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_第1页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_第2页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_第3页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_第4页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送别诗鉴赏指导与高考真题训练(教师版)

一、体验真题

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鹉鸽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5分)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

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

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

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

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

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

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

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

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

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

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

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

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

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

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这首词中却

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

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

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

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

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

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

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

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

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

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

旅之悲。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

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

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

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

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2、(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

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

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

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

用,此为第三层。

“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单独回答“别情”

给1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分)情感不匹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

“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

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

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

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①代:站在友人角度设想、想象。(2分)回答“回想、想起、回忆”不给分。②友情

(1分):情深意切。

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

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

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

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

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

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

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

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

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

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

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

(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

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

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

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

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3、(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

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

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

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

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

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

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

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

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

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

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

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

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

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4、(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案:暮春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

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

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

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

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

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

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

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

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

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

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

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

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己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

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

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

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蜀客》翻译: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

的春天气息。别想着你的行程比我长,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5、(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

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

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伤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

“散

【解析】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

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

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

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

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

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

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

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

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

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

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

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

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

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

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

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

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

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

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

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

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

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

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

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

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

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

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棺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

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

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

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11分)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隆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

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

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分析】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

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

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腌半废田畴薄,厨

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

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

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

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

优美。

1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

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

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

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

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

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

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

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

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现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幌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

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M见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

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

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

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二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

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

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睨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

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

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觇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

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

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

19.感伤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

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

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

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

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分析】1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

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

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

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

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己属不同人

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

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

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

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

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俳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的达观。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

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

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

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

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

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

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

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

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

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

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

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

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

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

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喑

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

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备考资料

(一)常见意象

1、习俗类意象:

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

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

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饮酒饯别)“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

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

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

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

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2、时间意象: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

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

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

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

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

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3、空间意象:

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

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

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

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

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

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

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

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

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

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

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