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场侵略战争,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我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作为青年学生都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要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难点:由于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因此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的一部分小字和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②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③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指出: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教师: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二、经过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1857年底,英法联军5600多人做好了进攻广州的准备。28日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能甘心吗?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呢?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对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则以“调停者”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清朝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5)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教师:(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重点难点】一、重点: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二、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配乐诗欣赏黄遵宪《台湾行》:"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地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过渡导入)"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学习新课:(课件出示)一、左宗棠收复新疆(叙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然而,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却率军悍然入侵了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主张?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7、我们该如何评价左宗棠?(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1、阿古柏的"二主":英国和俄国。2、课件出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地图,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和俄国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控制新疆,并通过阿古柏伪政权达到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认识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的关键,从而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4、对于第4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不唯一。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7、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问题,首先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①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②他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事情?(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③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的意义,起促进作用的就肯定,起阻碍作用的就否定(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扞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④得出最后的结论(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过渡)在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东南的海防也出现了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课件展示第二版块的学习目标)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1、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1、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让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要求学生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2、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注意:个别学生认为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牺牲最后却选择了牺牲,太不值得,不知道变通,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种观点要注意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邓世昌所处的时代和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教育与我们现代有一定的区别)。4、黄海海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课件展示第三版块的学习目标)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4、简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驳斥当今台独分子的谬论(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1)要求学生在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四点内容并勾画下来(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小字内容。认识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2)《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2.难点。二、课前导学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3.编演历史短剧。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5.编写小结歌谣。6.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学生自制并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知识有机结合。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三、导入新课
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教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可用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导入八国联军侵华内容。 学生导入可有以下几种方案:
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2.按课前提示;
3.联系德国把山东占为其
“势力范围”的史实;
4.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学生解释“奥”指“奥匈帝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
(1900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以上板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对其进行讲解,板书、播放以上两幅照片和下面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深的印象。 学生利用自制的《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概述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
学生生动讲述廊坊狙击战的故事。
学生热烈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学生也通过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锻炼了识图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由此上溯到40年前中国的都城还曾被哪些列强侵占过?
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
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吗?
教师可补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爆发时人数才2000多人,至1900年9月却增至10万人。
若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够翔实,教师可补充以下数字:据不完全统计,联军攻占北京之初,仅王公职官、阵亡将领即达640人。阖家引火自焚、仰药自尽、投井而死者有1798人。至于平民百姓的死难者,则数不胜数。
总结说明:“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强盗世界”。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二)之四《四宝呜咽》],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镏金刮得一干二净。
多媒体显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学生回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史实,体会清朝的无能、衰败;同时也提高了对新旧知识进行纵向联系的能力。
结合教材小字、图片内容揭露八国联军的暴行。
学生们踊跃发言:
1.杀:八国联军仅在庄王府一带就杀害义和团员1700多人(配合教材插图《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员》),使学生了解侵略者在北京城展开杀人比赛的暴行。
2.抢: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6000
万两之多。(配合教材插图《美军抢劫的白银》) 总结并深化: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启发、归纳和总结。)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
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辛丑条约》的签定[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一)之一《万恶之源》]。
大家根据录像和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书写板书。 各组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说明其观点,抒发其感想。
1.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根据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得出结论: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我们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
回答: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俄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是旧历的辛丑年)。
各组学生通过讨论,把条约内容归纳成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录像中有这样一句话:《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多媒体显示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提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及途径论证观点,但应注意根据课堂时间及学生特点进行调控。) 各组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积极思维,可从下列几个途径论证答案、分析条约的危害:
用课前自制的《中国主要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推论: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诸项内容及危害进行对比、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答案;同时也理出清朝统治(近代史部分)的基本线索之一: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指导学生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配式行业追溯软件
-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大连工业大学《建筑设计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2025届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数学概率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程管理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钢结构设计与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四平一中等2024-2025学年高三下期末考试英语试题(B卷)含解析
- 2025年哈三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周铁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四)化学试题含解析
- DL∕T 1074-2019 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
- 2023年高三新高考英语复习备考策略及方法指导(深度课件)
- 土方回填施工记录表
- 旋挖钻机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 空调维保质量保障体系及措施方案
- 平面向量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学案)
- 中药的道地药材课件
-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知识试题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21年版)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
- 幼儿园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 PPT课件
- 伯努利方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