分,都可能会导致在Ⅰ类和Ⅱ类分布上的不同。“知道”类谓词又可以划分为“知、知道、晓得”小类和“明白、清楚、懂”小类,这两个小类的语义内容存在着差异,是决定Ⅰ类和Ⅱ类不同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4)进一步考察表明,大多数表示认识和传递知识的主句谓词,都可带两类补语:“达到答案”型补语(如“出(来)、到、起(来)”等),与“澄清问题”型补语(如“明白、清(楚)、懂”等),在Ⅰ类和Ⅱ类的分布上,前一类述补结构(如“猜到、想起”)与“知道”小类表现一致,而后一类述补结构(如“看清、想明白”)与“明白”小类分布基本相同。下面具体阐释上述观点。.“明知”类称谓“清”、“清”、“清”我们统计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话类型的全部语料,在带疑问宾语从句的句子中,找到“知道”类主句带有疑问语气的共41句,在文中都带有问号。这些句子都是第一人称作主句的主语,3其主句结构有“不知、不知道、奇怪的是、我不懂、我不解、我不明白、我不知、我不知道、我猜不透、我搞不清、我没来得及查一下、我没闹清、我没听明白、我们奇怪、我莫名其妙、我听不懂、我想搞清、我想知道、我要知道”等。而“知道”类主句是陈述句、感叹句的,则数量庞大,“知道、知、知悉、知晓、知根知底”达1886句,“明白、明知、明悉”189句,“莫名其妙”4句,“清楚”30句,“懂、懂得”92句,“晓得”214句。4上述数据表明,“知道”类谓词应该归入“问”类谓词,即非疑问形式。另一方面,主句带有疑问语气的41句都是非典型疑问句。陈振宇(2008)给“非典型疑问”现象下的定义为:句法语义上的陈述句或祈使句,可能因为“言语行为”的作用而成为疑问句。陈文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划分出4种非典型疑问类型,其中“说话者想知道、说话者不知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它的疑问语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来自“会话隐涵”(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中的“一般隐涵”(generalizedimplicature),指根据某些支配会话效率和正常可接受性的合作原则所推导出的意义。(参看克里斯特尔2000)正如“There’ssomechalkonthefloor”隐涵着“要求听者把地上的粉笔捡起来”一样,当说话者说他不知道、不明白、不懂什么,或他想知道什么时,就具有语力,要求听者给予回答。如前面的例④、⑤。再如:一般的疑问句(典型的疑问),几乎都可以加上疑问标记,如表示追究语气的“究竟1、到底1”,而不能加上非疑问标记,如下面的“实在、的确”:5需要澄清的是,非典型疑问并非“知道、明白”类谓词所独有,事实上“问”类谓词也有与之相似的现象。例如:由于“告诉我、我问您”造成一种言语活动的语力,所以也要求听者给予回答,于是一个句法语义上的陈述句或祈使句,在言语活动层面也带上了疑问语气,它们也可以加上非疑问标记,如“的确、确实”等,而决不能加上疑问标记“究竟1、到底1”。在非典型疑问句中,由于主句谓词“知道、问”等仍然是非疑问形式,所以它们才能构成句法语义上的陈述句或祈使句,实际上句子所带疑问语气与它们无关,当然也不会影响其性质。2“知”和“知”在i类和ii类中的分布2.1阶段ea、sk及ea/sk“知道”类谓词表达的语义内容是所谓“认识事件”(cognitionevent)的一部分。我们先来看认识事件的认知模型:认识事件(cognitionevent)是对人的认识过程的综合反映,它由因事件“认识活动”和果事件“具有知识”共同构成。在时间上共有五个突显阶段,用粗实线表示,即认识活动(action)的开始阶段SA、持续阶段CA、终结阶段EA,具有知识(knowing)的开始阶段SK和持续阶段CK。其中EA=SK,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6通过上面关于认识事件的认知模型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在Ⅰ类和Ⅱ类分布上,有一条“认识事件基本规律”,具体包括:(1)当表示认识的语词突显或表示EA/SK之前的阶段时,主体没有答案,只有问题,这些语词一般都是Ⅰ类非疑问形式,只能带疑问从句。(2)当语词突显或表示EA/SK及EA/SK之后的诸阶段时,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而答案可以写成命题形式,这种情况下,语词一般都是以Ⅱ类非疑问形式出现,它们既可以带疑问从句,也可以带陈述从句。比如,有一些谓词和谓词性结构是表示认识过程的,它一般以Ⅰ类非疑问形式出现,因为认识过程发生在EA/SK阶段以前(如下面例(16)-(18)),可是当它带上表示得到答案或澄清问题的补语成分时,就表明此时它已经到达EA/SK阶段,此时的述补结构也就变成了Ⅱ类非疑问形式(如下面例(19)):上面的例(16)中的“不打听”和例(17)中的“打听”是分别表示意愿和认识过程的,而例(18)中的“算不过来”和例(19)中的“打听明白”分别表示否定达到答案和达到答案和澄清问题。2.2“知道”和“知道”的非正式分布2.2.1无标记的“类”光杆回归并非疑问形式“知道、明白”小类谓词都表示具有知识的意思,是认识活动的结果,而不表示认识过程,无标记地处在EA/SK阶段,根据“认识事件基本规律”,它们一般是Ⅱ类非疑问形式,光杆谓词(如下面例(20))、达到答案或澄清问题(如下面例(21))、以及祈使句(要求达到答案或澄清问题,如下面例(22))。例如:2.2.2能力的言语但是,当“知道、明白”类谓词加上某些状、补语成分后,状中或述补结构有可能排斥陈述从句,成为Ⅰ类非疑问形式。这是因为这些状、补语都表示EA/SK以前的阶段。比如表示意愿的状语,不论肯定、否定,都是如此。例如:这是否与我们的观点相矛盾呢?实际上不矛盾,因为此时说的不是愿意或不愿意有所知,而是希望或不希望事情会发展到某一个特别的结果,与主语的认识活动无关,当然不受认识事件的认知模型限制。表示能力的状语,如“能”和“不能”,则在肯定与否定上形成对立:肯定时实际上并非仅仅是指有能力,而且还指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认识,所以它是Ⅱ类(如下面例(27)、(28));而其否定形式则是指未达到EA/SK阶段,所以是Ⅰ类(如下面例(29)、(30)):不过,对能力的分析有极少数的例外,当“能知道”和“不能知道”对举时,“不能知道”也可以带陈述从句。例如:2.2.3否定的静态状态从上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决定“知道、明白”小类的性质时,否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对能力和意愿的否定,还包括三个维度:静态否定(如“不”)与动态否定(如“没”)的对立,“否定达到答案”与“否定澄清问题”的对立,以及认识情态否定(如“不会”)与道义情态否定(如“不必”)的对立。“不”是对“知道、明白”这一状态的否定,否定之后同样是一个静态的状态,只不过处于相反的语义,所以也在CK阶段,也是Ⅱ类,如“不知道、不晓得、不明白”:而“没、无法”等是动态的,是否定达到“知道、明白”的状态。对“没”必须从“达到答案”与“澄清问题”的对立去看。“达到答案”指主体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是“知道”小类的意义;而“澄清问题”指主体对问题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处于“懂、清楚、明白”的状态,但并不直接关注问题的答案,这是“明白”小类的意义。在肯定式中这二者几乎没什么区别,都是Ⅱ类。但在否定式中却存在普遍的对立,一般来说,否定达到答案为Ⅱ类(如下面例(34)-(35)),否定澄清问题为Ⅰ类(例(36)-(37)):与之相类似的是认识情态与道义情态在否定时的对立。认识情态的“不会”在CK阶段,是Ⅱ类,如“不会知道、不会明白”:而道义情态的“不必”,则必须从“达到答案”与“澄清问题”的角度去看,前者否定是Ⅱ类(如下面例(40)),后者否定则是Ⅰ类(如下面例(41)):补语为“达到”时的“出”补语和“清楚补语”动态否定中“否定达到答案”与“否定澄清问题”的对立,并不是“知道、明白”小类独有的特点,语料调查表明,下面表2中的谓词都有相似的Ⅰ类Ⅱ类分布。主要的区别来自这些谓词所带的补语:表示“达到答案”时,一般带有补语“出(来)、起(来)、过来、到、见”等,如“想不到、没想起来、猜到、辨出”等;而表示“澄清问题”时,一般带有补语“明白、清(楚)、透、准、懂、了、定”等,如“说不清、搞/弄不懂、没想明白”等。一般不带补语只带状语的也算作“达到答案”,如“无法分辨、没法解释、不大关心”等。可以看到,在肯定时“达到答案”(如例(42))与“澄清问题”(如例(43))没有分别,都是Ⅱ类。例如:但否定时它们有着与“知道”与“明白”同样的对立,以下具体展开分析。3.1本文认为,“否定达到事实”,其又分以下几种形式“想(思想而非意愿)、回想、想象、考虑、忧虑、顾忌、顾虑、怀疑、疑心、留神、留心、留意、注意、盘算、算计、看、听、听说、见、观看、偷听、瞅、瞧、监视、研究(进行科学研究)、讨论、商量、商议、证明(人的形为)、学”等,其中大多可带补语,“否定达到答案”一般是Ⅱ类(如下面例(44)-(45)),“否定澄清问题”则是Ⅰ类(如下面例(46)-(47)):3.2否定澄清问题“猜、猜测、猜想、推想、了解、估计、发现、领悟、数、统计、核实、判断”等,也有不少可带补语,“否定达到答案”是Ⅱ类(如下面例(48)),“否定澄清问题”是Ⅰ类(如下面例(49)):“否定达到答案”是Ⅱ类(例(50)-(51)),“否定澄清问题”是Ⅰ类(例(52)-(53))。例如:3.4只有补充“澄清问题”的情况有的非疑问形式一般只用“V懂、V准、V定、V清(楚)、V明白”等补语格式,在否定时它们一般都是Ⅰ类。例如:3.5只有补充“答案”的情况也有少量非疑问形式一般只能用“V到、V见、V出(来)、V起(来)”等补语格式,在否定时它们都是Ⅱ类。例如:3.6否定形式都是类上文表2中斜体之处是不规则分布。其中一类涉及“分辨”类,这一点说明“分辨”类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过程,而是介于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之间。另一类不规则现象在“说”类谓词,“V上(来)、V出(来)”的否定形式都是Ⅰ类。例如:这是因为,“说”类事件也有两面性:一面是传播已知的知识,一面是边说边思索或搜寻记忆。从前一方面讲,它与表示具有知识的“知道、明白”类似,从后一方面讲,它又与表示认识活动的“思、问、查”类相似,“V上(来)、V出(来)”的否定形式正是表示后一方面,根据“认识事件基本规律”,这时只能是Ⅰ类。还需要注意的是,“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已是一个固化的“说”类动词,是Ⅱ类,而不能视为“说+明(白)”述补短语。例如:否定的述补结构指“清”,不能带陈述句本文在语料调查的基础上,力图用朴素的眼光直面语言材料与语言现象本身,证明了“知道、明白”类谓词具有对疑问语气的阻隔功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非疑问形式,即使在非典型疑问句中也是如此。我们还重点考察了前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非疑问形式的支配范围之内能否带陈述从句。一般来讲,“认识事件基本规律”在起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6834:2025 EN Welding consumables - Wire electrodes,wires,rods and deposits for gas shielded arc welding of high strength steels - Classification
- 2025年度建筑铝模劳务分包合同劳务人员权益保障范本
- 2025年度新型过桥借款合同(金融创新版)
- 2025年度文化艺术品交易合作合同变更书
- 2025年度文化娱乐产业公司全部股权转让及IP开发合同
- 2025年度建筑物拆除工程承包与绿色建筑重建合同
- 2025年度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借款合同
- 益阳2025年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2025年海南省港航管理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江门2025年广东江门台山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古树名木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50-T 867.36-2022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第36+部分:仓储企业
- 幼小衔接学拼音
- 结构化思维与表达课件
- 教学课件:《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职)
- 有限空间辨识参考目录图片对照版
- 成本会计第一章总论
- 桥式起重机试验项目及其内容方法和要求
- 大小嶝造地工程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标段1施工组织设计
- 肺断层解剖及CT图像(77页)
- GA∕T 1193-2014 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