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如2013年安徽卷第32~33题,天津卷第6题,2012年广东卷第2题等。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第36题,2011年福建卷第37(4)题等。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1.常结合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考查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如降水、温度、蒸发、植被、土壤)等之间的关系。2。常结合某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考查变化的原因及其反应的地理环境特征。3。常结合河流水文特征尤其是含沙量的变化考查对河流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影响。4.常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地形、植被、地表组成等对地下水的影响。5.常结合区域地形图考查沙洲、风力等自然环境特征.6.常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考查对周围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等。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eq\o(→,\s\up7(光合),\s\do5(作用))化学能eq\o(→,\s\up7(分解),\s\do5(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拓展延伸]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植被覆盖率高,一般土层比较深厚。植被覆盖率和气温、蒸发、降水等因素有关。热带雨林带厚度一般大于草原带,荒漠带土壤厚度一般较薄。[温馨提示:如有时间请以2013年安徽卷32~33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1.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下图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3)题。(1)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①为变质作用,则表示沉积岩的是()A.a D.bC.c D.d(2)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A.① B.②C.③ D.④(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知a、b、c、d分别表示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岩浆.(2)结合生物循环过程,知④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3)结合题意知④为地表径流,对地表有明显的塑造作用。答案:(1)B(2)D(3)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频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须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如下: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1.河流径流量减少对河流下游有何影响?提示: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土壤盐碱化;水质变差,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等等。[温馨提示:若有时间请以2011年福建卷第37(4)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2.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3.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图,完成(1)~(3)题。(1)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2)下列关于E自然带的生物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叶面硕大,鲜嫩翠绿B.叶面坚硬且树皮厚C.物种丰富,层次复杂D.叶面宽大,四季常绿(3)下列叙述中,属于F环节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干燥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沙漠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解析:(1)图中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统一演变,属于整体性规律。(2)A为水湿环境中生物的特征,B为地中海气候区植物特征,C为热带雨林的特征,D符合亚热带常绿植被特征.(3)图中F环节主要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A为气候自身的特征;B为植被对土壤的影响;D为地形对水文的影响。答案:(1)A(2)D(3)C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4·安徽省黄山市七校联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1)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A正确.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故B、D错误,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故C错误。(2)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1)A(2)C以物质循环图为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图表特征►—--————--——-———--—-—物质循环示意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图1)、水循环(图2)、洋流分布(图3),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图3)、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和含义。图1[信息获取]1.从图1中获取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相关信息①三大岩石与岩浆的关系.②三大岩石与岩浆特征的地质作用。2.从图2中获取水循环的信息①水循环发生的领域。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③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从图3中获取的信息图3为一模式图,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它可以反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大洋环流等等,分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判读方法►————-————-—————----—判断物质循环类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首先确定物质循环图的类型.如该图是水循环还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生物循环图等等。2.其次针对具体物质循环图作具体分析。关键是弄懂各环节之间的关系。3.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自然界物质循环图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其实质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影响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题例证►---——-——-————--——-——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2)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说法不够恰当的是()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获取解读信息]1.从设问中获取信息该题组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相关问题。第(1)题,解题关键是从图中提供的信息中获取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第(2)题,解题关键是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四种做法的合理性。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B(2)D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D.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第2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C2。C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3~4题。3.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位置 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 D.下垫面状况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 B.植被C.地形 D.河流解析:第3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第4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答案:3。A4。B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5.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6.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A.土壤肥力提高 B.洪涝灾害加剧C.三角洲面积减小 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解析:第5题,积雪面积减小,会造成岩石裸露,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会使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积雪面积减小也反映了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会相应上升。第6题,大坝修建之后,在水库调节作用下,洪涝灾害得到控制,同时,尼罗河入海携带的泥沙减少,因泥沙大量沉积而面积不断增加的河口三角洲不仅停止了扩大,而且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出现了明显后退,面积减小。答案:5.B6.C7.(2014·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国最可能是()A.印度尼西亚 B.英国C.日本 D.新西兰(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3)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解析: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答案:(1)C(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该国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3)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与图中甲、乙对应的是()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2.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②退耕还林③治沙治水④节约用水A.①② D.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甲是大水漫灌和蒸发旺盛的结果,它表示受这两者影响而出现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乙所示的是工农业和人口的需水量大,再加上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变率大等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第2题,解决乙所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从其他地区引水过来,另一方面应节约用水。答案:1.D2。D读图,回答3~4题。3.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4.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答案:3.A4。B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5~6题。5.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6.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了碳循环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第6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答案:5。B6.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 B.植被遭到破坏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从图中演化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7.B8。B9.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每年变化不大,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解析:选B。读图可知,藏羚羊的存活率和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2014·武汉调研测试)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1.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0题,图中所反映的降雨量及河水流量为某一日的降水量及河水流量,即便两图比较2012年比1990年降水量增加,也不能反映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故A错误。同理也不能说明河流流量是否增加,故B错误。从图中两个年份河流含沙量曲线相比较,2012年的含沙量明显下降,故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90年降水后河流流量立即增大,而2012年降水后,流量的增大出现在降水后6小时,可见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增强了,由此可以得到该地植被覆盖率上升,故选C。第11题,由上题分析,植被覆盖率升高,故③可能发生。耕地面积增加会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和上题分析相矛盾,故①不可能发生;灌溉面积增加会使河流流量下降,故④不可能发生;由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的流量变化幅度和含沙量变化幅度都在降低,可能是水库对河流流量和泥沙的调节作用的体现,故②可能发生。本题选B。答案:10.C11。B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通过5年的亲身调查、卫星定位,我国科学家目前得出结论:江苏是湖泊大省,湖泊拥有率在全国省份中位居第一、拥有湖泊总面积排全国第三;1980年以来的30多年,包括射阳湖、广洋湖、官塘、下淹湖等,江苏一共消失了11个湖泊。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江苏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0分)(2)试分析江苏省湖泊面积缩小对湖区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8分)(3)江苏省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了哪些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10分)解析:第(1)题,江苏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应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水文、植被、土壤、动物等的影响.第(2)(3)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答案:(1)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冬暖夏热、雨热同期,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红壤;河网密布,径流丰富且季节变化大;陆生和水生物种丰富。(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等。(3)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一个要素变化势必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13.(28分)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10分)(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8分)(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0分)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的大陆性强,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与植被的破坏有关.第(3)题,第(1)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第(2)题反映了某一要素变化对整体的影响。答案:(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选C。石灰岩广布地区容易发生岩石溶蚀;该区域溶洞、地下暗河发育,地表水缺乏,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人类的不合理性活动可能还会加剧这一现象。(2013·高考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2~3题。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3.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温、降水、蒸发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带内的数量状况。第2题,Ⅱ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2000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超过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Ⅰ曲线代表降水量,Ⅲ答案:2.B3。C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4.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5.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项。第5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4.D5.A(2012·高考福建卷)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6~7题。6.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7.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 B.松花江C.淮河 D.珠江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日蒸发量不同,其中建设用地最少,水体最多,由此可知,影响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土层厚度对日蒸发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的蒸发量很大,并且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面积最大,因此该河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部,而松花江、淮河、珠江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蒸发量相对较小,故A项正确。答案:6.C7。A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8~9题。8.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解析:第8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即空气中水分、杂质的含量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可推出②对应的内容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9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答案:8.B9.C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读青海湖流域图,完成10~11题。10.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可能有()①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②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③沿岸工农业用水大量减少④大面积退耕还湖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1.青海湖湖面增大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局部地区气候更趋干旱B.荒漠化面积扩大C.湖泊流域面积增加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第10题,冰川融水是青海湖重要的补给水源,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补给水量增加;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会导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增加;青海湖为咸水湖,湖水不能用来灌溉,也不存在围湖造田。第11题,青海湖湖面增大,其生态功能增强,会导致局部地区气候趋于湿润,荒漠化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0。A11。D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8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6分)解析:(1)森林有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图a中山坡上森林较密集,使得山坡下有了稳定的水源。(2)速生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